[建国初大校名单]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4 09:40:15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经典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诗,有种繁华落尽,自甘淡泊的美。下面是韦应物经典诗词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译文
  ⑴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丘,一作“邱”。
  ⑵属:正值,适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释译文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 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注释译文
  心绪悠闲淡雅,在山林中读罢易经,闲下来看看小溪上的海鸥,相互对视,意态消闲。南国楚地有很多词家墨客,与什么人交往最多谈得最来的呢?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译文
  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译文
  ⑴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斑:头发花白。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定要酣醉而还。
  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
  今日相见我们欢笑如故,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
  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译文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

(2)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全文及赏析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原文: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

(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鉴赏

  导语:《登楼寄王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曰:“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译文,欢迎借鉴!
  登楼寄王卿
  作者: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春日登楼怀归》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全诗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鉴赏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结束语: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韦应物与王卿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鉴赏,感谢大家对本文的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6124/

推荐访问:建国初大校名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