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莫扎特动画片]少年莫扎特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8-02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少年莫扎特篇1:高二语文议论文作文材料

  议论文的写作注重于素材的选择和积累,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高二语文议论稳文作文材料,欢迎查看。
  一、人生
  (1)引言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
  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
  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作出了正确答案,下列所选的材料,就是他们的答卷。
  (2)事实论据
  1、周恩来胸前的纪念章
  周恩来总理生前,左胸前总是佩戴着一枚长方形的纪念章,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季节都一直佩戴着它。纪念章的右侧是毛泽东头像,左侧的中央是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周总理一生,就是以这五个字为座右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未来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莎士比亚的人生理想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他以饱满的热情,写了37部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作品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矛盾。揭露封建君主和贵族集团急权夺利,内战频仍,民不聊生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宣扬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人文主义思想。
  他给后世人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
  3、爱因斯坦谈人生
  爱因斯坦曾应居里夫人之激去巴黎讲学,当他讲完走下讲台时,被一群年轻学者围住,他被要求在纪念册上题词。其中有则题词这样写道:“请记住,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正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还在其他场所,谈过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还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他正是以忘我的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以杰出的科学成就贡献给人类。就在他将要走完人生尽头的时候,留下遗愿:死后遗体交给医学界作病理解剖,有益于后人。不发讣告,不举行追悼会,不要纪念碑,也不要坟墓。
  二、忍让
  (1)引言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2)事实论据
  1、张良忍得兵书
  张良,字子房。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祖父、父亲原均是韩国宰相。韩被秦灭亡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他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点头答应。
  五日以后,天刚明,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指责张良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日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就会得到验证。13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话,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2、康熙隐忍除奸
  康熙,即爱新觉罗?炫烨,清世祖第三子,他8岁登基。大权落入鳌拜之手。鳌拜专权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内。康熙强忍怒火,暗下决心,等待时机。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
  康熙经过数年的准备,看条件成熟,便把鳌拜诱进宫中,将鳌拜及其爪牙一网打尽。此时康熙只有16岁。
  三、人才
  (1)引言
  不重视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
  (2)事实论据
  1、徐悲鸿慧眼识抱石
  1933年的夏天,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率领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他在南昌的临时住所,接待了来访的青年傅抱石。年青的傅抱石在小学当代课教师,生活清苦。徐悲鸿仔细地看了他带来作品——图章的拓片和画。发现傅抱石是个人才,很有前途。第二天冒雨来到傅家,对傅抱石说:“您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
  为了傅抱石的留学经费,徐悲鸿新自去找当时国民D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以他的声名和自己的一张画,从熊式辉那里争得了一笔经费,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
  傅抱石后来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事实证明徐悲鸿没有看错人。
  2、莫扎特14岁当院士
  18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生于乐师家庭,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6岁随父往德、法、英、荷、意等国旅行演出。8岁时创作了第一批钢琴曲和交响曲,11岁时开始写作歌剧。
  有些人不相信少年莫扎特有这样的才能。就散布谣言说:“这些乐曲是他父亲代写的。”德国波伦音乐学院为辨清真伪,就为此举行了一次特殊考试。把小莫扎特一个人单独锁在一个房间里,交给他一个密封的纸包,纸包里有题目,限他在六个小时之内,按题目谱成钢琴曲。谁知不到半小时,小莫扎特就要求开门。房门打开了,小莫扎特拿着写满音符的谱纸,从容地走出来了。他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了通常需要6小时到8小时才能完成的乐谱。科学院的院士们惊呆了。
  波伦音乐科学院决定破格选拔年仅14岁的莫扎特为院士。
  3、巴罗举荐牛顿
  巴罗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讲座的首任教授。他了现牛顿是很有才华的学生,为了培养他,就把牛顿要到自己身边当助手。经过两年多的认真指导,精心培养,牛顿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又过了两年,巴罗眼看自己的学生在知识、创造性的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进步很快,并正在超过自己,感到万分高兴。
  为了给牛顿创造独立工作和晋升的机会。年仅39岁的巴罗,毅然决定让贤,推荐牛顿当上数学讲座的教授。
  四、青春
  (1)引言
  青春时代,是人生黄金期。它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它使人充满着渴望和探索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朋友们,珍惜这美好的青春年华吧!把握时机,奋勇前进,为创造美好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2)事实论据
  1、王勃少有奇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9岁读颜氏《汉书》,写《指瑕》一文,指出颜注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14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
  二十余岁时,他赴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当时都督阎伯屿在新修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也应邀出席宴会。阎都督事先已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为了表示谦恭,假意请众宾客作序,大家都谦逊推辞,唯独王勃毫不客气,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阎都督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时,惊奇地从座位站起来连说:“真是天才啊。”《滕王阁序》从此成为古今传育的名篇。
  王勃就在这次赴海南省亲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所仅27岁。
  2、华罗庚25岁成为知名数学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4岁读初中时因家庭贫穷辍学,靠刻苦自学取得极其优异的成就。20岁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大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调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去英国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其间在数论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引起全世界数学界的重视。25岁的华罗庚就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数学家。
  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既广泛又具有开创性,在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著作有《数论导引》、《堆垒素数论》、《高等数学引论》等数十种专著及大量科学论文。
  3、萧邦20岁创作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
  波兰19世纪杰出作曲家、钢琴家萧邦,他是浪漫乐派巨匠,有“钢琴诗人”的美称。毕生憎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占领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当波兰反对沙俄奴役革命失败,华沙陷落的恶耗传到维也纳时(萧邦当时旅居维也纳),年仅20岁的萧邦,心中无限哀伤。于是创作了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便是记录这时候的悲哀的,所以此曲又名为《革命练习曲》。
  4、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
  现代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籍。
  在他26岁时,创立了“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从而打破了万有引力理论的“万能”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五、勤思
  (1)引言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勤于思考对于求知是多么重要。其实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重视思考。只有深刻而周到的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产生创造的灵感,才会有理性的升华,才有可能避免许多可以避免的失误。
  所以,我们要学会勤于思考,不做思想懒汉。
  (2)事实论据
  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根纳提出的。他在地图上发现大西泣西岸的南美洲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正好能够对起来,而且巴西沿岸每一凸凹处,与非洲沿岸每一凹凸处几乎都相对应。他思索着:如果移动这两块大陆,使他们靠拢,那么这两个部分正好吻合。他想到这里,心里一亮:“这两个大陆原来可能是一个。”
  后来他又经过长期研究,通过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及古气候多方论证,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地球大陆原是一个整块,大约距今3亿年以前开始分裂,向东西南北移动,后来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后来科学的新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学说。
  2、维勒的后悔
  德国19世纪化学家维勒,是一位在科学上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曾先后发现了铝和铍两种元素。但他也有遗憾。有一次,他在研究矿石时,发现了一种化学物质,他没有深入思考,武断地断定它是金属铬。不久,瑞典物理学家、化学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这种化合物,他没有轻易放过,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终于发现这种金属是钒。
  维勒得知后,后悔莫及。由于自己的草率,没有认真思考,失去了一种科学发现的良机。

少年莫扎特篇2: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故事

  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感动的东西,比如建筑,比如音乐。而值得感动的却不一定相似,比如贝多芬,比如莫扎特。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故事,欢迎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乐派的三大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界留下了数目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22部歌剧,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着名。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交响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交响曲中有的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乐,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有的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莫扎特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种现实主义音乐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把18世纪的音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蔑视来自贵族的赞美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个音乐天分极高的孩子。从5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娜妮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莫扎特4岁时便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莫扎特4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莫扎特快满6岁,而娜妮11岁时,父亲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莫扎特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12世纪阿尔伯特一世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着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6岁神童莫扎特的到来。
  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官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这样回忆着莫扎特: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地照做了,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漂泊不定的巡演生活
  1763年6月,莫扎特7岁、娜妮12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奥格斯堡、海德堡、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莫扎特而言都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像早已知道一切。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待就是五个月。父亲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赛宫。皇室对莫扎特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莫扎特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莫扎特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阔了莫扎特的眼界。巴赫教给莫扎特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如男高音曼兹欧里。莫扎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成为好朋友后,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莫扎特则为他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莫扎特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
  1765年7月24日,莫扎特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着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初露锋芒的音乐天赋
  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的音乐天分。两天后,这位14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戴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项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21岁。14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着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穿越时空的乐曲
  1772年春天,莫扎特16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柯罗瑞多伯爵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但是不久之后,莫扎特的生命进入了一个不太愉快的阶段。他17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个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少年,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18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待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
  莫扎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的行为。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1791年7月3日莫扎特与世长辞。一颗音乐巨星的陨落,却是如此凄凉落寞,唯有他的音乐,穿越时空,在全世界回响……
  莫扎特的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得让他来不及好好地释放那与生俱来的灵感,来不及写完萦绕在他脑际的乐章,来不及享受更加完满美丽的人生,也来不及完成他的音乐理想。
  但是,这已经够了,已经足以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以充满崇敬的心情去体会莫扎特的作品,感受他那忧伤而又辉煌的一生,品味他的每一个天籁之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2163/

推荐访问:少年莫扎特动画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