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万叶集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2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篇一:[万叶集]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对日本和歌的影响论文

  摘 要:本文将李白诗歌里的“月”与体现日本本土美意识的和歌相比较,梳理日本和歌中月意象的变化历程,从而理清外来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之间既冲撞又彼此借鉴的互动关系,促进中日文化文流,增强中日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李白 月 和歌 汉诗
  日本最初的诗,是在汉语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使用汉字写成的诗,称为汉诗。后来日本文字产生后,在汉诗基础上诞生了用日语书写的诗,称为和歌。因此,和歌与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中,引用了道元禅师的和歌“春有花开夏鸟鸣,秋日明月冬雪冷”,并将日本文化的特征定位于“雪月花”。由此可以看出,“月”作为代表日本人典型美意识的一种文化意象在日本文学方面非常突出。
  一、日本和歌中的“月”意象
  按照歌集编撰的时间顺序,本文依次梳理从《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到《和汉朗咏集》的咏月歌中的“月”意象。
  1.《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老的一部歌集,全书收录有4500首和歌。歌集中的咏月歌约有184首,分为两种,一种为咏叹等待月亮的待月歌,另一种为寄情于月的寄月歌。
  (1)待月歌
  《万叶集》中之所以有咏叹等待月亮的和歌,是因为当时日本实行的是“妻问婚”,夫妻双方不住在一起,晚上男方来到女方家里第二天早上离开。平日里夫妻相互思念,只有以和歌寄情。有的男方离女方家很远,晚上能不能去女方家由天气决定,有月亮的晚上自然是好天气,月光也能照路。所以作为去女方家的必备条件之一的月亮,自然成为和歌咏叹的一个主题之一。
  妹が目の まく欲しけく 夕の 木のれる 月待つごとし
  (み人知ら 卷十一 恋爱 2666)
  “多想去见那个姑娘啊,可是天近黄昏,月亮怎么还不出来呢。期盼月亮早点出来好让我早点见到我的姑娘。”这首待月歌,与其说是等待月亮不如说是等待恋人。恋人到底来不来呢,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通过待月歌,表达了作者焦虑、失落的真实情感。
  (2)寄月歌
  顾名思义,寄月歌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月亮上以了相思之情。
  み空行く 月壮士 夕さら 目には见れど 寄るよしなし
  “每天晚上都看着从傍晚时分就挂在天上的美丽的月亮,想要接近却是万分困难。”这首和歌表面上看来是在咏叹月亮,但实际上是把对心上人的感情寄托在月亮上,将月亮譬喻成心上人。恋人如同月亮一般,想见而不得见。《万叶集》中后期的歌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现手法,开始试着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周围的事物上,在歌人的心目中,月亮、红叶、鹿鸣等都有了特定的含义。
  总的来说,在《万叶集》中的月亮可以说就是物理层面上的月球,歌风是比较朴素直率的。
  2.《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收录了《万叶集》之后150年间的一千余首和歌,包括37首咏月歌。其中有季节歌13首(秋歌8首)、恋歌10首、羁旅歌1首,其他的还有13首。
  (1)季节歌
  夏の夜は まだよひながら あけぬるを のいに つきやどるらむる
  (清原深父 夏?166)
  “夏夜稍纵即逝,仿佛刚近黄昏却都天亮了,月儿都无暇西沉,如今借宿在哪片云后呢?”感叹夏夜短暂,就像夏夜看不到月亮一般,人生也是无常,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のまより りくる月の 影みれ 心くしの 秋はきにけり
  (み人知ら 秋?184)
  “望着林间稀疏的月光,不禁惆怅忧愁的秋天已经来临了。”描写了秋的凄凉。上述的季节歌体现了歌人的敏锐的季节感,歌人通过细致的描写景物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歌中不单单有月,月与白云相辉映,表现了平安时代纤细优美的一种审美情趣。
  (2)恋歌
  恋歌中经常出现月是从《万叶集》就固有的意象,《古今和歌集》的恋歌中月的出现比例也较高。
  有明の つれなくえし 别れより かり きのはなし
  (壬生忠岑 恋?625)
  “拂晓将近,晓月无情,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离,我心如此凄苦。”这首歌表达与情人分别的痛苦。歌中的晓月俨然代表了离别愁苦。恋歌的歌人们常为了表达孤独相思之情,经常把月作为一种冷寂的印象呈现在和歌之中。
  (3)羁旅歌
  天の原 ふりさけれ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
  (安倍仲 旅?406)
  “仰头望浩空,三笠春山月初升,思乡此时同。”遥望着天边一轮明月,不由想起家乡奈良三笠山上的月亮,此月是彼月吗?让人沉浸在对故乡的怀念之中,这里的望月不由让人联想到望乡。《古今和歌集》的咏月歌中,由望月而思乡的和歌只此一首,这和作者阿倍仲麻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在中国不仅学习了汉诗,还和李白等诗人交往甚密。而在中国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主要代表,把望月和思乡连在一起一直都是一个大主题。阿倍仲麻的这首和歌,以和歌的形式咏唱了汉诗的主题,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占着一个特殊的地位。
  3.《和汉朗咏集》
  《和汉朗咏集》是一部代表平安贵族审美意识的王朝词华集,收入和歌216首。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四季歌,下卷为风、云、山、祝、恋部。咏月歌主要收录在秋部和恋部中。
  (1)四季歌
  世にふれ のおふとしは なけれど 月にいくたび ながめしつらむ    (具平王 和朗集 秋?260)
  “世间万绪,何必沉浸其中,举头望月,万愁消。”这首歌中描写的眺望月亮而忘记忧愁的场面,与之前的歌中月亮的孤愁形象大不相同,表达了一种明快的心情,这里的月代表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恋歌
  《和汉朗咏集》下卷的恋部共12首和歌,咏月歌就有5首,占了恋部的将近半数。可见月和恋爱之间有很强的羁绊。
  今むと いひしかりに 月の 有り明けの月を 待ち出でつるかな
  (素性法和朗集 恋?789)
  “写信告我马上就来,可是长夜漫漫,晓月升空也不见你的身影。”恋歌中的月往往给人孤寂清冷的印
  象,广际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孤零零的明月,这种孤独很容易和寂寞的恋人产生共鸣。
  (3)捣衣歌
  捣衣歌属于上卷“秋”部,是《和汉朗咏集》的一个新的分类。李白《子夜吴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里的捣衣指的是秋来冬将至,为了赶制征衣,主妇们将洗的衣服放在石砧上捶打去碱质。《和汉朗咏集》共收录有8首捣衣歌,其中5首为咏月歌。
  唐衣 うつえきけ 月きよみ まだ寝ぬ人を さらに知るかな
  (之 和朗集 秋?351)
  “一片清冷月光下,未眠人听着捣衣声,暗思量。”一般捣衣时节已到深秋,月光寒如水,增加了凉凉秋意,月光下边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边捣衣,一股淡淡哀怨之意随之而来。
  万叶时期的美意识是比较朴素纯真的,咏月歌中的月意象也没有太多的涵义。《古今和歌集》和《和汉朗咏集》的平安时期贵族文化盛行,这时期的审美也逐渐开始追求风雅。《万叶集》咏叹的感情多为直观、瞬间的,到了平安时期开始有了对人生及过去的感慨。平安时期的月也不单单是照明的手段,有了更丰富的涵义,表面上是在描写月,其实歌人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上,恋歌中的月代表了恋人,四季歌中的月则是表达歌人悲伤情绪的载体,而羁旅歌中的月则代表了故乡。“月成为诗人倾诉和寄托情感的对象,表现手法含蓄而纤细。”{1}
  二、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的诗作现存近千首,涉及月亮的共有382首,占38%。”{2}李白的咏月诗中的月这一意象总的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
  1.对美好事物、高洁人格的追求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的“上”和“揽”字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本质,借水中月比喻正直廉洁的形象。
  2.孤独与失意的象征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可望不可即,于是月亮常常成为孤独与失意的象征。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在这里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3.寄托着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回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很明显这诗句中的明月指的是晁衡,寄托着李白对友人的深深怀念。“明月沉碧海”喻指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境界幽婉含意深远。
  三、日本和歌对李白诗歌中的“月”的受容
  了,例如《古今和歌集》中收录的阿倍仲麻的那首三笠山月,很容易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阿倍仲麻其实就是李白诗《哭晁卿衡》中的晁衡,阿倍仲麻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和当时众多文人关系交好,特别是李白。从他和李白交往的情况看,受李白诗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说阿倍仲麻的三笠山明月和李白望乡诗中的月意象是相通的。
  《和汉朗咏集》中收录的捣衣歌是一个新的分类,在之前的和歌集中是看不到的。如上文纪贯之的那首捣衣歌中的月和李白《子夜吴歌》中的月,都代表了对丈夫的一片思念之情。李白又有《捣衣篇》“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将捣衣与月意象并置一起,表现闺中思妇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牵挂,把捣衣诗原本的相思幽怨提升到了更为朦胧凄迷的境界,也增强了诗歌打动人的情感力量。《和汉朗咏集》中的捣衣歌中同样和月意象联系一起,和李白的捣衣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日本歌人不断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技巧和意境,同时又突出自身的特征,才形成了现如今的和歌。可以说,和歌是日本民族本土的审美意识同所引进的中华文化融合的产物。
  {2} 谢宜伶:《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现代语文》2006年第8期,第47页。
  {4} 公元710

篇二:[万叶集]《诗经》中的女性美与昆虫——生态美学管窥


  【内容提要】《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美的作品,其中最引人、最新奇的并非以鲜花等植物或以星月等天体来比喻女性美,而是以蛾、蝉和蝎子等昆虫来比喻、赞扬女性美。先秦时代以农业生产为主,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贵族乃至天子,都会定期参加农业劳动,所以人们熟悉自然生态环境,并产生感情,哪怕在蝎子身上,人们都能找到“闪光点”,自然界中的事物由于熟悉而变得美丽,昆虫也堪与贵族美女相比。时代、环境决定了《诗经》中天然富含生态美学思想。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生活和家族发展的需要,男性对女性的看法,是以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为评价标准,而非美貌。这也是《诗经》爱以昆虫来比喻、赞扬女性美的原因之一。
  【关 键 词】《诗经》/女性美/昆虫/生态美学/农耕社会/女性观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部诗集,它还可以说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包含着文化的、历史的、美学的等多种多样的信息。所以,研究历史的人会引用《诗经》,研究民俗的人会引用《诗经》,研究文化、研究美学的人也会引用《诗经》。可以说,《诗经》是一面多棱镜,它折射出来的光,可以映照多个学科的研究。
  说到《诗经》中的美,可谓丰富多样,有服饰美、音乐美、劳动美,还有描写人的美。在描写人的美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诗经》对女性美的表现。据民国时期学者谢晋青的统计,在十五“国风”里,与妇女问题有关的作品有85首之多,其中,描写最多的是恋爱问题,其次是描写女性美以及女性生活的。[1]105-108可见《诗经》中描写女性美的作品早就引起了关注,但书中对此并未详细研究和分析,所以本文特以《诗经》中的女性美描写为主展开论述。
  对于女性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十分丰富而绚烂多彩的动人描写,这些描写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本文以讨论《诗经》中的女性美描写为主,略微涉及日本古典诗歌与中国古诗中相似或相同的比喻、描写。
  一、中国和日本古诗中的花、月与女性之美
  说到女性美的表现,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诗经·周南》中的《桃夭》,全诗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3118/

推荐访问:《大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