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完本 txt]乡土小说完本

来源:其他范文 时间:2018-07-20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范文】

乡土小说完本一:鲁迅与乡土小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
  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的被压迫、被摧残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在他的作品中,运用白描、典型事例等手法塑造了许多既愚昧无知又纯朴厚道的农民形象。鲁迅写出了他们在经济和精神上所受的压榨与摧残,同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每个人物身上都深深地打下了当时的生活烙印。社会的黑暗、自身的麻木、思想的愚昧,使他们具有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悲剧色彩。冷漠、麻木的空气,使得这种悲剧气氛更加凝重。确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阿Q身赴法场之时,人物身上的悲剧性与一种喜剧色彩结合起来,显得更加冷峻,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往往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 ”的融合。在他们身上,作者给予更多的是无情的鞭挞与嘲笑,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在于不敢正视自己,自尊与自负、自欺和自慰、自轻和自贱,侵蚀着他的心灵,终于这种“国民性”在大团圆中画上了一个不完整的句号。在社会与生活的压迫下,忠厚的闰土也变得非常凄惨。作者把人物命运与当时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着作者的爱与憎。
  鲁迅在表现人物悲剧命运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通过描绘乡村的环境,借用农村的服饰和某些生活用具来表现人物命运,在文章中还加入了那充满乡土味的方言、土语,体现了浓厚的乡土色彩。各种乡村环境的刻画,显现出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共同悲剧色彩,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作品更具乡土气息。这些都在作品中起到了揭示黑暗,针泛时弊的作用,体现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同时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本质。
  现代乡土小说的出现源于鲁迅的《故乡》,无论从创作手法上还是表现内容上,鲁迅都可以称的上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鼻祖。

乡土小说完本二:王鲁彦短篇小说原文《灯》及阅读答案


  【作者简介】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灯
  王鲁彦
  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我只是愤怒地躺着。
  “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我怨忿地问。
  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
  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
  “咳咳……”我哭了。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萧萧地滴在我心上。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
  “让我死了罢。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颈。
  “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
  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
  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
  “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伤。
  “啊,孩子!”……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萧萧地滴在我的心上。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
  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
  “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母亲!”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
  母亲不知道。
  “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
  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
  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他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
  一九二四年作
  (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
  12.小说中多处描写“风”“雨”,请简析其作用。(5分)
  13.小说从“我”的角度叙事,有什么好处?(4分)
  14.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5分)
  15.请结合全文,探究“灯”在文中的丰富内涵。(6分)
  12.(5分)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用“风和雨的哭声”反衬环境毫无人气的“静寂”,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衬托了“灯”的“暗淡”。(2分)
  ②“风”“雨”具有象征性,暗示社会环境的恶劣;其反复出现,推动情节发展,加剧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更好地暗示了小说主题。(3分)
  13.(4分)①从“我”的角度叙事,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从“我”的角度叙事,便于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表达,且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每点2分)
  14.(5分)从外到内、由物及人(或“情景交融”)(1分),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1分,须答对其中两种),塑造了外表苍老消瘦、内心痛苦不堪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的悲愤之情(2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1分)。
  15.(6分)①“暗淡”的“灯”渲染了阴暗凄冷的氛围,为“我”梦幻般地将心还给母亲提供了背景。②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灯”既是母亲不幸遭遇的见证人,又是母亲凄苦命运的怜悯者。③“灯”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作者对污浊现实社会的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

乡土小说完本三:浅谈乡村小说的创作知识


  顾名思义,乡村小说是以乡村是题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乡村小说的创作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小说
  1、现实乡村对文学的意义
  我生活在乡村,耳闻目睹了很多的人和事,真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这些年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人有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态,但背后隐藏的问题和危机非常严峻。我有这样几点最突出的感受。一是农村政治的散沙化,村委会、村支部这样的基层政权已基本丧失了它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二是农村经济困境化,农民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勉强度日尚可,但一遇到婚丧、盖房、上学、看病等等大事,就一筹莫展。三是农民群体的边缘化,农民成为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一进入市场经济就处处碰壁吃亏,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是农村文化的“殖民化”,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来的战争、革命、运动,固有的传统文化早已破碎和消失,即便有一点残存也已完全变味。而多年来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化蛮横入侵,无情地吞噬和异化着乡村文化。农民纷纷逃离农村,农村文化弃之如敝屣,乡村成为一个个庞大的文化“空巢”。而这最后一点,是不能不让人感到痛惜和忧虑的。
  喊了多年的“三农”问题直到今天“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理论上已讲得很多很多,不别赘述。我自己的感受是,当前已得到全民共识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调整,这个调整已经晚了、慢了一点,现在是刻不容缓。它的发展如何、成败与否,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得失。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全体国民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漫长的、艰难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乡村小说,我就觉得它太软弱无力、僵化落后、小打小闹了。当然我也承认当前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乡村小说的。
  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确实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的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效益难以相比。中国的改革本来是从农村开始的,可现在农民却陷入了艰难之中。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就基本停滞了。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如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等等,成了社会话语中的关键词。如果解决不好“三农问题”,我们通过20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今天,八、九亿农民却过着艰难而沉重的日子,所有具备责任感的人都不能不作深刻的反思,作家当然也不能置之度外。因此,“新农村建设”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为精彩作品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2、对“乡村小说”概念的理解
  写农村和农民的小说,在诸多概念中,“乡土小说”用得最多,但我觉得它着重强调的是地域特色、民情风俗等等,今天显然有点狭窄了。当然这个概念还是可以沿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侧重题材范畴的一个概念,如工业的、城市的、军事的、知识分子的等等,有点行政化管理的味道,我觉得应该逐渐扬弃。“乡村小说”呢?是一个站在城市与乡村这样一个大视野层面上的观照,涵盖力较强。而写乡村就要写历史、现状、文化,乃至与城市的比照和交融等等,又有一点文化意味。从作家的角度讲,“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境界,因此又具有审美色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展开,乡村小说一定会有一系列的突破和新变,我觉得到时可以用“新乡村小说”来概括。
  我们谈乡村小说,不能凭空去谈,而要在已经提供给我们的文学创作的事实基础上去谈,然后,在这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什么是乡村小说的基本属性,来探讨我们所面对或者说,我们所期待的乡村小说的基本的属性、形态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乡村,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充满宗法色彩的乡村,一个是文化形态的在传统文人想像中的乡村,一个是文化形态的与都市对立的在都市想像中的乡村,一个是政治观念观照下的乡村,一个是充满了独特风俗民情的乡村,一个是作为中国人存在之家的乡村。相应的,眼下的乡村小说也有着这样的几种类型,或者是在一篇小说中,几种成份都有,是一种混合,但还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这些小说,咱们都比较熟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乡村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方重镇
  我认为虽然自新时期文学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逐渐进入了一个无主潮、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但乡村小说却依然是这多元化文学现实中的一方重镇。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有了一种迅猛长足的发展,虽然有人预计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将有三亿至四亿的农民离开乡村融入城市,脱离他们的农民身份。但从本质上而言,中国依然会有广大的乡村世界存在,中国依然难以脱离农业国家的描述与定位。既然广大乡村世界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那么以此为表现对象的乡村小说的长期存在便也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从中国当下文学创作的现实来看,一方面,我们固然应该承认,伴随着中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以现代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都市文学(小说)确实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却更应该看到,在当下文坛出现的那些真正堪称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却仍然是乡村小说。这一点,在一些全国性奖项评选中的表现相当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现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深厚的乡村小说传统,与之相对应的都市小说传统却相当薄弱。或者说,我们的小说家们更多地还不具备进入都市文化的能力。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小说作为中国文学中一方重镇的地位是难以被撼动的。
  我还是想从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从事实层面来说,乡村小说一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根据地文学及建国至1980年代,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即使在今天,在纯文学领域,乡村小说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你就看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乡村小说就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今天提出乡村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方重镇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大家普遍感到,在文学市场领域,在大众阅读领域,乡村小说绝对不占重要位置。从价值层面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中国在何种程度上,能成为现代中国,要看乡土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乡土的现代性转换及其在现代中国中的位置、意义。这些,都决定了乡村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极端重要性。现在的难题在于,怎样解释这一重要性与乡村小说事实上,在文学市场及大众阅读中的失落。
  二、反思乡村小说的创作传统
  1、从“五四”至“文革”乡村小说的经验与教训
  “五四”至“文革”期间,是中国乡村小说兴起与发展的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应当提到的是鲁迅先生,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乡村小说的开拓者。鲁迅在乡村小说创作中,特别注意描写底层农民的痛苦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乡村小说作家的主要特点,它集中表达了知识分子作家探索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崇尚原始、崇尚民间、崇尚自然的田园浪漫主义情怀。50、60年代乡村小说则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许多作家的创作常常摇摆在政策宣传和艺术创作之间,而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等就是。“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村小说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50、60年代形成的以赵树理和孙犁为核心的“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两个作家群体,呈现出乡村喜剧和田园牧歌等风格类型,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不过,这一时期乡村小说意识探索的空间又是逐渐萎缩的,其艺术创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五四”至“文革”长达60年的文学发展中,乡村小说的面貌是格外丰富驳杂的,但从其大的脉络来看,实际上可以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其一是以鲁迅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说,因为乡土小说很明显地是现代启蒙知识分子批判性地审视乡村世界的产物,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类小说界定为一种“启蒙叙事”。其二则是以沈从文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种带有明显的田园乌托邦色彩的乡村小说,在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文化背景中,突出地存在着一种将乡村田园牧歌化以对抗批判现代都市罪恶的倾向,所以我们可以把此类小说界定为“田园叙事”。其三则是1949年之后,以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浩然等为主要代表的“阶级叙事”。其实,这类小说也是可以追溯至30年代的茅盾,乃至解放区文学中的赵树理等作家的。因为这些作家主要以一种政治化了的阶级视角表现乡村世界的缘故,所以我们便将之界定为“阶级叙事”。从以上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对于乡村小说而言,不同创作视角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是同样一个乡村世界,但因了不同切入视角的存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乡村世界景观却是因人而异大相径庭的。这一点,对于当下的乡村小说家们而言,是极富启示意义的。
  2、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成就和局限
  随着新时期文学一路走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乡村小说是最兴盛的一个时期,是当时整个文学大潮中的主流。一大批起点很高的作家带着他们厚积薄发的作品崛起于文坛,当时的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至今我们还记忆犹新。乡村小说同农村改革同步前行,及时而敏锐地表现了变革运动中的矛盾和走向,刻画了走向觉醒和自主的农民形象。但今天看来,那时的乡村小说距离意识形态太近,有的直接图解农村的路线和政策,这是导致它在80年代后期衰落的主要原因。此外在艺术上还没有完全突破50、60年代的条条框框,如结构上的陈旧单调、叙事方式上的僵硬直露等等。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乡村小说有过一段沉寂期,但到9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乡村小说再度复兴并走向了多样化。但在都市小说热热闹闹的态势下,乡村小说虽然仍在倔强地坚持,势头显然不如新时期那样富有生气和创造力了。
  3、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优势与难度
  从理论上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本质问题就是价值问题,因为作家自身的观念必然会贯彻到其创作的文本之中。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作品,从来都是执著于对人的生存的揭示与探索:一是人的生存状态,怎样活法;二是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人的生命意义。二者缺失任何一面,文学境界与审美意境都会缺失。也就是说,现实主义乡村小说如果远离底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不去探究人的存在价值,作品无疑就失掉了血脉。优秀的乡村小说作家,之所以能一直充满文学活力,正是来自于创作的这一可能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微笑之下的希望。
  现实主义虽然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真实性并不等于照抄现实,不等于对现实生活作简单、机械地记录。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现实,实际上已经融合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已经是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完善的艺术真实,是能够代表乡村社会某些本质方面和发展趋向的真实。无视生活的外在真实和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单纯追求外在真实,将会导致创作上的自然主义;片面强调写本质,而离开对乡村生活现象的真实具体描绘,则会造成创作上的抽象化、概念化,这两种倾向,都是背离现实主义乡村小说创作原则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3211/

推荐访问:乡土小说完本 tx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