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气瓶图片]集气瓶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8-03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集气瓶篇(一):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加热H2O2 H20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催化剂 K2MnO4 MnO2 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集气瓶篇(二):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试讲教案模板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试讲教案模板 ,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察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后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实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实验反应剧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准确的掌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该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体现用途取决于性质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实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该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因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因为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如果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随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容易地随所铺垫的石棉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实验是讲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须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
  为了便于对系列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除去并列它们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之外。还可以将以上实验的可比部分表格化,这种表格化了的描述,将会对学生增长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对比表列碳、硫、磷、铁跟氧气起反应的情况,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
  (1)未点燃的物质放在纯氧气中,一般并不发生燃烧现象;
  (2)物质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无火焰、有的冒烟、有的不冒烟,烟和焰色却各有不同;
  (3)在空气中原来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燃烧得十分剧烈;
  (4)前四个实验都是某物质跟氧气相互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以上的综合、归纳不仅能为以后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感性材料,而且便于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二个基本概念。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而二氧化锰加热不能产生氧气,但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从面引出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实验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能够初步理解两个概念即可。在初中教学中,对催化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讲解。
  在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因为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比较简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重要化学概念。但是,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实验操作难以掌握,如混入易燃杂质会引起爆炸,所以,在后面的学生实验中,教材采用了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方法。这个反应较平稳,易于控制。
  在空气的工业制法中,教材从空气的组成成分出发,由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引出分离出液态氮,余下的为液态氧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操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如注意药品的纯度、研细颗粒时要研杵慢压,不要研磨。
  关于观察演示实验,要引导学生观察氯酸钾的物理性状和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有氧气放出,及放出氧气的速率如何。观察二氧化锰的物理性状,加热程度及是否有氧气放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时与前二者的不同,即能迅速放出氧气。帮学生认识氯酸钾在什么条件下放出氧气,以理解催化作用是上好这节课的基础。如果可能,可事先安排课外小组,做一个用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以制取氧气,并将二氧化锰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对其质量加以测定的实验。请小组代表配合这部分教学作汇报,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里,质和量都没有变的事实,从而使学生形成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会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做演示实验时,如果条件许可,也可让学生多动手,以使他们观察的更仔细。
  关于氧气制取的实验,要讲清以下问题:仪器如何连接、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如何装入固体药品、试管口为何下倾、怎样用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有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何要先撤导管后移灯等。
  关于催化,催化是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据实验现象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它的定义。也可据教学实际情况,介绍一些有关催化剂的应用,及一反应可以有多种物质做催化剂,可在具体的生产中选用效果最好的催化剂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工业制法,通过讲解讨论,使学生弄清空气液化和分离的基本原理,知道液体空气的分离是属物理变化。但在教学中不必将物理、化学知识划出互不相关的界限。

集气瓶篇(三):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
  教学过程:
  环节1: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三)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检验:
  (五)验满: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4311/

推荐访问:集气瓶图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