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与阳光]月牙儿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03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一:[月牙儿]老舍《月牙儿》中月牙意象


  《月牙儿》描写的是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均沦为暗娼的的悲惨故事。

  老舍的《月牙儿》是用情感与美感构筑起来的现实内容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小说精品。小说采用“臆想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真切的展示了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月牙儿》写一对良家母女如何被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悲剧,它所要表现的是城市底层妇女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悲苦。它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展露,着重于一种意绪的表达。残缺的月牙儿凄冷孤寂,与主人公的凄苦命运相映照,主人公与月牙儿之间无言的对话,饱含着难以名状的人生酸楚。
  《月牙儿》九次直接描写月牙儿,表达了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心态。“在小说里,月牙儿实际上是直接沟通人物心灵深处的物象,是作者用以刻画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段。” 有三个阶段没再看见月牙儿,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凄凉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月牙儿在小说中的不断的重复与变换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 小说开篇就带出月牙儿,而且是带着寒气的,为整篇小说的悲凉氛围埋下了伏笔,这种寒气并非仅仅是月牙儿散发出来的寒气,更是主人公生命中充溢着的寒气。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 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看见月牙儿,那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第一个寒气是确是意义上月牙儿所带的寒气,而第二个寒气则是环境所致。
  “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 这是主人公和她妈妈出城去看她爸爸的坟,这时月牙儿放出的是一道冷光。
  “不敢高声地哭,我看着天,啊,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 几乎当完了家里能当的东西,尽显主人公的孤独、悲哀与无助。
  “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会在那条光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像银钱上穿这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 月牙儿已经上来了,可妈妈还在给别人洗衣服,月牙儿也给她带去了一点光亮,她们母女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妈妈给别人洗衣服才有了一点希望,可最终它还是掉到了暗处,是悲惨生活的预兆。
  “这次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 这次月牙儿比哪回都清楚是因为妈妈改嫁,未来有了着落,生活也更稳定了;比哪一回都可怕,是因为主人公对妈妈找的这个新爸爸以及那个新家有一种无知的恐惧。
  “我敢在院中走了,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 主人公在几经挫折、绝望之后,真正明白了妈妈,也真正原谅了妈妈,并明白了活着的可爱,为了活着,她什么也肯干。她认为羞耻并不是她造出来的,这也暗含了生活的无奈,她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是因为生活中没有羞耻,而是她认为羞耻并非她造成的,这也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哀。
  “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月儿忽然被云遮住,我想起来自己。我失去那个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 在前面,微笑的月牙中可看出主人公的欢快,舒畅的心情,可后来月牙忽然被云遮住,是一个极大的转折,一下子后回到了黑暗之中,表现出了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心境。
  “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 在狱中,又看见了月牙儿,反衬出了主人公前面那段日子的黑暗,在对世界的绝望,甘愿在监狱里了结一生的心境下,他又看见了月牙儿。
  二、看不见月牙儿的三个时期
  “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儿。新爸对我们很好,他有两间屋子,他和妈妈在里间,我在外间睡铺板。” 这是主人公第一个阶段没有看见月牙儿,因为在这段日子里,生活过得比较安稳,有饭吃,有地方住,甚至还可以上学,这与主人公之前的生活相比已是很幸福,很安稳的了。因此,她不需要月牙儿来安慰她,也不需要月牙儿那点微弱的光来照亮生活。这段日子,是她童年中最美好的时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新爸爸的不辞而别,让母女俩重新回到黑暗的日子,甚至生活变得更加可怕。
  “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 如果说前一个阶段里是因为生活得安稳而无心再去看月牙,那么,接下来便是因为生活的黑暗,可怕而看不见月牙。妈妈因为新爸爸的离走而沦为暗娼。后来,她竟给了她的女儿

二:[月牙儿]老舍《月牙儿》中的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月牙儿这个意象,把主人公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展露无疑,刻画出了主人公悲惨凄凉的一生。
  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老舍先生来说,他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文字将北京独特的味儿散发的淋漓尽致,更在于他善于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与人物生存的环境。比如他的《骆驼祥子》,他用"骆驼"来作为象征手段,并且让它参与到了其中的情节。但是当我们看《月牙儿》这篇小说的时候,不禁会想,月牙儿既没有参与故事情节,又没有直接与人物内心联系起来,那么月牙儿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若不写月牙儿,这篇小说又将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效果?
  当我们在老舍先生散文体的小说开端看到月牙儿这个意象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故事的情节中来。直到读完掩卷沉思之时,仿佛人物的形象就像月牙儿似的挂在我们的眼前,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的心上。这便是月牙儿这一意象的魅力所在。那么,它究竟是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被我们感知到的呢?
  从结构上来说,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相互呼应的。老舍先生在最后一节写到月牙儿引起的回忆的开始,在第一节写到回忆开始的具体内容。然后以一种时间顺序来将整个事件一一揭示出来。所以刚刚把最后一节读完的时候,不得不想再翻出第一节来,再看看并仔细回味,仿佛感受到了人物的一切和一生。这种呼应的手法使人产生悠长的回味,这是一场倒叙手法的电影似的回放的过程。小说中不仅一节两节的提到了月牙儿形象,几乎三分之二的章节都具体提到了月牙儿,并交待出这样的月牙儿下"我"是怎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从来都是像月牙儿一样冰凉、残缺、被黑暗包围的孤寂等等。所以月牙儿这个形象是不可能被去掉的,结合着老舍先生采用的散文诗体的叙述手法,我们就可以知道月牙儿是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它是抒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象征。
  文中的"我"第一次看到月牙儿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年少的"我"觉得月牙儿中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在这之后的许多岁月,"我"每次看到闪着寒光、枯瘦的月牙儿时就会想到父亲,想到和母亲去父亲坟前痛苦的情形。这时的月牙儿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它冰冷而无光,在被一大片黑暗的包围下,看不见任何希望。在之后的许多年里,老舍先生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看月牙儿的不同的心情来反映时代社会和"我"与母亲的成长和改变。母亲为了自己和她的孩子"我"的生存,不得不给别人洗臭袜子,洗完了连饭都吃不下去,手上也起了厚厚的老茧。看着母亲日益衰老下去,"我"看到月牙儿时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凉和绝望。后来母亲又为"我"找到了另一个爸,于是小说里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我"只有在悲惨的、看不见希望的时候才会见到那残损、凄凉的月牙儿,"我"的命运是通过月牙儿来暗示的。也是如此,后来这个后爸将"我们"抛弃了之后,我又时常的在黑夜里与月牙儿为伴了。
  小说中除了我和母亲与月牙儿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钱。当母亲做了暗娼之后,我认为"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还说,"在事后一想,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这反映出了,不是母亲愿意做暗娼,也不是后来自己愿意做暗娼,而是时代的逼迫,让"我们"走向了绝路。从前面和后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母亲为了我们能活下来,不停地想着生存的法子,比如找个可以依靠的男人,为别人洗臭袜子和衣服,在街头卖馒头等等,直到这些事情让她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母亲才不得已做了暗娼。而"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帮着别人织东西,乞求校长收留来为母亲减轻生活负担。以及后来还去酒楼做了女招待,因为实在不能忍受出卖自己为客人的要求而不干了。于是走投无路做了和母亲一样的暗娼。这些情节都体现了不是母女二人愿意做暗娼,而是时代和社会的武力逼迫。
  所以月牙儿不仅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在月牙儿的亘古不变中,它也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的命运。社会就像月牙儿一样,世世代代,长长久久都是残损、冰冷的形象,而这也是时代的模样。我想老舍先生不是在宣扬宿命论的观点,而是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在观察和揭露这个时代的真相。正如小说里面说的,什么是真理,肚子饿才是真理。而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时,发现当时的真实情况就是如此,许多下层人民尤其是满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了暗娼。甚至很多妇女仅仅为了一个馒头就脱下了她们的裤子。这种一朝做了穷人就世世代代都是穷人的现象是老舍热衷于反映的。他的小说《我这一辈子》也是这样写的,里面的"我"做了地位低下的巡警,我的儿子,我的儿媳妇,以及我的儿媳妇的哥哥和父亲都是巡警,并且老舍还写到"我"想将来孙子也会成为巡警。再比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不管怎么努力的生活,最终还是处处不如人意。我想是时代让老舍笔下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的悲剧色彩。而在《月牙儿》这篇小说中,老舍就借助月牙儿这个独特的形象,将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时代就是这样凄凉、无法改变的,那"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还能够多么清晰而明快么?
  老舍先生让一个亘古的、穿越时代的,无所不在的冰冷形象月牙儿回答了这个问题,好像只要月牙儿一出现,母女二人就还要继续悲惨下去。什么东西都不会改变,什么转机都不会改变,因为月牙儿根本就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残缺、微弱,而月牙儿就是母女两个的命运。对于这样的命运老舍自然流露出了同情,但还不仅如此。像前面说的,母女二人虽然做了暗娼,但是两人的心地都是纯洁的,母亲为了女儿去做暗娼,而女儿为了养活母亲又做了暗娼。她们都是怀着一个向上的心去追求,去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可最后被时代捉弄,才沦为的暗娼。而不像很多人笔下的这种妓形象,作者仅仅是怀着一颗同情的心理来看。所以从这篇小说还可以看出月牙儿象征着母女二人纯洁的心理,无不具有一种同情里的崇高。
  鲁迅也写过类似的东西,反映妓的命运。他在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中写一位女人靠卖身养活了孩子,等待孩子生活的好了却反过来嫌弃她,说她给他们家丢人,于是她非常愤慨,赤身裸体地到了旷野,她的愤怒使整个大地都为之颤抖。而这种愤怒和《月牙儿》里面人物的愤怒以及老舍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到,月牙儿虽然不是属于情节因素,但若没有这个意象,整个小说就会减色不少。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先生选择了这种抒情性文体,不是为了进行文体实验,而是出于抒情的需要。似乎只有这种抒情的方式才能够表达他的悲愤。当我们读完小说以后,我们并不是被感动到痛哭流涕像针猛烈的扎疼我们一样,而是在心头上增加了一种沉甸甸的东西,那东西不仅是同情,更是一种哭不出来的压抑的悲愤。而这种隐秘而沉重的抒情方式正符合我国千百年来,老百姓在重重压迫之下,苦痛愤懑而且压抑的心情。所以老舍先生的这种风格更具有中国的味道。
  就像开始所说一样,我们看完这篇小说时,还觉得有一种东西缠绕在我们的心上,那就是月牙儿的形象。它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作为一种抒情手段,月牙儿无所不在、无所不是、无所不能。它还是一个象征体,老舍先生找的很准很丰富,月牙儿的形象时残损的,不是饱满的,就好像母女的命运。月牙儿的光是微弱的,象征主人公的挣扎但是没有力量;月牙儿是孤单的,象征人物的孤独无助;月牙儿周围是暗夜,随时可以被黑暗吞没,象征人物的处境;月牙儿是伤感的,象征人物的心情;月牙儿又永远是是洁白的,象征人物的心灵。所以从老舍的象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诗人的气质。他使我们将一个事物看的透彻--在那个年代,不是人自己有毛病,而是社会和时代会逼迫自己犯错。
  月牙儿是沉重的,但是老舍是伟大的,因为他心系着整个国家的人民。他关心社会和时代,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且他在散文《诗人》中就说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山川之美,他的心要世界进步、人人幸福。而在1966年的8月,他真的就实现了在文中所说的献身,投河自尽。也正是有了老舍先生这种对正义的坚持,使我们民族有了不灭光荣。

三:[月牙儿]老舍《月牙儿》悲剧意象


  老舍的作品《月牙儿》,以“月牙儿”作为线索,描写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
  《月牙儿》是新文学短篇中的精品。作品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月牙儿》结构精致,描写精到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向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作者借助月牙儿这个独特的形象,将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时代就如月牙儿这般凄凉、无法改变,那“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怎能够清晰而明快?
  作者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看月牙儿的不同的心情来反映时代社会和我与母亲的成长和改变。作月牙儿本身就给人一种不完满的印象,而通过它来表现主人公的一生更显得缺憾与感伤,作品开篇就出现带着寒气的月牙儿,为整篇小说的悲凉氛围埋下了伏笔,这种寒气并不仅仅是月牙儿散发出来的寒气,更是主人公多舛命运的象征。

  我第一次看到月牙儿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年少的我觉得月牙儿中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在这之后的许多岁月,每当我看到闪着寒光、枯瘦的月牙儿时就会想到父亲的去世,这时的月牙儿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它充满酸苦,我也看不见任何希望。
  我第二次看到月牙儿时,“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我又想到和母亲去父亲坟前痛苦的情形。这是我和妈妈出城去看爸爸的坟,这时月牙儿冰冷、无光,充满凄凉。
  第三次看见月牙儿是去当东西的时候,我觉得只要我还有母亲就好,“不敢高声地哭,我看着天,啊,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几乎当完了家里能当的东西,尽显两母女的孤独、悲哀与无助,这一次的月牙儿是无奈的。
  第四次看见月牙儿,是“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会在那条光底下穿过来穿过去,像银钱上穿这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处去了。”月牙儿已经上来了,可妈妈还在给别人洗衣服,月牙儿也给她带去了一点光亮,她们母女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妈妈给别人洗衣服才有了一点希望,可最终它还是掉到了暗处,是悲惨生活的预兆。
  第五次看见月牙儿,我认为“这次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因为我知道这次妈妈一定得改嫁,虽然我和妈妈的未来有了着落,生活也更稳定,但我却觉得这回的月牙儿更可怕。或许这是因为我对新爸爸以及那个新家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第六次我看见了月牙儿,这次的月牙儿让我感到了温暖和清亮,新爸爸走了,母亲也离开了我,但我靠自己养活自己,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我感到希望的开始。“我敢在院中走了,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我在几经挫折、绝望之后,真正明白了妈妈,也真正原谅了妈妈,并明白了活着的可爱,为了活着,我什么也肯干。我认为羞耻并不是我造出来的。这暗含了我生活的无奈,我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是因为生活中没有羞耻,而是我认为羞耻并非她造成的,这也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哀。
  第七次我看见了月牙儿,遇见了胖校长的侄子,微笑的月牙儿给了我美好的感觉,“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我想起来自己。我失去那个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在前面,微笑的月牙儿代表着我的欢快,舒畅的心情,可后来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是一个大大的转折,预示着我一下子又回到了黑暗之中,表现出了我内心复杂多变的心境。
  第八次,在狱中,我又看见了月牙儿,“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反衬出了我前面那段日子的黑暗,在对世界的绝望,甘愿在监狱里了结一生的心境下,我又看见了月牙儿,想起了妈妈。
  我的命运是一步步迈着与她母亲相同的方向,母女同样为生活所逼,走向了暗娼,这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有暗既有明,我们是弱小的在暗底下挣扎的活着,却比那些反以为荣、在明面上污浊的人们更悲惨。生活步步紧逼,每一次的无路可走,便看见一次月牙儿,是希望,也是苦难,如同月牙儿光一样暗的希望,即使只是一丝,也能让我再次燃起希望,再次面对着这个不怎么如意的社会。
  因此,月牙儿不仅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在月牙儿的亘古不变中,它也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的命运。社会就像月牙儿一样,世世代代,长长久久都是残损、冰冷的形象,而这也是时代的模样。我想老舍先生不是在宣扬宿命论的观点,而是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在观察和揭露这个时代的真相。正如小说里面说的,什么是真理,肚子饿才是真理。而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时,发现当时的真实情况就是如此,许多下层人民尤其是满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了暗娼。甚至很多妇女仅仅为了一个馒头就脱下了她们的裤子。这种一朝做了穷人就世世代代都是穷人的现象恰恰是作者老舍作品中经常反映的现象,揭示出旧社会人民的困苦悲哀。
  月牙儿不如圆月那么皎洁,也不像圆月那样带给人温暖,让人感到生命的亮色。它使人感到暗淡、凄凉和生命的短暂。因此,月牙儿这一意象本身就给整篇小说定下了暗淡的基调,也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多舛,人生的不幸。这月牙儿见证了我生活的苦难,见证了我虚幻的幸福,甚至也是孤独的我唯一的朋友。月牙儿意象在小说里贯穿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依稀可见,月牙儿总是出现在我的命运发生变化的关键点,作为点睛之笔深化作品的主题。
  “月牙儿”是一个具有多种意象的象征体,凄冷的月牙儿照出来的光虽然很微弱,但比起无边的黑暗来,它至少还能给人一点光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月牙儿至少是我微薄希望的象征。月牙儿是我生活的见证,是我情感经历的回忆。月牙儿对我而言,不仅起到唤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我不同时期不同境遇后产生的不同感受,它是人化的意象,同时又是立体多维的意象,在我生活的不同时期,它被分别赋予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内涵。但纵观那个黑暗的的时代,月牙儿就像它本身那样的凄冷、暗淡,我以及我母亲的生活终是得不到保障,我们注定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这也体现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意象,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4351/

推荐访问:月牙儿与阳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