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其的意思]螳螂捕蝉的意思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0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螳螂捕蝉的意思篇(1):螳螂捕蝉注释

  导语:对于螳螂捕蝉这一文言文,大家都来了解一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知识,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螳螂捕蝉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⑴吴王:指吴王阖闾。欲:想要。伐:征讨,讨伐。荆,指楚国。
  ⑵谏:规劝。以下劝上为谏。
  ⑶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员。
  ⑷少孺子:年轻人。
  ⑸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操:持、拿。
  ⑹三旦:三旦,三天。三,多次 。天,古汉语里“旦”就是“天”的意思。
  ⑺子:你。
  ⑻悲鸣饮露:一边凄切地放声高唱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⑼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附即“跗”,脚背。
  ⑽傍:同“旁”旁边。
  ⑾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
  ⑿务欲得其前利:很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⒀顾:回头看。(句意疏通后为“考虑”)
  ⒁患:祸患。  ⒂善哉:好啊   (16)罢:停止
  【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说苑正谏》。主要讲了少孺子利用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重点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即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透过少孺子以事喻理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吴国的忠诚,也可以感受到“曲谏”方法的巧妙。课文内容简短,但是讲了一件完整的事情,经过部分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印证了课文中心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二、学情分析
  文言文因其文字的特殊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本文的学习从朗读中穿插联想与想象的角度切入,通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有限,尤其是对于文言文,从朗读、理解内容上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要解决朗读和对语句理解的问题,为本课时扫清障碍。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喜爱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较强,能通过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联想、想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教师要引领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在阅读文本体会寓意的过程中感受情节的合理、生动,与寓意的完美结合,进而悟到寓言的学法、写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
  1、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考虑周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体会少年进谏方法之巧、之妙。
  四、教法、学法
  教法: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读中感悟;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分角色朗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学法: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勾勒画面。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2、走进课文,完善画面。交流。
  3、完成板书:三者(动物),点明故事。
  4、交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出示中心句。指导朗读。
  (二)直奔中心,设置悬念
  质疑:少孺子为什么给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默读课文,可适当批注。
  (三)品味语言,读中解疑
  1、揭示问题:少孺子为什么给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起因:伐荆和吴王的语言理解,并指导朗读。
  (2)结合春秋时期地势图来理解吴国的处境,感悟吴国的前利和后患。
  顺势板书:“吴楚越”三国位置,说明理由。
  (3)面对眼前的局势,你想对吴王说什么呢?
  (4)体会曲谏的好处。
  (5)说说少孺子是个怎样的人?
  3、师生对读:“如是者三旦”一句,体会少孺子的良苦用心。
  4、齐读故事
  5、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吴王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明理)
  6、理解“善哉”的含义。从而感悟吴王这一人物。
  7、联系自身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8、分角色读课文。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少年利用一则寓言巧妙进谏,不仅制止了战争而且保住了性命。使这则寓言演变成一个成语流传至今,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智者巧用故事向国君进谏的典故,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些。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课后,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明日上早朝时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螳螂捕蝉的意思篇(2):螳螂捕蝉课文主要内容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螳螂捕蝉课文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螳螂捕蝉课文内容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部在意。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 ←(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到了(       );从吴王的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

螳螂捕蝉的意思篇(3):螳螂捕蝉课文内容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拓展: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4171/

推荐访问:螳螂捕蝉其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