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传]胡惟庸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3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胡惟庸篇(1):朱元璋,步步为营的腹黑王(2)


  面对胡惟庸如此行径,徐达感到很生气。于是,凭借老关系,徐达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进入宫里,和自己的亲家翁谈起胡惟庸的不法行为,“从容言于帝”。朱元璋听了,呵呵大笑,告诉亲家,自己知道了。然后,朱元首站起来,亲热地喊着徐兄,送他下殿。徐达一看,老领导一副笃定的样子,立马放心了,回家等着胡惟庸受处罚的信息。
  可惜,他没有等到这个信息。他等来的消息,是他的看门人福寿的密报。福寿惊慌失措地跑来告诉他,最近,胡惟庸找到自己,拍膀子拉关系,十分亲热。就在他感到莫名其妙时,胡惟庸又送上金银珠宝,求他一件事情,让他做掉那个碍眼的中山王徐达。福寿小心脏吓得咚咚的,假意答应下来,转身慌忙跑来告诉徐达。
  徐达一听,脸色雪白,一言不发。
  福寿劝他,告诉皇帝啊,胡惟庸那小子竟然敢图谋大将军,那不是找死吗?可是,徐达却摇摇头,将这件事压住了,没有让任何人知道。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和皇帝亲家的谈话,怎么就让胡惟庸知道了呢?谁吐露出去的,不言而喻。他觉得,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待在家里闭紧嘴,看好门,保住命。
  这个消息,朱元璋当然也知道了。要知道,锦衣卫可是在他手里创建的,那可是比后来的军统还厉害的特务组织,这么大的事情,还有锦衣卫不知道的?
  锦衣卫知道了,朱元璋也就知道了。朱元璋很失望,他将抽出的刀子再次狠狠插入刀鞘。他得等待时机,徐达没死,时机仍没成熟。
  四、
  胡惟庸胆子越来越肥了。他有理由如此,因为,连赫赫有名的徐达都闭上嘴,躲着自己,现在,还有什么人他顾忌呢。
  他扳着手指算算,还有一个。这个人,就是有名的智多星刘伯温。当年,他可是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险些让自己相位泡汤了的。想到这点,胡惟庸就恨得牙痒痒,浑身不自在。
  他想,是时候了,自己该出手了。
  当时,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盗贼很多,来去无踪,很难对付。刘基给朱元璋出了个办法,在这儿设置巡检司防守。本来,这是一个好事情。可是,胡惟庸一听,马上跑去告诉朱元璋,刘基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纯粹是为了他自己,他听说谈洋有王气,所以想霸占这块地方,将来做自己的墓地,又怕百姓不让,所以让巡检司占据。朱元璋一听,这是有野心啊,想挖自己的墙角啊。于是,马上借机处罚刘基,减免他的俸禄。
  刘基知道谁说的坏话,很着急,又无奈,加上人老了,就病了。
  朱元璋早朝结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立马派出太医,去给自己的参谋长治病。他由于事务繁多,没有空闲,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让胡惟庸代替自己去问候病人,同时带着太医一块去。胡惟庸愉快地答应了,带着医生去了,望闻问切后,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方,熬了药,刘伯温咕咕嘟嘟喝下去,不久感到“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史书谈之道,“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也就是说,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给刘伯温的药里有毒,喝过后,刘伯温感到小腹内如有一块石头一般。
  这次事件,有人说,太医是皇帝派出的,很可能是皇帝吩咐下的毒,以便于将来嫁祸胡惟庸。也有的说,是胡惟庸吩咐医生下的毒。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一个宰相,胆子再肥,也不敢叮嘱皇帝派出的太医,给一个开国功臣下毒吧,除非他猜测出皇帝的心事,想要这个人死,不然,他如果脑子没毛病,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总之,刘伯温死了,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罪名,将难以逃脱。
  五、
  刘伯温死了,徐达躲起来了。整个朝堂,一时寂静起来,没有人敢对宰相再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大家都扪心自问了一下,论功劳,论官职,论和皇帝的关系,大家都不如前面的二位。前面的二位都翻船了,自己还敢和自己小命过不去吗?
  也有这样不怕死的主,叫吴伯宗,是一个学士,书呆子气大发,写了一道奏章,弹劾胡惟庸。奏章送上去后,石沉大海不说,吴伯宗险些遇险丧命。
  从此,举朝喑哑,犹如无人。
  胡惟庸的胆子如气球一般,越吹越大。他不想当宰相了,觊觎起元首的座位来。要当元首,先得有帮手,他眼睛四望,选中了一批被朱元璋闲置的功臣,譬如吉安侯陆仲亨,譬如平谅侯费聚,将他们请入府内喝酒,告诉他们:“我们可都是没少做违法的事情,皇帝一旦知道,我们小命不保。”
  这二位确实做了很多违法的事,加上智商较低,一听这话吓一跳,忙问怎么办。胡惟庸告诉他们,要想逃脱处罚,最好的办法,就是起来革命,让朱皇帝滚蛋。而且,他接着分派任务,自己在朝里拉拢势力,这二位赶快去集结军马,到时里应外合。
  这二位头脑简单的主,连连答应着。
  他们不知道,朱元首通过自己的锦衣卫,已全部掌握了这些秘密。现在,他就等着收网了。他收网的方法,也十分高明,他坚决不先动手,让胡惟庸先动,让胡惟庸背上造反的罪名。要让胡惟庸先动手的唯一办法,就是打草惊蛇。
  这时,胡惟庸出事了,他的儿子坐马车,不小心翻下马车摔死了。胡惟庸气得呜呜的,把车夫抓来,一刀给宰了。
  消息很快传到朱元首的耳朵。
  朱元首马上找到胡惟庸,指责他乱杀无辜,而且命令他偿命。胡惟庸听了,吓得脑门儿冒汗,哀求皇帝,希望拿出金钱赎罪。朱元璋瞪着眼珠子,一口拒绝了。
  胡惟庸想,既然那样,赶快动手,革了老朱的命得了。
  一场政变,暗暗开始运作。当然成功不了,一切都在朱元璋和他的锦衣卫的掌控下,唯一的走势,就是政变失败。
  胡惟庸失败,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朱元璋终于走出皇宫,站在权利的高峰,向天下人公布了胡惟庸的罪恶,包括害死刘基,包括准备暗杀徐达,包括准备造反等等,一件一件,让人见了触目惊心。鉴于宰相危害如此巨大,朱元璋向天下臣民宣布自己一条最重要的决定,一条从秦建立就有的铁律——宰相制被废除,权利平分于六部。
  千万臣民听了,齐声跪伏高呼,皇帝圣明。
  朱元璋捋着胡须,呵呵大笑,他选择不能当宰相的胡惟庸做宰相,他制造了那么多矛盾,不惜以战友的生命为代价,现在目的终于达到。从此,权利归于一人,再也没有掣肘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正是由于没有掣肘,大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一个比一个差劲,最后一条绳索,在煤山一颗歪脖子树上,将这个王朝勒死。
  由此可见,权利还是需要掣肘的,千万不能放任权利的马蹄奔驰,因为,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胡惟庸篇(2):关于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不知为何,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旧能够有所碰撞,下面由我为大家说一个传奇的故事。
  月观星象的刘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役中,在这沿路上势如破竹,勇夺两成,导致金华的守将胡深打败退入樊玲一带,这里易守难攻,四周的群山环绕,峭壁四起。很难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样的环境我们很难进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势,再做决断。刘伯温出了营帐,踏入了东边环绕高大挺拔树林的深山,山路极其陡峭,刘伯温在思索如何进攻。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个在自认为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哗啦哗啦的方便,击打在杂草上,草被击打的凌乱开来,恰巧看到草丛里有一个东西,他好奇心上来了,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此时此刻的时间,他惊呆了,以前他就觉得诸葛亮很惊艳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个厕所,你咋的也要来预测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踪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晓吧。
  遂之,他就继续前进,他脑子里现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跟诸葛亮较真,认为他不是子虚乌有,都过去这么久了,怎么可能还能算计到我,接近他就继续尿,但是不远前的石头上的大字把他惊呆,诸葛亮又算到了。
  此刻他的内心是惊呆了,但是他还算冷静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山洞,走进一看,黑洞洞的一片,点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诸葛亮的字迹,他料定朱元璋能够称雄,并且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此时此刻,刘伯温是佩服诸葛亮的,他弃了内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尽可能的瞄了一下敌人的兵力。连夜返回营地,进行了参谋,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敌军。
  这一段历史,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见刘伯温之奇,受人称赞,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不贪名利,也不以功劳自称,一再的自谦,只是被授予了伯爵,封为诚意伯,年俸禄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但就是如此,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惹恼了当权的宰相李善长,甚至胡惟庸等人,他也逐渐不受朱元璋信任,心灰意冷般的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江湖,时年只不过是60岁。
  在刘伯温故居附近有个叫谈洋的地方,那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甚行之地,刘伯温看不惯,就委托自己的儿子上奏天听,建议朱元璋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来管理这一片伺机作乱的刁民。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善意的建议,反倍胡惟庸反咬一口,认为谈洋临海面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刘伯温想要占为己有,做一个自己的墓地,只不过遭受当时居民的阻挠,因此想设立巡检司,方便管理那些对他不满的群众,事情的起源就是刘伯温的私心。
  随之,朱元璋下令把这份奏折给刘伯温知晓,刘伯温知道这是给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此事,不然谋反的大帽子就会套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无力回天。刘伯温所能想到的就是上京面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想见他,刘伯温明白自己深受冤枉,但是也无法受君主谅解,深表心灰意冷,卧不久就倒在床。胡惟庸带着所谓的补药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之后,胸口难咽,病情加剧,朱元璋依旧不理财刘伯温的上奏,只不过是派人得知刘伯温已经病倒不能下床了,传他可以坐官船返回故居。
  之后的不久,刘伯温就这么逝去了。有人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是朱元璋授权的,但这已经是不解之谜,我们不得知,但是可以知道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心性变了,开始怀疑功臣,并且残害功臣,这也是加剧刘伯温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惟庸篇(3):《题太公钓渭图》赏析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题太公钓渭图》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题太公钓渭图
  朝代:明代
  作者:刘基
  原文: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注释
  1.璇(xuǎn)室:美玉装饰的房子。此处指商纣王的荒淫奢靡。
  2.璜(huáng)溪:在今宝鸡市渭水之滨。相传太公望在此垂钓而得璜玉,故又称璜溪。
  3.浮云句:轻视富贵之意。
  4.偶应句:相传周文王将出猎,使人占卜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汝师以佐昌。”果然出猎时遇吕尚于渭水之滨。本句意为偶然间应合 了文王非熊的梦兆。
  5.轩裳句:轩为车,裳为衣。轩裳指卿大夫所用的车与衣。本句说当太公官高位贵时,又像本来就拥有它们一样。
  赏析
  《题太公钓渭图》就是一首很好的写心言志之作,作为诗人本身,也常常是有意识地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兴。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实为不可多得的题画佳作。
  此诗是作者在鉴赏《太公钓渭图》时,触画生情而作。即通过反思姜太公在璜溪独钓以及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抒发了自己怀命世之才而不遇的忧思,同时,作者又以姜太公自喻,把自己的“草野自屏”生活看做是姜太公等待明君周文王出现一样。
  姜太公,即吕望,字子牙,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曾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年过六十时,已是满头白发,却仍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最终,在璜溪垂钓时巧遇明君周文王,辅佐周室修德振武,结果在武王剿灭残暴的商纣王朝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刘基在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前,也拥有“负命世之才”的远大志向,却落个“草野自屏”的实况,这与姜太公的“璜溪垂钓”颇为相似。
  第一句“璇室群酣夜”,看似在写纣王和妲己在鹿台好酒淫乐的“酒池肉林”场面,而实质却是淋漓尽致地鞭策元顺帝与亲信大臣等在宫中的“相与亵狎”、“丑声秽行”丑行。商纣王,即帝纣,好酒淫乐、性情残忍,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夜夜欢娱,荒理朝政。“酒池肉林”便是商纣王“经典”的淫乐欢娱,即在摘星楼前设宴,令男女裸体追逐戏谑,同时在鹿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元顺帝,元朝末代皇帝,是一位惟淫是乐的皇帝。据《元史·列传·第九十二》载:元顺帝“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号所处室曰‘皆即兀该’,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显然,在已经“草野自屏”的作者眼里,商纣王的鹿台“酒池肉林”与元庭顺帝的“相与亵狎”是无异的。同时,作者也因此巧妙地引出姜太公的“璜溪独钓”。
  第二句“璜溪独钓时”,是写姜太公自入商朝择主不遇后,在璜溪垂钓的寒微生活。其实,姜太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实目的却是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让自己实现远大抱负的明君出现。而作者在写此诗时,也正是满怀“命世”之志入元王朝为官,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击。于是弃官归里,过上 “草野自屏”的生活,意在与元王朝“决裂”。基于此,作者自然会由画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与姜太公的垂钓是如出一辙,于是用了两句来描写姜太公垂钓生活的心境。
  “浮云看富贵”,意思是把金钱、地位等看得很淡薄;“流水澹须眉”,意思是做人要拥有像君子淡如水一样的情怀。这正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钓时心境真实的描述。其时,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向世人表白:自己过“草野自屏”生活的心态就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钓的那种淡如水的心境。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怀“济世”之才的人,同时兼有淡如水的君子情怀,往往都是一位建大功立大业之人。不容置疑,姜太公的情怀已经是作者认同的情怀,于是更进一步道出姜太公实现抱负的转折点 ——“非熊兆”。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便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君臣际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这则故事,在《六韬·文师》中有记载,大致为:周文王将要前往渭水打猎,临行前卜了一卦,卜辞说:“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8967/

推荐访问:胡惟庸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