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设计黄林杰]西林设计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8-04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1) [西林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两篇)


  引言:《题西林壁》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教师泛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 指名读诗,正音。
  4、 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2) [西林设计]题西林壁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则
  资料说明:精选教师参考资料,先请查看板书设计欣赏。
  题西林壁板书设计欣赏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板书评价:抄录原文,强化记忆,以诵读带理解。
  题西林壁析书设计欣赏二:


  析书评价:以简笔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两种角度看山的不同,容易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效果较好。
  题西林壁板书设计欣赏三:

(3) [西林设计]小学《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本文是《题西林壁》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
  充分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景、情一体解读。以“读→想→悟→背”学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滚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欣赏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画卷、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一、课前谈话。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为学生加油、鼓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旧入新。
  1、谈话激发学生背诵已学过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⑴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⑵说说此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高)
  ⑶你认为李白写的诗有什么特点?(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另一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写景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3、读课题。辨别“”题与“提”。
  4、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
  5、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读、想、悟、背”。
  三、学生自由读诗。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1、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2、教师出示课件范读。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
  四、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
  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① 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 感受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 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帮助解决。
  ②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③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画面说。
  ④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总结全文。(略。边总结边板书)
  4、鼓励学生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美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五、背诵诗。
  1、指导感情背诵。
  2、自由试背。
  3、师生齐背诵这首诗。(回味诗意,整体感悟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看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
  我们生活在庐山脚下,请尽情地抒发自己对庐山的感情吧。(齐背诵)
  六、延伸拓展。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句中的精妙所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感受到了诗人用睿智的目光审查庐山,写出令人深思的诗句,这一切源于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源于他对生活透彻的认识,以后我们也应该全面的客观的去认识生活。
  【教学反思】
  教学以来,自己很少听到关于古诗教学的公开课,因此就借本次机会,对自己在古诗教学上进行一次磨练。
  此次教学经历了七次修改,在不断的修改当中,教案的主线越来越明晰,因此,本次的教学的重点在于教给学生更多理解诗句的方法,而非理解诗中隐藏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在修改与试教的过程中,不少同行不吝赐教,给了我许多真诚的建议和意见,让我进一步地明白到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上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增、补、调、换四种诗句理解的方法,我特意借古诗的题目为模板,小结出这四种方法。增,即在诗中原有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加字来解释;补,即补充诗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调,即调换诗句的前后顺序来解释;换,即换一种意思去解释原有的文字。古诗题目的理解是直接告诉孩子这四种方法,第一二句是扶着学生走,第三四句则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说,去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基本能说到自己利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更加明确地指导孩子说出具体是怎么样一步步理解出来的则更好。
  在入情入境地理解庐山的千变万化上,我还是欠功夫,没有很多地带动孩子体会庐山的面貌多样,日后要更加注意完善自己的设计,在入情入境的设计上多想,多实践。
  此外,我的教态、语言的语速与简练还有待改善,日后必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的严谨与简练。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5579/

推荐访问:西林设计黄林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