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式|传统忠实于原文的译论为什么不容否认?

来源:节日贺词祝词 时间:2019-02-12 04:01:04 阅读:

【www.bbjkw.net--节日贺词祝词】

传统忠实于原文的译论为什么不容否认?

  我们知道,在翻译界传统译学理论主张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要通俗、通顺、流畅地从内容上表达原文。这样,传统译论就冲淡了译者和译者主体性研究。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时对传统译论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利用多学科的学术资源,对翻译学研究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译者的翻译地位。其中,持有西方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观点的学者加强了对翻译学的研究,提出了翻译中所包含的权力问题。这个观点着重强调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政治关系中翻译的作用得到了重新的阐释。在这种翻译学研究的氛围中“翻译的政治”的口号十分响亮,由此,便成为翻译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1961年欧洲学者沃纳·温特发表了题为《作为政治的行为的翻译》一文,就提出翻译的政治苗头。1993年国际知名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在其《教学机器内外》一书中将翻译的政治作为一个命题加入到翻译理论中来。这样,在翻译界“翻译的政治”便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翻译涉及到语言、历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开始翻译起就在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多少会受到政治因素的摆布和支配。从本质上说,翻译的目的就是向本土学界灌输异域学界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他们还提出,翻译不能认为是纯客观的语言转换,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应该是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特别是译者和译入语文化语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往行为。他们还强调说,由于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翻译与权力,翻译与意识形态,翻译与资助人以及艺术观念等问题的提出,所以说翻译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行为。总之,翻译的政治的提出是西方学术界在语言转换、哲学转换之后的翻译学上的转换。这次翻译的转换最终目的是对传统译论的否定。传统译论能被否定吗?我们提出了与西方翻译“新理论”相反的看法,即传统译论是不容否认的。下面,我们通过例子谈谈这个问题,并请教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

  我们知道1980年7月出版的《美学》(第2期)杂志上刊登了《美学》(《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条目》)条目后,马克思是否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了《美学》条目,成为世界美学界美学家们争论的热点。

  虽然马克思《美学》条目在1857年就发表在西方学术杂志上,但西方美学家对这条《美学》条目是否为马克思所写发表看法很少。西方美学界为什么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这是因为,西方美学界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不理解,就更谈不上如何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是从艺术美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由于艺术即美学是黑格尔美学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并没有区别什么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同样也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

  马克思是否撰写了《美学》条目,我国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第二期《美学》刊物上由陈焜译朱光潜先生校译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的《美学》的编者按中说:“国内外关于此文是否为马克思所写,有不同看法和争论。我们提供一些从材料供读者研究。”这个看法代表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他并未肯定《美学》条目为马克思所写。

  蔡仪先生在《美学论文选》(见本书第202页)中说过:“1857年前后,又由于在美国出版的进步书刊《美学新百科全书》约他写美学条目,他圈选了‘美学’这个项目,还为此看了一些美学著作并作了笔记。由于编辑计划原定的篇幅太短,因而没有写。”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载《美学》第三期第10页)中谈到这个美学条目是指出:“随至今尚无足够材料证实,但我倾向认为,出自马克思的手笔(大概少数词句被人修改过,但基本上是马克思写的)。”

  郑涌先生在《马克思美学思想论述》(本书第336页)中指出:“在这个条目中,一开

  始就给美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美学,研究现实(天然)和创作(技巧、艺术)中优美(美)的东西的科学。’从这个定义来看,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这个美包括‘现实的和创作’的两个方面。我认为,既便是有朝一日证明不是马克思所写,但是,这个定义本身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王世德先生在《审美学》(见本书第6页)中说过:“我们认为这是科学讨论的问题。抛开它是否马克思手笔的问题,对于这个定义也还可以讨论的。”

  刘淑成先生在《美学基本原理》(见本书第6页)中谈到:“马克思曾经打算写一部美学专著,并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美学’这一条目,后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面实现这个计划,但他与恩格斯一起,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论及了许多重要的美学问题。”在具体谈到这条美学条目时,他又说:“条目是否马克思所撰写,国内外美学家尚有争论。”

  董学文先生在《马克思与美学问题》(见本书第58页)中说过:“但是, 1858年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中的‘美学’条目是否出于马克思的手笔,至今仍是一个谜。”

  1985年第3期《西北师大(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刘志一先生撰写的《马克思是否写了<</span>美学>条目》一文。这篇文章虽然肯定了这个美学条目是马克思写的,并认为马克思和

  黑格尔美学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认为:发表在1858年版《新美国百科全书》第一卷上的《美学》条目中“将‘上世纪(Last century)’写成‘本世纪’(This century)”是一个内容上的差错,说明了刘志一并没有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

  许明在题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以下简称《成熟》B121)(王善忠主编)一书中说过:“从上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和艺术评论实践,是以他们具有鲜明阶级立场和政治色彩的美学思想作为基础的。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在美学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放弃了探求,整个50年代值得提出的一件事是传说马克思1857年为一部百科全书写的美学条目。”接着他还说:“马克思为准备写这个条目阅读并摘录了弗·费舍的《美学》和一部著名的德文百科全书的美学。卢卡奇曾经有一篇颇具启发的研究文章。分析了马克思的这部分美学笔记。卢卡奇指出马克思的这部分笔记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对费舍关于美学的四卷著作的结构和材料安排所表现的兴趣:他不仅对这部作品所涉及的美学的各种问题感兴趣,而且认为费舍把一部卷帙浩繁的作品分册出版是一个可资仿效的办法;卢卡奇指出的第二点是,马克思着重研究的是费舍美学体系中艺术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些部分,是一些处于生活和艺术的边界线上的问题,和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美的瞬间’,滑稽与丑陋等等。这些问题引导马克思考了事物的本质与其美学上的意义的关系。马克思从费舍的著作里摘录了一些康德的《纯粹理性研究》的研究,卢卡奇提出的第三点最为重要,据他说马克思的这部笔记最多的是费舍美学讨论中讨论神话部分。费舍是黑格尔的追随者,也把神话看作是一个已经消失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表现。费舍的著作概括了欧洲18、19世纪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对他的研究和摘引使他的美学理论在原先接受的黑格尔美学概念体系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在纯粹美学学科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批判与斗争的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更令人深思的成果。特别是他以同情的态度摘引的费舍的这样一段话:‘美既是客观事物,又是主观境界。它既是形式(当我们判断它的时候),又是生活(当我们感觉它的时候),它既是我们存在的样态,又是我们的创造。’——这里的全部丰富内容的展开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丰富的艺术批评实践中去领悟和理解了。”总之,许明只是借了卢卡奇的口介绍了马克思为撰写《美学》条目而写了笔记,并没有肯定马克思撰写了《美学》条目。

  许明为什么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这与许明的美学观点有直接的关系。许明在《成熟》一书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时,虽然从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一直阐述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但是,并没有正确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从青年开始就和黑格尔美学思想划清了界限。也就是说,许明在《成熟》一书中并没有区分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什么是黑格尔美学观点?

  周来祥在《再论美是和谐》一书中说:“相传为马克思撰写的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中,也曾提出用数学方法研究艺术形式规律的问题,这是很深刻的。”④周来祥虽然认为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提出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艺术形式规律的问题,但他并不了解由于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对待自然科学美学的问题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美学观点

  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周来祥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

  1983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美学家里夫希茨题为《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佟景韩译、责编程代熙)一书,介绍了前苏联美学家里夫希茨的美学思想。前苏

  联美学家里夫希茨竭力反对这条美学条目是马克思写的,而且是在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1969年1月28日)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反对的意见。里夫希茨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少见的。我们只要批驳了里夫希茨的美学观点,也就等于肯定这条美学条目是马克思写的。

  第一, 里夫希茨在他的发言中指出:“至于亨-齐斯从语文学方面所提出的各种论证,

  全都是毫无价值,纯属荒谬。这方面的问题会上已经谈得很多了,不过普齐斯的主要论证却是:如果德纳百科全书的条目是马克思写的,那对我们的美学就会很有好处,而且会加

  强这种论点,即‘美’不仅存在于艺术,而且也存在于现实。按照普齐斯的观点,谁承认‘美’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存在,谁就是唯物主义者,谁否认它,谁就是唯心主义者。”

  在这里,里夫希茨谈到了如何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上来研究美学,但是,②他并不知道如何来区别什么是唯物主义美学?什么是唯心主义美学?里夫希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这个哲学里的一个常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承认存在第一、思维第二的是唯物主义,承认思维第一、存在第二的是唯心主义。也可以说,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唯心主义美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唯物主义美学。从来就没有说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存在是唯物主义,否认它就是唯心主义”。

  我们知道,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他在《美学》中说过:“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这就是黑格尔提出的艺术即美学的观点。当然,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在谈到自然美时说:“就从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他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黑格尔提出自然美是“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也就是说,黑格尔提出的自然美是包涵在艺术里的自然美。这样,在黑格尔看来,美学是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

  针对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说:“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

  从上述两个美学思想可以看出,黑格尔提出美学是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马克思提出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如果把自然称为存在,艺术称为思维,那么很容易看出,黑格尔是从思维第一,存在第二出发来研究美学的,马克思是从存在第一,思维第二出发来研究美学的。所以,我们称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美学,马克思是唯物主义美学。也可以说,马克思在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之后提出了唯物主义美学。

  总之,里夫希茨由于没有从唯物与唯心哲学观上去区别马克思美学和黑格尔美学,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基础提出了唯物主义美学,因此,里夫希茨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提出:“美学这个词在本世纪才出现在哲学术语中,它的准确意义是‘与感性印象有关的东西’。”

  里夫希茨在发言中指出:“我们不妨根据这个条目所说的东西想象一下它的作者的面目。首先不难发现,这个条目是一个无知的人写的。他认为,‘美学’这个词直到十九世纪

  才成为哲学的术语。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大错误。如果需要提出马克思不可能写这个条目的专门证据,那就只要回想一下下面的情况就够了。马克思早在一八三七年就研究过黑格

  尔的《美学》,而黑格尔在他的讲稿一开始就解释了这个术语并指出了它的产生时间。马克

  思为了给他要写未写的《美学》条目收集材料,从各种百科全书作了摘记。一八五七年作的迈耶尔、维干德和其他百科全书的摘要,就充分清楚地表明:‘美学’这个术语之出自鲍姆加通,马克思是完全知道的。”

  当然,马克思是知道美学这个术语是鲍姆嘉通提出来的,但是,鲍姆嘉通并没有从哲

  学上提出美学。要说明这个问题,得从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时代背景谈起。

  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渐挣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羁绊,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又重新兴起,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即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理性派哲学。理性主义哲学的出现虽然震撼了中世纪的繁琐哲学

  的思维方式,提出对事物进行科学的研究,但是,这种哲学思潮并没有解决物质与精神等二元究竟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更谈不上哲学上的认识论。经验派哲学虽然强调了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了所谓有先天的理性观念,与理性主义哲学形成了对立,但是,

  由于经验主义哲学强调了感性经验的片面性,使自己的哲学观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或感觉主义的立场上,最后导致到主观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中去了。

  鲍姆嘉通作为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在哲学上继承了莱布尼兹和伍尔夫的观点。莱布尼兹是德国倾向于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者。伍尔夫只是对莱布尼兹理性主义加以系统化和通俗化。因此,鲍姆嘉通在哲学上是个通俗化了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划分为知、情、意等三和方面,研究知(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方面的可以叫美学。总之,鲍姆嘉通虽然从理性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学这门科学,并没有从哲学上提出美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才形成了英国经验派和法国理性派美学。英国经验派美学坚持了美在自然、感性、客观,法国理性派美学强调了美在艺术、理性、主观。德国古典美学家认为,无论是英国经验派美学,还是法国理性派美学等都有片面性,只有将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统一起来才能建立起美学体系。

  康德提出了美是主观的合目的的形式,并从这个定义出发来调和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之间的矛盾。康德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由他的哲学基础所决定的。康德在哲学上是个不可知论者,在美学上同样是个不可知论者。早年的康德写了两本书,《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的是自然因果的现象界,《实践理性批判》着重谈的是意志自由的本体界。由于这两本书之间缺少联系,因此,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然和社会、感性和理性、客观和主观等是分裂的。晚年的康德写了本《判断力批判》的书,想把前面两大批判联系起来,使这三大批判构成一个整体。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历史发展

  的趋势应是自然的人要走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人,必然的人要成为自由的人。这就是“自

  然向人生成”的历史发展趋势。康德提出,在这个历史发展趋势中就产生了美。于是,康

  德提出了审美判断。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先有判断而后有快感,而且这种快感不是指个人的主观感受,仅仅指得是人们心理的一种“共通感”。总之,康德认为,只有这种无目的而又符合主观目的性的审美活动才能把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艺术与自然的可能过联系起来。其实,康德的这种美学观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席勒很崇拜康德,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进行美学研究的。席勒开始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只是克服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了较自觉的辩证思想。在美学上

  席勒较为具体的阐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席勒在谈到自然美时认为,由于自然界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象木材、石头、大理石等物质本身是无所谓美丑的。这些物质的美

  是人类按照先验的理性对它们进行改造的结果,是它们具有了理性的形式。在这些物质中

  “反映出想它出来的那个巧妙智慧,塑造它的那是充满爱抚的手,挑选推选它的那个活灵自由的心灵。”使得客观自然物变成了人化的艺术品。他举例说,在大理石上雕刻成维纳斯与拉奥孔的艺术品就是这样。总之,在康德美学思想基础上,席勒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

  19世纪,黑格尔出版了《美学》一书,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上建立了西方美学体系。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黑格尔错误确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只有客观存在着美的规律,人们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把客观存在的美简称为自然,把人们遵循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简称为艺术,那么,美学可以说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但是,黑格尔是个

  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认识第一,存在第二,因而,他强调了美学是一门艺术的科学。从艺术出发去研究自然。他提出的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科学。其次,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同样不可能正确认识艺术。我们知道,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支配下对艺术

  应该总得看法就是提出艺术愈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要慢慢下降,而精神的因素则会徐徐上升。在他看来,艺术在象征阶段则是精神超越物质,艺术在古典阶段是物质与精神相互

  合谐,艺术在浪漫阶段是精神超越物质。由于精神超越了物质造成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分裂,这样,必然导致艺术的解体。第三,关于美学基础理论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者提出了异化论及其消除异化的过程,即“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学说。因为,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从自然界产生后还有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即从“非人”向人的发展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但是,黑格尔的异化论仅仅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学说。所以,他提出的人是抽象的人,不承认人的社会化历史发展过程。这样,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美学思想区别是十分明显的。黑格尔美学思想不是其哲学证实的结果,而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正是去哲学证实的结果。总之,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虽然不是在哲学证实基础上提出的,但他毕竟是从唯心主义哲学上提出的。里夫希茨没有看到这一点,他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三,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提出:“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可以把美学当作一门科学去处理和发展。一种是先验法。它设法整理为人心所特有的美学概念,用他们来建立起一种抽象的体系,然后敦请艺术家依照这种体系去创造他们的艺术。另一种方法是后验法。它把公认的艺术作品作为出发点,从中寻找出那些产生愉快效果的因素,然后把得到的结果综合成符合现有艺术品的情况的实践规则。很明显,如果只片面地采用一种方法,无论那一种都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都不能建立起一门关于美的科学。前者之所以不能,是因为它容易看不到统治者艺术王国的无限自由;后者之所以也不能,是因为它容易忽略艺术中的理想因素。沿着前一方向探索美的哲学家最初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续而有鲍姆

  加登、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亚里士多德是后一条道路的先行者,随

  后有海因斯、莱辛、温克尔曼、波里、卢俊和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其他美学家步其后尘。”

  里夫希茨在发言中说:“我还要指出,条目作者的论断是建立在先验和后验这个软弱无力的对比之上的,而我们的发现家——普齐斯同志——却相信经验观察法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按‘思辨还是经验’的标准划分的。对于这种哲学发现,连三分都不能给。”

  我们下面看看谁讲得有道理。

  很明显,马克思在这里讲得是美学方法问题。而里夫希茨却不理解美学方法问题。在

  一般学者看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世界观是研究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方法论着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西方学术界对方法论的研究可以从中世纪谈起。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仅仅抱着唯一

  的目的就是宣扬宗教,提倡盲从和迷信,反对经验和理性。但是,文艺复兴以后,新兴的,持有唯物主义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却提倡科学。他们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经验和理性。由于哲学观点的差异,逐渐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流派。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极力赞赏经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反对和否定理性思

  维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大陆理性论者强调了科学研究话中理性的意义,而对科学研究话中的经验论进行了否定。近代科学研究既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取得经验材料,又需要通过思维进行数学的计算和逻辑的推理。但由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仅仅强调了自己的看法,对不同学说进行了贬低或否定,都陷入了片面性

  和错误中不能自拔。在科学方法论上,经验主义者坚持了归纳法与分析的方法,而理性主义者却强调了演绎法与综合的方法。这样,经验论和理性论之间的争论又表现在归纳与分析法和演绎与综合法之间的不同看法。

  16、17世纪唯物主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了归纳与分析的方法。他提出:“我们现在所

  有的逻辑也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我们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

  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我们才可能对科学抱着好的希望。”在此基础上,洛克由于对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作了较为系统的表述,从经验的具体事物中分析出普遍的意义。黑格尔对此评价说:这中科学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是辩证的”。17、18世纪,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培根与洛克的这种归纳与分析方法对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是十分有用的。马克思认为,培根与洛克的归纳与分析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分析的基本手段,但是,由于他们将自然界的事物与过程分裂开来,抛开了自然界总的联系。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的科学局限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和培根、洛克相对立的是笛卡尔、斯宾诺莎的演绎、综合方法。笛卡尔、斯宾诺莎在哲学上是个理性主义者,他们极力赞赏数学的推理方法。斯宾诺莎指出,数学方法是“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使它以最圆满的存在的观念为规范的方法,就是最完善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几何学方法和综合方法是最完善的方法,这一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的真正知识的途径。黑格尔对此评论说,欧几里德是综合法的大师。斯宾诺莎正是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哲学著作《伦理学》。

  德国古典哲学家是怎样认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呢?

  康德虽然从认识论上提出分析与综合方法,但是,由于康德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因此,他也不能正确提出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康德认为,只有综合才能得到知识,而且,也只有综合在不需要分析的情况下独立来完成知识,他提出:“所谓综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我理解为一种把各种不同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并在统一的知识中来理解杂多的活动。”康

  德把这种综合方法称为“是主体的自我活动”,而且提出“悟性本身就在综合,因为悟性无

  非就是一种把表象的杂多材料先天地结合起来和归纳结为统觉的统一性的能力。这一原则

  仍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最高的根本原理。”由于不可知论的原因,康德将综合与分析方法分裂开来了,是综合与分析孤立起来,不能建立完整的方法论。(以上所引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71页和第102页)。

  黑格尔在综合与分析方法论上比康德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黑格尔在哲学上是

  个唯心主义者,因此,黑格尔也只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运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论。黑格尔

  指出,从逻辑学上看,无论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都不适合于他的逻辑推理。他提出,“绝

  对的认识方法”就是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在辩证思维的认识中“既有分析的,又是综合的”,我们不能“仅仅平列并用,或交换使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

  他用绝对精神将综合与分析统一在一起了,“由抽象进展到具体”的过程。他认为,在这个

  过程中既有综合法又有分析法。他的逻辑学起点范畴“纯有”是一个没有经过分析的直接规定,只能作为分析的对象,从存在论范畴到本质论范畴然后到概念论的范畴。这样,就经过了一个不断进行概念的分析过程。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呢?这是因为,“纯有”作为起点的范畴是抽象的、贫乏的、一般的规定,从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

  的过程中,后续的一个个范畴都是对前行的一个范畴的扬弃,在扬弃的过程中后续的范畴可以把先行范畴的丰富内容包含在自身中间了。范畴在推移的过程中,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最后,一个范畴在“绝对真理”中的内容里达到了最丰富的具体概念。黑格尔解释说:“理念的真正内容不是别的,只是我们前此曾研究过的整个体系。”这就告诉我们,理念的

  内容就是逻辑学整个体系的内容。由此,我们理解为从“纯有”到“理念”的过程又是综合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在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将综合与分析统一在一起了。(以上均引自黑格尔《小逻辑》第422页)。

  马克思是在哲学上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而后有强调了逻辑学只有在其哲学被证

  实之后,发展到美学中才能被提出来。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美学中将综合与分析统一在一起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因而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有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虽然说的是政治经济学方法。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个方法理解为美学证明方法。如何理解这个证明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证明方法简述为: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在第一条道路上,即具体——抽象的过程中,马克思首先坚持了存在第一、思维第二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在阐述美学方法时提出的具体是客观存在的具体,提出的抽象四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只有坚持存在第一、思维第二的唯物主义,才能四具体上升到抽象,即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反映到思维中来被人们的思维所认识。这样,马克思提出的美学证明方法才走完了第一步。

  在第二条道路上,马克思强调了当具体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来的时候,人们只有借助自己的思维抽象能力,是思维正确的认识了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并在认识了美的规律基础上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提出了的美学证明方法中,虽然前后两次都谈到了具体,但是,这两个具体却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具体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第二个具体指的是人们成功改造世界后所呈现的具体。两者的区别是,第一个具体体现了客观存在的美,第二个具体体现了人

  们所遵循美的规律对客观世界改造所呈现出来的美。在马克思提出的美学证明方法中虽然

  只有一次提到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意义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抽象的思维能力能够正确

  如认识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另一方面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在正确认识了美的规律基础上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在美学方法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将综合与分析统一起来了。

  总之,里夫希茨不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美学方法,认为条目作者的论断是建立在先验和

  后验这个软弱无力的对比之上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四、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指出:“可是,趣味的法则虽然显得不如逻辑学和伦理

  学那样确定,它无疑是在人类天性中具有相同的基础,并且,同样可以归纳成科学的体系。”

  里夫希茨在发言中指出:“为德纳百科全书撰写这一条目的是一个平庸之辈。在十九世

  纪中叶,只有主药剂师奥迈那种水平重复资产阶级思想老调的庸人才会写出:‘趣味的规则

  同‘逻辑学和伦理的规则’完全一样应该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纳入科学的体系。马克思是坚持用历史观点考察社会思想的天才,他难道会背弃自己的世界观,说出这种只有两个世纪以前才适合的关于‘人的本性’和‘趣味规则’之类课本词句吗?”

  从马克思和里夫希茨的不同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提出了美学体系观点,而里

  夫希茨不承认美学可以建立体系。我于1994年8月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增刊)上发表了题为《对青年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一文,提出马克思与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区别,也谈到了美学体系的问题。用黑格尔美学观点就不能建立美学体系。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提出美学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从

  研究真理、哲学出发而提出美学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美学体系。但是,黑格尔是在不理解真理、哲学基础上提出美学的。所以,黑格尔美学不能建立体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哲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

  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

  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自然界和人类相比,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人类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只有解决了人的科学以后才能谈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研究人的科学呢?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下,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者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也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上面的叙述只能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至多也只能是一些说明。证据只能由历史本身提供;而在这里我敢肯定地说,在其他著作中这种证据已经提供得很充分了。但是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

  “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

  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革命的方法,即通过武装革命斗争夺取政权的方法。另一种是“和平”的方法,即经济学方法。

  一种是革命的方法:20世纪初,在列宁领导下10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20世纪

  中期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提

  出的革命方法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真理得到了证实。

  另一种是“和平”的方法,即经济学的方法。因为,一个社会的进步总是在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群众的觉悟不断提高,斗争的力量不断增强,迫使资产阶级所把持的政权不断向无产阶级作出让步,使社会在不知不觉的走向更加合理些。尽管这种变化是微小、不明显的,但总是资本主义一步一步朝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总之,社会主义

  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认识为转移的客观真理。

  20世纪末,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

  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

  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理论家们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是指社会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后,“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是指市场经济被消除了,“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是指计划经济要建立起来。二十世纪,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用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一书在谈到计划经济及其特征时是这样说的:“计划经济的基

  本原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计划经济这一概念则是由列宁在1906年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说:‘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1922年,列宁在谈到资

  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为新的社会制度和计划经济所代替时又指出:‘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后来,斯大林对计划经济也曾专门作过解释。”

  但是,我并不是这样理解恩格斯的这一段话的。我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商品经济就将被消除”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要被消除。因为,社会主义实现后,只有消除

  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总之,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不仅从政治制度上取代资本主义,还要从

  经济上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取代资本主义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可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只有在提高效益与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向前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为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对

  待社会稳定方面,国家政权需要从宏观上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运

  作当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却表现了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

  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以国家为代表的执政机构是按照大多数人的利益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掌权者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以国家为代表的权利机构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以少数人来压迫多数人。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后,人们明白了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斗争,迫使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制度逐渐去改变。这就是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总之,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社会主义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而资本主义却是被动的、消极的、被迫的。在未来社会的描绘上,肯定是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描绘的世界社会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我们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之后,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革命的方式还是经济的方式,社会主义都能取代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观是正确的,因而会得到证实。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者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对西方哲学进行终极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哲学进行了终结。马克思主义者曾预言:“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马克思主义者所指的这种联系就是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人间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得到证实。列宁说过:“‘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

  为人的实践”。因此,哲学是实践的科学,我们可简称为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的正确要求,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在现实中得到证实。

  这样,在社会主义实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证实的情形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自己已作出了回答:“社会的进步是人们对美追求的结晶!”(见92

  年6月9日《工人日报》和《美学大观》封面)马克思主义者明确地告诉我们,因为,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个社会的进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证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为一门美学科学了。

  总之,马克思主义者是从提出真理,哲学的证实而使自己的科学发展到美学,即建立了美学体系。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是从人的科学提出自己的真理观的,而黑格尔则是从自然科学出发提出自己的真理观的。黑格尔的真理观突出表现在他的《自然哲学》中。

  我们知道,黑格尔一生出版了五本著作,即《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异》、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简称《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法哲学原理》。

  在《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异》一书中。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分析了费希特“主观观念轮”和谢林“客观观念论”等自然哲学观念的明显差异,这样,我们看到了黑

  格尔作为“谢林主义者”的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全部秘密的发源地,提出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诞

  生,表明了黑格尔成为哲学家的身份。

  《逻辑学》作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表达,将其哲学观点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中,所构成的体系框架。他的逻辑学是把概念看作是存在的本质,把存在当作概念的外化,于是,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视为概念扬弃到外化的结果,用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表达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

  在这个基础上,《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出现了。《逻辑学》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自然哲学》是从哲学出发研究自然界的一门科学。《精神哲学》是从哲学出发研究人的科学的一门科学。《法哲学原理》可以看做是一门社会科学。

  这样看来,黑格尔的真理观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逻辑学提出的。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在自然科学家中遭到了普遍的厌恶和唾弃。黑格尔在人的科学上是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不可能从哲学出发找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他的哲学也不可能得到证实。最后,黑格尔的美学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当然也不可能建立体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黑格尔美学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里夫希茨并没有看到这种差别,在美学研究中陷入了误区。所以,里夫希茨的发言是十分错误的。

  五、德纳虽然要求马克思“根据黑格尔的原理”来撰写美学条目,但马克思却认为不能按照黑格尔的原理来撰写美学条目。这里有马克思与1857年5月23日致恩格斯的信为证。马克思在信中说:“我也同样不解,怎么能用一页书根据黑格尔从基本上讨论美学。”

  里夫希茨在发言中提出:“其次,根据德纳商定的条件,马克思应该‘根据黑格尔的原

  理’来写美学条目(参见马克思一八五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致恩格斯的信)。我们有份详细的

  摘要,可以证明一八五七年马克思曾经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过黑格尔的著名门生——弗里

  德里希-提奥多尔的《美学》。这在《美国新百科全书》中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映呢?而我们却看到的却是对黑格尔的野蛮粗暴的和不怀好意的叙述。这不能出自写过许多经济学著作,甚至在这些著作中(根据自己承认)还‘卖弄’过黑格尔术语的马克思的手笔。”

  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如何“卖弄”黑格尔术语的。马克思在《<</span>资本

  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提出:“将近三十年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

  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高兴地象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

  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

  表达方式。”

  从马克思卖弄黑格尔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点看法值得我们重视。第一,马克

  思早就批判过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二,当时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把黑格

  尔当成一条“死狗”时,马克思卖弄起黑格尔。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卖弄起黑格尔是正

  确评价黑格尔。

  我们知道,在哲学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对立最终在于能否正确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因此,哲学界出现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等三个主要流派。唯物主义

  是以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为代表。机械唯物主义在哲学上虽然坚持唯物主义,但由于

  只能是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不能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上去,不能成功的

  改造世界。不可知论者由于坚持的是二元论,没有强调唯物主义,因此,也不可能认识世

  界。黑格尔在哲学上虽然坚持唯心主义,但是,他的唯心主义中提出了辩证法。换句话说,

  黑格尔在哲学上强调了从唯心主义哲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自己

  的学说时强调了把“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也就是将唯心辩证法改造成为唯物辩证法,

  并使唯物辩证法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上去,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

  总之,马克思卖弄黑格尔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卖弄”了黑格尔,而且,从来都不同意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青

  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一首诗歌谈起。青年马克思在《献给父亲

  的诗册》中曾写过一首题名为《黑格尔讽刺短诗》,其中第四节这样写着:

  请原谅我们这些短小诗篇,

  对这阴沉的旋律也别见嫌,

  我们已陷入黑格尔的学说,

  无法来摆脱他的美学观点。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用一句话很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即美学。在理

  解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后,我们再来看看青年马克思是怎样讽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青年

  马克思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从小就热爱艺术,特别是诗歌。年满十九岁的他在父亲生日之际

  就写了一本诗歌表白了自己的敬爱之心。马克思称自己写的诗歌短小,诗歌不仅短小而且

  诗歌的“旋律”很阴沉。为什么写出了这些短小、阴沉的诗歌呢?主要是受到黑格尔美学

  观点的影响。换句话说,青年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艺术即美学思想影响下而写出的诗歌,

  不仅短小,而且旋律也不会高昂。

  青年马克思认识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后又如何对待自己写的诗歌学呢?他认为:“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情况和我从前的整个发展。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

  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

  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

  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非常苦恼,甚至生起病来了。在患病期

  间,马克思提出:“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一场大

  病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反倒清醒起来了。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病好以后,我便把所有的

  诗歌和小说草稿等等都烧了,我认为我能把它们丢得一干二净;直到现在,我丝毫没有出

  现与此相反的情况。”

  从青年马克思的一首讽刺黑格尔美学观点的诗歌到他下决心烧掉自己的诗歌和小说的

  过程来看,说明青年马克思非常清楚的看到了黑格尔美学观点的缺陷,他开始寻找自己的

  世界观。这一点青年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也谈到了:“由于在施特拉劳常和朋友们见面,

  我接触到一个‘博士俱乐部’,其中有几位讲师,还有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柏林朋友鲁腾堡博

  士。这里在争论中反映了很多相互对立的观点,而我同我想避开的现代世界哲学的联系却

  越来越紧密了”。

  青年马克思世界观从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题为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作文中看出。青年马克思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

  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

  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青年马克思在作文中的这段话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青年马克思从小就立下了美的志

  向,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而且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敌对、不冲突,是人类的本性。只有为人类的幸福(美)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十世纪初,在列宁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二十世纪中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前苏联和中国的胜利,说明了通过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二十世纪末,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从经济上来取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却是被动的、消极的、被迫的。在未来社会的描绘上,肯定是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描绘的世界社会主义。总之,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不仅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取代资本主义是个真理,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证实。马克思早就预言:“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证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为一门美学科学了。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不同意按照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来撰写美学条目。也理解了里夫希茨为什么说马克思写的《美学》条目中“对黑格尔的野蛮粗暴的和不怀好意的叙述”。因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从马克思在信中的表白和里夫希茨对《美学》条目内容的看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不同意依照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来撰写《美学》条目。里夫希茨认为,《美学》条目的美学观点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是有明显差别,马克思不会写出这样的《美学》条目。这就充分说明了里夫希茨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不可能理解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

  六、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范畴应用于美和艺术的科学”,

  “他确定了时间、地点、情节或目的的三一律的必要性,并且教导怎样正确地应用下列问

  题:谁?什么东西?什么地方?用什么手段?为什么?凭什么?什么时候?但是,他的这

  些法则并不是根据自然界(在《美学》条目的译文中写的是“人心的本质”)和人心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所以,他的那些法则把法国路易十四和十五时代的艺术界引到专制教条的奴役之下,有一百年之久。”

  里夫希茨在发言中指出:“请回想一下在这个条目中关于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说吧。‘亚

  里士多德不是从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需要中得出自己的规则’,从而使‘法国戏剧界在路易十四及其继承人统治时期做了苛刻定理的奴隶’。这是典型的十九世纪的自由派空炮。它跟马

  克思在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二日致拉萨尔的信中对古典主义所发表的见解毫无共同之处。马克思在信中写道:‘------毫无疑问,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想的那种三一

  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样

  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恶,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之后,他们还是长时期地坚持这种所谓的‘古典’戏剧’。”他还发言说:“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历史辩证法水平,而德纳百科全书的这个条目却是何等的迂腐平庸!”

  这里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对三一律的看法。我们认为,《美学》条目中和1861年7月22日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的信中对“三一律”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里夫希茨在发言中主要强调了《美学》条目中和1861年7月22日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的信中对“三一律”的评价的不一致。

  如果非要说两者的说法不一致,这只是马克思是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在《美学》条目中马克思是从美学这门科学出发谈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当然就包括了他的三一律。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是从传统思想的继承关系上谈到了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

  我们先来谈谈在《美学》条目中,马克思是如何谈到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美学进行了研究。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从自然科

  学出发对美学进行了研究。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大多数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其他自然科学家,因此,这个学派是从数学出发谈到了美学思想。这个学派很注意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问题。当时,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都是从地、水、火、风等感性物质出发谈到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却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数。在他们看来,数虽然没有形状,但可以由人们的心灵来体会。数和心灵结合在一起,就统治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在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数量关系构成的,没有数就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如此,这个学派还把数的关系推广应用到雕刻、绘画、建筑等艺术中,提出了艺术对人们精神的影响和净化作用。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科学出发来研究美学,他奠定了人类美学的基础。在他看来,人有节制、勇敢和正义等三种美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三种美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高尚的人。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将美与善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是美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尽管美的种类繁多,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绝对属性的美不可能存在。美只是一种关系,并且和一定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目的中产生的。他说过:“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他还特别提出了美的相对性。他认为,矛和盾都是美的,只是矛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而盾则是从防御方面看是美的。另外,苏格拉底还研究了艺术的本质,谈到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典型化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集大成者。他在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美以

  后,开始从哲学出发谈到了美。美学上的争论说到底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柏拉图在美学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说。他认为,理念是一个可以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个理念式精神实体可以作为世界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说进行了批判,认为理念说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的、具体的个别事物不仅是实体,而且是第一实体。他举例说:“人和马等等都是一个个地存在着,

  普遍的东西本身不是以单一实体的形式存在着,而只是作为一定概念和一定物质所构成的整体存在着。”“同单一并列和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

  一般只是存在于个别之中,在个别事物之外,是不存在所谓的一般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说的错误就在于将实体看成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理念,这样,就使物

  质与精神、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分裂了。

  亚里士多德虽然从哲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说,但是,他的哲学基础却是二元论的,二元论的哲学观造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这样,他的美学观点也是不可知的。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提出:“他的这些法则并不是根据自然界(在《美学》条目的译文中写的是“人心的本质”)和人心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所以,他的那些法则把法国路易十四

  和十五时代的艺术界引到专制教条的奴役之下,有一百年之久。”

  为什么说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知道,黑格尔提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当然,黑格尔也承认自然美,不过,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美是在艺术之内的自然美,因此,黑哥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但是,在马克思看来,

  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这样看来,一个提出,美学是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一个提出,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也可以说,在什么是美学问题上,马克思象在哲学上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一样,在美学上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观。所以,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指出:“他的这些法则并不是根据自然界(在《美学》

  条目的译文中写的是“人心的本质”)和人心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所以,他的那些法则把法国路易十四和十五时代的艺术界引到专制教条的奴役之下,有一百年之久。”

  总之,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评价是正确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在1861年7月22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谈到对三一律的看法。我们知道,在古典主义者看来,戏剧理论“三一律”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其实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曲解。正如马克思在1861年7月22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想的那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

  里夫希茨不仅不理解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评论,而且把马克思的看法说成是“典型的十九世纪的自由派空炮”。这是里夫希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诬蔑。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在十九世纪经过了一个由上升到衰落的历史过程。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兴衰过程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地位变化是相互呼应的。当西方资产阶级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反封建的革命阶级出现时,西方资产阶级在哲学上也总是高举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大旗,去冲杀为封建主义服务的神学唯心主义。这些哲学思想包括:十七世纪以培根、霍布斯与洛克等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以狄德罗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成了统治阶级时,资产阶级哲学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腐朽性而后反动性。特别是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更加剧了资产阶级哲学的分化、衰落和解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西欧各国刚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已

  经丧失了革命性,他们的哲学已开始退化。西方哲学家开始拼凑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以

  法国哲学家孔德、英国哲学家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为代表的为意志主义哲学出现了。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新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哲学的出现,受到了自由派资产阶级的欢迎。这种“自由炮”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一点联系。而里夫希茨却把这种“自由炮”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批驳。

  综上所述,在我们看来,无论是《美学》条目中对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论述,还是在

  信中对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看法,其观点是一致的。而里夫希茨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区别,提出《美学》条目中对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看法是“典型的十九世纪

  的自由派空炮”。里夫希茨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七,里夫希茨在发言中说过:“真实的情况是,我在研究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可以说,是我把对这个课题的兴趣传染给了乔治·卢卡契。在我们一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确实发生了关于德纳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里夫希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卢卡契是世界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契的美学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是格格不入。里夫希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播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是息息相通的。所以我们说,

  里夫希茨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

  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较早地对《手稿》进行了研究与解释。马克思在《手稿》中说过:“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他们在《手稿》中“发现”了“真正的”马克思,其理论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差别很大。这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道”的马克思主义吗?我们的回答的否定的。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到的“人道”是指人的科学。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人的科学而开始研究的。在美

  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科学的研究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人的科学的研究基础是很难过提出的。我们先从西方学者对人的科学研究谈起。

  西方学界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英国经验派美学,坚持了美在自然、感性、客观,另一个是大陆理性派美学,强调了美在艺术、理性、主观。德国古典美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如何才能将英国经验派美学和大陆理性派美学统一起来。德国美学家们认为,无论是经验派美学坚持的美在自然、感性、客观,还是大陆理性派强调的美在艺术、理性、主观等都是片面的,只有将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统一起来,才能建立美学体系。在建立美学体系的过程中,德国古典美学家提出了美学基础理论的问题。

  康德提出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并从这个美的定义出发来调和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之间的矛盾。康德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的哲学基础决定的。康

  德在哲学上是个不可知论者,在美学上同样是个不可知论者。早年的康德写了两本书,

  本叫《纯粹理性批判》,另一本叫《实践理性批判》。前者主要讲了自然因果的现象界,后

  者着重论述了意志自由的本体界。由于这两本著作之间缺少联系,因此,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是分裂的。晚年的康德写了本题为《判断力批判》的著作,想把前面两大批判联系起来,使这三部著作构成一个整体。在《判断力批判》著作中,康德提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的人要走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人,必然的人要成为自由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向人的生成”问题,而美就积沉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这条历史长河中。由于康德把美放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上,因此,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美学理论基础。

  席勒很崇拜康德,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席勒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席勒开始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并且克服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了较自觉的辩证思想。在美学上,席勒较具体的阐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席勒在谈到自然美时认为,由于自然界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象木材、金银、大理石等物质本身是无所谓美丑的。这些物

  质的美是人类按照人类先验的理性对它们进行改造的结果,使它们具有了理性的形式。在这些物质中,“反映出想它出来的那个巧妙智慧,塑造它的那是充满爱怃的手,挑选推举它

  的那个活灵自由的心灵。”使得客观自然物变成了人化的艺术品。他举例说,在大理石上雕塑成维纳斯与拉奥孔等艺术品就是这样。总之,在康德美学思想基础上,席勒较具体的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他的美学理论是从解决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矛盾而阐述的。黑格尔指出:“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自己的意识:第一种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

  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这样做,目的是要以自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见《美学》一卷第39页)黑格尔美学思想中主要讲主观见诸客观,使外在事物改变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同过人的物质性生产活动而实现的。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改造中,把原来的自然改变为人化的自然。由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凝聚着人类的自由本质,因而使得人类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可以对自身本质进行自由观照,于是人化自然就成为审美的对象。黑格尔说过:“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

  的力量。”黑格尔很通俗地举例说,一个小孩向河里扔石子,石子扔到河里激起吧一串串涟漪,这个小孩会用惊喜的神色看着这些水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作品,正是自己的创造。

  这种创造正是人化自然的结果。总之,黑格尔从实践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但是,由于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上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因此,他的这个人化自然美学理论促进了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解体。

  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解体是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黑格尔美学体系是建立在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上。我们知道,人化自然的美学观点是阐述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但是,由于黑格尔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不可能理解这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理解。

  马克思在谈到自己的美学理论时也谈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但是,马克思是在提出了自然化人之后,才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

  致于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

  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马克思在这里很明确地提出了“对象(化)的人”和“人化自然”这两个短语。众所

  周知,人类的对象是自然,因此,“对象化的人”就可以称为“自然化人”。这样,可以很

  清楚地看到我们,马克思提出的美学基础理论是“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在这里,我

  们强调了“自然化人”在前,而“人化自然”在后。换句话说,只有完成了“自然化人后,才能谈得上进行“人化自然”。

  马克思提出的“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基础理论反映了美的规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美的规律的阐述中认为人类社会诞生前就存在美的规律。正是在美的规律支配下,人类才能从自然界的发展中产生出来。人类诞生之后还要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即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私有制社会,最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结束了“人类

  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语),这时,人才真正称为其人,进行着“人化自然”即,人类在认识美的规律基础上遵循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这样我们看到,在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中,马克思与黑格尔阐述是有根本区别的,即黑格尔提出的是人化自然,而马克思提出的是人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在黑格尔的人化自然理论中,我们看不到真理、哲学和美学的内在发展。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的理论中,人的对象化即人的客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哲学和美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只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才能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解体。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观是存在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存在的。

  第八,里夫希茨在会上说:“到底谁是这个条目的作者呢?我不认为他是一个美国人,感觉不出盎格鲁萨克逊的传统。不,这是德国人的手笔。这位作者多半是一个德国侨民,他有他的大学课堂记忆和习惯的思想倾向。这个倾向是什么呢?这并不难判断。在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已经告终,在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想上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开始了整整一个对黑格尔采取自由派实证主义的蔑视态度的时期。”

  里夫希茨谈到马克思《美学》条目的思想倾向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已经告终,······开始了整整一个对黑格尔采取自由派实证主义的蔑视态度的时期。”这句话对马克思《美学》条目的评价是十分错误的。我们知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终结时。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黑格尔哲学核心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即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美学同样是唯心主义的。换句话说,黑格尔虽然在西方建立了美学体系,但是,这个美学体系由于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所以,这个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建立后就解体了。下面就谈谈黑格尔美学体系建立与解体的过程。

  西方学界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英国经验派美学,坚持了美在自然、感性、客观,另一个是大陆理性派美学,强调了美在艺术、理性、主观。德国古典美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如何才能将英国经验派美学和大陆理性派美学统一起来。德国美学家们认为,无论是经验派美学坚持的美在自然、感性、客观,还是大陆理性派强调的美在艺术、理性、主观等都是片面的,只有将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统一起来,才能建立美学体系。在建立美学体系的过程中,德国古典美学家提出了美学基础理论的问题。

  康德提出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并从这个美的定义出发来调和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之间的矛盾。康德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的哲学基础决定的。康

  德在哲学上是个不可知论者,在美学上同样是个不可知论者。早年的康德写了两本书,

  本叫《纯粹理性批判》,另一本叫《实践理性批判》。前者主要讲了自然因果的现象界,后

  者着重论述了意志自由的本体界。由于这两本著作之间缺少联系,因此,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等是分裂的。晚年的康德写了本题为《判断力批判》的著作,想把前面两大批判联系起来,使这三部著作构成一个整体。在《判断力批判》著作中,康德提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的人要走向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人,必然的人要成为自由的人。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向人的生成”问题,而美就积沉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这条历史长河中。由于康德把美放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上,因此,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美学理论基础。

  席勒很崇拜康德,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席勒对美学进行了研究。席勒开始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并且克服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了较自觉的辩证思想。在美学上,席勒较具体的阐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席勒在谈到自然美时认为,由于自然界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象木材、金银、大理石等物质本身是无所谓美丑的。这些物

  质的美是人类按照人类先验的理性对它们进行改造的结果,使它们具有了理性的形式。在这些物质中,“反映出想它出来的那个巧妙智慧,塑造它的那是充满爱怃的手,挑选推举它的那个活灵自由的心灵。”使得客观自然物变成了人化的艺术品。他举例说,在大理石上雕塑成维纳斯与拉奥孔等艺术品就是这样。总之,在康德美学思想基础上,席勒较具体的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他的美学理论是从解决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矛盾而阐述的。黑格尔指出:“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自己的意识:第一种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

  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这样做,目的是要以自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见《美学》一卷第39页)黑格尔美学思想中主要讲主观见诸客观,使外在事物改变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同过人的物质性生产活动而实现的。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改造中,把原来的自然改变为人化的自然。由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凝聚着人类的自由本质,因而使得人类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可以对自身本质进行自由观照,于是人化自然就成为审美的对象。黑格尔说过:“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

  的力量。”黑格尔很通俗地举例说,一个小孩向河里扔石子,石子扔到河里激起吧一串串涟漪,这个小孩会用惊喜的神色看着这些水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作品,正是自己的创造。这种创造正是人化自然的结果。总之,黑格尔从实践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但是,由于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上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因此,他的这个人化自然美学理论和他自身的美学体系存在着诸多矛盾。

  美即艺术是黑格尔的基本美学观点。他之所以坚持这个观点,在于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化,是感性形象的理念化,这样,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艺术和自然等就统一在一起了。他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把客观的东西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所以艺术的真实不在于“摹仿自然”,而在于外在因素必然和内在因素的协调一致,内在因素和自身协调一致,因而可如实表现自己于外在事物。由于艺术符合美的本质,才能胜过自然美,是美实现的目的,是美的对象。这样,黑格尔在艺术即美的基础上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将认识和实践、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等统一起来了,建立了美学体系。

  黑格尔虽然建立了西方美学体系,但是,由于这个美学体系是建立在黑格尔客观唯心

  主义哲学基础上,因此,美学体系建立以后很快就解体了。西方美学体系的解体可以由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看出。黑格尔在阐述艺术即美学的论述中却最后为艺术唱起了挽歌。他提出,近代人的灵魂是一个分裂的灵魂,分裂的灵魂必然导致与客观世界的分裂,这样,也导致了浪漫型艺术的解体,整个艺术也就解体了。艺术的解体也就是美学的解体。他十分忧虑的说,我们不再对艺术(美学)屈膝膜拜了。事实也正如此。西方美学的解体表现在尽管美学研究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但始终不能解决美的本质、美学研究对象、美学基础理论等问题,始终不能回答什么是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等问题,同样不能建立起语言美学、逻辑美学、数学美学等各科。

  其次,我们知道,在美学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什么叫美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美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门类美学是如何产生的?如此认识自然美?如何认识社会美?等等。美学研究中这些问题,黑格尔美学竟然连一个问题也未能解决。由于黑格尔美学不能解决美学的任何问题,所以,黑格尔美学仅仅是空洞的说教,语言的垃圾,没有任何学术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就是我们如何去批判它。

  第九,如何认识马克思美学观点?里夫希茨在发言中说:“实际上,在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观点中,正如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一贯传统一样,恰恰是艺术美学占着主要地位,这是否定不了的。”

  尽管里夫希茨1933年就出版了《论马克思艺术观的发展》一书。这本书于1938年翻

  译成英文在纽约出版;1960年该书又被翻译成德文出版。里夫希茨这本书在西方影响很大,给他带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世界声誉。但是,里夫希茨并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里夫希茨美学观点的错误性就在于他是以黑格尔唯心主义艺术即美学的观点

  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也可以说,里夫希茨在美学上未能区别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什么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里夫希茨美学观点很有典型意义,他不仅影响了前

  苏联美学界,还直接影响了我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对于里夫希茨美学观点的批判也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立场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的批判,

  当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都是坚持着艺术美学观点。别林

  斯基的思想发展可依据1841年为界线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别林斯基不仅哲学思想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在美学上同样也受到黑格尔艺术即美学思想的影响。后期的别林斯基虽然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但在美学上仍然未能摆脱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和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差别在于:黑格尔在美学的最后为艺术唱起了挽歌,而别林斯基则为艺术找到了出路,他公开提出艺术为社会实践服务,艺术为社会进步服务。别林斯基在美学上虽然挽救了艺术,但并没有对艺术即美学的黑格尔美学观点提出批判。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美是生活的观点虽然比艺术即美学的观点加深了对美的认识,但仍然未摆脱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因为,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他的生活未能区分开什么样的生活,是生活在产生异化的资本主义的生活呢,还是生活在消除了异化的社会主义生活。总之,从哲学上看车尔尼雪夫斯基并没有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彻底摆脱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

  在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基础上,杜勃罗留波夫反对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强调了应该把美学批评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美学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战斗性。他首先谈到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他提出,艺术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艺术会再现变化着的生活。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美学的批评原则就是艺术作品的主要美学价值在于描写的真实性;现实主义和人们性原则适合于美学体系思想。他还研究了艺术家世界观和艺术创作的关系。他提出,艺术家和思想家是有区别的,艺术家在具体地思考,思想家在抽象地概况。总之,杜勃罗留波夫在文学批评方面在俄国最具有影响性,还谈不上揭露唯心主义艺术即美学的实质。

  马克思艺术美学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艺术美学是有区别的。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艺术美学并不占主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占据主要地位的历史发展规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指导下同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恩格斯在这里告诉我们,“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就是要在人间实现社会主义。换句话说,恩格斯在这里肯定了社会主义一定要在人间实现。因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人与人平等的社会来取代人与人不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进步是一条真理。当这个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得到了证实,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美学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建立以后,各个门类美学即数学美学、语言美学、艺术美学等才建立起来。我们才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研究各门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者揭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艺术美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建立以后才得到确

  立的,并不象里夫希茨所的“占据主要地位”,所以,我们说里夫希茨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十,里夫希茨在发言中说:“这个条目,从它的内容来说,不可能是马克思写的。我们在对它作了‘调查’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和里夫希茨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认为,

  从内容上看《美学》条目只有马克思才能写出。因为,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自从提出之时起就和黑格尔的美学是根本对立的。我们从马克思美学研究的起点谈起。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一首诗歌谈起。青年马克思在《献

  给父亲的诗册》中曾写过一首题名为《黑格尔讽刺短诗》,其中第四节这样写着:

  请原谅我们这些短小诗篇,

  对这阴沉的旋律也别见嫌,

  我们已陷入黑格尔的学说,

  无法来摆脱他的美学观点。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用一句话很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即美学。在理

  解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后,我们再来看看青年马克思是怎样讽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青年

  马克思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从小就热爱艺术,特别是诗歌。年满十九岁的他在父亲生日之际

  就写了一本诗歌表白了自己的敬爱之心。马克思称自己写的诗歌短小,诗歌不仅短小而且

  诗歌的“旋律”很阴沉。为什么写出了这些短小、阴沉的诗歌呢?主要是受到黑格尔美学

  观点的影响。换句话说,青年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艺术即美学思想影响下而写出的诗歌,

  不仅短小,而且旋律也不会高昂。

  青年马克思认识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后又如何对待自己写的诗歌学呢?他认为:“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情况和我从前的整个发展。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

  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

  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

  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非常苦恼,甚至生起病来了。在患病期

  间,马克思提出:“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一场大

  病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反倒清醒起来了。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病好以后,我便把所有的

  诗歌和小说草稿等等都烧了,我认为我能把它们丢得一干二净;直到现在,我丝毫没有出

  现与此相反的情况。”

  从青年马克思的一首讽刺黑格尔美学观点的诗歌到他下决心烧掉自己的诗歌和小说的

  过程来看,说明青年马克思非常清楚的看到了黑格尔美学观点的缺陷,他开始寻找自己的

  世界观。这一点青年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也谈到了:“由于在施特拉劳常和朋友们见面,

  我接触到一个‘博士俱乐部’,其中有几位讲师,还有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柏林朋友鲁腾堡博

  士。这里在争论中反映了很多相互对立的观点,而我同我想避开的现代世界哲学的联系却

  越来越紧密了”。

  青年马克思世界观从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题为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作文中看出。青年马克思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

  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

  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青年马克思在作文中的这段话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青年马克思从小就立下了美的志

  向,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而且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敌对、不冲突,是人类的本性。只有为人类的幸福(美)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十世纪初,在列宁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二十世纪中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前苏联和中国的胜利,说明了通过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二十世纪末,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从经济上来取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却是被动的、消极的、被迫的。在未来社会的描绘上,肯定是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描绘的世界社会主义。总之,社会主义

  的实现和发展不仅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取代资本主义是个真理,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得到了证实。马克思早就预言:“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证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为一

  门美学科学了。

  如何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进行直接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可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都进行生产,不过动物的生产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被动的、客观的;而人类的生产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主动的、主观的,是在认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之后,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生产。在生产上,动物与人类的生产的本质区别是:动物只是根据它“那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人类却能根据“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总之,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动物与人类生产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更重要地是看到了人类与动物的生产正是在美的本质上才能真正统一起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马克思在谈到美的规律时与“尺度”联系在一起的。谈到尺度,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提出的尺度与

  一般哲学家提出的尺度的区别。

  我国古代就提出了“律历度数”一说,就有尺度的意思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用到的度量衡也是尺度。但是,用尺度量物,用秤称物等这些衡量客观事物的数量、大小、轻

  重等的尺度,仅仅是生活中一些数量尺度,还不是马克思在美的规律中提出来的尺度。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家们在谈到美时也提到了尺度一词。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丢勒、笛卡尔等。但是,由于西方美学家的哲学观还未达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高度,因此,西方美学家提到的尺度虽然包含了标准、准则等意思,并未才从哲学上提出尺度。

  马克思是在哲学上提出尺度,并在美学上加以运用的。马克思指出,美有两种尺度,一种尺度是“任何物种的尺度”,另一种尺度是“内在固有的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既与动物有联系,又与人类有联系”。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本身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例如,蜜蜂酿蜜、蜘蛛结网、蚂蚁打洞等,这酿蜜、结网、打洞等都是由它们的物种所规定的,它们是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的,完全是一种本能,它们只知道这样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作。人类是从自然界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人类也是物种,人类的生产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但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时,人类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类有思维,进行的是有意识的生产,而动物则不能。

  所谓尺度,马克思在这里也是指标准、准则,具体到生产上可理解为:动物的生产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与准则来进行的,而人类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标准与准则进行生产。例如,蜜蜂、蚂蚁、海狸等营造巢穴仅是按照自己那个物种的标准与准则进行的,而人类则可以培育各种动、植物、制造各种机器,还可以按照动物所不能进行的艺术进行生产。人类与动物在生产上的差别还表现在如何运用尺度上。动物的生产是一种“物种的尺度”,这种“物种的尺度”仅仅体现这一物种的“内在固有的尺度”的本质,因此,动物的生产过程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人类的生产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并且遵循了任何物种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因此,人类的生产是认识了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并遵循了任何物种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既然,动物进行生产,人类也进行生产,动物的生产是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是在认识了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并遵循了美的规律对客观世界的成功改造,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两种美合起来,统称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什么叫美学?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这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美学即艺术。当然,黑格尔美学也研究自然美,不过黑格尔研究的自然美是在艺术中的自然美。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这就告诉我们,在黑格尔看来美学是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

  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说过:“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的美的科学。”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提出了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的美的科学,另一个提出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自然的美的科学。马克思这个美学观点正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艺术即美学的批判。也可以说,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正是在什么是美学问题上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观点。

  马克思美学不仅在什么叫美学上颠倒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而且在美学基础理论上同样颠倒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他的美学理论是从解决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矛盾而阐述的。黑格尔指出:“人以两种方式获得自己的意识:第一种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唯心主义者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这样做,目的是要以自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见《美学》一卷第39页)黑格尔美学思想中主要讲主观见诸客观,使外在事物改变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同过人的物质性生产活动而实现的。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改造中,把原来的自然改变为人化的自然。由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凝聚着人类的自由本质,因而使得人类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可以对自身本质进行自由观照,于是人化自然就成为审美的对象。黑格尔说过:“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的力量。”黑格尔很通俗地举例说,一个小孩向河里扔石子,石子扔到河里激起吧一串串涟漪,这个小孩会用惊喜的神色看着这些水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作品,正是自己的创造。这种创造正是人化自然的结果。黑格尔虽然较为系统地阐述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但是,由于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上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因此,他的这个人化自然美学理论明确了要从艺术来统一真、善、美。不能将真、善、美真正统一起来。

  马克思阐述美学理论时也谈到了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但是,马克思是在提出了自然化人之后,才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美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过:“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于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马克思在这里很明确地提出了“对象(化)的人”和“人化自然”这两个短语。众所

  周知,人类的对象是自然,因此,“对象化的人”就可以称为“自然化人”。这样,可以很

  清楚地看到我们,马克思提出的美学基础理论是“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在这里,我

  们强调了“自然化人”在前,而“人化自然”在后。换句话说,只有完成了“自然化人后,才能谈得上进行“人化自然”。

  马克思提出的“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基础理论反映了美的规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美的规律的阐述中认为人类社会诞生前就存在美的规律。正是在美的规律支配下,人类才能从自然界的发展中产生出来。人类诞生之后还要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即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私有制社会,最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结束了“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语),这时,人才真正称为其人,进行着“人化自然”即,人类在认识美的规律基础上遵循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这样我们看到,在人化自然美学基础理论中,马克思与黑格尔阐述是有根本区别的,即黑格尔提出的是人化自然,而马克思提出的是人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在黑格尔的人化自然理论中,我们看不到真理、哲学和美学的内在发展。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的理论中,人的对象化即人的客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哲学和美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总之,只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才能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解体。

  总之,里夫希茨提出的从内容上否认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的没有道理的。里夫希茨不仅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的内容,而且不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至此我们可以说,里夫希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从十个方面批驳了里夫希茨提出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不是马克思所写的错误观点,一方面确认了马克思撰写了《美学》条目,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的美学思想(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在《美学》条目中的美学思想的一致的,相通的。也许有的美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明明马克思撰写了《美学》条目,为什么里夫希茨就是不能承认?这里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要追究里夫希茨错误美学观点的原因,其实很十分简单。里夫希茨是按照黑格尔提出的艺术即美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换句话说,里夫希茨未能区分开什么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正是未能划清这个界线,里夫希茨才不仅不理解马克思撰写了《美学》条目,而且也不理解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的美学思想。我们只要划清了这个界限,就可以认识了里夫希茨为什么不理解马克思《美学》条目和马克思美学思想。所以,我们有理由地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本意来理解,任何掺杂自己的看法,甚至歪曲、曲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美学家都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最后,通过马克思《美学》条目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说,如果否认了传统译论强调忠实于原文,我们又如何确认马克思写了《美学》条目。所以,传统译论忠实于原文不能否认。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54044/

推荐访问:传统节日原文 管子原文全译 不容否认的代理 谏逐客书原文及译对照 忠实仆人 忠实的朋友 忠实的近义词 忠实船员 忠实义务 忠实的约翰 忠实写照 忠实拥趸 忠实的星辰 忠实的守护神 忠实航空 忠实商务通 忠实的信仰 忠实的刽子手 忠实玩家 忠实的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