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花图片]马缨花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第一篇马缨花:季羡林《马缨花》赏析


【季羡林《马缨花》原文】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季羡林《马缨花》赏析】
  “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长。”这四句诗是钟敬文先生对季羡林散文真切的评价。季羡林先生也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他曾说,“我的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没有震撼我的灵魂的真实的感情,我决不会流出什么东西来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打动人之处就在于,那些讲真话、诉真情、不矫饰、无造作的篇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饱经沧桑但却纯净透明的内心世界。“真情”是季羡林先生永远的创作主题,也是他的许多作品的重要思想特色。可以说,真情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中,是形而上的提升,是真实的本质,是真实的内化,是真实的真谛,是采天地之精华而凝成的那一滴甘露。读罢《马缨花》和《雾》这两篇文章,我对他的散文风格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
  《马缨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文中他以马缨花为载体,寄托了自己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通过写自己对马缨花情感的变化,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全文以小见大,感情真挚自然。“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这个比喻新颖精奇,“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真情,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真切地传达了出来。为了表现在新时代里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之情,作者则赋予马缨花以人的情感:“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如果说《马缨花》一文以情取胜的话,那么《雾》则是以理取胜,更能体现出“学者散文”的特点。《雾》是作者出访尼泊尔时所作,在文中他插上幻想的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对于“模糊的美”展开了理性思考,揭示了“模糊性”的普遍存在,这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文章以“雾”为线索展开,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自己不喜欢雾,通过对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突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的特点,说明自己来到加德满都以后对雾景的喜欢、欣赏、赞美。继而多方展开联想,纵横驰骋,从文学、科学、社会、自然等多个角度人手,表达自己对雾的理性思考,认识到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以及在大自然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中都有模糊性存在。最后赋雾以情,以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作结。因为本文以理趣为主,所以文中多简洁而又发人深思的议论,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话告诉我们,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自己对散文的意见时说过,“思想内容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头尾响应,炼字炼句,总之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他认为理想的散文应“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欣赏大家散文,我们可从季先生的主张当中得到启迪:散文的精髓就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不会生编硬造;“情”就是有抒情成分,即使叙事也有抒情的味道。还有就是文章形式章法谨严,语言醇厚,绝无随意之笔。

第二篇马缨花:季羡林作品欣赏-马缨花


  马缨花作者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的散文《马缨花》。曾入选2008年高考全国II卷现代文阅读。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

第三篇马缨花:合欢 合欢


  《合欢 合欢》由一株合欢树起笔,写到了刺玫花、茉莉花和夜来香,姥姥的小园简直就是作者儿时的“百草园”,里边留着作者儿时的乐趣。

  我家小区对面公园里的合欢开花了,那些合欢让我想起了一些从前的时光。
  在我小的时候,姥姥家的大门口也有一棵高大的合欢树,从我记事起,它就长在那里了。合欢开花时,花与叶那娇艳的红与青翠的绿,对比鲜明,又相互衬托。每次去姥姥家,走进姥姥家门外那条狭长的通道,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棵合欢,它站在那里,举着如盖的绿荫,迎接着我的到来。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它和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一样,也是姥家的一员,不然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姥姥和我在姥家度过的那些岁月时,为什么那棵合欢树也总在眼前晃呀晃的。
  那棵合欢树长在大门里面的东墙边,在它身后的院墙边是一大丛红色的刺玫花,刺玫花前面是几簇株形略矮于刺玫花的夜来香和地雷花。它们从姥姥家的大门口热热闹闹地延伸到姥家那灰瓦白墙的老屋的窗前,才停下脚步。夜来香和地雷花都是在晚间开放,那时候我们管地雷花叫“茉莉花”,它有着小巧精致纹路像地雷形状的种子。姥家地雷花的颜色很多,有深红、玫红、粉红、黄色,还有一些杂色的,一朵花上点染着几种颜色。这些花亲密无间地聚拢在一起,不疏离,也不拥挤,形影相随却又有着很舒适的距离。就像我们这群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们。
  夏天的时候,姥家喜欢在院子里吃晚饭,一张桌子摆在花丛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凉风习习,花香阵阵,耳边似乎能听到这些夜晚的精灵们“啪、啪”绽放的声音,和着这馨郁怡人的香味和声响,碗里的粗茶淡饭也显得格外香甜。早晨起来,姐妹们会急切地跑到花丛边,去寻找又开了几朵哪种颜色的茉莉花,还会捡拾起那些落在地上的地雷花的种子。那时候,我们的身高刚好与这簇夜来香和茉莉花的高度相当,观赏稍远处的花朵时,我们还需要踮起脚来。
  姥姥家在一个古朴秀丽的村庄,有山有水。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但是那山那水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只有那干净整洁的小院还清晰地印在我的的脑海里,姥姥家的小院虽没有鲁迅的百草园丰富,却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乐趣。
  在前院,从春天到秋天整齐的菜畦里永远是水灵灵的蔬菜,每天下午放学后回到家,舅舅都会抄起扁担和水桶开始挑水浇园子,每当这时,扁担那咯吱咯吱的声音,随着扁担有节奏的颤动而跳跃的水桶以及舅舅那颀长稳健的身姿永远是院子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直到今天,一位堂姐还会忍不住赞叹:“舅舅当年好帅啊!”舅舅是一名教师,在村子里教小学,我一直相信舅舅的那些学生也是被他这样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地教出来的。
  园子中央有一棵梨树,结出的梨子又脆又甜,靠南墙的位置是一棵李子树,李子味美多汁,外婆时常用赞赏的目光看着那些油亮油亮红得发紫的李子对我说:这是用你家那棵李子树嫁接的。每当这时我就会颇有些自豪地环视一下众姐妹,好像那香甜的果子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今天想起来,那李子的甜香里蕴含更多的应该是妈妈与姥姥之间的母女情深。姥姥很疼爱母亲,母亲体弱又很操劳,姥姥惦记母亲,母亲得到过来自娘家的很多援助,每当家里有些事情,包括种地、收秋、盖房、垒院,舅舅没有时间时,母亲的那些堂兄弟们也都会来帮忙。园子里的蔬菜与我们这些小孩子没有多大关系,但那些果树从开花到结果吸引了我们太多的视线和期盼。园子里最劳我们这群孩子费心的就是那些错落有致的花花草草了,除了那丛刺玫,最显眼的还有西窗檐下那几簇月季花,开着丰腴娇艳的花朵,那些谢了后落在地上的肥肥大大的花瓣还有着浓郁的花香,我和表姐表妹们总会把这些花瓣捡拾起来,交给姥姥,姥姥把这些花瓣用红糖煨起来,装在瓶子里密封好,将来用它来做馅,吃起来又香又甜,很美味。我们总是嘻嘻哈哈地做这些事情,全然没有黛玉葬花的忧郁。我们偶尔也会惊奇地看几只蚂蚁旁若无人的拖着一片花瓣神气的走过,像凯旋的战士,根本不理会它们拿的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也就只好由它们去了。
  印象中东墙边那簇刺梅花总是冷艳孤傲的盛开着,因为花树高大,又长有尖硬的刺,还隔了一团团的夜来香和茉莉花,似乎是拒绝与我们这些小孩子为伍,但夜来香和茉莉花却是我们很好的玩伴,夜来香花朵是干净的明黄色,香型馨郁,夏天的傍晚时分,我们喜欢围在花丛边定定地看着夜来香开放,那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很长,有些激动人心。我们几张凑在一起的喜悦的小脸蛋仿佛也成了绽放的花朵,你在目睹花开时,似乎能感受到“噗”的一声,就像我们玩捉迷藏时,某个小孩会在藏身的地方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引来其他孩子的阵阵尖叫,欢笑声便此起彼伏的荡漾开来,因此,一朵花开的声音也定会让更多的花儿从睡梦中醒来。我们所说的茉莉花花型像小喇叭,有紫色、黄色、红色或杂色。有着小小的地雷样的种子,我们喜欢捡拾这些种子,把它放在窗台上晾干后收藏起来。被我带回我的家或送给其他的小伙伴们,有时我们也用它们与其他孩子交换别的品种的花。总之,与现实中的地雷不同,它们就像是小小的使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5894/

推荐访问:马缨花图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