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7-19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篇一: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教育、一次灵魂触动;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使命感得到一次强化,对坚持严字当头、从严要求搞好活动的责任感就得到一次增强。
  《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
  系列专题片《鉴史问廉》在片头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鉴史才能知今,问廉才能知己。
  鉴之于史,问己于廉,三省于身,厉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包拯、狄仁杰、海瑞、张伯行等历代清官,就像一座座丰碑,伫立在更迭的历史之中。时间冲刷,风雨摧蚀,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在历史的地位。这种力量根源何在?在于廉政,在于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为维护社会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终究会被时代镌刻、被人民铭记,实现中国梦正需要这样的“青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坚持依法治国,廉洁与清政并行。维护法律的效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关进笼子,让权利在太阳下运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鉴史问廉全集有感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观看后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入睡,深感这部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确实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品,虽说是大型历文化纪录片,但更是一部激浊扬清的主旋律作品,不失为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和指导意义。
  《鉴史问廉》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深入解读中国历史长河里的廉政文化,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该片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原大地上,就有两个千古传颂的清官,一是开封的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黑脸包公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同时成为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二是我们本地的周召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史上的廉政之祖,世人皆知。他历经武、成、康三世君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过重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甘棠树曾是召公“下乡办公”的地方,召公下乡,百姓煮饭给他吃,腾房给他住,他都婉拒,只在甘棠树下吃住、办公。后人对甘棠树的崇拜,其实是对廉洁自律官员的期待和褒扬。《鉴史问廉》对包拯和周召公着墨颇多,看完电视片,再摸摸甘棠树,想想周召公,浮想联翩。清官不只出现在历史上,也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原大地涌现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就是一个例证。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近平总书记与县委书记促膝座谈,语重心长的告诫,对于为政一方的主官,可谓振聋发聩、启智明德。全国2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就像2800多个“小国家”,柴米油盐酱醋茶,都靠书记当家。权为民所赋,任为党所托,县委书记作为党治国理政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党的人,不能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心中有党,才能不忘党的宗旨;心中有民,才能牢记人民的期待。昔时郑板桥都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今天的县委书记,更应坚守共产党人的信念,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其实,不仅仅只是县委书记要做到“四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四有”为标杆,严以自律,清正廉洁,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自觉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篇二:宪法伴我行观后感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的保障,是人生的参考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宪法伴我行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宪法伴我行观后感一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儿童受国家的保护。1991年制定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保障进行了完善。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生、财产受到保护。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要把握和深刻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我们学习宪法,要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社会制度,准确把握国家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基本义务,准确把握国家机构设置及其组织与原则等,并将宪法各项规定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宪法是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从而增强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我们的国家因为和平,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和谐,而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去了解、去遵守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我们心中最神圣的法典是宪法,宪法在我心中,只因为我爱我的国家,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宪法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法律保障,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宪法的解释结果具有唯一性,这并不意味着宪法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宪法内容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宪法根植心中的方式不是机械的,而是出于内心的真正渴望,出于对宪法中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精神内核的向往,出于对宪法权威性的敬仰,出于对个人民主权利的追求,出于对国家、社会制度的疑惑,出于对宪政的民主程度的期待。
  让我们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仅自己遵纪守法,还要把法制意识宣传给周围的人,真正做到宪法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宪法更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宪法伴我行观后感二
  在这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共和国华丽雄伟的大厦下一座坚实、永恒不变的根基——“法”。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共和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我深深地知道,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辉煌;没有你们的养育就没有长大的我。回首新中国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成文宪法。从此,无数中国人开始认识法律、关心法律。
  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开创普法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xx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将这一方略加载国家根本大法。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的出版发行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助于推行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就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工具,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网吧问题。网吧的确有效地把网络推向了平民化。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失控网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呈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焦虑。一些网吧的无序发展和惟利是图,衍生出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三个公害,成为“电子因”,从而引发出学生分心、父母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的负面忧患。不良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例举。
  未成年人违规上网是学校、父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国务院通过了《互联网服务营业所管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网吧、计算机休闲屋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同时还应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违者将由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整顿治理直到吊销经营许可证。政府加强管理,用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健康和文明。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该吸取网络危害的教训,克己自律,按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规定做到文明上网,正确对待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自觉抵制、摒弃其中的糟粕。同学们:让我们从文明上网开始,不断加强我们的法制认识,抵制不良诱惑。
  作为每一个中学生,应该以学校精神引以为豪,争当遵纪守法的浦外人,主动发扬光大学校精神,创学校品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打下优良的基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篇三:电视剧《守望正义》观后感


  《守望正义》观后感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乃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那么什么是正义?又怎么会成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如何才能实现正义?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制度不同,环境差异,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正义乃是两件事物之间的一种恰当关系” ,“正义乃是我们在平衡中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正义的理解。正如博登海默说的那样“正义具有着那么一张变幻不定的面孔,他就像古希腊神话当中的人物一样,总是变幻不定,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还必须得努力的阐释它。”
  正义是人类社会崇尚的美德,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正义本身不能自我实现,就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正义必须有以国家权威为后盾的体制、机制、机关和人员作保障,必须有正式的、权威的表达和实现通道。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是社会正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基于法律监督的宪法职能定位,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对正义的理解和守望,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不存在于自然的苦乐原则之中,不存在于抽象的理性观念之中,正义存在于人类社会制度之中。守望正义是一份庄严而厚重的责任,是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是检察机关切实履行宪法职责、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政治责任。
  正义的力量能够唤醒沉睡的良知,驱走一切邪念和不公正。任何挑战正义的行为在庄严的法律面前都是苍白无力、注定要失败的。然而,守望正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义的实现必然要悖逆一些人的愿望,冲击现有的社会分配格局,损害某些群体和个人的非法既得利益,肯定会受到形形色色的阻碍、干扰和反抗。“徒法不足以自行”,守望正义不仅仅是法治理念、也不仅仅是价值追求,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检察人员要有守望正义的勇气、力量、能力和水平。
  守望正义,始终坚持检察工作的政治方向。“政治的合法性是国家治理的第一要务”,而“司法决定的权威性是因为它们出自一个获得了政治认可的渊源”。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正确处理执法办案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对党、对人民、对法律的无限忠诚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理念和信条。
  守望正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司法依赖于民众的信赖而生存”,国家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满意是检察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守望正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关乎事业成败”。检察人员要锤炼品德意志、锤炼真本领,自觉防止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不良情绪,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勇于迎难而进,勇于开拓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勇于争创一流,提升工作标杆,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法律监督的光荣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守望正义,始终确保权力的正当行使。检察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民。“权力应依法行使,而不得高于正义”。检察人员要树立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遵法、重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对法律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谨慎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司法谦抑原则,不以管人者自居,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权力观,坚持职权法定,坚决防止权力滥用。
  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指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无需推测,守望正义就是检察人员心中最高的道德法则,是检察人员的神圣使命。
  《守望正义》观后感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对公民自由的剥夺只能由法律为之,一切法律事务均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些基本的原则早已被现代法治理念与实践所认同。劳教制度以行政条例规定,以行政手段行使,未经司法审查未提供司法救济,既无宪法之依据,又违背权力之制衡。劳教制度已经不是打个补丁堵个漏洞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高层已经抓紧制定改革的方案,未来值得期待。
  缺乏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绝不意味着司法无所作为。在个案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可以通过对利益、权利、价值的平衡,对观念、论点的评判,对民意、民情的回应,传递出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理念。本案的审理,如果永州能够摆脱各方面的干扰,唯事实、证据、法律定案,不会发展至此;如果永州能够经由个案审查,论证劳教制度的各项弊端,呈报最高法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也可能在法治史上留下重笔。
  没有赋予人民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地方化的司法权设置,行政化的司法运作机制,注定了唐慧案必将异常艰难。
  司法不可承载之重又何止唐慧案?考察一些地区的司法现状,外部,按行政区划设置各级法院,司法管辖区域从属于行政管辖区域,组织、人事、经费、装备均由地方负责,法院缺乏独立的空间。内部,行政权与审判权不分,审判执行、行政、后勤人员编制、待遇、考核、升迁不分,等级分立的职级结构框架下,功能交错,审判行政化,按职务高低分配案件决断权,法官为了行政级别沿着科层阶梯艰难攀爬。外部干预、诱惑,内部束缚、管理,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2212/

推荐访问: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