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4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x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过去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险呢!”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国的罪过。”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白白地扰乱人心。我应当与你一同决定此事。”苻融回答说:“现在攻打晋国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罪过,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疲惫不堪,百姓也产生了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国不可攻打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苻坚变了脸色说:“你也像这样,我还指望谁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贤明的国君,但也并非昏庸之人。乘着捷报频传的势头,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长久地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苻融哭泣着说:“晋国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如今使军队劳顿,大举出兵,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况且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厚养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城地区,这些人是我们深深仇恨的大敌。如果只留下太子和几万弱兵守卫京师,我担心在京师会有不能预料的严重变故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我见解愚拙,果真不值得采纳;(那么)王景略是当代杰出的人士,陛下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难道您不记他的临终遗言吗!”苻坚仍然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朝臣纷纷向苻坚进谏,苻坚说:“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比较双方的强弱之势,(前秦攻打东晋)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轻松,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这确实是我所不理解的!”

篇二:[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故事解析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臣子张思先面前说下大话:“因你这次为君为国做出如此重大贡献,我决议让你官拜司徒。”
  张思先左等右等总不见任命下来,可是又不好当面质讯,这会让皇帝面子上不好看,也可能此事就吹了。左思右想,只能幽默一下,来个皆大欢喜。
  有一天,张思先故意骑一只奇瘦之马从赵匡胤面前经过,并惊慌下马向皇帝请安。
  赵匡胤问到:“你这匹马为何如此之瘦?是不是你不好好喂它?” 张思先答:“一天三斗。” 皇帝说,“吃得这么多,为何还如此之瘦?” 张思先答:“我答应给它一天三斗粮,可是我没给它吃那么多。”于是,二人大笑不止。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马上有所顿悟。第二天,就下旨任命张思先为司徒长史。
  毛姆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剃刀边缘》、《月亮与六便士》等,一般认为他最好的小说是《人性枷锁》。.毛姆在其《人性枷锁》中说过一句恒古名言:“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请你批评指正,他所真正要的还是赞美。”因为,这是人性所在。因此,为了达到批评目的,你要含蓄、幽默、机智,让领导顿悟。
  邹忌的规劝艺术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战国策》记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第二天,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如果邹忌直言规劝,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国君若是昏君,激怒了皇上,邹忌可能被杀,又起不到效果。而邹忌显得高明多了,他婉言规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说服力。
  顾教授的遭遇
  在某学院的教授推评会上,条件硬足的副教授顾某再次落选。顾某神情沮丧地说,“这都缘于几年前说了一句实话。” 顾某,1991年毕业于著名大学,是学院惟一“科班出身”的硕士研究生。他一直是学科带头人,负责学院经济管理部,连续几年考核成绩优良。科研项目屡获省科技进步奖。然而,一件电脑“风波”,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从此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复杂”关系之中。
  学院从当地购进40多台电脑。没几天,院内议论纷纷,说这批合同价为47万余元的电脑,不仅是“三无”产品,而且购进价要比当时市场公开报价高出10多万元。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由此而起。
  于是,学院组成计算机专家小组对电脑进行验收。顾某长期从事计算机技术工作,被院领导指定为惟一代表学院的验收专家,协同另外两位院外专家参与验收。验收结果表明,这批电脑不但存在质量、价格问题,而且连机体上提供的电话号码等都是假的。顾某如实地向院领导作了汇报。他没想到的是,院领导不但不设法挽回损失,反而以稳定职工情绪为由,要求他向全院师生“解释解释”。一名副院长还告诉他,“你是我院惟一的硕士研究生,将来前途远大,你要知道,咱们宁肯多花几十万元,也不能把职工队伍搞乱了。”
  此时,顾某说:“在这关键时刻,我认为问题严重,便当即绝。”
  上级接到了群众举报,指示学院对此事进行查处。查处情况再次证实专家验收小组验收结果属实。40台电脑确属“三无”产品,双方签订的合同总报价,比当时的同型同号或同类设备的社会市场公开平均报价高出了12万余元,后经反复协商,公司作出让步,学院挽回损失7.2万余元。 事情并非由此简单收场。顾某由此也陷入更加难堪的处境。
  顾某和另外一位副教授正常竞逐该学院惟一的教授限额。当天,院考评会投票揭晓,顾某得5票排第一。但不久,不知何故行政学院上报的两个推荐人都被打回来了。当年教授限额空缺,在校内外起引起更多议论。
  第二年,顾某和另外一位副教授再上考评会。学院增加了一个教授限额,按说两位候选人基本不存在竞逐。然而,院领导投票,顾排名滞后,拒不推荐。
  顾某的遭遇说明什么?
  他做了正确的事,但却不明智。尽管顾某勇敢前行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但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他在做正确的事的同时,没有采取降低自己可能招致风险的对策。
  首先,他在事情发生后四处活动被认为是一个刺儿头,更被疑为告秘者。对院领导来说,不向全院师生“解释解释”、不肯合作是一方面,他们真正担心的是顾某传播这种情况,恰恰顾某做了这样的事情。本来,顾某可以采取小心谨慎的行动,如实汇报后就此打住,不会进一步的扩散,他的风险就会限定在某个程度上。
  其次,正确的途径比正确的结果还要重要。顾某可以向领导告知这是专家组的意见,不是他的个人行为。专家组会向全院师生“解释解释”吗?这样一来,不就通过通过团队保护了自己吗? 再次,对待领导的批评态度需要技巧。院领导知道问题存在,企图掩盖真相,可以提醒领导注意真正重要的事情。
  亚里斯多德认为领导者应该培养四种美德:谨慎、公正、勇敢、克制。其中的两种:公正、勇敢,符合传统模式;但是,另外两种美德:谨慎、克制,指向另外一种道路:一条小心、平衡处理问题的艺术。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做正确的事,不等于莽撞行事,实际上,过多的勇气其实就是不顾后果。在特殊的情况下,是非对错谁都明白,这种情况下要谨慎从事,妙手化解,寻找勇敢行为与谨慎克制的最佳组合,这才是领导之道。
  郑总编为何被免职?
  郑总编是一个成功总编辑,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创业四年后,他竟然被免职,这是为何?
  从公正、勇敢这两点说,郑总编做的很好。这张报纸刚办时,一张纸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人没有。怎样办?郑总编用自己的朋友资源,请他们兼职编报纸,让内部的编辑乘机向他们学习。有的内部编辑人员业务不熟悉,郑总编手把手地交,并拿出自己的工资的一部分奖励取得进步的人。
  有一个名牌院校毕业的中文硕士,竟然在报社招聘中落选。郑总编了解情况后,发现此人由于背景原因而落选。他亲自出马向上级说明情况,在上级的支持下,重新聘用了这位硕士。在郑总编的感化下,这位硕士很努力,很快出类拔萃。鉴于这位硕士的才华,不顾老编辑的反对,郑总编力排众议提拔她为编辑部主任,在报社中树立了能者先的新风气。 报社要生存,郑总编找企业家朋友帮忙,但广告提成他自己一分钱不拿,全部返给朋友,企业家朋友把他视为知己,有求必应。
  郑总编为了这张报纸,七年没有回过老家,牺牲了所有的星期天,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任何怨言,没有和任何领导提过自己的困难。为了报纸不出错,他总是最晚一个回家,审看所有的版面,在他任总编辑期间,报纸没有一次受到出版局批评,实在难得。 按说,郑总编应该青云直上,受到公正的待遇,但实际上他被免职了。为什么?因为他说话太直得罪了领导。一位领导说,“你们报纸可以在头版登故宫的照片,宣传中国文化。” 郑总编却说,“登故宫的照片是知识,不是新闻。如果故宫游客突破多少人数或正在修缮,这是新闻,可以刊登;如果只是把一张故宫的照片登在报纸上,不符合新闻规律。”
  这位领导一听急了,此时还有四、五位编辑人员在场。可想而知,郑总编工作再努力都没有用了。
  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 在批评对方时,我们都需要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注意熟悉对方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沟通。特别是批评上级时,如果不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就不能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情感的一致性。
  《战国策》中“触砻说赵太后”一段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赵太后刚刚当政时,秦国发兵进犯,形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却要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太后舍不得让长安君去,大臣们纷纷劝太后以国事为重,结果君臣关系闹翻了。太后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君臣关系形成了僵局。这时候,左师求见,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先从饮食起居等有关老年人健康的问题谈起,来缓解紧张气氛,继托太后关心一下他的小儿子舒棋,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太后不仅应允,而且破颜为笑,主动谈起了怜子问题,君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这时,触砻因势利导,指出君侯的子孙“如果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是很危险的,太后如果真疼爱长安君,应该让他到齐国作人质,以解赵国之危,为国立功,只有这样,日后长安君才能在赵国自立。这番人情人理的劝导使太后幡然醒悟,终于同意长安君人齐为质。试想,触砻不掌握太后怜子的心理,劝说不仅不能够成功,还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 因此,敢于指出和弥补上级的失误,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指出上级的失误,不一定开口就大讲其弊,开口就说人家错了,有时上级心理不一定承受得了,不妨采取点以“迂为直”的战术,走走迂回路线,这样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触砻说赵太后”,通篇没有逆耳之言,没用激烈的言词,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成功地帮助太后纠正了失误。 领导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他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批评者。
  自我感觉而不是你的道理
  讲真话勇气虽好,但更重要的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述。
  传统上,我们认为别人会和我们一样,我们指出“这样不对”,“为什么你不……”等,而事实上,每一个人作出反映来源是感觉而不是道理。因为你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如何批评?有四点应该注意:
  第一,批评的效益在什么时候都是与被批评者对你的信任成正比关系,否则适得其反。
  第二,在批评中,要对事不对人,一切言词都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第三,用专业语言提出反对意见,如告知对方这是规矩,对方也就不好争辩。
  第四,要含蓄、幽默,不伤对方,让他自己去认识并改正。
  笔者领导的团队有一位员工,总喜欢用公家电话聊天,大家都有意见。怎样办?我也可以把她叫来,批评她用公家电话聊天不对,效果达到了,但让她没有面子。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我把同事召集在一起,征询大家应该怎样当好一位优秀员工。大家七拼八凑说了几条,我诱发地问,“在办公室里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应该保持办公室的干净;有的说,接电话要礼貌待客等。我问那个用公家电话聊天的员工,“你说说。”她自动地说出不打私人电话等事宜。我说,“好。大家经过了充分讨论,制定了员工个人行为规则,大家去遵守。每人抄写一遍,贴在电脑桌上。” 自动地说出不打私人电话了,肯定会遵守的很好,这位员工从此改掉了用公家电话聊天的毛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4928/

推荐访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