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重为轻根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8-0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重为轻根一:老子的人生哲理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的人生哲理,欢迎参考~
  老子的人生哲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重为轻根二: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与译文(2)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智不割。
  【译文】: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老子·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 礼处之。
  【译文】: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 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 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 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

重为轻根三:《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生何以“致远”
  石万东
  ⑴我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人生命题。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那么,何以“致远”?
  ⑵登高“致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古诗名句表明,一个人若想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必须提升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的高度。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评价朱德同志: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忘掉身边的艰难困苦而乐观向前;他总能用坚定的信仰、高远的情怀点燃将士理想,照亮前进征程。黄克诚将军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然而他丹心向党、始终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革命先辈的言行昭示我们: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有高度,视野就开阔,头脑就清醒,精神就振奋,就能“致远”;反之,方向易迷失,精神易萎靡,步伐易错乱,就难“致远”。
  ⑶厚积“致远”。《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人生之路何止千里,更需要丰厚的积累。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苦寒的过程,就是准备、积累的过程。厚积者,应积学,即不断增长学识。古人云:人生当以积学为先,重学、善学、勤学,无有不进者。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读有字之书,悟立身之理,咨前世之师,交有益之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厚积者,应积能,即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源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摔打磨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门。有诗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知与行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如此反复,才能有效地提升能力。
  ⑷宁静“致远”。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只有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方能抗得住诱惑和干扰,实现人生目标。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三国智者诸葛亮深深体会到“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自己和后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形象地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纵览历史,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15.02期)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4分)
  15.第⑵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理解。(3分)
  17.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人生致远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4)
  答案解析:
  14.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具有丰厚的积累,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15.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权威有力地论述了登高“致远”(或“心有高标,方可致远”)这一中心。
  16.人应该淡泊名利,抗得住诱惑和干扰。
  17.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结合自己的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人生致远最重要的一点是登高“致远”。 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我刚进入初中时,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成绩很差。老师、家长教育后,我明白了人应该有理想,有目标,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明确后,学习有了动力,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0376/

推荐访问: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