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其他范文 时间:2018-07-25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范文】

创新能力篇(一):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对创新创业感到不解,对概念的理解不深,下面的范文或许能帮到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1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2001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增至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8年、2009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2005年达到79万,2007年为增至144万,2008年、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减员增效,难以接收更多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质中,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毕业生目前的主导需要就是就业,在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时,创业就变成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创办一个小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是实现其人才价值、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创业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独特的思想去突破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祖国的发展历史,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当前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说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三、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有的高校为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创业较好或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只有机制完善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才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多个方面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举办“创业企业家交流论坛”,“与企业面对面”等活动,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这里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2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提高学生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开展嵌入式课程改革尝试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
  3。构建“教、学”平台,因材施教,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型“教、学”团队,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着重强调和增加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各专业设置相当数量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
  5。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成立科技小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篇(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试题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小编收集了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试题,欢迎阅读。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18、《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给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
  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
  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教育学模拟试题和答案(教师竞岗必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0078/

推荐访问:企业创新能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