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文章]朱自清母爱的文章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2 10:11:2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篇1:朱自清背影优秀课件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_朱自清背影优秀课件

  导语:似乎,有那么多的人都歌颂母爱!没错,母爱是伟大的!可是,父爱也是伟大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朱自清背影优秀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朱自清背影优秀课件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附板书设计: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小编与大家一起学习《背影》,一起感受浓浓的父爱!
  朱自清背影优秀课件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精彩的语言。
  2、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情,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精彩的语言。
  2、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情,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导学】
  1.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 、诗人、 、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著称。著有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这篇散文写于1917 年冬天,他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父亲办完丧事后,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大学读书,因而同行到南京。本文记叙了 的情景。
  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 ) 琐屑() 拭干( ) 簌簌( )狼jí( )
  tuí唐(  ) yū腐( ) pánshān( )( ) chóu chú( )( )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触目伤怀  A 心情 B怀抱 C怀疑
  (2)(  )变卖典质  A 抵押 B物质 C质量
  (3)(  )不能自已  A已经 B自己 C停止
  (4)(  )情郁于中  A 中间 B心里 C中等
  4.读词典,解释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踌躇】①犹豫;②停留;③得意的样子。【颓唐】①精神萎靡;②衰颓败落
  ⑴颇踌躇了一会
  ⑵踌躇不前
  ⑶踌躇满志
  ⑷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5.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句中填写恰当的动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铁道,要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
  6.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自主合作探究】
  7.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 ,在结构上起了 的作用。
  8.“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些地方?
  9.课文主要写了 、 、 、
  、 、 等几件事情,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 。表现了 的真挚感情,抒发了作者
  之情。
  10.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反馈检测】(16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有误的是(  )(3分)
  A.差使chāi 成绩差 chā 差异大chà
  B.奔丧 sān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篇2:荷塘月色全国优秀教案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_荷塘月色全国优秀教案

  导语:《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课文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一
  教学目的要求:
  1、 欣赏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高超艺术,体味情景交融的文学特色;
  2、 根据特定语境,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 领会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 把握语境来作辨析、品味,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 导入单元:何为散文?散文曾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是为了区别于“韵文”
  而起的一个名字,而现在散文则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我们即将要一起来学习的单元便是抒情散文单元,请大家把课文翻到第三十页,我们可以看到这单元的课文由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组成。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浏览一下这个我们即将要步入的散文殿堂。第一篇为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作者在一个夏夜为了排解心中苦闷去观赏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他那建于山脊上的小房子,曾经也让千百万个读了文章的人也多了个梦,梦想自己也能拥有如此小屋。而《我与地坛》则表现了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索,对母爱的感悟,最后一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一个夜晚偶然之中发现了海棠花开,他由此想到什么了呢?那要由我们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的学习中来了解来体会了!
  二、 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的这一篇散文便是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展示课
  件)他的作品我们知道的有《匆匆》、《春》、《绿》、《背影》。对于他的情况我们或者都有零星地知道,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对他的情况做一个系统了解。作者简介:(展示课件,师作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成长历程: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写有《睡罢,小小的人》是他新诗处女作;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受五四浪潮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5年任清 华大学 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出版散文集《踪迹》《背影》,著有《朱自清全集》。他曾写过一篇名为《我是扬州人》的散文,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5岁起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 朱自清 先生最后是因为拒绝接受外国救济而死的,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后代许多人非常地崇敬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文章了,好,现在我考考大家是否细心,请问:此文的写作时间、地点?明确: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那么192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而且会影响到 朱自清 先生的心情的呢?背景介绍:(展示课件,师作介绍)
  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而此时的朱自清开始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然于这种“超然”,一下几段文字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这样一种不得平静的心情:
  (一)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能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二)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1927年9月17日 的一封信
  三、课文讲解:《荷塘月色》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这样一种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可见,当时的朱自清正如他在文中第一句提到的那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不宁静了该如何是好呢?我们都知道文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形式都是特殊的,他们对社会的变化特别敏感。蒋发动政变以后,朱自清心情特别抑郁,实在难以排解,只好游荷塘发感慨,形成文字。而曹魏末年有个叫“阮籍”的文人就不这样做了,在司马氏高压政权的控制下,他也是郁闷难平,整日喝酒,日日呼酒买醉。醉后驾车出去兜兜风,而且专拣无人走的荒郊僻野,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号啕大哭。通过哭声来宣泄内心的不平。于是就有了个成语叫“穷途之哭”。现在专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身处窘境的悲伤。想比较而言朱自清先生的做法就显得比较冷静了。他只是“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后就散步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去了。这里的荷塘就是清华园荷塘,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课本前面彩页的日光下的荷塘。那现在的我们回到文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一下这月光下的荷塘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这是一段对荷塘周围景物的描写,朗读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 ①第2段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明确:幽僻、阴森、淡淡 ②讨论:第3段作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明确: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这句话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紧接下来作者便讲到“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中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中暂得宽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因为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原来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明确:喧闹、现实、残酷
  所以这两个自然段给全文定了这样一个基调,那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喜悦。作者原先那颇不宁静的心至此也开始静了下来。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同时留意一下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中逐渐展示各项内容,并分析)
  荷叶:田田 亭亭的 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月光下的荷塘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素淡、宁静) 荷波:闪电 凝碧
  荷韵:脉脉
  分析: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这样的比喻即为通感,所谓“通感”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写另一种感觉,从而增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比如上面的这个例子,另外还有练习题曾经碰到的这样的一个句子:“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是将触觉写成听觉。通感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的,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常常会被不自觉地使用着,如“他的声音很粗”;“笑起来很甜”……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的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现在用心齐读第4段,仔细品味一下。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和第四题
  课后分析: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前面介绍作者、背景太多了,致使在分析重点段落时显得非常仓促,一些问题还未讲清楚。下次可以突出重点段落,在讲解完重点段后回过头来介绍一下前面三节,在此过程中加入背景介绍。另外一些问题的设置也欠妥,如:“第2段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可以明确点问成“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在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不同的心情下的作者的喜好是不同的,这是“平常的我”和“特殊的我”的区别。
  可以尝试在两个教学时间用不同的教法来上同一个课时的内容,由于运用课件在某种程度上会牵制住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所以有时也比较适合采取不用课件的一种上法。最主要的是体现教师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老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是引导,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思考,同时又不能毁灭其灵感的火花。
  (听取指导老师—— 刘新华 老师的意见后整理出的课后分析)
  荷 塘 月 色(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在 朱自清 先生的带领下欣赏了北京清华园中那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追随镜头来领略一下这荷塘上的月色又是如何的?这就是第5自然段所描写的内容。我们先来齐读一下这个段落,并且要求思考以下问题:月色的虚无缥缈本是难写之景,而作者却能通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那么我想问的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明确:
  月光:泻 浮 洗 笼
  荷塘上的月光 月影:画
  (朦胧、柔和) 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在这一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传神的动词的运用: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思考: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寻求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投射出作者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段中作者是怎样认为这荷塘中的“光与影”的,它们是不均匀的,但是又是和谐的,在这作者又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眼中之景的和谐同那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了起来,实在是妙!
  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六段,这一段写了荷塘四周景物,想想看我们前面哪一节也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明确:第2段。思考两段同为写
  四周景色,有何异同?明确:相同点: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点: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第6段则以树为着眼点,又近及远写了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了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在这一节中作者选用了一系列的叠字叠词,如:
  a、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b、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这一节中最后谗和蛙的热闹的声音打破了暂时的宁静,也冲淡了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带来的淡淡的喜悦,烦恼又袭上心头,心中越发不宁静了。这正如李白说的那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由于心中的不宁静而去寻找宁静,在宁静中暂时忘却了不宁静,最后还是由宁静回到了不宁静,到此,作者的心灵历程已经走了一个轮回。如下图所示:
  那么他为何还要在回家之前回忆起了江南采莲的事情呢?明确:1、触景生情,怀古思乡: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朱自清曾自称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而且荷同莲同物,难免不让他思念起江南来,以采莲的热闹来衬托自己的孤寂,人在心情低谷期想到的自然是家,是故乡啊!2、古今对比,以古代采莲之乐暗指当今民不聊生、民生凋敝和满目疮痍,表达他对今不如昔的现状的失望,对现实不满。还有他为何偏偏就选用了梁元帝萧绎的这篇《采莲赋》呢?明确: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说朱自清自1925年起任清 华大学 教授后开始创作散文,同时研究的是古典文学,而且他从小就是古文功底深厚,这些条件也都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回忆起了《采莲赋》和那首南朝民歌《西洲曲》。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作品,明确:能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即可,《西洲曲》是现存南朝民歌最长的抒情诗篇,在古代诗词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词语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语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使诗歌平添一曾意趣。例如《子夜歌》云:“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其中“芙蓉”谐音“夫容”,意即夫之容颜;“见莲”谐音“见怜”,意即爱我。同理,《西洲曲》中的“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悠长。那么作者在文中想借此表达一种怎样的相思呢?是思乡?还是思国?抑或是思念一个他心仪的女子,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无限的可能供我们去猜想。但此时的作者已经回到了现实之中,他所要做的事情是“轻轻地推门进去”,由联想回到了现实,内心的苦闷、烦恼和压抑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令人放不开,也丢不掉……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常规训练P9-10
  课后分析:从时间的安排上看,比上节课合理了一些,但是一些重点还不是很明显,很突出,或许是太讲究面面俱到了,致使课堂很紧张。另外上课的时候尽量避开课前没准备过的东西,不乱插乱添讲课内容。上课时重点词语突出,便于学生做笔记。
  《荷塘月色》教案二
  教学目标 :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荷塘月色》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写景、状物委婉曲折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3、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突出描写了优雅、朦胧、幽静的荷塘月色之美,朦胧、幽静的荷塘月色也传透出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学生赏景比较容易,但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同时对情中蕴含的情感则更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课时安排:
  两教时。第一教时重点在于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鉴赏美景和语言。第二教时理解其中的情感,以及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请同学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特别是月下荷塘的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这个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二、范读入境,自读体味。
  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选择:
  A.热情奔放 B.积极乐观 C.含蓄深沉
  三、学习课文的4-6节欣赏美景和语言及手法。
  1、 请同学读出其最喜爱的句子,并说清理由。
  2、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并归纳总结。
  导读第4小节。
  ①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和什么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这些景物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手法?
  分析,明确:景物:叶子——花——荷香——荷波——流水。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同时注意了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又或者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波凝碧,流动很快,像闪电般;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荷塘月色》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学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教案五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画面美。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领悟其情调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并背诵课文4、5、6三段。
  教学重点:
  1、揣摩在特定语境中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
  1、美点寻踪法:注重学生切身感受,由学生自品析文章美,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力求重点突出,繁简分明。
  2、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赏析课文的画面美;背诵课文4—6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朱自清先生《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学习《春》,我们被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景色所陶醉;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计那淡雅朦胧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附: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扫除字词障碍: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三、具体赏课文的美——“画面美”
  1、 解题引出:
  由题目《荷塘月色》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它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荷塘和月色。 大家速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这两景的段落。(第四、五自然段)。下面让我们先学习这两个段落。
  2、讲授新课:
  这两个段落作者分别为我们描绘了什么画面?(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1)分析第4段:
  一篇抒情写景散文,既写景,又抒情,必须借助恰当得体的语言来沟通。那么,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首先欣赏这一段的朗读,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池水) 分组讨论: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用曲线标出比喻句,并用重点号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在文段中的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弥望”一词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多)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唐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叶的一句诗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田田”与“层层”这两个叠词,叠词即音韵相同的词语连续运用。“田田”与“层层”这两个叠词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即亭亭玉立,形象高颀、修长。“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高出水面,大大的叶子微微下垂,弧度柔和,自然舒展着,有如舞女转动时的裙幅。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比喻荷叶的美好风姿。正因为“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人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从而表现荷叶的体态美、动态美。
  小结:作者抓住荷叶多、密、高、美四个特点,运用了精当的叠词和比喻,表现了荷叶的什么特点?(再现了月下荷叶满目茂密的特点和绰约风姿。)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零星)着些白花,(用满池荷花映衬零星的荷花,正因为“零落”,故而叶多花少,用“点缀”一词,正是绿叶多白花少的衬托。使白花更加醒目显眼,这是从数量上表现荷叶醒目显眼的特点。)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袅娜”和“羞涩”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后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荷花饱满盛开时轻盈柔美、柔媚的姿态。“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专写人的情态,在文中同样用拟人手法写出荷花的骨朵羞答答,不好意思,含苞待放时娇羞妩媚的神态。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作者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神韵,逼真自然地引起人们许多联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这里借用其亮,夜色中的暗色调的背景之下白花似明珠般亮丽柔和,再加上“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这里借用其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着的动态,表明作者在行走,叶多花少,花就有了时隐时现、闪动如星的特点。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这里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光鲜美好妩媚。这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色彩,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光华,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那么,这个比喻属于哪一种类型?博喻。博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也就是说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描写本体的比喻。本文写点缀“层层的叶子”的荷花时连续用“明珠、星星、美人”来比喻荷花,非常准确、生动。博喻的几个喻体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本体的特征。例如:朱自清《春》中也有一个例子:“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荒地老。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结:作者抓住月下荷花稀少、体态柔美、神态娇羞、色泽晶莹、光华明暗、质地光洁六个特点,运用映衬、拟人、比喻(博喻)等修辞手法,将淡月清辉下白荷花那妍媚多姿的神韵全写尽了。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即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大家请看下面这些例子,“我可以继续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发腻为止。”“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理,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小结:作者抓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表现了荷香的神奇清淡,烘托出月夜的优雅和宁静。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刹那间的动感。“闪电”这个比喻说明微风过处叶动花颤,再加上“霎时”一词,准确地表达出荷波传递快、神速的细微情状,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叶、花、香〉动了起来。荷叶是没有肩的,但作者却把荷叶写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个“肩并肩”,采用拟人手法使荷叶具有了人的特点,微风过处,荷叶在风中错落起伏,形成了水线,对此,作者把它比喻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一个“波”字,那条起伏的颤动的水线显得多么形象!前面加上摹色“凝碧”一词,这样,有色有形,那荷叶摇曳多姿的美好形象便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小结:作者抓住荷波传递快,颜色美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池水】(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小结:作者抓住池水静默无声的特点,用叠字和拟人手法,表现水与花叶相映成趣,流水使叶子有了更柔更美的姿态,而叶子的风姿也显示了流水的脉脉柔情。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月下荷塘。那么,作者写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什么特点?淡雅静美。
  《荷塘月色》教案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教师点拨法
  3、 比较阅读法
  4、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 “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 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篇3:关写亲情的作文

朱自清母爱的文章_关写亲情的作文

  二十三世纪之失散了的亲情作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是二十三世纪了。现在的人都很现实,没有以前的善良和包容,现在只有狠毒和不理解,人人都为自己好,而不顾别人的安慰,最后只有残杀自己的同胞,真悲惨!!!
  有一天,有一个小孩和大人一起去买东西,小孩很可爱,淘气的跑着,马上就要被一辆车子给撞了,小孩还不知道,大人只是喊了一句:小心车子。可是年少的孩子哪里知道,小孩子活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场的人都不感到悲哀,只是匆匆走过,只见又有一辆车子开来,车子看见了有小孩,却依然还要撞上去,唉。我当时就感到很悲哀,可是我也怕呀!我决定了,我要帮那个小孩,我走上前去,从我的包包里拿出来了一张白布,把那个小孩给盖上了,我总算心里过得去了。小孩的爸爸跑来,对我说了:你……小孩根本没死,你还给他盖白布,我要去告你。我听到了这句话,犹如一道道雷电在劈我,这小孩的爸爸真是的,只为自己着想。小孩子的爸爸见了我还不说话又说道:要么赔钱,要么走公安局。我说:走就走,我难道还怕你吗?小孩的爸爸见此情景,马上就开溜了。可是小孩还躺在那里,我拼了,我马上叫了警察,警察赶到现场,小孩已经死了几个小时了,如果我是那个小孩,我早就寒心了,世上竟有如此的爸爸!
  这件事的确让人寒心,自己的爸爸不管自己,还用这件事想赚点钱。这就是失散了的亲情!!
  中秋亲情作文
  看着天上明亮的满月,我的思绪又飘到远方。
  今天是九月十九日,家喻户晓的中秋,却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赏月,妈妈因为工作很忙没有陪我,爸爸也是如此。我望着天上的月亮,鼻子一酸,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奔波,为了不让我们受苦,爸爸把妈妈和我们三个姐妹留在老家自己独自去打工,妈妈追随着爸爸的脚步,也在老家的一个工厂里干了起来,能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每天早晨我们醒了,早饭也凉了。今天是九月十九日,是一家团圆的日子。
  从邻居家里传来温馨的打闹声、长辈的问候声……
  我感觉有一些冷了,才发现已经九点多了,随便拿一床薄薄的被子,就睡了。
  第二天,我觉得身上的重量似乎增加了很多,我一看,原来我身上正盖着一床厚实的棉被。我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昨天没有陪你过中秋。——妈妈留。
  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一直都在我的身边。
  亲情,有时候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是她一直围绕在你的身边浓浓的,甜甜的。
  友情和亲情之间的选择作文
  在茫茫遥远的生活中,会有许多的烦恼,可当我们站在选择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当在亲情和友情面前,我们是选择亲情还是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记得那次,我的妹妹友友瞒着父母擅自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一个游戏机,是她偷偷摸摸告诉我的。上周末,她到我家来玩时,她把我拉到我的卧室,见她小心翼翼的从口袋里摸了出来,那是一个嫩粉色的小巧玲珑的小型游戏机,我看到后,便劝她把游戏机还回去,可她不听,还威胁着我说:“不许告诉我爸妈,否则,我就不跟你做朋友了!要是我心情好,还可以借给你玩呢!” 这一期间,妹妹的成绩下滑的很快,我知道那是因为她总是在夜里钻在被窝中偷偷摸摸的玩游戏机所造成的后果。看着舅舅、舅妈那焦急的眼神和疲惫的面孔,我终于告诉他们妹妹是成绩下滑的源头的真相。他们立马把游戏及搜了出来,有力的摔在地上,游戏机坏了,妹妹心疼的看着地上那被摔得支离破碎的游戏机,和她的支离破碎的心。她一定没想到,她最最信任的姐姐竟然会把她给出卖了。舅舅和舅妈很高兴的表扬了我,而我的心爱的妹妹,却站在角落里,用冷漠中交杂着厌恶的眼神看着我,那一眼,让我的心不由自主的颤了一下。 在此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去道歉,毕竟,我也答应过她不告诉她的父母的,而我却违约了。我找到了她,还没有张嘴说话,她却先恶狠狠的对我吼道:“我恨你,你不再是我的朋友,我也不再是你的妹妹,我讨厌你,你是我最讨厌的人!”说完,她就跑了,我愣愣的看着她远去的背影,直到我清醒过来的时候,我的心突然很痛,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了下来。难道就为了一个游戏机,我的一个珍贵的友谊就这样解散了?难道友谊就只有一个游戏机这么轻吗? 我真的错了吗? 夜里,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只想着妹妹的话,想着想着,眼泪又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我转过身,让柔软的枕头吸去脸上多余的液体。我该怎么办?再去道歉?‘去吧去吧’心中的声音告诉我要去道歉。 天亮了,灿烂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起床了。 走在通向妹妹家的路上,已经好几天了,前几天也去道过谦,可是她没原谅我。今天还是要继续,一定要让她原谅我!温暖的春风抚摸着我细嫩的脸庞,让我更加有信心了。 来到妹妹家门前,我按响门铃,是妹妹开的门,虽然看见我还是冷脸面对,但与前几天相比,已经缓和了许多。“什么事?”妹妹问。“请你原谅我啊!我是故意的,但也是为了你好啊,如果不这样的话,你的成绩会下降,你应该也不想你的家人担心吧……”也许,是我的心感染了妹妹,她终于原谅了我。 我最终选择了亲情,不知你选择了哪一个……
  感动亲情作文
  感动亲情 朦胧的往事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永远留存在我心里,并时时触动我感动的心弦,那就是爱与亲情…… 记得那是一个冬季的夜晚,我躺在温暖的被窝中,一边吃着瓜子,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忽然,电视屏幕中出现了一辆外形精美的玩具小汽车。望着这辆别致的玩具车,我眼中露出强烈的渴望,心里也在默默地盘算着,心想:“对了,我可以叫外公给我买呀,每次我要什么东西,外公不是都给我买了吗?我急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没想到一向疼爱我的妈妈却一口回绝了我:“不行,你外公每天起早贪黑地洗萝卜、卖萝卜,所挣的不过才二三十元钱,而你这一辆玩具车就要一百多,那可相当于你外公几天的卖菜钱呀!”当时的我哪里听得进去这些,生气地说:“不管你同不同意,反正我就是要买,我自己告诉外公去。”顿时我翻身下床,急匆匆地跑到厨房,对正在煮着猪食的外公说:“外公,你给我买一辆玩具车吧?”“好好好……外公改天卖完菜后给你买。”外公没有一丝犹豫就爽快地答应了我。此时的我心花怒放,脑海里不时闪现玩具车的模样。 当天晚上,外面下着冰冷的雪雨,刺骨的寒风无情地侵袭着山村乡野。黑夜里,乡村的人们都早早地躲进了温暖的被窝里,而一个头发斑白、面容苍老的老人却还在冰冷的池塘边忙碌着,他就是我的外公。此时此刻外公正头顶一只灯光昏暗的矿灯蹲在池塘边,细心地用布清洗着每一根萝卜。外公一只手拿着白萝卜,另一只手用破布反复擦拭着萝卜上的黄泥。渐渐地,萝卜脱去了它的泥衣,呈现出它雪白的真面目。一个、两个……慢慢地,萝卜堆满了整个箩筐。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外公用那双已经被冻得通红且长满老茧的手挽起扁担,然后挑起那挑沉甸甸的萝卜回到家,此时已经晚上十点多。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还在甜甜的梦中时,外公却早已担着萝卜来到了几里外的集市,开始了他的叫卖。此时,无情的冬雨又淅沥沥地洒向大地,昏暗的天空让本就清冷的街道显得越发地冷清,只剩下少许熙熙攘攘的人群。 一个小时过去了,外公的萝卜只卖出去几根;三个小时过去了,卖出去的萝卜还不到三分之一;半天的时间过去了,筐里的萝卜却还剩下一大半…… 中午,其他菜农都在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回家了,而此时外公却还坐在自己的萝卜前默不作声,根本没有回家吃午饭的意思。旁边的菜农不免疑惑地问:“老况,你怎么还不走呀?都中午了!”外公没有多说什么,只微微一笑:“你们先走,你们先走,我还卖一会儿。” 冰冷的雪雨越来越大,刺骨的寒风刮在人们的脸上像刀割一样,似乎老天爷要故意和卖菜的外公作对,此时的外公两腮被冻得通红,不时对着冰冷的双手哈着热气,虽然寒冷让街道的人越来越少,但外公却一直在忍着寒冷和肌饿默默地等待,努力地坚守。 终于,箩筐里的萝卜越来越少,而外公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当我在家门口发现外公回家的身影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箩筐中的白萝卜已不见了,随之出现的正是我那辆梦寐以求的玩具小汽车。 捧着外公送给我的红色玩具车,看着外公苍老的脸庞,想着外公洗菜、卖菜时的艰辛,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外公……”我一下子扑在外公怀里,眼泪漱漱地滴在外公那打满补丁的外衣上。 这就是我的外公,一个纯朴的乡下农民,一个不拘言谈的普通老人,然而他却把最真挚的爱、最浓郁的情深深地根植在了我幼小的心里。爱是永恒的,亲情也是永恒的,外公给予我的亲情与感动,永远、永远留存在我心灵的最深处!
  亲情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这就是亲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亲情。
  亲情是一棵大树,每个人都是他的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一条河,每个人那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枯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亲情是珠穆朗玛峰顶上的积雪,纯洁却永恒;亲情是长江的流水,轻柔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最美丽的彩虹。
  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漂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就是人类心灵最深处,无法磨灭的烙印,就是人类最纯洁,最真挚,最热情的感情的升华。
  亲情是一道岸堤,在你心灵脆弱时,为你筑起坚强的信心;亲情是一道彩虹,在你经历风雨后,为你画上美丽的灿烂;亲情是一点云朵,在你落寞时,为你绣上一朵美丽的花朵。亲情是远方的守候,守候你的归来;亲情是永久的思念,思念你的一切;亲情是离别后不尽的哀伤,哀伤你远去的背影;亲情是团聚时无限的快乐,快乐着你的平安归来。
  ……
  一颗感动的心灵,让人在困境中获得力量。亲人的关怀,让我们感到一种春天般的温暖!
  小小的事情,浓厚的亲情作文
  亲情,就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是蕴含着无限的、浓厚的感情,不需要是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浩浩荡荡,只需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拥抱、一件小小的事情,便可以反映出。
  今天下午,我在外面玩,玩得口干舌燥,想回家喝点水,正巧,碰到了奶奶,奶奶看我口干舌燥的样子,便问我:“几天没喝水啦?”我打趣的说:“奶奶,怎么不让我上去吃点儿西瓜呀?”还没,等奶奶答复,妈妈打了电话,叫我回家。我连招呼都没打就迫不及待的冲向家。晚上我刚吃饭,奶奶就打过电话来,说:”快下来吃点儿西瓜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突然我想起来了,原来是今天下午的时候,和奶奶说要去那吃西瓜,我笑着说:“奶奶,那是逗你玩儿呢,我现在已经吃了饭啦,改天再下去吧!”奶奶人就坚持着让我吃西瓜,我只好下了奶奶家,看着红红的西瓜,我觉得有千斤重,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
  就是这么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却让我感受到了奶奶对我的关心和爱。
  亲情——母爱作文
  我,一朵无色无味的小花,在亲情的呵护下,变的艳丽、变的芳香四溢。
  我,一只不会飞翔的幼鸟,在亲情的养育下,渐渐长大。
  回味着这份温暖的亲情,一件件往事在脑海里浮现。
  记得那天,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雨点时疏时密。我孤零零地站在学校门口,等着妈妈来接。慢慢的,雨越下越大,正当我着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来了。
  抬眼望去,妈妈穿着单薄的衣服,手上撑着一把正在滴水的花伞。“妈妈”!我一边叫着,一边朝妈妈跑了过去。她微笑着牵起我的小手。“呀!妈妈,你的手怎么这么凉?”我脱口而出。再抬起头,见妈妈把整把花伞几乎都撑在我头顶上方了。而妈妈的全身早已湿透了。我鼻头酸酸的,想对妈妈说声谢谢。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只好低着头与妈妈一起走。悄悄地将妈妈撑伞的手往她头上推,直到我们的背影消失在了家门口……
  母爱,就是一桶颜料,一瓶香水儿,给了我最美丽的色彩,最淡雅的芬芳……
  母亲节后记——轮回的亲情作文
  ——母亲节后记 “打算送什么给我呢?”来自妈妈口中的话。 “哦,蛋糕要不要?”这样的回答口吻让妈妈大大不快。 “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蛋糕。”我无语,左思右想后,决定给妈妈写篇文章。 ——题记 这位平凡的母亲,每天不断履行着同样的职务:服侍丈夫和女儿,上班,下班,做饭,然后最后那仅仅的休息时间——睡觉也在我跟爸爸的呼噜声中度过。表面上,她当年那闭月羞花之貌早已不复存在。 她是爱我们的。嘴头上怎样怎样数落我跟爸爸,实际上她的心全是绵绵的爱意和无尽的鼓励。她不管怎么痛苦,总是将痛苦埋在心里;为我们分担着痛苦的时候,却以“教师”身份教育并开导我们。实际上,她当年那人见人爱,车见车载之貌仍在我和爸爸心里徘徊。 记得小时候,我真得很天真很孝顺,无论是母亲节还是她的生日,我总是会画幅画送给她。于是她最忌爱哦扬起一丝微笑,像小孩一样在眼里闪耀着泪光。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自认为当年幼稚的表现已经没再持续。妈妈不会怪我吧,我是这样想的。孩子永远是妈妈的命根,妈妈是不会因为孩子的某一次不良态度而改变心中爱的主题的。 她总是风尘仆仆,是想要争取多照顾我一分钟吧!我不敢往后想象,墓冢里躺着我的她,秋天的落叶凋零飘下来,我将会然起多大的伤感。于是,我也学习她的风尘仆仆,想要争取多被她照顾一分钟的幸福,也让她享受这属于她的幸福。 佛说,父母生下孩子,就意味着要不断偿还上辈子对孩子欠下的债。而她偿还的,远远超出了应该偿还的债务。于是乎,她说算是利息吧!孩子,我喜欢给你偿还债务。然后对我慈爱一笑。 我只能模仿大学生替她洗一次脚,但她却忙的不可开交。然而,我没放弃,我总想要替她做件事。晾衣服够辛苦的吧,我就晾一次吧。尽管平时我不曾做过这家务,但老师说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分担家长的活儿。我构思着我该怎样把她脸上的欣慰描绘出来。晾一次衣服,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兴奋劲,看来,我真的很少替她分担过什么事。 也许轮到下辈子,就到我给你偿还债务了吧!妈妈。我很少这样正正规规叫过你。但愿下辈子,你还是我的母亲,因为我还没幸福够呢,我这么贪得无厌,你不会介意吧!你问我送什么给你,我就送你一句话吧: 母亲节快乐啊!我亲爱的妈妈。
  亲情、友情、爱情作文
  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有了这些情才使人的生命之树常青。 亲情是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的,就像大自然赐给我们的阳光雨露,只有用心才能真正地体味到。亲情如涓涓溪流无声无息,从不张扬,却永恒如初。亲情的力量,就是让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永远都不会是孤立无助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有什么样的遭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身后都会有亲情注视的目光,这目光中蕴含着太阳的光辉,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什么也割不断 而友情是一种微妙的东西,人们谈及友情时总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细细想来,友情是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不需要刻意去经营,犹如山间自然流淌的清泉汩汩流出。一份??淡的友情,具有隽永的人生魅力。友情可以缩短两个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使两颗远离的心得以越过千山万水,大漠荒原,紧紧相连。淡如水的情谊如水般润滑,流经心田纤尘不染,无牵无挂。无水的润泽,心儿会干涸得一如皱裂的土地,渴望水的浇灌。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有了友情人生才更有意义。 爱情,永远是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爱情到底为何物,千古难解!古人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谁能解开这沧海桑田天荒地老的千古迷题?人世间的爱情,因为有了许多美好的传说而倍加美丽。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还是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痴情,都在诉说着爱情的美。其实爱情就是生活里很普通的幸福,普通到当你累了回到家他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曾读过一段话“情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浸人心脾,但若不精心培育,花儿就会枯萎。情是跳荡的火焰,疯狂炽热,令人心醉,但若不加制约,大火将吞噬一切。情是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令人爱怜,但若没有心灵甘露的不断滋润,大自然的阳光就会使之破碎。情是蒙蒙的迷雾,笼罩万物,神秘诱人,令人为之奋不顾身,但迷雾消散之后,才能拥有真实。情是飘浮的白云,纯洁轻柔,袅娜多姿,但其天性善变,对此只能不断调适。情是滚动的春雷,潇洒激越,震颤心灵,但电闪雷鸣后,平静才是天空的本色。情是明丽的骄阳,圆满的月亮,不要企望时时拥有,因为阴雨的天气常会出现。情是快乐的精灵,痛苦的使者,它使人尝尽人间悲欢,采摘成熟之果。情是人体的维生素,不可缺乏,也不能过量,否则都将摧毁生命。”这一解释无不说明爱情有其两面性。古代梁宏与孟光举案齐眉,冯太守与其妻子相敬如宾,相爱的人首先要相互尊敬且要友爱。而不是像时下的青年们,无病呻吟。它需要两个人用心去经营,真诚付出的爱情才是坚固的,才可以经受住岁月的风化。相反,总想索取的爱情就像易碎的陶瓷,美丽不过一刻。 其实亲情、友情、爱情三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亲情是桨,友情是帆,爱情是水,亲情是友情的扩展,爱情是亲情的升华。亲情和友情以理解为主,而爱情以感性为主,不管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当你面对你的妻子或丈夫时,更多的是亲情和友情,没有亲情和友情的爱情生活淡而无味。
  亲情的味道作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
  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
  而我的选择是亲情
  略感芳香
  夜深深,我趴在桌上奋笔疾书,窗对面的灯光一户户熄灭,人们进入了梦乡。我看看手中的作业,哎,唯有坚持再坚持,我才能交差呀!揉揉疲惫的双眼,一个修长的影子出现在我桌前。我回头一看----是妈妈,她端着一杯浓浓的牛奶出现在我的眼前,她轻轻的说道:“儿子,快十点了,还在做作业啊!快喝下去,做完早点睡啊!”说完,妈妈又转身出了房门干家务活去了。那杯牛奶还冒着热气,温馨的芳香缓缓流入了我的心中,这正是亲情,总是在我最需要的她时,给我带来温暖。
  涩涩苦味
  父亲扬起了手掌,那宽大的手掌似乎蕴积了全部的希望和怒火,我闭上了眼,一滴泪从眼角滴落----我知道,是我的错,我不该如此顶撞父亲看着手中试卷上鲜红醒目的“69”分……良久,我睁开眼,耳边没有火辣辣的疼痛,我惊愣地看着父亲,那包含怒气却不忍下手的父亲,从他的眼中,我读到了失望与爱怜。父亲无奈地放下了手,轻轻地吐出了这几个字:“走吧,回屋去吧!”我懂父亲的意思,他要我继续努力,去拼搏,去努力,去夺回属于我的成绩。不知为何,我一下子泪流满面,那无言的爱,充满希望的心,正是那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啊!
  香沁心田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下楼,正欲洗脸,一阵香味便直飘进我的鼻孔间。哇!好香哪!我寻梦般的寻找那香味的来源,却见门外母亲冻红的双手中捧着我的最爱----小笼包子。她一见我,忙开心地大喊:“龙龙,快来吃包子!”她跳下车,把包子送进我手中。原来,妈妈大清早的去帮我买包子了。我接过包子,一股暖流直涌我心间。亲情,正如这包子的香味一般,香甜却永不逊色!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
  沙漠如果失去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
  人生如果失去亲情,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3259/

推荐访问:关于母爱的文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