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格式范文]书信或逝,情怀未老

来源:教师述职报告 时间:2019-03-23 14:30:06 阅读:

【www.bbjkw.net--教师述职报告】

 书信或逝,情怀未老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当演员王耀庆读完34年前黄永玉写给曹禺的那封信时,环形舞台旁坐着的观众早已沉浸其中。

  这样一封沉睡在历史之中的信件,通过一档“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手写书信曾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仍是人们远距离沟通的主要方式。

  而短短数十年,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通信方式被打上技术的烙印,通信工具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情感生活之中。

  作为书信在当代的存在形式,电子邮件的速度化与实用性,对传统书信的特质而言几乎是颠覆性的。

  有学者指出,电子邮件直接将书信的交往拉入到“交谈”领域内,甚至取消了个人感性的存在,而纯粹以实用性的交往为目的。

  尽管我们不排除依然有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的电子邮件,但不可否认,电子邮件是速度化时代中,以实用性交往为主要目的的“交谈”手段。

  相对而言,短信与微信可能更为复杂,走得也更远。与传统书信的对话方式相比,信息的有效性、即时性成为交往主要目的——不需要再进行“苦思冥想”的对话,也没有时间去这样做,人们要做的仅仅是传达信息。

  不仅如此,微信还担当起娱乐功能,随着手机终端的不断普及,民间娱乐也进入到这一体系中。

  然而,当电子邮件成为最常用的书面沟通工具,当短信和微信的提示声此起彼伏,是否有一刻,你更渴望收到一封亲笔写下的来信?

  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有社会学者分析,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网络写手“空白中的独舞”说,一直愿意相信,执起一支素笔,静默地在一笺信纸上自由地书写,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而将写好的信件装入精心挑选的信封中、填上地址、贴上邮票、投递给心中的人,这亦是一种微妙的情感体验。

  也正如人们读完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会被书中一封封的信件深深打动。20年间,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书商弗兰克·德尔通信数百封,却缘悭一面。于二人而言,笔间流淌着一份珍贵的情谊,生命中留存了一份美丽的等待。

  当然,现在我们不必要雁寄锦书、鱼传尺素了。习惯了社交软件的即时联系,手写书信更像是人们怀旧的一种形式。

  有人说,书信文化代表一个“郑重其事”的年代,书信文化的衰微则是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丧失。

  现代人在网络上晒手写书信、寄明信片、甚至追捧一档读信节目,实质上暗含了对这种文化精神的依赖和留恋。然而,这并不表明人们真的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

  “文明会改变,文化会进步,但人性不会改变。”在“见字如面”中,嘉宾许子东引用学者张灏的话说,比起那些沧桑岁月中的流变,他更看重书信中所传递的不变。

  既然手写书信已不能像原来一样作为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工具来使用,那就用它来珍藏美好的情感,唤起我们深埋心底的传统文化情怀吧。

更多相关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