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儿子]与儿子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1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与儿子篇1:《父亲和儿子》阅读答案【精选】


  做阅读题要善于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父亲和儿子
  日子很贫寒。好在他们有一个装上热水可以暖脚的热水壶。在那些大雪飘扬的日子里,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冷。
  儿子还小,壶就总是在儿子的被窝里。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的,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的,他们面前的日子也总是热烘烘的。
  壶是瓷的,白地上印着蓝色的图寞。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
  壶是扁的,就像扣着的一只碗。它明亮而又光洁,是被长长的日子磨出的。没有谁知道它的年龄,儿子没有它大,父亲也没有它大。父亲和儿子就都把壶看得很重。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下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父亲笑着给那人说,你问我儿子吧。那人就问儿子。儿子笑一笑,然后摇摇头。看着儿子摇头,父亲的脸上就流出笑。
  壶就一直慢慢悠悠的伴父子俩走过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已经显得苍老的父亲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热水壶。
  父亲对儿子说,你把热水壶放错了。
  儿子笑一笑,说,没有错。
  父亲就愣愣地望着儿子。
  儿子说,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见到了爷爷,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这个热水壶的故事。
  父亲久久地望着儿子。
  父亲知道,这梦是儿子的虚构。他也虚构过这样的梦。他知道,那些曾经在自己身上流过的血已经真正流进了儿子的血管。
  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
  父亲打开门,外面起了风。风很尖锐的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
  儿子看见父亲笑了,儿子看见雪光将父亲的笑染得分外灿烂。
  后来,儿子听见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儿子知道,父亲是说给门外的那些风的。
  1. 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描写风的语句,简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2.依次说出第②段中三个“热烘烘”的各自的含义。
  热烘烘①:
  热烘烘②:
  热烘烘③:
  3为什么父子二人不肯把热水壶卖掉?
  4.“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句中的“情绪”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5.简析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
  《父亲和儿子》阅读答案
  1. “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风很尖锐的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作用:衬托父子情深。天虽寒,父子的爱心是热的。
  2.(1)温度高;(2)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热烘烘的。(3)父子相爱,生活是美好的。
  3.水壶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亲情,是连接父子亲情的纽带,所以不卖。
  4.“情绪”是感受,是父亲感受到了儿子关爱父亲的亲情。
  5.儿子将热水壶递给父亲,使父亲感受到的不只是水壶的暖,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这种亲情的温暖使得门外的风也不具有威慑力

与儿子篇2:季羡林与儿子


  导语: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作者介绍】
  季承
  中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国科学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
  与李政道有近30年的合作关系,应李政道之邀曾任其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一职。并著有《李政道传》一书。
  生活中,季承拥有另一个身份: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
  【内容简介】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儿子笔下的季羡林,大师的背影是模糊的,父亲的形象是深刻的。季承笔下的季羡林,浮华褪却,打开了大师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婚姻家庭】
  父母
  季承的父亲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南 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母亲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1929年与季羡林结婚。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包办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于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妻子
  季承1959年与第一位妻子结婚。2004年,季承和原来的妻子离婚。同年,季承与曾经照顾季老、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马晓琴结婚。
  子女
  季承的长子与女儿都在美国,儿子是一个工程师,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做文秘工作,有两个女儿。他们会偶尔回国来看看他们。 2008年7月,季承的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下第二子。
  【主要著作】
  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该书是首部详细反映李政道经历和精神的传记,也在中国内地首次全面披露了诺奖两位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以及其他重大幕后事件。
  【相关信息】
  2008年12月25日中午,记者专访季承。季承认为:季先生把所有财产捐赠北大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赠是无效的。我们、包括我的子女都认为,这些财产都是季家的。捐赠,我们也不反对,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们把财产要回来,今后如何处置这些财产,有一个方向仍然是捐赠。季承说:在没有别的路可走的情况下,只能进入司法途径,现在正在准备。但是,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我们也是希望和北大领导有一个理智的接触和沟通。从司法角度来讲,还有一个方式就是调解。季先生的工资、存款、家里的钥匙、收藏的东西等全都在北大的手里,这种状况很不合理。季先生现在住院的部分费用也是自费,他的日常花销、陪护费等,都要自己负担,所以我们希望把季先生的工资、存款等交还我们家属保管,这应该是合理合法的吧。
  曾与父亲13年不相见
  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
  季承 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当他质疑季羡林书画捐赠的合法性时,被认为是觊觎继承财产。
  季承面对外界时,常用“季先生”来称呼父亲。这不仅是表面的疏离,也是内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认,虽然父子关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确存在“不和谐”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从小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与父母在那个时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关。
  季承与父亲首次见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刚11岁,季承从广播电台里知道父亲要回国了。他出生不到3个月,父亲就去了德国留学。11年来,他和母亲以及祖母,只知道季羡林留学德国,杳无音信,身处“二战”的中心,生死不明。过去只在照片上看到的父亲,如今一下子来到面前。这对11岁的季承来说,有点不适应,他对留洋归来的季羡林“很陌生”。父亲给他和姐姐带了礼物,每个人一支钢笔,当时这还是稀罕物件,叫“金笔”,他感到“很新鲜”。季承还没来得及与父亲熟悉起来,季羡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书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济南的家。
  季承 1952年季承到北京来到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念书后,与父亲的见面机会才多了一些。但是,17岁的季承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这个内心萌动的年龄,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会对父亲说。季羡林也疏于对季承进行指导和关心。工作后,父子俩的单位同在中关村,虽然见面多了起来,但这并没让季承和父亲变得有所亲近。“与父亲熟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季承说。
  1962年,母亲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记忆中,这一段时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时光”。一家人经常相聚,其乐融融。他在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羡林被批斗关进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见面,父子关系又一度有了疏离感。
  1995年,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外界传言,是由于他和保姆关系暧昧,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释是,是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与保姆的关系。 季承表示,从1995年起,他与父亲有一段时间不来往,冷静下来后,父子都有愿望解决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 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但是,季承不想具体说出其中的原委。
  在舆论看来,季承成了悲剧性人物,因受阻挠,13年未能见到父亲。北大也因此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但在季承看来,所谓“13年父子未见”,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季承说,在这件事上,阻挠他们父子相见的只是“某些人”。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代表北大。只能说,北大有一定责任。“总的来说,北大对季老照顾得很好啦。”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季老委托北大将季承拒之门外。北大相关人士称,季老无论是住院前还是住院后,对见谁不见谁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至于13年父子未见另有隐情,2003年3月,季羡林曾亲笔给当时北大外国语学院领导吴新英去信称不愿意见季承。信中称:“季延宗(季承)此次来301医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决不见他。我见谁不见谁的权利总还有吧。”
  季承手里有这封信的复印件。但季承认为他们的工作应该是做撮合,而不是这样简单地把信给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并不相信这是季老的真实意思。“这封信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有故事。”季承说。
  对于外界质疑“季承的动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财产”。季承的回应是:“不能叫做动力,本来的意图是,季先生的捐赠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赠是无效的。我们,包括我的子女都认为,这些财产都是季家的。捐赠,我们也不反对,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们把财产要回来,今后如何处置这些财产,有一个方向仍然是捐赠。”
  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
  在301医院的病房里,一见到父亲,季承就跪了下来,泪水湿襟。父子间隔13年,一对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终于再次相认、相见,令人唏嘘。季承说,见到父亲后,过往的事端历历涌上心头,父子之间的矛盾,也被相见的欢乐消融了。
  【遗产风波】
  2010年8月,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在博客上撰文《就设立季羡林奖金一事致北大领导人的一封信》。文章提出了对季老遗产的处理方案。
  2009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财产纷争风波乍起。季老独子季承、“关门弟子”钱文忠,季老前秘书李玉洁、李氏干女儿王如纷纷登场,为其财产去向争执不休。去年年底,此事更是因季老故居被盗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警方当时为案件定性也煞费心思——到底是盗窃还是遗产争夺?
  时隔一年多,因著《我和父亲季羡林》而备受争议的季承再次将那场未了的风波摆上台面,引起关注。
  季承在文中提出了关于建立季羡林奖金的初步设想,并希望这个设想可以“佐证”他追讨在北大保管的季先生文物的意图——“我们不是为了钱,是为社会做贡献。”
  季承对这一奖学金的设想只是初步想法,存有不少未知数。就连该奖金基金数额也被设定为“X亿元”。此前,对于季老身后财产总额一直没有明确统计。
  至于基金来源,季承说,以季羡林遗留的文物、个人和有关机构的捐献为主。其中,前者数额至少为一亿元人民币,至于拿出多少放在基金里,则由季羡林遗产继承人协商确定。
  季承计划,该奖学金每年奖金数额在300万~500万元。每个单项奖金数额为30万~50万元,每年共10项,平均分布在国内外东方学、中国国学、历史语言学、翻译作品、散文杂文等五个领域。
  基金管理则由北京大学、季羡林国学院、临清市人民政府、季羡林遗产继承人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原则是前三个单位每年轮流主持”。“基金交由可靠运作单位运作,保证基金安全及稳定的收益。”
  尽管基金来源尚未确定,季承已经想好了具体评奖的流程和标准,并提出一个实现期限——“我希望这一设想,能够在季羡林先生诞生100周年时,即2011年8月2日实现。”

与儿子篇3:故乡与儿子的故事

  我们一家三口回故乡后,儿子拉着我们去小河边玩儿。
  “这就是爸爸念念不忘的地方?”儿子望着浅浅的河水,有些失望地说。
  的确,家乡的小河 太窄太浅了, 简直就是个小水沟。不过水倒是挺清,碧绿 的水 草柔柔的随波荡漾,水里还有小小的鱼儿哪,这下把儿子吸引住了。“爸爸,我们捉鱼吧。”儿子兴奋起来。
  可怎么才能捉到鱼哪?我正有些发愁,忽然看见 手里的矿泉水瓶,好了,就用它了。
  我先去草地上捉蚂蚱,好作鱼饵。儿子呢,早闲不住,光着脚下了水。等我捉了几只蚂蚱回来,妻子笑着告诉我:“看看,儿子能干吧,捉住了一只小 虾。”儿子挺起小胸脯,眉毛笑成了小月牙儿。
  我们一块儿把塑料瓶灌上水,放入蚂蚱,又用长长的蒲草 栓住瓶子,放入河水中。
  儿子性急,刚过了半分钟,就叫道:“快,快拉上来吧,别让鱼跑了!”拉上来一瞧,什么也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倒把我逗笑了:“儿子,想捉鱼得有耐心,光急可没用。”
  我们又把瓶子小心地放入水中。这一回儿子的耐心延长了两分钟,又忙忙地把瓶子拽上来,把一群好容易才大着胆子游来觅食的小鱼吓得四下乱窜。仔细一瞧,还是没有捉到鱼,只是那几只小蚂蚱仍在水里游呢。
  儿子有些灰心:“爸爸,鱼儿是不是捉不住呀?" 我笑了笑:” 儿 子,你刚才不是捉住一只虾吗, ~要相信自己。”儿子点点头,又把瓶子放入水中。就这样,儿子等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却一次次的失望,小眉头皱成一团。妻子都等得不耐烦 ,加上站得脚疼,就独自到草地上歇息去了。
  终于,儿子看着拉上来的瓶子,激动得叫道:“鱼,鱼!我捉到鱼了!”我也一激动,差点儿歪倒,定定神,仔细一瞧,真的,塑料瓶里有一条小小的鱼儿,正惊慌得游来游去呢!儿子高兴的叫道:“看,鱼儿在看我呢!我给妈妈拿去,让她也看一看!”说着,高高兴兴地拿着瓶子,跑去找妈妈了。
  休息了一会儿,儿子才发现,自己的小手被草划破了皮儿。平时儿子才娇气着呢,碰着一点儿都哇哇大叫,这次倒好,一下也没闹腾,妻子说:“都是这条小鱼儿的功劳啊!”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4878/

推荐访问:我和我的儿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