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

来源:学校管理公文 时间:2018-07-21 10:00:04 阅读:

【www.bbjkw.net--学校管理公文】

(1)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论文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直接动因,在于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是有关新公共管理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新公共管理论文【1】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模式 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国际惯例
  论文摘要:文章在研究OCED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原则五方面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议,并对政府会计体系的建立提出思路和方向。
  “新公共管理主义”(NPM)主要是由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目前,经合组织成员国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席卷全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加人WID后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新公共管理”对我国不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模式,而是须要从理论发展到实践。然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这就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提出了挑战。如何改革现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
  由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的“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德国学者Gemod Gruning将新公共管理的特征总结为以下20余种:削减预算、付款凭证、绩效责任、绩效稽核、民营化、顾客观念、分权化、战略规划、生产和供应的分离、竞争、绩效测评、管理风格变革、签约外包、自主管理(弹性)、审计的改善、人事信息管理(诱因)、使用者付费、政治和行政的分离、财政管理的改善、技术的更多利用、预算、支出的法律约束、政策分析与评估、规制的改进、行政结构的理性或流水线化、民主化与公民参与等。我国学者陈振明将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纲领归纳为以下八方面:强调职业化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提供回应性的服务、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竞争机制的引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与政治家及公众的关系的改变。
  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包含五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目前,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二、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不足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以后至1988年)是计划经济时期预算会计;第二阶段(1989年至1997年)是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预算会计;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市场经济时期预算会计。目前,我们仍在实行从1998年起开始实行的一则三制,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在“一则三制”以外逐步建立了若干预算会计的分支,如《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暂行办法》、《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等。
  尽管五十余年来,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日益充实而完善,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只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显然与OECD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不相符。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挑战越发突显。
  (一)从透明度原则而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难以提供全面、透明的财务信息
  全面的财务信息是要求政府应提供反映财政所有资金的运动状况及结果的财务信息,不仅包括财政的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还要包括社会保障金、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等。财务报告要提供广泛的财务信息,披露充分。同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的财务信息要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并且不同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方便而及时的获取,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业绩、运营情况及财务风险。然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就很难满足透明度原则的要求,提供全面、透明的财务信息。比如,我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等政府财务信息一般以编制预算决算收支表的形式,编制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上向社会公布。但是,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过于概括和笼统,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很难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更加难以通过不透明的信息判断政府的经营业绩和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从负责任原则来看,现行预算会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无法充分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和业绩情况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18条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17条规定:“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然而,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只能确认实际收到的现金或付出的现金的交易事项,并计量某一期间的现金收支差额的财务成果,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但实践表明,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有明显的不足,而且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充分反映政府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应予反映的受托责任和业绩情况,其表现为:
  1.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人支出进行核算,导致债务记录的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政府预算管理业绩;
  2.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只能面对过去;
  3.收人与支出无法进行客观的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不能真实评价和考核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执行情况。
  (三)从灵活性和前瞻性角度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已不再适应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是以政府预算为基础,每一个预算单位为一个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将政府单位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报领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但是,现行预算会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财务资源分配与管理方式下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缺陷:
  1.各级政府行政单位不注重资金效益和资金管理,只是努力争抢更多的预算资金划拨;
  2.主管会计单位的预算与具体使用资金的核算割裂,预算不能控制具体财务资源的使用;
  然而,现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已经不再是像建国初期时国家财政集中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所有纯收人,同时包揽所有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支出,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言:“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改革它们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这些国家已经面临着一个持续的压力,即需要更加完整的会计信息,这需要改革其预算会计体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和前瞻性角度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已不再适应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不符合近年来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及财政职能的转换。
  (四)从法律和正直原则来看,现行预算会计体系面临持续的压力
  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和政府向国内外举借的各种债务资金等。但是,近年来公共部门存在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的客观现实令人困惑,尤其是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所作的审计报告中,再次披露了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中存在违法、违规、违纪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震惊与思考。从西方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相配套,所以,从法律和公正的原则来看,目前的预算会计体系需要改革,从而保证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转轨。
  三、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和政府监督的加强,均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是,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又无法满足需要,并且也已经不符合DECD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要求。所以,改革预算会计,遵循国际惯例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己是必然。
  近年来,国际上各国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动态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财政透明手册》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要求各国需要建立起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的政府会计体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公共部门委员会一直在致力于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目前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0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DECD等国际组织已经都表示了对制定和推广这一套准则的支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已经实施了完全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体系和政府会计准则,美国和英国等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准则,欧洲其他国家则正在改革其自身的政府会计标准,准备向权责发生制会计过渡。
  充分借鉴以上这些值得我国重视的国际惯例和发展动态,根据“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政府各项改革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政府会计体系,从根本上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
  换言之,政府会计不能只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而应全面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财政托管基金会计、政府性基金会计、参与执行总预算单位会计等,预算会计规范应是政府会计规范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一点,笔者认为,我们的政府性基金会计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不能全盘借鉴,可以吸收先进国家基金会计的精华,从而达到既能简便清晰的使用,又能对资源进行控制和检查目的。同时,法律是推行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前提保障,我们可以借鉴成功进行预算体制改革的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法规框架,建立法律基础。
  (二)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DECD一半以上成员国已经在政府财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而且从会计信息内容来看,权责发生制的引人,使得政府会计报告不仅能够反映当期实际收到现金和实际用现金偿付的显性负债,还能够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隐性负债以及现实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从而更具有决策的相关性,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所必要反映的受托责任和业绩情况,故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其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引入的程度。笔者认为,采用至下而上的方式,先从基层政府试行,然后扩展到综合的国家政府财务报告上,逐步有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是现实选择。
  (三)加强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一般称为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人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组成。对于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应注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充分性、相关性、透明性、清晰性和及时性的要求,要详细规范信息披露内容,建议将财务报表改为财务报告,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和企业会计一样,政府会计也要重视现金流量表,改变目前现金流量信息短缺的现状,满足该信息在预测决策中的要求。另外,可借鉴信息披露比较先进的国家的一些做法,在信息披露中采用图表、图形的形式,从而更直观,更清晰。信息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向社会各界实时的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
  (四)增加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
  政府部门责任与绩效需要进行评价,这将更好的促进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其工作和管理效率的更大提高。目前,需要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而且,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够真实公正地反映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经济活动的进行、资产负债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等。
  至于监督,不仅要对政府财政性资金进行监督,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还要对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金、国有企业投资和收益以及国家债权债务进行监督。此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应纳入政府会计的监督范畴。要作到有效的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审计、外部专家对财政和宏观经济预测的评估,国家统计机关通过独立编制财政统计数据对财政数据的质量进行核实,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适当加人外部审计,民主监督、民主理财会更充分有效的达到监督的目的。
  新公共管理论文【2】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 以下就是由数学网为您提供的浅谈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的影响。
  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新公共管理论文【3】
  关键词: 有关社会热点的论文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关于社会热点的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摘要:新公共管理,作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开创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含义开始,对其兴起,发展与展望做了综述。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20 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期席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运动有诸多称呼:“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 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其他不同的国家。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
  (一)理论和现实根源
  第一,“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财政危机逼出来的。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上台前都要许愿,以致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投入越来越大,政府不堪重负。20世纪70年代出现石油危机,西方经济不景气。人们不情愿继续纳“重税”。一方面是“投入要大”,另方面是“征税困难”,矛盾促使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第二,“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在福利和税收上的左右为难,带来社会政策上的左右摇摆,结果是失信于民。克林顿在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报告中公开承认:美国政府不仅面临削减开支问题,而且还面临信任赤字。就是这个“信任赤字”迫使西方政府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
  第三,“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理论危机逼出来的。原有的科层制模式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在已经后工业社会了,僵化刻板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而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理论早已无法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内部问题。管理理论到了非创新不可的地步了。
  (二)理论意蕴及其前景
  “新公共管理运动”本身需要全面、综合的评价,现在还不到时候,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却体现出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中间的巨大差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它业已表现出的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都明确地提醒世人:一个新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领域逐步形成。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出于操作上的需要仍表现出政府继续承担运动主体的角色;另一方面来看,这场改革运动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对近代以来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进行全面检讨的含义。
  归根结底,“新公共管理运动”尚处在艰辛的探索之中,形成一种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一段时日,尽管“新公共管理运动”本身还远非完美,还存在着不少批评和毋庸置疑的问题,但20世纪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却无疑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引发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必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三)核心价值与思想
  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如下的核心价值与思想。
  首先,人性假设是组织分析和行为分析的起点,新公共管理采用经济人的假设,导致对传统约束规则、激励规则的再思考和再评价。使得传统上重视组织理性的官僚制规则转向重视个体理性的市场规则。
  其次,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模式。改变福利国家的过渡干预,还权于社会,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民营化是其主导方案,就是将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改变传统上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模式。
  最后,政府内部的管理价值、原则、机制的重新审视,进行“重塑政府”。在政府的管理当中引入私人管理模式。一是“重理”观念的引入,“重理”即“为了显著改善严格当代意义上的业绩指标。二是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调整,政治对行政官员具有很大的决定力量和影响力,公务员与政治家之间通过合同进行管理。
  (四)操作规则与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操作规则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先从市场化操作来分析,首先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营部门:诸如政府产权规范化,出售国有单个企业或资产。另外是将公共活动转包出并签订合同:如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去,以私人与私人的竞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将政府的垄断地位打破,才能将公共服务的绩效发挥及至;进行管理流程的再造,核心在于以结果和绩效为导向。
  公共管理的操作规则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可以列举出许多。这些操作规则以市场价值、私营企业管理价值作为核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理论的发展,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声中已经陷入了错综复杂的不利处境。广大的人认识到,传统的行政模式在现代公共服务及政策制定中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它在更多方面表现为消极的控制形式。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事物的先进性方向,所以以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逐步取代了旧的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领域势必引起新的革命。
  新公共管理论文【4】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模式 当代中国 适用性
  论文摘要:在付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动因、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介绍的基础上,付该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作以简要分析。
  20世纪,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一种新公共管理行政模式(NPM)取代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不可能不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动因
  1、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公共部门的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变革公共部门的治理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规律和形式。而且,“在一个竞争的世界,政府作用在提升国家比较优势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的政策正在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国家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具有比以前更高的效能和创新能力,而官僚制行政模式无法提供迎战全球经济竞争应具备的政府能力。所以,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的挑战和压力构成了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2.官僚制行政模式所受到的抨击。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官僚制行政模式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辉煌之后,开始遭到普遍的怀疑与批判。针对官僚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价值与技术两个层面。在价值层面上,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以及层级制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与民主的冲突。由少数精英控制的民主,在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在技术层面上,官僚制行政模式已不再被视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在人们心目中,官僚制成为“官僚主义”的同意语,是低效组织的代名词。人们对官僚制的批判已蔚然成风,有人曾形象地说,在美国,“给予政府猛烈的一击,已经成为全民最热爱的运动”fzl
  3.私营部门革新的压力。与公共部门的垄断性不同,私营部门长期处于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它们表现出很强的革新精神。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到,为了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地位,美国的私营企业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下放权力、减少管理层级、重视质量、强调顾客取向等。美国的私营企业在这场改革中成绩斐然,比较之下,政府明显落后了。人们举目看到的是毒品泛滥、犯罪猖撅和公共部门的冷漠、迟钝与低效,“与此相对照,私营部门之中却充满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故事”。两相对比的鲜明反差势必对公共部门形成极大的压力,促使它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4技术变革的冲击。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传递比以前更廉价、更快捷,并可以转化为绩效信息,这直接导致了管理的分权。由于信息可以共享并以一种即时的形式传输到各级管理者的电脑屏幕上,这就减少了对中间层次的需要,政府组织结构由此可以变得更加扁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室”概念,档案存储和大众沟通逐步实现电子化,人们处在一个共同场,所以彰显组织特性的必要性业已丧失,电子政府的概念应运而生。相比之下,依赖打字机和笔等传统技术的官僚制行政模式明显落伍。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1.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为了解决公众对公共服务递增的需求和庞大的财政开支之间的矛盾,西方各国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招投标制、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等形式把一些公共服务交给私营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来提供。而政府自身则集中精力于“掌舵性”的职能领域,如拟订政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标准、监督合同执行等,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服务。
  2.引人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新公共管理模式认为,无论是在私营部门还是在公共部门,管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各国在公共管理中广泛引人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如在提供公共服务领域引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全面质量管理、成本一效益分析等,以提高行政效率。
  3.授权与分权。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授权和分权,也包括政府内部不同层级组织之间的授权和分权。后者是当今西方行政改革的热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的“下一步行动方案,"(The Nexl Steps),他们把政府各部的中下层组织转化为相对独立的“执行局”(Executive Agency),执行局负责人对工作结果承担责任,并被赋予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和财务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这就实现了上下级之间由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的转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也由着眼于控制过程转向着眼于控制结果,体现了决策制定和执行相分离和分权化的趋势。
  4、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模式反对官僚制行政模式重遵守规章制度轻绩效测定与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绩效目标,并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定和评估,促使公共组织由原来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5.新公共管理模式把社会公众视为向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它认为,公共组织应坚持“顾客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认真听取顾客的意见,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作出承诺并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6.公共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新公共管理模式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采取措施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的合同制代替永业制,实行以工作业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模式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除上述内容外,加强对高级公务员的政治控制,非国有化,注重信息技术运用以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可归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容之中。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上,如果说传统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一行政两分法,那么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现代经济学理论,诸如公共选择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就影响而言,公共选择理论无疑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该理论奠定在一个十分简单却颇具争议的基础之上,即担任政府公职的人同所有人一样,是理性自私的人,其行为受个人利益的支配。同企业家在经济市场上追求利润一样,政治家在政治市场上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如连选连任、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利、本部门预算最大化等。而且,利益的驱动常常使政治家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利益集团会利用寻租机会收买政府官员,损害更大范围的社群利益,政府官员也会努力增加本部门的预算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其结果,政府日益膨胀并超过必要的规模,有势力的利益集团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获取较大的分额,各种制度日趋僵化。这就使如下的措施成为必要:限制政府作用,缩减政府职能范围,将政策制定和执行分离开来,并限制既得利益者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务领域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以打破政府垄断:增加政府运作过程的透明度等。此外,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公共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则是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有人把新公共管理模式又名为“企业型政府”,集中反映了该模式管理企业化和市场化取向。当前,广泛引人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已成为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
  (四)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大师罗伯特·达尔在《公共行政学:三个问题》中曾这样讲到:“对某一民族国家环境中的公共行政管理的作用做出的概括,不能普遍化并运用于不同环境中的公共行政管理。一种原则则有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框架,但是,原则的适用性只有在对那种特殊框架进行研究之后才能确定。”因此,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特殊的行政生态环境对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审慎的分析。
  与西方国家在20世纪后期已相继步人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不同,目前的中国尚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具有弗雷德.W·利格斯所说的“棱柱型”社会的特点。而官僚制恰恰是工业化初期阶段最为合意的政府治理模式,官僚制所体现的科学、法制、理性、效率和可预见性也正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美国著名行政学者B.盖伊·彼得斯也同样认为:“对于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Lsl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除人事制度的部分领域外,中国基本全部接受了官僚制的理念和方法,此后中国一直在朝着理性官僚制的方向努力。然而,20世纪后期,与西方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念与方法开始传人中国,它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相契合,加之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取得的成功先例,它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共鸣。中国行政改革开始面临来自传统与后现代的双重挑战,规则与弹性、过程与结果、政治中立与政治回应、公平与效率等一系列对立的价值观念使中国的行政改革处于夹缝之中。中国政府一方面要致力于推进国内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又要迎接来自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中国的行政改革因此呈现出比西方国家更大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中西方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者在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上的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斯·韦伯在经典意义上所提出的官僚制是一种“理想型”,它更多是种理论上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企及。各个国家所表现的常态,要么是官僚化过度,要么是官僚化不足。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很大程度上肇始于官僚化的过度发展,其表现为政府体制的僵化、迟钝、冷漠与缺乏创新精神。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则是过度官僚化与后工业社会激烈变迁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当代中国,由于体制的惯性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官僚制整体上尚处于发育不全的状态,其表现为:行政人员轻视规则与规范,行政管理的“身份取向”凌驾于“业绩取向”之上,行政低效与腐败等。因此,中西方在行政改革的措施选择上也就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西方国家为提高政府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而大力提倡“解制型政府”时,中国却面临着“在规则的通用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些规则的公平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法制建设还远未达到把执法者驱赶到“合法不合情理”的僵化状态,我们不可能在法制体系尚不健全与完善的情况下就大谈法制的过繁与过多,加快立法与严格执法仍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的主要任务。B.盖伊·彼得斯指出:“改革模式的成功取决于解决的方法是否完全适合存在的问题。”中西行政改革面临基本问题的差异提醒我们在行政改革模式选择上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绝不可照搬照抄。
  而且,更进一步分析,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当代中国的实施尚存在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
  1.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良好制度环境的支撑。然而,在当代中国,一方面我们的民主法制制度尚不健全,对公共部门和行政官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例如:由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制度和严格的审计制度,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非但没有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反而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还处于不健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缺乏公平交易的制度体系和保证信息高度透明与自由流动的机制。私营部门在获取公共服务的政策与信息上与公共部门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如果缺乏上述制度的保证,私营部门要想长期在公共服务领域立足是很难的。
  2社会力量发育水平的限制。新公共管理模式提倡把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和社会力量,这就需要一批发育成熟、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都较强的社会组织。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民社会不发达,社会力量总体上还处于发育不足的状态,其脆弱的自我管理与自治能力使政府的职能目前还不能一次性“卸载”,而应首先采取措施加大对社会力量的培育力度,然后在可能的领域里稳妥推进。
  3.技术条件的制约。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以分权型行政组织取代等级森严的行政组织乃大势所趋,但其前提条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否达到阿尔温·托夫勒所指的水平却也未可知。此外,新公共管理所要求的许多具体技术目前也很难达到,例如绩效管理,由于在复杂的组织与政策传送系统中测量个人贡献与工作成绩的困难,加之政治因素的介入,在实践中就很难实施。
  4.文化因素的制约。B.盖伊·彼得斯认为:“工业化民主国家的改革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即推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的工作人员必须懂得政府部门基本的价值观念。在谈到解制式政府改革模式时,他更具体地谈到:“解制式改革只有在公务员制度的精神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公务员制度的价值观,包括为任何政治领导忠诚服务、操守廉洁、正直公平等等……。很显然,这制度的精神需要公务员制度的长期发展才可能形成,而我们的公务员制度才刚刚确立,还很难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所具备的文化底蕴;而且,从民众的角度讲,由于长期全能主义政府模式的影响,我国民众习惯于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他们还尚未形成“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观念,还不习惯于根据市场规则自主地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选择服务提供主体,这就阻碍了公共服务向市场组织转移的进程。
  当然,中西方社会发展阶段与所面临基本问题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就应拒新公共管理模式于千里之外,该模式在当代中国实施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也并不意味着就应消极等待。一方面,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在对该模式进行审慎分析的基础上,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例如,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简化行政流程以提高行政效率等改革措施,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社会条件的培育力度,制度本身是完全可以和社会条件相互促进的。

(2) [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论文2500字

  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公共管理的论文2500字,希望对您有帮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民权运动的涌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革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而迫切的要求,这场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本文将论述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并探索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1980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随后又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主张运用工商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管理所依据的行政二分法理论和官僚制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治理理论。随后,人们开始对80年代兴起的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总结,并发展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因为新公共管理的流派较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定义。其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克里斯托弗胡德、美国的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以及澳大利亚的欧文E休斯等。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胡德是最早为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进行理论概括的学者,他在1990年首次使用了“新公共管理”一词。他认为,“新公共管理”体现为一种管理主义的过程,包括了七项理论特征(doctrinalcomponents):公共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明确的目标与绩效测量标准;强化产出控制;公共部门的分散化;引入竞争机制;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则概括为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认为新公共管理有以下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对绩效的明确标准与测量;对产出控制的重视;转向更激烈的竞争;对私营部门管理实践方式的重视。由新公共管理理论我们得知,虽然其理论定义没有统一,但是其核心的思想大致相同: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按照“3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效果)的原则,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从而提高公共部门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为理性“经济人”;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核心诉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卓越绩效;实现机制是结果控制、竞争、激励;评价标准是追求结果、顾客评价;提供方式为提供和生产分离,运用市场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摒弃公共服务供给中传统的官僚制独占模式,引入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与激励手段;强调公共服务中的顾客导向;注重结果甚于规则等等,从而以较少的成本实现一个高效的回应性的政府。
  1.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或顾客导向传统的行政管理抹杀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效率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扭曲市场法则,对消费者(顾客)提出的要求不敏感,追求整齐划一的服务,忽视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消费者说了算(脱离消费者需求),造成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费。新公共管理将“顾客至上”思想运用到公共管理中,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在充满竞争、顾客取向的体制中,政府必须学会聆听顾客的心声并提供回应性服务,通过对社会公民的需求做出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2.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竞争机制的引入传统的行政管理将政府当做校正市场制度、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主体;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竞争随着削减成本的观念而被引入政府的服务之中,并被当做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公共部门尤其是公共企业的私有化、公共项目招标以及合同承包等都是引入市场机制的表现,它们也被当做缩小政府规模的基本手段。竞争机制的引入带来了公共部门服务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形成了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
  3.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政策组织、规制组织、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政策组织和规制组织负责“掌舵”,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负责“划桨”。政府应该把“掌舵”放在自己职能的中心位置,集中精力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对其他公共组织的活动加强监管。
  4.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要有明确的绩效标准与正确的绩效评估方法新公共管理要求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且要有明确的目标,对目标的考核要有具体的指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并要有对各部门完成任务的有效监督手段,以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目标。
  作者:朱思灿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瑶.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33),283,298.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社,2006:1-233.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钟铁铮.新公共管理视野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6,10,12,17-18.

(3) [新公共管理]2017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公民的权利,公民权利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公共管理的回归,而实施公共管理是增进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2017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改进探究
  1职业技能培训将面临的挑战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代理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2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疑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引导职业培训机构进入市场竞争,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利用市场的竞争与效率调整来逐步改善公共部门。未来,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力度将会快速增强,市场上也逐渐涌现全国性的大型职业培训机构,随着大型培训机构的进一步扩展,必然会与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培训机构发生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采取地区保护主义来限制巨头的进入,因此很容易导致大量区域培训机构的倒闭。因此,政府应当立足自己分管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起以兼职、人才培养库、多专业分类的管理模式,对地区紧缺型人才立即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培养,这样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与垄断机构进行竞争,而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走向衰败。
  (三)实施严格的绩效控制
  新公共管理要求必须对绩效控制应当高度控制。未来二本、三本进入职业培训市场,除了其自身资源优势地位以外,不得不承认其人才培养方案相对较好,并且每一个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所经过的时间也远超过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时间,两个月培育下的技术工人的确会落后于经过思念培养出来的技术功能。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必须树立起严格的绩效控制工作,保证每一个职业培训成果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否则在未来很容易被本科院校的技术人才给冲垮。因此必须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观点,实施严格的绩效管理,将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成果绩效评估进行系统化安排,并未其绩效考核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平台。
  2017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2
  新农村经济建设下公共管理研究
  1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公共事业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扶贫性,而最为贫穷,生活水平最低的还是农民群众。但是,因为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比例始终偏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之所需。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不够健全。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进行的投资主要被用在了农村电网、水利、道路以及退耕还林等生产、生态建设上和农民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公共设施投入还不够多,大量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尚未得到显著改进,比如,一些地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生活设施建设滞后,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2)我国涉农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历经多年以来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建立起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然而,当前能够直接破解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状态,也没有合理的市场准入以及政府管制等方面的政策,缺少规范化的政府授权企业以及大量群众参与其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害怕出现纠纷、冲突而对投入农村公共产品抱有望而却步的心态,即使有投入的也往往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
  (3)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如今,农村人才资源的稀缺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的重大瓶颈。在政府给予农村以大量政策性支持的新形势下,各地农村的面貌虽然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改善,但是在软件设施,也就是人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是十分薄弱,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始终处在贫乏状态之下。我国农村的滞后状况在社会成员们的头脑中显得根深蒂固,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在选择就业地点之时大部分人才依然会选择留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供需差距非常大的状况下,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源,多达70%以上的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而不愿回农村就业。
  2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强化公共管理的几点对策
  (1)加快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
  农村基层干部一定要取得农民群众的充分信任,这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前提。农村的基层选举已经为村干部们进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为此,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村民选举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的普及。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给村干部们提供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减少硬性任务的下派,并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笔者相信,假如能够给广大村干部提供更加多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传播村级公共管理的各种经验,教授给村干部们以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村级公共管理状况必然能够得到改善。我国乡镇政府管理应当切实加快由传统型政府行政管理往现代型公共管理进行转型,而政府行使之权力则是广大公民所委托的一种公共权力,其源头是对公民权力进行让度,而人民才是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公共权力之终极指向是公共利益,政府一定要向人民群众负责,并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实现农村公共事业主体的多元化
  运行我国农村公共事业之所以落后,其源头就在于投入并不够,因此,积极发展我国农村的公共事业,首先就一定要强化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之投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之重点全面转到农村地区,从而让公共财政能够真正地惠及广大农村地区,而重点则是要持续增加对我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要着力向"三农"加以倾斜,新增加教育、卫生以及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要用在农村地区,并且要不断增强中央财政支持的力度与管理。
  (3)注重公共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首先是要不断优化我国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结构,大力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切实改基数法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全面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幅度,并且有效增加一般性的转移支付,从而确保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要切实规范一般性的转移支付。要健全完善依据标准收入、标准支出所核定的各地区标准化人均财力机制,对于低于标准人均财力的欠发达地区,应当运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加以补偿。最后是要持续健全完善现行的预算法规制度,切实确定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框架以及具体形式,对于转移支付所具有的资金源头、核算标准、计算公式等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定,并且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从而切实有效地消除转移支付所具有的随意性。要重新调整财政分配的格局,有效加大农村投资占有之份额,我国各级财政预算每一年用在农业支出上的增长幅度应当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所增加之幅度。要切实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上的相应责任,使用立法手段来制约省内各级财政部门所具有的支农行为,有效保障支农资金得到合理地增加、及时到位以及专款专用,切实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之中的比例。
  (4)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化
  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要加快我国司法独立之进程。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保障非政府组织建设新农村公共产品之权益。前几天,我国已颁布实施了《物权法》,这肯定会对农村地区公共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正面而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出更加细致、更为具体、和广大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投资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投资者们能够切实消除顾虑,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并且产生更好的投资预期。
  (5)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
  如今,我国农村社区群众的总体文化素质并不算高,即使村干部也是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大学毕业生更是稀少。有鉴于此,应当在农村地区开展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是要强化党政人才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我国农村造就出新一代的高素质农民。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将城市之中的人才、科技引入到农村地区,运用优质人力资源来全面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教育、卫生、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具体的面向农村基层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措施。要积极探索与尝试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工作。近些年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鼓励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之后,各地均结合各自新农村经济建设之实际,大力探索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职的办法以及途径,并且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与农村就业的基础上,为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与保障。
  (6)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
  要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调整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切实优化农村教师的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并且在切实有效地巩固与提升我国农村目前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切实扩大初中、高中教育的规模。县城高中教育应当在目前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而乡镇与中心集镇则应当着重点建设初级中学,而有规模的村镇则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小学,并且撤并那些在校生人数偏少、办学质量不佳的农村中小学校,切实形成县、乡(镇)、村等相互联系的三级教学体系,有效满足我国农村地区适龄人口在教育上的各类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改进环境与提升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致力于实现农村地区教师生活的城镇化,使其能够安居和乐教,从而切实解决好广大教师的就医、保险以及养老等各类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不仅面临着机遇,也存在着各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要求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相信在相关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水平必然会得到更好地提升,取得更为让人满意的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4289/

推荐访问:新公共管理运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