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10 11:50:24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篇1:《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_《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 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 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篇2:《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_《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一、导入——铺垫月情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 ,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曾问月——
  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曾祭月——
  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苏轼曾咏月——
  (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蕴涵月情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
  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
  师:就这些?
  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
  师:很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都是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
  三、朗读——体悟月情
  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可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
  生:(叙述情节)
  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家点评下他的翻译
  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这里还由一个比喻词“如”
  师:情节清楚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
  (生朗读)
  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地样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
  师:呵呵,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
  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
  师:纠结?具体说呢?
  生:旷达
  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
  生:两种都有可能
  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
  (生读)
  师:老师也来示范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师:第一段老师已经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准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各组研究,2分钟后——)
  师:请各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
  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
  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
  师:好,继续
  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
  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体现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
  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此时的心境一般
  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此时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兴地样子,体现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高兴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
  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师:第五组——
  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此时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寻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太精妙,你很会知人论世啊
  生6:“遂”解释为“于是、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7:“寻”,寻找此时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寻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
  师:“寻”能否换成“访”?
  生: “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所以很快想到了怀民,所以急切的寻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师:有道理第八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此时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
  师: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
  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偶尔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这样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了
  五、赏析——感受月情
  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
  师:请大家对照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
  (出示课件,生对照师个别辅导)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
  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
  师:你的赏析很准确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洁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现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很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很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对于趋炎附势的官人很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都是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希望
  师:“无果还掺杂着希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这里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不过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竟然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普通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远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此刻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
  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
  结语——月情袅袅
  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师: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篇3: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包含哪些精彩内容呢?《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代表作,也是语文学习重要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屏显)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同学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喜欢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前一秒钟你恨不得撕碎了他,下一秒却蹲在地上边哭边捡,不知道该怎么拼起来。 ——八月长安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说明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是记叙事情经过;第二段是最后一句,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
  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948/

推荐访问: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