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翻译]方言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25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方言:有关“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阅读答案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参考答案:
  1.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2.(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
  3.示例:
  ① 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 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这篇《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篇方言:杨玉环的方言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明朝之前的皇帝们,耳根子大概从未清静过,百官来自天南地北,上朝时各持各的方言,热闹得如同百鸟朝凤一般,天子跟前,又不许带随身翻译,于是一片急切的叽里呱啦声,皇帝要在那些形形色色的方言里听出一点头绪来,很辛苦,也很可怜,也许皇帝坐在龙椅上发火骂人时,底下大臣会偷偷用方言还嘴对骂,如果没有同乡来举报,谁能知道他在犯上?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实在受不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方言,就命人编纂《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正,要求大家都讲普通话,当然那时普通话和现在的不一样,据说是以金陵一带为标准,编撰完毕,几经修改,虽然朱元璋不怎么满意,但《洪武正韵》开始正式颁行,那个时候,地方官员们去京城,随身行李中,必备一本《洪武正韵》,吃饭蹲马桶时都要苦读一番,不求最好,但求及格,以免乡音太浓,惹恼了皇帝,被关进学习班或者被罚俸禄都有可能。《洪武正韵》边实行边校正,而校正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想必朱元璋自己也烦了,他是个皇帝,又不是语言改革家,而方言不死,顽如野草,自在茁壮,生生不息。
  据研究,鸟类也有方言,比方说某地机场播放鸟的惊叫声以驱赶机场鸟群,但同样的惊叫,放在千里之外的机场播放,就完全失去了作用,鸟们听了无动于衷,这如同一个操着异乡方言的人跑进餐馆里,惊慌失措地叫喊这里有炸弹,马上就要爆炸了,大家伙儿快点跑呀!而餐馆里的人却置若罔闻,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
  很多年前我住在北方,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回徐州老家探亲,南方籍贯的列车员,大清早就拎着簸箕唱歌一般一路吆喝:拉稀呀拉稀——其实他在收垃圾,并不是救急的流动厕所。我转学回徐州初时,同班孩子们排除异己,都叫我小蛮子,在小孩子的眼里,说普通话的全都是蛮子,我为了早日并入乡音的大集体中,努力地向他们靠拢,其实徐州的方言很有意思,称“行”为“管”,不行为“不管”,小狗生崽叫“将”,一位同学说她在山的“阶踏子”那里摔了一跤,我没琢磨明白什么是阶踏子,于是不耻下问,才知道原来是台阶,不是鞋子。有一次她们问我在新疆方言里如果想拒绝人该怎么说,新疆人来自五湖四海,方言更是丰富,我想了想,回答说:“蛮。”(一声,有点像短促的羊叫)她们哗地大笑,笑里有种得意,自感还是自家的方言最好。
  其实方言如同孩子,不管丑俊,谁都认为自家才是最可爱的,网络上有个笑话:唐玄宗画了幅花鸟图,得意洋洋地问杨爱妃:“亲爱的,来看看我画得怎样?”杨贵妃瞅了瞅说:“中!”我看了,哈哈一笑,并没有荒诞与不真实感,谁能保证一千多年以前,杨玉环不曾说过这样的方言?

第三篇方言:有关方言的歇后语及答案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小编整理的方言歇后语及答案,欢迎阅读!
  八仙桌上第九个——没份
  门缝里看人——轻视、小看了
  六月里着棉鞋——热(日)脚难过
  六指头掐卦——轮出
  风箱里老鼠——两头受气
  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
  四金刚弹琵琶——谈也勿要谈
  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出头椽子——先烂
  石匠锻磨子——照老路
  老虎头上拍苍蝇——不看眼色
  江西人补碗——自顾自
  红头曲鳝——钻沃肥
  两个哑子困勒一横头——无话头
  鸡蛋里挑骨头——扳错头
  床底下放鹞子——大高而不妙
  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活狲屁股——坐不定
  烂眼睛看西洋镜——相信勿相信
  哑子搬戏文——讲不清
  船到桥头——直苗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1057/

推荐访问:方言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