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身影pdf]高手身影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8-03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高手身影一:高手身影读后感


  《高手身影》为我国众多企业提供了一套套活生生的模版,向我国管理咨询教育展现了全新的素材,这对我国的企业家和咨询师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是高手身影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手身影读后感【篇一】
  本书是和君商学院招生的必读书,都是和君咨询参与过的商业案例,原汁原味,极富代表性。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产业整合,这也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书中提到了许多管理咨询的理论或者箴言,有些源自经典,有些源自和君自创,先整理如下:
  1、“管理咨询+投资银行”的和君业务模式:这是解决企业问题十分有效的一个组合策略,其中管理咨询主要是对企业的优势、劣势、过去、前景、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同时结合该产业发展的状况,制定出该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而投资银行则是发展战略的一种工具,通过并购、重组等金融手段,与国际市场相衔接,达到结构调整并且融资的目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企业的改革与转型。
  2、ECIRM战略模型:分别代表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管理。这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其中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企业家思想的高度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资本是企业运营的根本保障,建立高效畅通的资本运作渠道对于企业至关重要。产业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与规模限制,没有资源,企业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能够获得、整合、占领产业资源,企业必将获得较大的发展。而企业要有秩序的运行下去离不开管理的作用。
  3、公司战略和投资银行的十六字诀: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
  本书主要涉及管理咨询与投资银行方面的内容,由于对管理咨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许多案例未能深入理解其意,需多加强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
  高手身影读后感【篇二】
  一个有品位的企业,也应该像一个有品位的女子一样,秀外慧中。慧中自不必言,秀外也很重要。
  --------钟虹光
  《高手身影》是一本涵盖中国优秀企业的真实发展史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决策和战略的一本案例丛书。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中远修船、北京新东方、欧普照明、JJ照明、浙江HY、正虹饲料、中国外运集团、潮宏基珠宝、康恩贝药业、丽江旅游、DH和TY房地产集团、金太阳、三环化工、荣富集团等企业的发展史以及遇到困难时所选择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成长过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乘风破浪、越挫越勇。
  这本书给我启示最多的是中远修船的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某建材商场管理咨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远修船
  中远修船是一家超大型国企集团之一,总资产超过1500亿元,运输船只600多艘,总吨位达3500万载重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运输船队之一。中远集团的主要业务结构:远洋运输+陆上产业(涂料、钢结构、修船、房地产……)。当时状况如下:
  (1)业务格局。修船业务由多家独立的经营主体经营,形成了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并存的格局,各自独立经营。
  (2)经营状况。总体亏损严重,设备老化、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经营状况呈现恶化趋势,扭亏艰难。曾经做过改善努力,但收效甚微,修船业务成为集团的包袱。
  与此同时,纵观世界情况,驱动船业国际转移的三大因素是:1劳动力成本;2船舶制造业;3国际贸易引发的航运中心和物流带,世界修船业正面临从新加坡移出的又一次国际产业转移,而中国大陆是这次转移的不二选择。原因有三个,第一,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第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世界航运中心和物流带正在围绕中国而行成;第三,因为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造船业正在崛起,成为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备内容。面对这样的局势,和君为中远修船做了产业整合战略思路的调整和战略规划。从转让退出到强化进入,从探讨如何割除包袱到探讨如何做强做大。中国修船的深层证结是产业结构问题。对中远修船的战略建议是:第一,在战略方向上,是强化进入和做强做大,而不是转让和退出;第二,在战略实施上,是产业整合和结构重组,而不是在一个失效的现有结构下枉然的致力于一厂一企的扭亏转盈。可具体为四大战略步骤:第一步,实现中远集团内部的修船业务整合,组建中远修船业务的旗舰主体:中远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进行重组和合并,组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第二步,以中远船务集团为主体展开资本运作,构建起业界最强的资本强势;引进增量资本来分担消化历史包袱,构建资本强势来吞并同业对手、升级技术装备,同时通过引进市场化投资者来改良股东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步,对中国修船业进行整合:以品牌、资本、规模和机制上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开展同业并购,初步确立中国修船产业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袖地位;第四步,进行国际产业联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联手新加坡修船产业巨头,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升级,通过竞争挤垮和收购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国内修船行业,然后全面承接国际修船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最终成就为以中国为基地的世界修船产业巨头。至此,中远修船产业的战略规划已告清晰:以产业整合战略思想为纲,以四大战略步骤为目的。中远集团致力于成为中国修船产业的领袖,首先完成中远集团内部三大修船厂的合并,然后再寻求联手新加坡同业巨头北上,实现对中国整个修船产业的整合与再造,迎接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性大机会。中远船务集团取道“中远新加坡投资”实现借壳上市的“一箭双雕”思路,步骤如下:第一步,“中远新加坡投资重组:把中远集团修船业务注入“中远新加坡投资”,把与修船产业无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将“中远新加坡投资”转型成一个完全以修船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第二步,“中远新加坡投资”股票必定暴涨,恢复融资功能,适时筹集资本用于中国修船业务的投资和并购;第三步,借助新加坡资本市场的力量,彻底改造中远修船业务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让中远修船业务的制度效率向国际惯例和现代企业制度看齐;第四步,与圣科海事或吉宝日立合作、合资、甚至合并,全面结盟国际巨头的管理、技术和品牌,最终实现对中国修船产业的整合和再造,借助中国经济崛起的东风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修船产业的领袖和霸主。
  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国内拥有的修船厂由3家增至7家,由资产强势带来产业强势,中远船务集团初步确立了在国内市场的领袖地位,全面的产业整合才刚刚拉开帷幕,在世界修船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强势民族船务工业正在悄然崛起。中远集团为我们带来了启示:结构化效率优先,运营效率其次;产业整合战略的实施,必然会以并购重组为重要方式,而且需要以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技能做支撑;结构重组,以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为主要方式,这需要投资银行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运营效率的改进,需要依赖从组织、流程、作业、HR、企业文化、财务和营销等方面的管理提升。
  案例二:某建材商场管理咨询
  背景:像很多企业一样,这个公司在生意上顺风顺水、呼风唤雨,可是在内部管理上,却是稀里哗啦、一地鸡毛。老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什么知识。这些年来,虽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但是在公司管理方面,却是始终没有找到门道。问题:首先是散,这个公司的员工没有精气神;其次是乱,公司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没有规矩,老板那里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指令;然后是差,从老板到员工,整体素质很差,员工中有一半人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最后是弱,整个公司除了地缘优势外,没有别的核心竞争力。解决:在观念上做文章,首先是针对老板,但不是强迫老板改变,是通过在公司内形成的点滴小成就来不断地强化他对管理改进的信心,同时在一些关键点上督促他向自身原有的习惯开炮。为了更好的研究战略,应对其进行定性:再研究外部竞争环境。优势:以董事长为核心的团队,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机遇好,土地资源,商户资源,品牌优势,资金积累。机会:中原大发展,本城市建材市场的混乱与整合,洋建材超市的水土不服,本土建材超市的经营不善,二三级市场的相对空白。首先应聚焦内部管理,在初步务实管理基础之后,迅速通过资本市场杠杆完成对区域市场的整合,用3~5年的时间确立在区域市场的领导地位,完成集物业、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于一体的现代化建材流通服务提供商定位。建立组织管控体系,根据战略部署调整组织结构,基于“职责缺失、交叉、错位、弱化”的原则梳理部门职责,建立针对关键业务和管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全公司范围内核心管理方式的转变。内部竞聘+外部招聘。首先为员工提供各种机会,引导员工根据公司要求和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同时,通过外部招聘解决现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竞聘为员工提供了新的机会,新进来的员工也带来了新鲜血液。根据岗位职责建立了针对全员的绩效管理程序和指标,并努力打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实现有效管理绩效打好基础。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这两个案例,让我们知道成功是有方法的,企业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产业整合战略和有效的资本运作让中远修船转亏为盈,合理的组织管理让建材公司重获新生。所以,企业管理和战略都很重要,企业不光要看到自身的发展,更应适应经济趋势组织能力的发育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对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者,必将成功!

高手身影二:关于老师的作文六篇

  关于老师的作文(一)
  多年以前,我曾经对我的一位老师寄过这样的明信片:“老师,不论你从什么地方升起,都是我心中的太阳”。
  不知是好多的时间过去了,我的那位老师而今已经到了九泉之下。现在,那老师留给我们的,出了还能在仿佛中偶尔幻想出他的轮廓外,就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多余的记忆。在今年的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本来就想,准备在那样特定的日子里,好好地写一写我的那位逝去的老师,也算是我对老师的一种怀念。但不知是怎么回事,却老也动不了键盘。只到现在,我才能勉强静下心来,怀想一些关于老师的往事,就算是我对我的老师的一份纪念吧。
  那位我们叫做“大杨老师”的杨老师,一直是教过我多年的师者。我从6岁进入小学校门,直到初中毕业,都是在大杨老师的门下,足足地过完我整个童年和少年的时光。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好些事情确实不可理喻。在我们的记忆中,曾经有很多的事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些日子里,我们还在学校里有气无力地高喊“b、p、m、f”的时候,每逢农忙的时间,还得要走好“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道路,得下到乡村去帮助老百姓干些农活,为贫下中农作出贡献。虽然我们只知道感觉好奇,但我们的老师却是整天提心吊胆,生怕我们随之一去,一不小心弄出个什么事来,不好向家长们交代。
  记得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好像我也已经11岁了吧。那年的夏天的农忙假期,公社的干部安排大杨老师带领我们班全体学生,去到全公社最落后的塘流大队帮助群众栽秧。想想那个时候,刚有田埂高矮的我们,哪里会栽什么秧苗来着。秧苗还未田去,跟着就在水面打起飘来。一看见田里的蚂蝗飘舞,大家就赶着在田里赛跑,搞得贫下中农们怨言连天。后来不知是哪几个个子大点的同学,在田外边追出一条手腕粗的蛇来,还勇敢地把皮子剐了,在村子学校的临时伙房的饭锅里煮了满满一锅。蛇肉的香味飘起来的时候,男女同学们奋不顾身,挤做一团,你一块我一块,很快就把蛇肉抢光了。吃到了蛇肉的同学个个笑逐颜开,只有杨老师脸上的天气变成了晴转多云。
  第二天的时候,老师就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年纪小的就不让出工了,年龄大些的同学就由两个老师和几个个子高的同学分别带着,不准离开老师半步。由于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理由让我们闲留下来,老师就想了个办法,让年纪小的同学都发挥优势,留在学校帮助老百姓制造栽秧确定行距用的尺子。造尺子用不了那么多人,就叫我又发挥自己的优势,专负责写一篇对村子里的感谢信,算是我的专门的任务。
  结果那封感谢信写了不知有好几回回,老师叫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直写了两个星期时间。到农忙假期结束的时候,杨老师才做了大量的修改,并找张七分钱一张的白纸亲手抄了,贴在村口的板壁上,才终于算完成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关于老师的作文(二)
  初中的时候,正遇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天天都要从报纸上深入学习些社论什么的。大杨老师每天下午的两节上课时间,就这样按部就班地,一丝不苟地组织我们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育我们革命的新一代们,必须要又红又专,擦亮眼睛,与阶级敌人划清界限。日复一日,天复一天,我们都被老师念报纸念得头昏脑胀了。老师眼看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到学校所在的村子,和大队商量了一片距离学校很远的坡地,作为我们班学生走“五.七”指示道路的基地。
  就这样,大杨老师就和我们一起,把全班分成6个组,每个班干带领一个小组。好像是每组8个人,每组分别安排了一片山地,自行砍山,单独开荒,独立管理。在我们的汗水和辛勤的劳作下,在那时候已经感觉是宽得望不到边的6亩地平整在我们的面前。记得第一年种的是花生,老师带领我们浇水培土,抬粪施肥,搞得有点像模像样的了。收花生的时候,杨老师悄悄地给每个学生分了一大包,住校的同学自己享受,像我们家在附近村子里的,就都全部拿回了家里,全家人喜滋滋地品着我们娇嫩的劳动果实。剩余的花生老师就全部卖了,每个同学都分到了几个作业本子,心里充满了很成就的喜悦。
  那时候好像我在学校里的特长和爱好就是写作文了。好像老师安排我写的作文也特别地多,我也喜欢乐此不疲地写。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张贴在学校墙报园地上,但每到学期结束,却都找不到写完的作文本子。直到后来我参加工作过后,下乡去到我原来的一个同学家蹭饭,并在他家住宿的时候,才在他家房角的那堆乱书里,找到我久违的发黄了的作文本。我那同学皮笑肉不笑着嘿嘿地说,当年是他的父亲要他把我的作文本偷回去给他父亲看的。直到了那时候,那个一直令我莫名其妙了很多年的困惑,才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
  在那很青涩的时节,我最难忘的记忆还是发生在属于我们的那片荒地上。第二年的春天,太阳照样地慢慢温暖起来。清明节刚刚过去,阳雀刚叫了几声的时候,我们就又在那片希望的地里,又种上了新的花生。由于那一年的山雀极多,种子刚播下去,山雀回过头来就把种子糟蹋了。实在是没有了法儿,老师就安排我们几个班干带人轮流值守,用我们地方的土话说,就叫“守老鸦”。轮到我带班的时候,是和一个叫杨胜吉的同学一起。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得不能再明媚的日子。杨胜吉是个住校生,年纪比我稍大了些许,是冲着我的学习成绩选择和我一组的。那时那地,他就已经比我懂事成熟多了。他从学校的食堂里带了锅碗瓢盆等炊具。好像他还是学校食堂的保管员,还利用职务方便从食堂里弄了些油盐大米什么的。我们就这样在野外的地里,用柴刀掏了个火坑,忘情地埋锅造起饭来。那时候我是什么忙也帮不上,全由那同学做主。于是我就搬了个作文本子,躲在地边新发的树荫下,如痴如醉地写我的那些异想天开的文章。当饭已弄好,准备开锅的时候,我才发现锅子里满是从地里掏出来的花生种子,和从地里提前摘下的早产洋芋颗儿。那一锅新鲜油亮的活儿,在野外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油星和诱惑的光芒。还来不及怎么犹豫,一阵噼里啪啦的动作,就把肚子填了个大饱特饱,感觉味道真是好极了。
  后来的一次班会上,我们老师给班上讲了个故事,那个故事的名称就叫《老报守瓜》。老报是我们当地又馋又懒的一大名人,平常以帮生产队看守东西,又顺手牵羊偷走东西四处闻名。后来再后来的时间,我就特别地想起,那个故事的情节我竟是那样的熟悉,和我们的那次经历十分的相似。
  关于老师的作文(三)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大杨老师的业余爱好确实很多,光是喜爱的乐器就有好几种,其中有好些宝贝疙瘩我们那时还叫不出名称来。
  那些乐器除了花钱才能买到的之外,还有好些都是老师自己生产制造的。在他房间的四壁上,房角边,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乐器。笛、萧、二胡、手风琴、风琴等等,都一律摆在那里。老师兴趣上来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到不同的乐器的声音。特别是笛子,显得特别的多,长的短的都有,就满满地挂了一排。有事无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们就凑到一起,拉拉曲子、吹吹笛子什么的作乐,凑完了就哈哈哈大笑一回,还真是开心至极。有一次,我就有幸看到杨老师和另外三个老师一起,搞了个大流行歌曲“铁路修过苗家寨”的口琴合凑。只看到老师们个个都在呼气、吸气,个个弄得口水长流,那阵式,还真是好些了得。
  我们感谢大杨老师。因为老师有了这种爱好,所以除了读书学习和走“五.七”指示道路外,老师就一心要培养几个音乐苗子。那一大段时间,是我们班上最流行制造乐器的时节。有的造二胡,大多的在造笛子。因为笛子的制作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而且很快普及开来,几乎到了一人一笛的程度。特别是来自党古村的那几位同学,每天都从家里偷偷带来几节水竹,那是制作笛子的上好材料。一节竹子就能换起好大一个人情,生意硬是红火了好长一段时日。
  那个时候,革命的样板戏一直站领着学校的宣传阵地,这就无形中为我们老师落实培养吹笛子拉二目标提供了便利。我们每个班都在排练拿手的节目,每天吃了晚饭,就一心一意练那玩意儿。其他的班不是唱啊就是跳啊的,只有我们班里不唱不跳,专门只练学吹笛子和学拉二胡的技术。通过一段时间的吹吹拉拉,还真是把我们同学中间的、一大部分有乐器天赋的,都练出来了不少。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演出会上,我们班的一共三十人组成的笛子合奏,三十支清水竹做成的笛子一字排开,吹得《我的祖国》的那一条大河的波浪,一浪宽过一浪,那种感动令我至今不能忘怀。
  之后,杨老师花了好些的精力,对他的这支队伍进行了用心的辅导,最后还真有几个功夫不错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真传。离开学校许多年以后,在一次观看县里“三下乡”活动的演出时,就看到一个吹着一管铜笛的高手。看那身影出奇的熟悉,只不过是好象比记忆中的模样放大了一些而已。盯着那人看来看去,终于发现了个中的奥秘,原来那小子竟然是我们那一届同学中,笛子吹得最棒的姜政豪,现在已经成了远近有名的、名声比笛声还响亮的首席笛师了。
  老师教会的那些乐器,一直伴随了我们好多年月。在那阵阵远去的乐器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长大,圆滑,甚至是成熟了。现在,我们都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只有那些若隐若现的丝丝乐声,还残留在记忆的深处,依然涛声依旧。我不知道,这些远去的声音,我们的老师是否都还能听到?
  关于老师的作文(四)
  七月流火。
  那一年的七月,我们终于完成了初中三年的读书生涯,很快就要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尽管那地方不是祖国最需要的,更不是我们最情愿的,但在我们高调了多时的《毕业之歌》里面,就是这么豪迈地唱着,而且唱得是那样的义无反顾,惊天地而泣鬼神。
  由于刚刚恢复了考试制度,对我们那几届的学生来说,从贫下中农的推荐入学,过度到闭卷考试择优录取,还真是一个天大的考验。那时候的我们那个班级,是那年的公社领导们心血来潮加战略眼光扩大招生的。由于领导的一厢情愿,教师和教室都十分缺乏,我们就是在一部分小学文凭的老师的执教下,在一高一矮搭拼的两块简易的木板上,完成了初中三年教育的。
  在最后的那个学期,为了应对那场开天辟地的考试,学校和老师也都绞尽了脑汁。后来就索性将我们两个班一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分班管理,目的是要设法好好保住几个重点。把平时成绩好些的编在重点班,剩余的就是普通班的爷们了。那两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在努力做着三十夜晚喂鸡的填鸭式活路,测验模拟循环轰炸,搞得我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就在差点快要窒息的时候,大杨老师还抽空在晚自习的时间,教会了我们最后的一首歌曲。那首歌好像是我进入学校以来,最容易学会最记忆深刻的了,一直记到现在,想忘都一直不敢忘怀。
  毕业典礼那天,我们两个班的一百多号同学,和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的科任老师一起,举行了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我们的大杨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我们在一起三年的时光片段。那些过去的行云流水,日日夜夜,回顾得我们的鼻子酸酸的。好些容易激动的女同学们还陪了些眼泪。只记得我们是在学校门前的那株大枫树下聚集,七月的太阳从树上拥挤的缝隙中间流泻下来,清凉而闪亮,斜斜地映照在我们很嫩稚的脸上。那时的时光好像有些凝固,只感觉那一年的七月的那一天,日子是那样的漫长。
  随着大杨老师的指挥,我们唱起了平身学会的第一首毕业之歌。那歌声随着我们的脖子的摆动抑扬而荡漾,时而随风凝抑,时而长风万里。在我的记忆深处,只有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那时那刻,天竟然是那样的蓝,又是那样的记忆和高远。
  “七月的熏风吹送着花香,
  祖国的大地闪耀着阳光,
  迈开大步新长征路上,
  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再见了敬爱的老师,
  再见吧,再见吧,
  我将要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放射光芒。”
  这首带着时代特征的《毕业之歌》,就这样成了我们人生旅途的一个标点符号,伴随我们走上了人生开局的魔幻之路。就在毕业典礼那天的晚宴上,所有的老师都第一次同我们一起喝酒。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喝酒的章法,只知道也端起酒碗喝了些许。我们轮流给大杨老师敬酒。我们的老师都喝了很多的开心,好像都喝得有些豪言壮语了。都在一个劲地祝愿我们这些门生们个个鹏程万里,使得我们个个心里比七月还暖洋。
  那一年的考试下来,我们学校共有五名同学被区级高中录取。非常感谢我的老师,托了老师的福气,我也有幸成为那五人之中的一员。也就再一次迎来新的机会,去攀越人生的新一轮征程。
  很多的记忆随着人生的风景徐徐远去。偶尔歇下来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些新的思想。也许,我们的每一次得失,每一场的努力,直至如今,说不定都很是让我们的老师失望。但我相信,我们也是十分的努力,差点就鞠躬尽瘁了,相信我们的老师们还会是理解我们的这些不屑的吧。
  以后的日子,我们就离开了大杨老师的门下,在漫漫的人生旅程上,一直风雨兼程。
  关于老师的作文(五)
  全国第一个教师节。那是大杨老师终生不能忘怀的日子。就在那个全中国广大教师热烈庆祝自己的第一个节日诞生的时候,我们的大杨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这个轰动的爆炸性消息,瞬间传遍了山里山外。
  除了大杨老师自己高兴得无法形容之外,县、区、乡几级的领导们的眼睛也大放异彩。想不到自己治下的地方居然还能飞出了个国家级的金凤凰,还真不知道是哪块龙脉显了灵气。县、区、乡各级政府都接二连三地分别召开了气氛浓烈的座谈会议。大杨老师第一次被那么客气地请来请去,迎来送往。迎着一排排惊奇的目光,畅谈自己的过去,展望美好的未来,收获着很多的掌声和精彩。在县政府召开的座谈表彰会上,大杨老师照例是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会后,教师出生的县长大人亲自陪同大杨老师同桌就餐,还恭恭敬敬地亲自向杨老师敬酒。杨老师哪里见过这般感人的场面,一直把我们的大杨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
  之后好长的时间,大杨老师都一直生活在这种感觉良好的、非常荣誉的光环之中。并且顺理成章地当选州政协常委,大张旗鼓地履行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在每年的政协会议上,都不厌其烦地提出重视发展山村教育的提案。老本行中的那些教书育人的大事,也就更加敬业上劲了。遇到工作马虎的年轻的老师们的偷懒行为,都逃避不了我们的大杨老师的谆谆教诲。尽管有些时候还受到他们的置之不屑,甚至嗤之以鼻。真有遇到那些不识好歹的、竟敢和大杨老师争辩那么几句的人,大杨老师就会搬出“全国优秀教师”的武器来,再加上那非同寻常的悠悠25年教龄,就足可以让那些年轻的同事们顿时哑口无言。
  又是一年的春天,我已经混到乡政府做起了“半脱产”干部。被安排在办公室里做些帮助接接电话,打打下杂的那些活儿。第二个教师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区教办打来电话,说是通知大杨老师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教师夏令营活动。所有的费用都由县教委负责,先由个人垫付后,再凭发票到县教委报销。我们都为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心怀高兴,马上把这个大好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差人通知了他。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大杨老师却对这个消息不屑一顾。他淡淡地算了笔账,来回一趟要花掉3000块钱,谁知道县里是不是真给报销;如果县里真给报销了,3000块钱就在我的手上花掉了,实在是好生可惜;如果县里说说就忘了,我那3000块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呢。一番权衡过后,他便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了。尽管我们都一直为他感到惋惜。
  从那以后,杨老师就一直非常留意报纸上的信息。终于有一天,大杨老师终于从报纸上看到,全国优秀教师在北京参加活动的消息。特别是看到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到北戴河接见教师代表的新闻后,似乎是很有触动。心想自己一生从教,虽说是为党和人民作了一些贡献,但最现实的却是自己活得充实。党和人民给予了这么不可多得的荣誉,还给了这么个更不可多得的和党和在一起的机会,竟然被自己的一个简单的念头,就白白的放弃了。不知道是多么的可惜,真是把肠子都悔青了。
  此后的时间,大杨老师就把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一边努力工作着,一边在等待着这样的好事从头再来。也就在这样的等待中,岁月的风尘轻飘飘地在头上开起一片白发。回首之间,退休的时刻也就这样不知不觉、毫不留情地悄悄来临。
  关于老师的作文(六)
  一年的冬天,寒气早早地袭来。重阳节刚过,保暖衣裤就往身上厚厚地穿上了。我所在的那个久仰乡海拔高得厉害,常年雾气缭绕,寒冷也就特别的丰富。夜幕刚刚降临,顾不得在笔记本上随意敲下几笔,就经不住寒气的紧逼,赶紧关了电脑,进入电热毯烤暖的温柔乡里。
  一阵手机铃声响起,顺手打开一看,是在县城的朋友龙寻打来的。龙寻和我一样,都是大杨老师的学生,都是在大杨老师的门下,看着我们一起茁壮成长起来的。龙寻在电话里说:“快点下来,大杨老师快不行了,你来快点还可以见上一眼,如来晚了,就看不到了。”于是我赶紧叫醒了驾驶员,跳上那辆漏风的车,以神舟6号的速度往县城里直赶。
  去到县医院,一大堆人挤在病房里,过道上也站了好些,都是大杨老师的兄弟、侄子和媳妇,还有我的好些同学们。杨老师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还挂着氧气。一屋子人在和我重播刚才的危险情节,都口径十分一致地说,若不是医生抢救及时,我们的杨老师就真的过去了。
  大家静静地守了好一会,只看见他漫漫地睁开眼睛,从我们身上一遍一遍地扫过。然后嘴角斜了一斜,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来。屋子里中央,一炉炭火旺旺地燃着,照着我们杨老师的脸庞,漫漫地染上了一层韵色。杨老师开始慢慢地和我们说话,虽然声音很轻,速度也很漫,也十分的吃力。但我们终于放下心来,危险已经总算是走开了。
  看到杨老师已经喘过气来,我们就海阔天空地回忆起当年的陈年旧事。不知是谁无意中讲起,那时候杨老师经常对我们憧憬的、吃鸡肉都有剩下的共产主义般的神仙生活,还真勾起了杨老师的美好回忆。杨老师说,还真没想到,那种生活现在却被我们过腻了,我们也终于过上那种生活了。我们相互说起一些老师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官场上的故事,杨老师好像从来没听说过,简直是大开了眼界。好像这些家伙都已经不再是他的学生,而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党国官员了。杨老师如数家珍般唠叨着几个吃上官饭,摇上官船的学生的名字,每说到一个,就激动一回,弄得我们的老师眼上,不时闪过丝丝的激动之情。
  接下来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讨论病愈后的安排。龙寻就对杨老师说,等老师的病好了,我们就召集在剑河的学生统一陪同老师,乘坐他单位的专船下三板溪电站的仰阿莎湖区去作一回观光;再在船上搞个烧烤宴会,让我们的老师感受一次现代生活。我们都觉得这个主意相当的不错,纷纷表示赞同。杨老师也说,想不到人生的晚年还有这样的好事,还能和这么多有了出息的学生一起重新聚首,也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第二天,我们每人凑了点钱,送给我们的老师。老师开始不肯接受,说是自己有钱。我们就说,我们平时打麻将输掉的钱比这还多,这只是我们做学生的一份心意而已。一阵热泪盈眶过后,后来我们的老师还是终于收下了。于是,我们就一一和老师握手告别,希望老师保重身体,从此远离病魔,一生平安。
  后来的时间,我们都是在无绪的忙碌中渡过。再后来的2008年的初春,一场据说是八十年一遇的雪凝灾害,把我们这些所谓的党和国家最低领导人们搞得焦头烂额。当我在乡里完成最后的一场慰问,踏着厚厚的积雪和疲惫,回到老家和家人过春节的时候,才听说我们的大杨老师,已经在那场大雪封山的时候不幸去逝的消息。
  那期间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百年一遇的坚壁清野时刻。由于连续40多天的雪凝天气,我的家乡早已停水断电,道路被大雪封锁,早已成了世外桃源,也就根本谈不上电话联系的事了。据说是老师的邻居和侄子们,把老师的灵柩扶了上山安葬的。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杨老师没有儿子,一直就把我们这群猴样视为己出,倾注了一生心血。一生默默无闻,平常与人无争。谁能想到竟然是在那样洁白宁静的时刻,以那样的一种方式,简简单单地离开了他无限留恋的尘世。
  一望无际的白雪,掩埋了我们终生的怀念。有事无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些,关于我对杨老师的感念。我只是不曾想到,那种怀念,竟然比山还沉重。每每在这样的时刻,我就不禁回想,是我们的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尽管我们已经走过千里万里,但我们都一直只是,走在老师用心血为我们奠基的路上。我们走着老师的叮咛,也走着老师的期望哦。
  一张白纸,一场感伤,就这样把杨老师和我们隔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轮明月,一轮清辉。岁月毫不留情地把我们对老师的怀念定格在时光的墙上。此时此刻,我们还能多说什么,我已经是什么都不想多说。此时此刻,我唯一只想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的大杨老师,你在那边还好吗?

高手身影三:电影倭寇的踪迹观后感

  知道徐浩峰很久,原因是因为《逝的武林》这本书,我曾经在书店里徘徊很久,看了这本书无数次,为封面上薛颠先生的身姿而赞美。却在很久以后才买回来,一读而竞,引为快事,是近年来少有庆快之事。
  慢慢看了他其他几本书,关注了一些徐浩峰的消息,知道他在拍电影《倭寇的踪迹》,当时便有迫切要一睹为快的想法。
  后来看了电影,跟朋友聊了很多,也想写点什么,终究难以落笔,杂念纷纭,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写出点什么,反而困住了自己的笔尖。直到今天看见友人写了一篇影评,提及某部影片“每一个镜头要交待的信息都太过丰富,丰富到让人应接不暇导演把他的思考不知不觉带入了每一个镜头,也许因为思考太多,想要交待的信息太多,所以整体略显粗糙。”让我忽然有些感触,《倭寇》也是如此。
  我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写作文,总觉得有好多事要写,好多话要说,每每在语文考试写作文的时候要在试卷后面贴上一张纸片,否则是不够我写的。幸而终于有人告诉我,好的文章都是简单的。看古文就晓得,我依言读了古文,才知道自己的文字笨拙。但是我原谅了我当初的笨拙,因为那时候,我还不会表达。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文章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明白,最后一件事也是说明白,不止文章,说话、做事也是如此。明确达到目的,手段便可以不拘,如此文章方有千变万化。所以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是手段,他没有见地!
  这是个表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和机会,也许有人觉得自己是智者,所以自己的意见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自认看见了真相。
  唐朝时候,中国禅风炽盛,延宕至于宋元,则机锋迭起,以令人捉摸不到头脑的言语叫人开悟。开悟要成佛,是大事,岂可骤得?但是禅宗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原因是,有些事,没有办法直接说出来。
  不能说出而能让人领会的办法有许多种,中国人深谙此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琴有弦外之音,看山水画看真了笔墨的只有外国人,那是欣赏油画的习惯。
  电影是画面的艺术,虽然默片时代已经过。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学会欣赏一本电影,还是得学会欣赏镜头。《倭寇》已经太过直白,导演要讲的太多,有时候觉得这是导演在对着人而自言自语。
  介绍陌生的东西容易,但是介绍熟悉的东西反而很难。当年袁和平导演用树叶凝聚成团来表现太极功夫,观众接受了。从此对太极拳有了印象,这个可怕的误会导致了观众无法认同真实的太极拳。人总是习惯满足自己。
  有太多的东西难以表达,原因是没有现成的土壤,难度在于说得巧妙,有趣味,这个时候酒瓶新酒,便是导演的功力。《倭寇》里面有大多数人不了解的东西,如影片的台词说:高手的事情很难懂。普通人怎么明白高手的事,不能照着做,只能看导演的本事。
  《倭寇》的画面,我最欣赏的是佘小姐走在巷子里,竹影摇曳,她一身白衣,面容忧郁而迷茫。她的情人搬着一把异常高大的椅子跟在后面,一言不发。
  这个镜头里的人物,情绪饱满的简直要溢出来,我看到这个镜头,暗暗担心,生怕导演安排出什么台词来。因为这个时候,无论什么台词都显得无力,加了,只有画蛇添足的效果。
  当初看《游园惊梦》,里面的台词简直破坏了一切的美感,剥夺了观众所有的想象的空间。导演完全是在取悦西方观众。镜头中是中国人,但是人物的感情和旁白都是西式的,怪异的感觉,好比是看见外国人吃中餐,一人点一条鱼,抱在胸前吃。而《游园惊梦》之中的镜头显得笨拙无比,当翠花(我对编剧取得这个名字真是不屑)撞见了荣兰和那个男人,之后是独自漫步在山林之中,镜头给了她特写,侧脸,似乎努力想从她的表情之中告诉观众,当时,她有多么悲伤。与其用这种低估观众鉴赏力的镜头,为什么不选择使用一个远景,展现出偌大的树林之中对比之下显得娇弱瘦小的身影?如此,周围之景也融入镜头之中。
  而《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她要杀了裘冬月,让人不知道是因为羞愧太过反而生出杀心,但是导演怕人不懂,加了一句台词,让这个女人说出,被原谅最痛苦的调子。顿时整场戏崩溃,可惜了于老一场好戏!
  只是一个这样的女人还取姓为佘,真是女子如蛇吗?不能不说导演太心狠,也太刻露!
  裘冬月还有另外一个女人,饮马村的改娥,这个名字,也是个道具。导演太过聪明,心机安排到了这种细节,改娥,拆成“女改我”。又是长着佘小姐的脸,裘冬月,霜叶城第一高手,却是终究让女人改变了自我。为了那个女人上山,到最后却牵挂了一个不那么幻想,实惠到给了银子就要主动以身相报的女人。
  设计精巧,裘冬月骗了一回佘小姐的护卫,赣岗,这个名字也是绝妙,赣,有赐的意思,这个名字是,给了你一个位置。处处被赐予,哪怕最后一个当一回高手的机会,也是被裘冬月赐予的。影片里有一场戏,赣岗找郄佬,表示要进他家找佘小姐,结果对方说你也可以跟别人一样潜进,但是他还是要走了郄佬信物,这个人物是这样子。
  其他如刘铠,留得一幅铠甲,而且是一副纸盔甲。他想要一副真正的铁盔甲,当梁痕录告诉他纸盔甲的好处,他在乎的是自己内心认定的荣誉。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人,生在了没有土壤的环境中,注定成为庸人。正如影片之中郗老对天而叹:天下太平,不与小儿游戏,还能做什么?
  想为戚家军留点影子的叫左偏使,左偏就是革命和激进,郗老对他说高手在民间。这是一句动人的话,这是一句口号,有完整的观念潜伏其后!佘小姐名叫么尼,谐音是“什么呢”。其实她本身就是个问题。她的生命简单而蒙昧,四处寻求活着的激情或者说自己的存在感和生活的意义,求而不得,让她甚至想到了死。赣岗只是个位置,这个位置是空的,赣岗只是占了位置上的便宜,近水楼台而已,这个位置很快被主角梁痕录取代了,为什么呢?梁痕录说,你打死几个,我见你几次。泡妞的高手哇!当然首先是佘小姐已经被他身上那种带有冒险精神和冲破一切的勇气所折服。
  那四大家的四佬,蔡、王、陆、郗,导演把的问题藏于这个四个姓氏之中,不知是否隐喻文化之衰落成为形式的魏晋年间。影片之中,四大家族的名门正派的作风,拘泥不化,讲究门面,讲究正面进攻,颇有些周文的繁琐。频频提及的世家概念,也许是导演流露的一丝默认的笑意。正面进攻,却是躺下一地,战场上的兵技不比世家的武功。兵技只求目的,超越了一切的过程,生活偏偏是细腻的,人生的一切需要正面的面对,这就是世家的武功。如同第一高手裘冬月面对老境,面对与人通奸的妻子,面对自我。他选择退隐山中,却终究还要下山。他选择放过那一对背叛自己的人,却终于还是要实行一次报复,尽管后来他还是出手阻止了,但是说明他动过这个杀念。被艳丽的舞蹈刺激了的世家弟子在水牢中说: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之前在广场上,有一名弟子为女子妖艳的舞蹈激动,动身练武,姿态妩媚陶醉,被郗老一鞭击晕,称这些异邦女子为妖女。妖,是蛊惑人心的意思。
  四个花船姑娘,却叫梅兰竹菊,前面加一个赛字。梅兰竹菊是正人君子的代指,一个赛字,赛过影片之中那些名门正派的君子,或许导演想表达的是轻文从质。那些姑娘的活泼与世家的沉闷,到底何者为生命的真实呢?其实,真实的不是你愿意表现出来的,而是你正在表现出来的!周文疲弊,尽乎在此!
  文明的萎落,恰恰是以最繁盛的面貌。一切落成了观念,轻易移动不得,抬手就错,文明便死了!
  影片之中,面对船中的“倭寇”那些姑娘问,为什么不来一个前后包抄?四老之一回答:我们是名门正派,讲究正面进攻。正好影片之中梁痕录却斩钉截铁地说:战争,没有常理。战争,总是奇正相辅,放能制胜。而当座位上的大老还要再说什么,却被郗老打断,意思是面对蛮夷女子解释这些干什么,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世家大老,这么做,甚不得体!
  影片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一个叫裘冬月,霜叶城第一高手。一个是梁痕录,是戚继光的亲卫。冬月是十一月,十二地支之中属于子,子是开始。古人诗曰,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一阳生,代表阴尽阳生,所以影片之中一直强调裘冬月渐至老境。阴盛则老,但是他雄心不死。山中寂寞,收拾不住这个第一高手。在面对改娥拉着自己的衣角,他说服自己:我是第一高手,只想做个善事。在被赛兰的棍子撂倒之前,还要反复告诉自己:我是第一高手。求而不得,是因为执念,他找不到自己的生机回还之处。他被郗老说了几句话,撩拨的咳出鲜血,证明了他有执念。第一高手老了,老而不安,老而不甘,却不知道生命的转机在哪里,这是裘冬月。
  梁痕录对放弃努力的左偏使说,你的想法,现在是我的。这叫做信念。信念足以让一个人坚定,坚定的人便有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生活为他打开了一个格局,这一点,俗人难以理解,或者按照电影说法,高手的事很难懂。梁是支架之中的横木,是支撑架子的关键。戚继光,一代天骄,独木擎天。如今大梁已,录取留痕。这个故事的演化,也不过是一代天骄影响所及的一些余韵罢了!
  影片之中说俞大猷发明了鸳鸯阵,戚继光发明了棍法,其实事实刚好相反。鸳鸯阵是戚继光发明,俞大猷才是棍法骄子,甚至传棍法于少林。导演博学精深,应该不至于出现如此疏漏,或许是留有深意吧!
  这种直白来自设计太过精巧,需要高水准的观众,也总欠缺一段天然风流。导演太过聪明,观念多,表达的欲望太强,终于成了幕后黑手!
  梁痕录跟裘冬月有一场对战,导演在试图告诉人们真实的武学。最后两人的对拼,只是一下。如同之前老早提醒大家的:中原武学,模拟的是马战,两马对冲,杀招只在交错一瞬。同样的最后,裘冬月也是一下制胜,梁痕录颓丧不已。日本电影界的天皇,黑泽明在他的影片《大剑师》之中也有同样的镜头,椿三十郎对决室户半兵卫,有大约一分多钟的沉默,然后是暴起一击,身影交错之后便是鲜血激迸,达数尺之高。徐浩峰深谙功夫,将完整的过程也表现了,黑泽明靠的是天才和日本剑道的想象力。天才不需要知道过程,却能够将结果表现在观众眼前,但是徐浩峰有的是实在的武学。后来北野武翻拍日本经典荧幕形象《座头市》里面也有座头市一剑击杀保镖的桥段,可惜北野武用了一个镜头给保镖模拟他意念之中的战斗,自信满满之后却被座头市变化的剑招击败,真是毫无想象力的镜头,较之前辈黑泽明,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影片名叫《倭寇的踪迹》,倭寇在中国还有一个叫法:鬼子。鬼子的踪迹是什么?欲望,执着,邪念,无明,人心有鬼,处处留迹。或者算是点睛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4372/

推荐访问:高手身影pdf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