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贯注的意思]潜心贯注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6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潜心贯注篇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导语: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和过程】
  课时1
  一、以《七子之歌——澳门》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 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 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 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二、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地壳(qiào ) 仰之弥(mí )高 兀兀(wù)穷年 校(jiào )补
  锲(qiè )而不舍 沥(lì )尽心血 赫(hè )然 炯炯(iǒng )目光
  群蚁排衙(yá ) 函(hán )寄 目不窥(kuī )园 迥(jiǒng )乎不同
  漂(piǎo )白 警报迭(dié )起 气冲斗(dǒu )牛
  (二)解词。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三)讨论交流。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学者闻一多: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战士闻一多: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 威。)
  板书表格:
  结构第一部分(1—7)第二部分(8—20)
  内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特征“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说”了就“做”,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 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补校”;又向“古典新义”迈进。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
  目的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 化药方。献身民主事业。
  三、朗读·思考·研讨: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7、8、9段为过渡段。它着眼局部,放眼全篇。总承上文,总起下文
  相提并论,对比鲜明。)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三个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整体把握:
  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说这
  样选材的好处。
  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与精神?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是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三本书(学者):《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三件事(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示 威游 行。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 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5、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四、新课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课时2
  一、品读赏析 。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总结全文: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 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演讲比赛(材料):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闻一多))
  朗读闻一多的诗歌《红烛》、《死水》。
  《红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
  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潜心贯注篇2:七年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4、分组讨论探究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朗诵磁带、七子之歌磁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示
  1、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4、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名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名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名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了“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S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名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名党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唐诗杂论》
  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
  闻一多《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群众大会演说三件事
  参加游行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⑴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⑵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
  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⑴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⑵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⑶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⑷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⑸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⑴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⑵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②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③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④富于音乐美。
  Ⅰ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Ⅱ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⑶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潜心贯注篇3:用词语实在来造句

  1、这件道题太复杂了,我实在解不出来。
  2、爱迪生潜心贯注钻研问题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3、数学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简单的实在太不该错了,答题时实在太马虎了,复习时实在太粗心了。
  4、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但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
  5、语文作业留的实在是太多、太麻烦,因而上百度知道请求帮助。
  6、你实在是太过分了,怎么可以助纣为虐?
  7、这篇文章实在太感人肺腑了!
  8、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实在让人佩服。
  9、这次他办得实在是太好了,连我也忍不住称赞了一句。
  10、我多么想把这道题做出来啊,可是它实在太难了,这可怎么办啊?
  11、景点的纪念品实在太多了,你任意带回几样就可以了!
  12、你这么一个人晚出去,我们实在不放心。
  13、他做事很实在,让人感到很放心!
  14、光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一秒钟就"跑"30万公里!
  15、您的琴技高超,我实在是望尘莫及。
  16、这道数学题实在太难,我无能为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9252/

推荐访问:潜心贯注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