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郎雄]郎雄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5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郎雄篇1:饮食男女影评


  导语:《饮食男女》是一部刻画出家庭亲情及世代隔阂的电影作品,而在《饮食男女》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归亚蕾的演出,她那口湖南话可真是传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食男女的影评,欢迎阅读!

  饮食男女影评篇一:
  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就好像总也找不到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李安。
  与很多人不一样,我看的第一部李安是《断背山》,就如同我所经历的人生,总也比别人慢一拍。
  看李安的电影,会时时观望周遭打量自己,会觉得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某一段经历某一出戏就是生命中生长出的那部分,
  只不过在现实中,它是个倒序,如梦似幻。
  (一)、你的饮食男女,我的烟火人间。
  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样东西,在磁场的影响下会对它充盈周而复始的敬畏,对周遭其他事物多么的漠不关心都不打紧,但对它就是天生的肯俯首称臣,甘愿为奴为婢。
  这种感觉就是时尚杂志常写的: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饮食男女》的朱老爷子心底美好的事物大抵就是各种食材,对它们情不知所起的挂念,就好似对亲人对故友对旧居的挂碍。
  稍微懂点烹饪的人都知道,电影里那些食物烹调特写镜头饱含复杂情绪:就算它们断断续续甚至没法子拼凑完整,但因此而旁生出的不似声张也便嵌有了不置可否的克制。
  “有关于热爱的一百种表达”,《饮食男女》里朱老爷子一家给了大家最精辟的诠释。
  (二)、一个不经意的缘起,牵出另一个不知所终的缘灭。
  家珍依托信仰对抗俗世不理解的目光,这个人物身上有我所有的理想状态。会莫可名状的神伤,亦会按捺不住的雀跃。
  我始终觉得这个人物心里有团火,同时又有一大缸水。她的矛盾胶着,她的声嘶力竭,都浅隐着对不完美的抗拒和顾虑。
  以至于她不曾也不会主动去表达任何,活在假想中,活在自我里,活在她自认为安全无害的空间里,但始终也忘了连脑海里不可琢磨的假想也是另一种无声无息的存在。
  还有家倩,依附于洒脱。明明看重的人看重的感情,就是不屑于承认,仿佛已承认就输得没了自己。她没有大姐骨子里的自怨自艾,也没有小妹骨子里不明就里的纯真,她有的是老爷子才有的倔强。
  结局一点不超乎想象,一个鳏寡了14年的人,是断然不会屈从与生活的琐碎与凌乱,也断然不会接受有生之年耳根不净的人间悲剧。
  (三)、任何失去都是为得到而筹谋酝酿。
  家珍每天都若无其事的开启办公桌上的情书,她满心期待甚至为幻想指定了明确对象。
  家宁下班后与朋友一心想要折磨的书生男肆无忌惮的套近乎,是少女隐不住的恋慕。
  家倩工作中的强势,仅为向父亲证明他顽固不化的家长专制。
  然后,家珍失去了幻想中的情人与真实存在过的情书;家宁也隐藏不了体内被播下的爱种;家倩更像是个手握肥皂泡的孩童,找不到来路与归宿……
  朱爸爸则用一句轻描淡写的“我的味觉死了”,举重若轻的一语双关。
  失去所有该失去的,便也将得到一切期冀得到的吧,我是这么认为。

  饮食男女影评篇二:
  《饮食男女》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形式上打破李安中西文化比较风格的一部,但其中的细微之处仍能看到这位在美国电影环境成长出来的导演始终摆脱不了的东西——美国思维。
  推陈出新,一次转变
  拍过《喜宴》后,李安拍摄了《饮食男女》。这是他第一次拍摄由别人写的剧本,同时也是他转型的第一步。他开始以女性为中心,用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家庭和社会。
  《喜宴》的成功使李安产生了“不安全感”,主要是他开始有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开始“思变”,这种求变也是因为《喜宴》太过成功,怕再按照《喜宴》的路子拍摄下去,被观众摸清了路数失去了自我。
  李安说,这是他首次尝试多线结构的片型,有些地方还是把捏的不准。不知道是不是谦虚他才说的这种话,不过在我看完片子后,我还真感觉到这一点。整体的结构还是有点松散,结尾略显得有些突然,由于家中这三个姐妹的个性都非常的突出,所以造成剧本中的二号人物——家中老二没有凸现出来,不是很清晰。不过,情感的真实流露却是此片的一个成功之处。
  在此片中,李安是在诠释“食色,性也”这个主题。食物是台面上的东西,“性”才是台面下的实质问题。一个鳏夫老人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情感生活,这三个女儿都没有结婚,甚至是作为老大的大姐还没有性经验,反到是老二性经验十足,最小的妹妹处于青春期,可是偷尝禁果后第一个怀孕。这次怀孕给大姐不小的刺激,在同校老师的一再追求下,大姐的心理产生了突变,并也尝试了性爱,怀孕离家。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三个姐妹有的时候想要尝试性爱和爱情的原因竟是为了离开这个家。家中的老二是和父亲冲突最大的一个,当时此片编剧王蕙玲和李安最初设计的三个姐妹个性太过平均,詹姆士看到这个情况后提出建议,王和李进行修改后才有了现在二女儿。二女儿个性最象她的母亲,她其实是第一个提出离开家的人,可事与愿违,新买的房子被骗了,男友和别人结婚了,她再次回到了原点,回到了那个以前她最不喜欢的家。其他两个姐妹却因为怀孕离开了家,就连平时最为严肃的老父亲竟然也出轨和邻家阿姨的女儿好上了,也离开了家。人生就是这么有意思,“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
  父亲主题,郎雄精彩演出
  父亲三部曲,到《饮食男女》结束了,郎雄在这三部影片中扮演的父亲形象可谓精彩,真实感人。
  李安称郎雄的脸是“五族共和”,具有一个中国父亲所必需的表情。他觉得能够认识郎雄是一种宿命,又是一种使命。
  为什么李安这样的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呢,这要和李安与他的父亲来谈起,原来李安的祖上都是经商的,而且族上也出现过官员,可谓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直至家道中落,父亲和他们流落台湾,自立门户,作为族中大哥的李安的父亲更是肩负重担,而作为家中老大的李安一样也受到父亲的更高期望。父亲希望他能够从教和他一样教书育人,可李安恰恰走了一条父亲最不喜欢的路,父子关系曾经一度非常冷漠。
  在这种关系下,李安只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对父亲的爱埋藏起来,在片子中抒发一下,这是一种对父亲的爱,也许还有一丝愧疚。在《饮食男女》中的朱父亲形象却是李安为郎雄量身订做的,就是按照郎雄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设计的。
  在这部电影中的父亲并不是个中国传统文化里认为的好父亲,因为他没有按耐住寂寞,和一个与女儿们年龄相仿的女人再婚,如果从中国文化上讲这是有些反道德的,可从西方文化上来解读的话,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是作为父亲突破传统的一次反抗,是带有美国思维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李安没法改变的东西。
  移植独立制片方法,还需因地制宜
  这次的拍摄,李安仍然使用独立制片模式,并想把此种模式引入台湾,可是并没有成功,有些东西如果真的揉捏在一起反到起到不好的作用,不过,好在李安发现的早进行了调整。
  美国的独立制片注重事前的规划、组织,重视效率,因为纸上计划是不花钱的。有时候,制片的过程中是对导演有所限制的,是必须按照流程来进行的,超过一点都不行。80年代初费里尼在美国接受访问时曾说过:“美国人以为我拍片可以不受管制、不需算计,以为我们艺术导演就像个美女,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美国人相信欧洲人做这种事情,就让他们去相信好了······拍电影的算计,就得跟发射火箭一样得精准。”
  台湾的制片模式讲究的是磨戏,绝大部分制片方不会干扰导演的要求,戏磨的时间越长越精细。但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资源,不过对于电影中“情真”度来说却是很高的。有弊就有利,看你如何取舍。
  小小的挫折能使人更加清醒。
  《饮食男女》批评的声音不断,当年的票房也不是很好,有点波折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能够让李安更加的清醒,促他不断的“思变”。这样,他的路才能走的更长!

郎雄篇2: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


  《饮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下面是《饮食男女》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篇一】
  自从他在《喜宴》里,狡诈地让巍巍莫名其妙当了一对小gay情侣的代孕母,还硬塞给她一份“皆大欢喜”的心甘情愿,又在《饮食男女》之末,让娶了年轻小姑娘的老头枯树又抽嫩枝之后——我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李安是坏人。
  如同有一次师姐说到:《断背山》当然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我无法容忍的电影——不因为我歧视gay,而因为我不可动摇地歧视不知廉耻、半分愧疚也无的婚外恋。
  看上去温柔敦厚、满怀的儒家风范,骨子里却蔫坏蔫坏,李安的电影一以贯之,讲的不过是伦理,不过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撞,而其倾向性更是不言而喻。
  看上去满脸和善的他恰正如同最最杀人不见血的传统,从来不肯露骨地表白好恶,却隐隐地藏着一份冷冷的心。从来也不曾肯给予毫厘些微的祝福,越是丰盈鲜活的生命越是在最终夭折得不堪:玉矫龙终究要爱上李慕白,并以生命的夭亡来祭奠这一份皈依;玛丽安娜的故事不过是又一出老掉牙的劝诫,娇艳的女子黯淡在道德的戒律面前,苍白地接受成熟;饮食男女是happy ending吗,为什么我只看出了女子的被侮辱与损害?而在我眼里至为惨烈的一幕,是英俊的赵文宣向家倩伸出手来,英俊斯文的笑容无懈可击:“好朋友”——我的眼泪在那一刻夺眶而出。
  李安还是和〈sex and city〉的编剧如出一辙:无边的春光可以尽泄,世界的繁华可以追逐,然而最终,祝福只给予婚姻中的女子。艰难的,编剧终于一个一个把五个活色生香的大龄女郎嫁了出去,才可以如释重负。同样〈饮食男女〉,小女儿看似心无城府却坐拥幸福,最令男子赞赏的不过是如此十足小女子的心机与聪明,大女儿的形象一直如漫画一般夸张,女性魅力尽露的时刻却傻人有傻福,惟独家倩,越是聪慧越是美貌越是魅力四射,却越是只能被男子定位为“好朋友”,只能无处可逃地一头扎进陷阱:那是李安的故事里,现代(叛逆)(新)女性无可逃遁的宿命。
  玉矫龙、家倩、巍巍、玛丽安娜,李安的荧幕上这些女子贯穿着古今与中外,却不过同样是一类——同一类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挣扎着、冲撞着、叛逆着,并且最终一定会遭遇背叛的性情女子。果然,说李安懂女子,甚至进而疑心起他的性取向来,然而他即便是懂得,却从不慈悲,即便是理解,却从未有过真正的同情。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篇二】
  人生的意义在于吃饭,而吃饭又绝不是全部的人生。这个构成了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将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渲染倒极致,这又绝对是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的事。这样的聪明人,李安算一个,《饮食男女》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它可以淡到与无,没有激烈冲突的情节,甚至淡到只剩下吃吃喝喝的生活,但这样的淡,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色。生活本来的样子,通过饮食来展现,并做到淋漓尽致,果然是李安了。他后来在好莱坞的成功,不可以说是浪得虚名。
  《饮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一个丧失了味觉的大厨,而且是台北最好的饭店圆山饭店最好的大厨,就像丧失了听觉的贝多芬一样,仍然在做着最精美的食物,在饭店里,也在自家的餐桌上。大厨朱先生(郎雄)有三个女儿,她们对于生活各自怀有抱负,而对于父亲的理解已成隔代。大女儿(杨贵媚【《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那个感动人无数的妈妈】)年龄见长,感情一直没有着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爱情故事里,而且渴望着爱人能够出现。二女儿(吴倩莲)在航空公司里就职,前程似锦,只是在理财上投资失败,买了一栋烂尾的楼房。三女儿(王渝文)尚未毕业,但爱上了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并怀了孕。而朱先生自己,一边照顾着三个女儿,每周为他们烧上一桌好菜,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和谐家庭的气氛,一边也没有将心死掉,而在寻觅着自己的生活。
  终于,最小的女儿,先离开父亲而去,跟男朋友一起同居。接着,大女儿也终于将自己成功嫁出,也搬家而去。只剩下最先想离开大家庭的二女儿,留下来陪着父亲。二女儿本来与父亲之前的关系最僵,一直拗着。但父亲一直以来,其实最爱的恰恰是这个女儿,而她也在深爱着自己的父亲,是代沟将其彼此隔阂了起来。终于,二女儿投资失败,并看到父亲最好的朋友温叔叔去世,还有父亲去医院偷偷检查身体的身影,打破沉默,推掉了航空公司一条黄金路线的掌舵权,来安心照顾自己的父亲。不过,一直沉默的父亲,却突然宣布爱上了邻居锦荣(张艾嘉 )。锦荣是大女儿的同学,这个隔代之恋,给大家带了一丝慌乱,而且另锦荣的母亲措手不及。但大家都平静接受了这个结果。二女儿终于又踏上了西去的旅程。朱先生也恢复了他失去的味觉。
  生活,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展开,慢慢熏染,如同国画一样,不知不觉间将你带入其中,在你感同身受的同时,有缓缓将你从画中推出。想看一个精美故事的人,看这部片子会有些失望,但对于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又会在其中品味到很多的东西,因为它就是生活的本身。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个过程,就是慢慢品味《饮食男女》的过程。装备好了,慢慢品味,可以品出许多生活的壮味来。
  李安的《饮食男女》观后感【篇三】
  李安拍了“父亲三部曲”,分别是《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家庭,却有一个相同的父亲。这不仅仅指三位父亲的扮演者都是台湾电影届久负盛名的金马奖影帝郎雄,更因为三位不同的父亲共同组成一个丰满的父亲形象。当然,我最喜欢的是《饮食男女》,因为这是三部曲中父亲最开心、最舒畅,同时情节也最富戏剧性的一部。再来看前两部,情节设置与人物刻画虽然刻意突出冲突,却显得有点生硬,结局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
  《饮食男女》以活行活现的美食作主题或者说线索,视觉和味觉都被调动起来了。想来中华大餐的魅力真是无穷的。对比一下电影《纯真年代》里五颜六色的欧式大餐,高下立现。不仅仅因为美食的缘故,而是父亲亲手烧的菜里面有多少亲情在其中呢。
  一切都源于父亲与女儿的情。情就意味着爱与冲突。电影在冲突中开始,在爱中结束。
  三个女儿各自的生活亦已包含着个人的生命体验:情人、基督徒、初恋。这是电影的第二条线索。三个女儿各自从各自的困境中走出:大女儿终于结婚,她九年的痴情原只是一场暗恋;二女儿认识到旧情人的生活是如此糜烂,了解了父亲对她格外的爱与怨——她模样最像母亲;三女儿则抢走了朋友的男友,并且结婚、生子。结尾的感人之处是:二女儿终于得以下厨房,亲手为父亲烧菜,而父亲的味觉也神奇般的恢复了。
  二女儿最像母亲,父亲多多少少疼她多一点,于是他希望女儿能够不做厨艺,二女儿也的确成为事业女性,然而她偏偏最喜欢厨艺,父女的矛盾,就是这样的简单可笑却又实实在在。
  父亲味觉的失与得,几经波折。温伯伯去世,父亲说“我的味觉死了”,此诚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断琴伤子期的经典台词。终于在二女儿烧出与他亡妻一样味道的菜时,记忆的苏醒与爱的宽容一同使他的味觉神奇的恢复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隐喻啊!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中的男主角性功能的失而复得更加有人间味。
  这个电影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我们能一下子猜出三女儿有一天会抢走别人的男友,能猜出写给大女儿的情书是学生们的恶作剧,因这些亦是常见的俗套。但我的确没有料到大女儿的痴狂是她自己的想象,也没有料到父亲的婚姻是与锦荣——这些情节使父亲与女儿的两条线索都达到高潮,令人拍案叫绝。
  所以在这个电影中我们感慨良多。“父亲”,多么伟大,多么仁慈,有时候多么需要倾听与倾诉。父亲又是多么的新潮,老父少妻的浪漫多少令人诧异。父爱如山!一个女儿在成长中可能愈发体会到母亲的幸福与苦痛,而一个儿子的成长,却能愈发深味父亲的高大、责任与伤感。我们常常在银幕上或小说里听见一位母亲告诉女儿“这是女人的命运啊”诸如此类的叹息与感慨,却从未听见父亲会告诉儿子“这是我们男人的命运啊”这样的话。因父与子自有天生的默契,有着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有一个镜头一直印象深刻,镜头组织的也流畅:
  镜头:二女儿在医院看见父亲从医生办公室里出来,拿着诊断书模样的纸,与医生交谈;
  镜头:女儿注视着一群护士推着一位急诊的老人从身旁经过,老人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眼睛露出泪花样的光芒。女儿一幅被触动的样子;
  镜头:二女儿抬起头,刚才父亲站着的地方已经空无一人,
  镜头:女儿去问医生这是什么科室,医生回答“心脏科”。
  四个镜头加起来才十几秒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已经忍不住泪水了。这个蒙太奇将女儿心中所有的担心与爱全部表达出来,无一句台词,无煽情的表演。出人意料的是,结尾父亲的告知是我们知道,父亲没有病,那是他的婚前检查。无疑,喜剧性在这里得到加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时情感的张力。但细细想来,那真是个感人的镜头。
  本片的另一个线索是爱情。事实上,爱情与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有矛盾。爱情往往会夺走部分亲情的喜与乐。本片三个女儿的最后归宿,除二女儿外都与爱情厮守了。二女儿宁愿舍弃事业与情人,与父亲重温亲情的温暖。还好最后的大团圆就是爱情与亲情的水乳交融。妙就妙在,用中国的国粹厨艺来演绎故事,使观者如我,庆幸周围的亲人都有不错的厨艺,而我,亦要打算学习烧菜了。

郎雄篇3:张爱玲 连环套 点评


  张爱玲《连环套》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广东乡下女子,凭借自己的美色,终其一生,在男人堆里摸爬滚打的故事。
  
  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一生相继在一群男子身边周旋的故事,她自小被人贩子带大,后被卖给第一个丈夫,一个印度商人。她聪明精干,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与一个又一个的男人结婚,钻进一个又一个的连环的套子里,她从没有自由,没有幸福,唯一一点点对爱情的期待也被狠狠地辜负,她将自己的青春全葬送在了一个又一个男人身上,每每有了一点暖意,却很快发现被欺骗,辜负,背叛....唯一幸运的是,她始终能有巨大的勇气去闯去赌,带着她那强悍的美企图征服一个又一个的男人...最后,当第一任丈夫的弟弟提出要娶她的女儿时,她终于老了,心老了,心底的一生,也终结了。
  虽采用的是顺承的写作方式,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私以为,倘若能搬上电影屏幕的话,必定是极好的。太具有戏剧冲击性了。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尚在世的话,肯定是举双手反对的。此人是谁呢?大名鼎鼎的傅雷是也。
  据说傅先生当年看完该小说后极为恼火,一气之下专门撰写了一篇声讨张爱玲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他在文章里是这样说的:这篇小说不仅放弃了有意义的主题,还放弃了她最擅长的心理描写,单凭想象的技巧编故事。这是“熟极而流”,跟读者打哈哈。这种不负责任的写作,发生在《金锁记》的作者身上,太出人意外。
  傅先生甚至断言道:“《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末了,又特意添上一句:“除了男女之外,世界毕竟还辽阔得很。”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句友善的建议,实际则却是一句骂人的话。讽刺张爱玲的故事题材太过狭隘,写来写去尽是些男女之间的破事儿。
  对于傅雷这个人,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熟悉。只知道他是个著名的翻译家,有两个儿子,常常跟儿子们书信来往。信件后来被编撰成集,名字取作《傅雷家书》。
  高中语文课本曾选过两则,当时是作为重点来讲的。关于写的是何内容,我半点也没有记住。同时期的一篇《核舟记》时至今日我依旧能记得那艘上刻着一个叫做黄庭坚的人。由此可见,傅先生的家信那可不是一般的无聊啊。要知道,我是顶讨厌文言文的。所以,他对《连环套》这部小说的全盘否定,我压根就不当回事儿。
  照他的说法,故事必须根据亲身经历来写,不能杜撰。那写古代皇帝生活的作家们怎么办呢?总不见得一个个还得先当一回皇帝吧?
  说什么张爱玲放弃了有意义的主题更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张爱玲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政治立场的,不然她也不会爱上卖国的胡兰成了。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坚信,她写小说压根就不是冲着什么所谓的“有意义的主题”而去的,她只是把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地挪到了书里而已。至于背后蕴含着什么深意,那便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至于张爱玲是否真的“放弃了她最为擅长的心理描写”,大家看过书便可知晓。在上一篇《鸿鸾禧》中我就说过,张爱玲她简直就是人肚子里的蛔虫,人们心底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法眼。一个仅靠心理描写就能在古今中外各大作家里面占得一席之地的作坛新秀,她又怎么会轻而易举地放弃这项技能呢?
  傅先生还说什么见其沿用旧小说的腔调来写现代故事,觉得不能忍了,要当头棒喝一声。拜托,张爱玲哪一部小说不是“沿用旧小说的强调”来写的呢(《多少恨》除外)?就连傅先生本人大为赞赏的《金锁记》,那也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啊!我想真正令傅先生恼火的,不是“旧小说的写作腔调”,不是所谓的“放弃了有意义的主题”,更不是“放弃了其极为擅长的心理描写”。这不过是他用来掩盖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种种借口而已。傅先生之所以鸡蛋里面挑骨头,无非就是,在这个故事里面,张爱玲一反常态,不再让女人人畜无害,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赤裸裸的荡妇。作为传统社会培养出来的直男,眼里哪里容得下这股歪风邪气呢?
  最后的那句“除了男女之外,世界毕竟还辽阔得很”,越发显得傅雷先生小家子气了。写男欢女爱又如何?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还不是男女之间那档子事儿么?有人否认过它的文学价值吗?
  能够在各种题材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作家,固然很值得佩服。可也没有理由逼着张爱玲去写她压根就不擅长的啊!比方说让她去写武侠小说了,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与其纠结于她为什么写来写去总是跳不出爱情的圈圈,不妨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框框里,她依旧还是能够将其写出新意,写到极致呢,写出另一番天地呢?
  好了,吐槽完毕,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是提问时间。问:张爱玲笔下所有的女子当中,谁最具有传奇色彩?答:白流苏。问:为什么?答:一个离过婚的奔三的旧社会大龄剩女,从年轻貌美的侄女手里抢过富二代范柳原。
  对于这个答案我最多只能给八十分,白流苏之所以最后能和范柳原在一起,很大程度上还是拖了战争的福,算不得厉害。
  有这样一个人,白流苏跟其比起来,根本不敌其十分之一。流苏离过婚不假,年纪也不小,不过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的,读过书,进过学堂,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大家闺秀的气质。
  她就不一样了,十四岁就被卖到了绸缎店里。明面上是做姨太太,实则比打杂的丫头也没有强多少,脏话累活全都是她亲自上阵。最后居然还被印度阿三扫地出门了。一个带着两个拖油瓶的农村妇女,居然成功地泡到了一枚如假包换的英国帅哥!跟人生了个混血宝宝不说,还入了英国国籍。钓凯子到大英帝国头上去了,这等功力岂是白流苏比得上的?
  此人名叫霓喜,文中没有交代她的姓氏。我猜这是张爱玲有意为之的,预示着霓喜这一生注定要跟不同的男人纠缠不清。事实也是如此,霓喜先后有过三任丈夫,第一任是开绸缎店的印度阿三雅赫雅,第二任是开药店且大她几十岁的窦尧芳,第三任是驻港的英国官员汤姆生。地位一任比一任高,钱一个比一个多。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姘头,药店伙计催玉铭;一个潜在情人,住在修道院隔壁的米耳先生,也是个外国人,有妇之夫,长得又胖又丑。至于雅赫雅的远方弟弟发利斯,虽然霓喜也曾使出奇招异数,却始终未能钓上手。这在霓喜的恋爱史上,无疑是个败笔。
  这是她尚未完全老去时的战果,上了岁数以后,魅力似乎未减。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这也就解释了故事开头为何军官会赠她两张音乐剧的票子,徐娘半老嘛!
  故事是在媒婆帮发利斯向霓喜求亲中凄凉落幕的。为什么说凄凉呢?因为发利斯看上的并不是自以为风韵犹存的霓喜,人家瞧上的是她的女儿瑟梨塔!这戏剧性的一幕,被李安借去用在了他的电影《饮食男女》中。上海老太梁伯母(归亚蕾饰),以为饭店主厨老朱(郎雄饰)对她有意思,于是频频向其示好。不料他看上的却是锦荣,她的女儿,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梁伯母当场便撒起泼来,又是跳又是叫又是吵又是闹的。霓喜倒是冷静得很,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暗自神伤。唉,没想到这一眨眼的功夫,她的黄金时代就过去了。
  对于霓喜这个人,我始终讨厌不起来。虽然她不是一位好妻子,也不是一位好母亲,更不是一位好情人;虽然她言语粗鄙,到处撒谎,为人刻薄,贪得无厌,追求肉欲。但是她的这一生却过得相当的丰富,一个人过了别人好几辈子。
  霓喜前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女,到老却没有一个子女陪在身边,甚至连一张跟子女们合影都没有。也难怪,她何曾尽过一个母亲的职责呢?大儿子吉美大女儿瑟梨塔被她当成了跟雅赫异谈判的筹码,最小的女儿屏妮也不过是她用来向汤姆森勒索钱财的工具。她的眼里只容得下钱,而且向来只有她伸手向别人要钱的道理,绝不允许别人从她身上弄得半个子儿。
  霓喜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再加上她惊人的美貌,那就更不允许她甘于做一个规矩的女人了。对于她的美,书里是这样写的“她的美是流动的美,便是规规矩矩坐着,颈项也要动三动,真是俯仰百变,难画难描。”这不,带着孩子去修道院住几天都能跟隔壁的米耳先生勾搭上。略施小计,就得到了一只指甲大小的粉宝石戒指。正是这只不劳而获的戒指让她明白了“规矩的女人偶尔放肆一点,便有寻常的坏女人梦想不到的好处可得。”
  这人呐,有了第一次就有二次,有了第二次自然就有第三次第四次,更何况霓喜这人就是在街头买一束棉线也要跟挑担的搭讪两句的人。雅赫雅的远房弟弟发利斯来了,她使出浑身解数,席间百般调笑。路过药店都能跟店里的勾搭上。
  东窗事发后,明明是自己理亏,她还能理直气壮地跟雅赫雅厮打起来。雅赫雅呢,也不是个什么清白之身,平日里和一个于姓的寡妇打得火热。好巧不好,被霓喜撞了个现行。但见霓喜蹿了出去,拳足交加,把于寡妇打得千创百孔,打成了飞灰,打成了一蓬烟,一股子气,再从她那边打回来。这一架打得好不痛快。
  接下来有一个小细节相当的有意思。于寡妇被打得坐在地下直喘气,跟她来的老妈子弯着腰帮其捡散落在地的首饰,顺手将霓喜的耳坠子和跌碎了的玉镯头也揣在袖子里。
  紧接着,霓喜就被赶了出来,拿着雅赫雅给的一个月三十块的生活费生活,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没多久她就成了同春堂的老板娘了。然而霓喜又不甘寂寞起来,有时候甚至还会想起雅赫雅的种种好处来。幸好身边还有个崔玉铭。
  五年后,老板死了,霓喜又被赶了出来。催玉铭呢,这会儿也讨了老婆了。不过没关系,要不了多久,她又会找到新的男人的……
  上帝像是听到了她的渴求是的,于是,汤姆森送上门来了。
  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契诃夫的《套中人》。霓喜一头钻进了她亲手打造而成的连环套里,再也出不来了。幸运的是,她本人乐在其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961/

推荐访问:梅郎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