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的对联]范公堤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范公堤篇1:泰州旅游导游词

  泰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
  一、致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晚上好!
  欢迎各位来到凤城河风景区,乘坐画舫游览。凤城河原是泰州古海陵的护城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凤城河的人文景观博大而精深。我是今天的讲解员XXX,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我将给大家逐一介绍沿途美景,希望凤城河的灵动之美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
  二、行程简介
  我们的画舫已经缓缓启动,我先把整个行程简单的介绍一下:沿途我们将经过望海楼、文昌阁、桃园、迎春大桥、梅园、留芳茶社、烽火台、鼓楼大桥、坡子街等一些景点,终点在泰州市中心的古关帝庙游船码头。整个行程大约需要45分钟,在这途中,如果您有任何需要,请随时向我们提出,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三、泰州简介
  大家来泰州游玩,会发现这座城市没有山,四面都是水。水就是泰州最大的特色与灵魂。就连泰州的地名也是跟水、跟海有关,泰州最初的地名叫做“海阳”,面海朝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建县,因其地傍海而高,叫海陵县,海陵就是海边高地的意思,东晋时设海陵郡。南唐始为州治,因先民企盼“龙凤呈祥,国泰民安”,故名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有人会奇怪“泰州”这个名字似乎已经跟水没有关联,其实不然,泰州是历史上长江、淮河、黄海三水汇聚的地方,处于长江北岸,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古称“三水”,而“泰州”的“泰”字恰恰是由“三”、“人”、“水”组合而成的,隐喻泰州“人在三水中”。海陵泰州自古与金陵南京、兰陵常州、广陵扬州、并称四陵,齐名华夏,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誉。可以说,水是泰州的城脉,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生灵,成就了泰州的繁华。
  四、望海楼
  在我们船行的右前方,大家看到的宏伟建筑叫做望海楼。望海楼始建于宋朝,历史上经历过四兴四废,大都毁于战火,而起于盛事。宋代称海阳楼,明代称望海楼,清代称鸣凤楼、靖海楼。现在大家看到的望海楼为宋式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上盖黑褐色琉璃瓦,外观是典型的宋式彩绘,主要色彩取朱红、黄、白三种色系,显得古朴、典雅而大气。楼高31.6米,内部从底座层到顶部可分四层,内部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二楼正中的匾额“望海楼”三个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所书,顶楼的“江淮第一楼”则是由国学大师文怀沙所提写。望海楼位于泰州古城的东南角上,东南临城河,不愧文怀沙老先生所题写的这一称号。
  这巍峨雄伟的望海楼可是凝聚了我们泰州人几千年的大海情结。因为大约在八千年的时候,泰州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时的海岸线大约在今天的扬州、镇江、泗阳至赣榆一线。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受长江及淮河海浪冲击的作用,大海渐行渐远,泰州慢慢地由海洋变成了浅海、湖泊、沼泽和陆地,泰州就是扎根在大海上的冲积平原,大海是孕育泰州的母亲。
  虽然现在大海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泰州人是不会忘却大海赋予我们的恩情,这宏伟壮丽的望海楼就记载了泰州人对大海母亲的回忆和追思之情。
  过了望海楼,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在霓虹灯的映衬下这里有一个刻有 “泰”字的石块,这个“泰”字是国家主席所写,其实在这石块之上共刻有四个“泰”字,分别是四任领导人所写,在胡锦涛的“泰”字之上的是毛泽东的“泰”,左边的是邓小平的“泰”,右边的是江泽民的“泰”。我们在这边立一块四泰石,是想告诉大家这四任领导人和我们泰州都有一段因缘。首先是毛主席,他在1922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就提到泰州,赞扬泰州森森村的村名农民起义的精神;邓小平的前任女婿张宏是我们泰州朱庄人;江泽民在执政期间来过泰州两次,并且他的姐姐在搬去南京之前一直居住在我们泰州的姜堰市;胡锦涛,他更是生于泰州,长于泰州,最后是考上清华大学才离开泰州的。
  过了四泰石之后,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广场正中央的一尊雕像,这是范仲淹的铸铜雕像,像高4.2米,底座为1.3米,为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的杰作。在雕塑后面的有一宋式五开间的建筑,叫做文会堂,是宋朝期间在泰州任海陵从事的滕子京所建,取“以文会友”之意,可以说这一处文会堂诉说了泰州文昌北宋的历史。在北宋期间,泰州政治生活安定,人们生活富裕,经济十分繁荣,人文盛极一时。连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富弼、韩琦,都曾经在泰州任过官。而这五人之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他曾在泰州任过西溪盐官。对泰州的建树最大,他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为治理这一带水旱灾害做出了不朽的业绩。现在这段范公堤在204国道还能看到一段遗迹,并且204国道有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建立在当时范公堤的地基上的。
  可能有人要问这文会堂和范仲淹有什么关系。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有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时,作为好朋友的范仲淹被应邀写了一篇楼记——《岳阳楼记》,这是篇中的名句。其实却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个好朋友的友谊是在这之前23年,是先在泰州的文会堂以文会友,结有诗缘的。范仲淹还特地为文会堂作了一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以纪胜会。在这赋词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不独乐”,可以看出,他一生“先忧后乐”的观点,其实始于泰州,始于文会堂。文会堂也是目前国内研究范仲淹的第二个基地。
  五、泰州电视塔
  各位游客: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这是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泰州通讯电视塔,也是苏中第一通讯电视塔。塔高218米,整座铁塔全部是用巨型优质钢管焊接而成。塔座像巨型拱桥横空跨越在泰州城市主干道——青年路上。塔身宛若笔直的钢箭直插云霄。在这高耸笔挺的塔身上,有着一大一小两个球形塔楼,上端的塔楼离地有150米,站在观光平台上,透过钢化玻璃俯瞰,可以领略泰州市的全貌。
  像这种空中跨越式的钢塔,目前,在世界建筑史上仍属罕见。它可以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塔的以及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相媲美,同时它也享有“亚洲第一高跨街铁塔”的美誉。
  六、文昌阁
  各位游客,现在在我们船行的右前方,您看到的这座高18.8米的阁楼就是泰州文昌阁。它又叫做文星阁。
  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科举功名的禄位之神,为古代读书人所崇拜。清嘉庆六年,祭祀文昌成为定制,每年二月初三和八月吉日为祭祀日。
  据道光《泰州志》卷八“学校篇”记载,泰州的文昌阁是明万历十七年(1590)泰州儒学训导李香创建。以后又陆续有人出资重修。阁为三层三檐六角形攒尖顶宝塔。
  泰州的文昌阁在全国的文昌阁中是较早的一座,也是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泰州历来就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地方。三国时东吴大司马吕岱,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

范公堤篇2:王安石与海门的渊源


  引导语:王安石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与海门的渊源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吧。
  海门是江海门户的简称,本是长江入海口因泥沙沉积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海门县;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
  据崔桐在明嘉靖年间撰修的《海门县志》记载,王安石曾出任海门县令。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谥号曰“文”,人称“王文公”。
  据《明嘉靖海门县志》等志书载,王安石继其友沈兴宗之后出任海门县令,任职时间不到一年,由于时间太短,未见政绩记载,但志书肯定其“治声籍甚”,也就是治县有方,群众反映很好。原文如下: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擢进士第,佥书淮南,至中和为海门令,治声藉甚。后遇神宗,位至宰辅。卒,谥曰文。
  王安石任海门知县一事在《宋史》里并无记载,清嘉庆年间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没有记载。据考证, 两部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和《舆地纪胜》的通州部分,都提到王安石与海门的关系:《方舆胜览》通州的官员无王安石,但在沈兴宗名下提及王:“沈兴宗为海门县令,王介甫为撰海门兴利记”;《舆地纪胜》通州的官员有王安石,“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同时该书通州的碑记目录中,又列《海门兴利记》,下注作者为沈兴宗。这样一来,王安石就由《海门兴利记》的作者变为海门县令,沈兴宗则由海门县令变为《海门兴利记》的作者了。正是《舆地纪胜》误将“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解读为“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为撰海门兴利记”才将王安石误作海门县令,正确的解读应为“至和间王安石为海门县令沈兴宗撰海门兴利记”,即第二个“为”是衍文。
  综上所述,虽然不能确定王安石在海门当过县令,但可以确定他为海门写了一篇《海门兴利记》,其中也记载了王安石与海门的因缘。原文如下: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417/

推荐访问:范公堤的对联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