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别后而今见]若非群玉山头见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2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若非群玉山头见篇(1):李白古诗翻译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译注参考: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译文及注释
  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 显示全部
  译文二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 显示全部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显示全部
  赏析二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蜀先主庙
  作者:刘禹锡8.5(162人评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显示全部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李白8.4(3669人评分)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显示全部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8.1(811人评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显示全部
[李白古诗翻译鉴赏]相关文章:

若非群玉山头见篇(2):李白《清平调》翻译赏析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
  华:通花。
  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槛:栏杆。
  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翻译: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译文2:
  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花朵更为浓艳。这样的美女如果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的话,也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曾经见过的。
  译文3:
  杨贵妃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竟连白云也想来做她的舞衣,牡丹也想做它的粉脸。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牡丹花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越发显得红艳润泽,而这娇美无比的牡丹花仿佛就是杨贵妃的化身,也只是在西王母的居处瑶台才能见到你。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即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将贵妃的衣服比作云霞,将容貌比作花朵,将杨贵妃的美丽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其中“云想衣裳”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云而想到衣裳,又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花想容”既可以理解为看见花而想到杨贵妃的美丽容貌,又可以理解为把杨贵妃的容貌想象为花。寥寥七个字,却将人美、花美、景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与花皆受宠幸。下面,诗人开始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飞升至西王母住的群玉山瑶台。诗人故意用“若非”和“会向”两个词来表示一种选择的意味,但表达的却是非常肯定的意思:美丽的花色、美丽的容貌都如此超凡脱俗,看来也只能在仙境中才能见到吧!这两句中,诗人多处用了比喻。虽然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等字眼比较朴素,却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一样美丽的容貌。
  其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若非群玉山头见篇(3):李白清平调译文及赏析


  清平调·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注释】
  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②槛:有格子的门窗。
  ③华:通花。
  ④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⑤会:应。
  ⑥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现,这在绝句诗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欣赏。宋人乐史《太真外传》就记载了玄宗高兴地亲自吹笛伴奏,而杨氏则被感动得“敛绣巾再拜”;所有这一切,当然是大诗人李白该成功诗作的魅力引导下的现场感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2563/

推荐访问:玉山别后而今见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