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2观后感]华尔街2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7-16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1) [华尔街2]华尔街2观后感范例

  华尔街2观后感篇一:华尔街2 观后感
  在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位于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顶部,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正召开一年一度的总结会议。突然,坐在主席位置的财团总裁不理会席间热烈的讨论,爬到了会议用的长桌上,做了一个起跑的姿势。正当其他董事们对这个举动目瞪口呆之际,他说了一句,“我要从这架巨大的旋转木马上下来了。”说完,他便以长桌为跑道,奋力一跃,穿过窗玻璃,向底下人流穿梭的华尔街坠去。
  以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科恩兄弟1994年电影《金钱帝国》的开头。“一架巨大的旋转木马”,这是我迄今听到过的关于金融资本周转过程最生动、贴切的比喻。当资本增值的时候,那飙升的数字就像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那么华丽、吸引人,让人忘乎所以;可一旦当资本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拥有者的幸福感却开始停步不前,或许资本仍旧在增长,就像木马仍旧在旋转,但幸福却停留在原地。对此,有些人能够用资本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代替幸福,有人却被这种幸福的虚无感逼得只能跳楼。
  在揭露资本的贪得无厌和金融系统的黑幕、腐败方面,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华尔街》是一部比《金钱帝国》更深刻、更尖锐的电影。它的成功首先在于身为金融掮客之子的斯通为电影中的金融运作注入了足够的细节。电影中涉及的金融系统内部的暗箱操作、欺诈和争夺现象显得错综复杂,而斯通能使其中的每一步都合乎逻辑、有据可循,整部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揭示华尔街幕后运作规律的教科书。电影主要的悲剧感则体现在青年的理想在意向不到的现实面前幻灭的事实中,这方面沿用了从《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开始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母题,构成了对美国梦的批判。当然,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仍在于迈克尔·道格拉斯对股市大亨戈登·盖柯生动的演绎。戈登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恐怕就在于他能够真正地沉醉于旋转木马带来的快感。当巴德问他什么赚多少钱才算够,什么时候会停止时,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或者说,这是一种赌博,资本的增值就如同赌博赢钱那样能给人带来快感。
  如果说《华尔街》的意图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那么20余年后的续集《华尔街2》则把抚慰在次贷危机中受伤的美国心灵作为首要任务。电影的副标题是“金钱永不眠”,或许改为“亲情用不眠”更为恰当。对于那些在次贷危机中输得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家庭和亲情成了唯一的安慰和避风港;而对于在第一部电影中把才华和意念都用尽了的奥利弗·斯通来说,如何为续集找到新的重心便成了电影成功的关键。于是,把美国主流价值观中家庭和亲情至上的观念放入到续集中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尽管实际上,亲情、家庭和交易、买卖在电影里的关系一直都很混乱,有时分不清彼此。在电影的结尾,为了安慰观众,导演试图使戈登·盖柯这样一个严格恪守商业理性的角色产生真正的情感松动,主动从旋转木马下来走向家庭的温暖,但在实际效果上,女儿对他的谅解、甚至女儿与她未婚夫的重归于好,仍旧是以盖柯一次不无私心的捐赠(交易)为前提的,它们显然缺乏其他的情感诱因,这不是莫大的讽刺么?
  《华尔街2》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有力的故事。电影的整个叙事松散、缺乏要点和结构,完全像一个二流编剧对于二十年前那个精彩故事在今天可能延续的二流想象。由于在家庭情感上耗费时间过多,电影对于今天华尔街金融面貌的展现显得模糊而缺乏细节。唯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调侃了二十年前盖柯的名言“贪婪是好的”。盖柯在出狱后的演讲中戏谑地称他的名言在今天已经“合法化”了,以指称导致次贷危机的借贷消费、借贷投资等现象。电影中数次出现的有关“道德风险”的话题显然也是为了与次贷危机后人们的投资心态形成心理互动。除此之外,《华尔街2》中便找不到什么新颖的意念来表现一个今天的美国金融社会。电影甚至让一个新的菜鸟再次问一名老手“赚多少才算够,什么时候你才会停下来”,并让盖柯再次老练地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么经典的答案是永远不怕用第二遍的。
  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续集中戏份不多,但他无疑仍旧是最出彩的一个。即便没有第一集,道格拉斯一出场便能使人感到华尔街金融大亨的作派,感受到他的不可一世和老奸巨猾。这几乎没有诉诸太多表演因素,这是他的天赋。这种风度也在大卫·芬奇《心理游戏》中他饰演的尼克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在那部电影里,道格拉斯那种旋转木马上的毫无幸福感可言的生活才真正表现得让人难以忍受,以至于他要寻求一种更刺激的游戏。从内容上来看,把芬奇的电影与斯通的华尔街系列作一种比较观赏将是件有意思的事。
  斯通的两部华尔街都在美国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上映(1987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股灾,并进而席卷全球),第一部保持了批判的锋芒和反思的力度,第二部除了炒炒冷饭之外忙于推销亲情和家庭等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安慰人心为己任。差异的原因何在?是这次危机更严重,人们变得过于脆弱而更需要安慰,还是斯通连“半个作者”的身份也不要了,完全成了一个商业化导演?又或者,今天的商业电影越来越以向观众提供娱乐和安慰为己任,缺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许多优秀电影中的反思精神和公众责任感了?
  华尔街2观后感篇二:《华尔街》观后感
  观《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完这个十集的片子让我受益良多,华尔街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作为一名学习金融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更加懂得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的价值。
  十集的内容很多,其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集和最后一集。资本这个词在这两集中出现的次数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动。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而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贪婪而奋斗的人。现在的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第十集主要讲解的是位于金融地位顶端的国家更替。在我认为与货币有很大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17、18世纪是英国的时代,随着英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畅销,强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国也为资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国人确立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第一个世界货币,英国银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国人将世界通过金融之手联为一体。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地位开始受到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WALL STREET意为墙街,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看这条街上的门牌就能领略到华尔街的魅力,华尔街1号是纽约银行大楼;14号是美国信孚银行大楼;37号是原美国信托公司、美国大通银行;40号是曼哈顿信托银行;48号是美国金融博物馆;60号是德意志银行大楼,摩根大通大楼;111号是花旗银行大楼??只要沿着这些门牌号一直数下去,光在这条街上就能领略到当今几乎所有的金融巨鳄的风采。在这里没有人不贪婪,我觉得如果人不贪婪的话,怎么能为自己博得更多的利益呢。没有贪婪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今天华尔街所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例如:地铁的扩张、运河的开凿、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很多带给人们便利的财富都是因为华尔街的贪婪而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在对待人类贪婪的本性上,我们应当给予宽容。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提到贪婪在经济中对人民的影响,塞德拉切克认为:“贪婪是一切的开始。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贪婪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它是进步的引擎,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不满足、总是想要更多看起来似乎是先天的自然现象,形成了我们文化的核心,比如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就是贪婪的结果。” 但是贪婪有时候也会为我们带来危机。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1893年的危机、1870的危机、1907年的、1929年的危机,还有2008年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过度贪婪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崩溃。换个角度来说,可能当年是用信托来放贷,而现在则发明了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最典型的骗局莫过于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的投资骗局:麦道夫利用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以高于正常但不出格的回报和长期稳健的业绩构筑了一个投资神话,使得世界上大量机构、组织和个人为他的骗局付出了至少500亿美元的成本,造就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所有骗局的共性就是让人得到在正常情况不可能得到的好处,制造令人砰然心动的回报。如果没有被贪
  婪迷惑双眼,很多骗局只要用常理去思考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荒诞和可笑。回顾华尔街历史,华尔街最初的100多年并没有监管。于是出现了德鲁和掺水股,当人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后才有了财经报纸和股票指数,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安然事件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塞班斯法案的出台是一次对华尔街的及时修复。华尔街每一条监管法案的出台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些监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在陈志武对《华尔街》同名书记作序说的:“既然华尔街发展了两个多世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打击,而且一代一代的银行家、投行家的确赚了大量的财富,两百多年里从来没有缺少过对华尔街贪婪的指责,但是,众多危机、丑闻都没能阻挡停止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每次照样能爬起来更健康地壮大,这本身说明华尔街必然对美国、对世界至关重要,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离不开源自于华尔街的金融。因为人性决定了:任何东西只有在它具有真正的价值,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才能经久不衰、繁荣昌盛。”我有时候想吧,那些世界首富都那么有钱了,怎么花也花不完,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数字了,为什么他们还不停地工作赚钱呢。这或许就是贪婪吧,人到了那个位置上,就不得不那么做,很多原因让他不能够退下来吧。总得来说,掌握做事情的度,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许多。从贪婪到更贪婪,最后走向毁灭,是金融大鳄们的一贯路径。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些人成功,其他人失败,生活本就如此。
  华尔街的历史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华尔街》提到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联系。我想主要谈下华尔街经历了三次战争,因为这三次战争在华尔街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三次战争前期和后期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性意思也是写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及时在某个时期美国曾一度繁荣但是有繁荣就必有衰退。历史的发展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是很多问题积累在一起的爆发,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所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修正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持续时间为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此战不但改变当时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最终被废除。南北战争前,华尔街的债券发行都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发行的。南北战争期间,北方的银行家库克革命性地向公众发行战争债券,使得北方联邦政府得以迅速地募集到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而百姓也得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一种投资,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北方政府。尚未掌握现代资本市场这一重要工具的南方政府,只能依靠大量印钞来支持战争费用。这使得南方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同时,国债规模剧增,催生了华尔街的空前繁荣,1865年交易量达到60亿美元。南北战争使得华尔街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华尔街在这个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支撑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南北战争中的战争融资,推动了美国由铁路带来的第一次重大工业华浪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无疑是这场在大洋彼岸发生的战争的最大受惠者,无论是它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迅速扩大,1917年到1919年的共发行自有公债215亿美元,投资者群体有战前的35万增加到数百万。美国资本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一战前后的美国经济,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美国的股市规模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以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例,股价从46美元飚升到460美元,并一度达到600美元。一战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理英国发放了银团贷款30多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毁了欧洲,却使美国富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更是在战火中赚了个盆满钵溢。一战使得美国一举从战前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华尔街也从伦敦手中接过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权杖。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发生的全球性军事冲突。就在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欧洲被仇恨蒙住了双眼所以又掉入了同一条河流,而华尔街则又借机大捞了一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却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帮助美国结束了“大萧条”。整个二战期间,美国股市一直在上涨,道-琼斯指数从130点增长到210点。战时的军事工业抑制了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引发了战后经济的迅速繁荣。战后全球资本市场完全进入了华尔街时代。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过去,吸收许多经验教训。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如今大门前耸立着华盛顿像以纪念此事。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华尔街2观后感篇三: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本片《华尔街》是一部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内幕交易,贪婪地汲取证券市场财富的故事,最终因为年轻的Bud Fox的良知而被送入监狱。
  片中Bud Fox 是
  一名证券公司的员工,业务为为各类客户推荐股票并促使他们购买。该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所谓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如证券)的交易市场,即“旧”金融工具(如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的二级是相对于证券发行市场而言的。
  Bud Fox 不满现状,抓住机会找到了股市大亨Gordon Gekko并竭力表现自己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Gekko对此并不满意,情急之下Bud Fox 把从父亲 Carl Fox 处听来的关于蓝星航空尚未公布的官司判决透露给了Gekko,Gekko考虑后委托Bud买入一部分蓝星股票,之后蓝星关于官司判决结果出来证实了Bud的消息自此Gekko开始信任Bud。
  事实上,这次交易属于内幕交易(inside trade),Bud 与 Gekko属于业内人士,在了解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对这些限制置之不顾,在美国证券市场,此类行为应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监管与处罚。
  在对Bud产生信任之后,Gekko对Bud提及了Sir Larry Wildman及他们之间的恩怨,并称现在是复仇的时候。Gekko称Larry现在在美国,可能有什么投资项目,让Bud去刺探消息。Bud推脱称如果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自己会被吊销执照,但最后不甘心失去Gekko的信任,接下了这个任务。
  Bud在对Larry的一系列跟踪之后判断Larry其实是想购买Anacott Steel的股票,Gekko即刻表示让Bud买入一千五百股50美元的Anacott Steel的七月购买权。
  此处的购买权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合约,所谓期权合约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固定数额的商品、货币或证券的权利。故如果Larry对Anacott Steel实行大规模购买,则Gekko可以在七月份仍以50美元买入即可获利。事实上,Gekko已经猜到Larry要收购Anacott Steel,故他指使Bud持续大量买进Anacott Steel股票,推高价格,提高Larry收购的成本。最后Larry以每股71.5美元的价格与Gekko达成协议,收购Gekko手里持有的Anacott Steel股票。这次Gekko的大量股票买入行为事实上以个人的力量改变了证券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扰乱了交易秩序,使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有效性(efficient capital market)被破坏。
  自此之后Gekko又收购了泰达纸业。Bud建议Gekko收购蓝星航空,以便可以对这个有深厚感情的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自己可以担任高管,Gekko最终答应做这笔投资。但事实上Gekko并未打算改造蓝星航空,而是利用Bud的关系去疏通蒙骗工会的重要人士,并最终希望将其分拆出售。
  Bud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并与蓝星工会及Gekko的死敌Larry Wildman合作并挫败Gekko。影片的结尾Bud与警方合作录下Gekko的犯罪证据,最终两人都接受法律审判。
  影片全片的主线是华尔街的内幕交易,金融大亨掌握着巨大财富,不图创造财富而是持续做着零和游戏,与贪婪为伍,使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于极少数人手中,耐人寻味。

(2) [华尔街2]电影大公司小老板观后感


  电影大公司小老板观后感_【1】
  我要说的,是一部关于失业题材的电影,叫作《大公司小老板》,又名《优势合作》、《公私密友》。这一电影说的是,一个51岁名叫丹(丹尼斯•奎恩饰)的中年人、公司中层,其职位突然被一位26岁名叫卡特(托弗•戈瑞斯)的年轻人取代后发生的系列故事。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均是克里兹•韦兹,对,就是《美国派》的两位导演“韦兹兄弟”中的一位,仅凭这一点,你大体就能判断《大公司小老板》和《在云端》的异同,如果各自一道菜来形容,那么后者是蒜蓉菠菜,前者则是宫爆鸡丁。
  与从风格到底是平实还是劲爆上区别这两部电影不同的,我更愿意从财经的角度来剖析。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在云端》是通过一个巧妙角度映射金融众生相的片子,按说财经的味道应该浓一些,事实上它早已在不经意中,把一切可能会出现财经元素的片段,用心理学的语言进行了“翻译”,比方对“背包哲学”阐释。而《大公司小老板》呢,这个听起来就应该像《美国派》一样通过性感甚至夸张的手法和普适性语言来表达好恶和情绪的电影,却在非常多的地方,非常直接、不加翻译的加入了财经元素。
  譬如,影片的前、中、后三部分,都提到一个概念──并购。先是男主角丹所在的《运动美国》杂志被富豪泰迪收购,卡特正是这个时候,从泰迪旗下一家通信公司“空降”到《运动美国》,取代丹的广告部总监的位子的;中间呢,当卡特上任演说时,又提到了“协同营销”“全媒体”这些词,很潮;影片最后,再一次是关于并购的消息,不过这一次是对泰迪来说是被并购──他将《运动美国》杂志转手了,因为这杂志里有太多像丹一样坚持自己的底线和职业理想的老黄牛了,换句话说,泰迪是个玩资本运作的大户,收购一本正统的杂志显然气场不合,更何况他并没有在职业经理人选择上下什么工夫,所以在嗅到火药味时,早出手早解脱,免得夜长梦多。
  在一部“类《美国派》式”的电影里添加许多财经语言,确实挺别致。当然,需要提及的是,《大公司小老板》上映的2004年,企业并购话题在欧美很热门。之前一年的全球十大并购事件,美国占了七席,而美国在线在以630亿美元吃下时代华纳两年之后,宣布将公司名称再改回到并购前的时代华纳。克里兹•韦兹显然想通过一部影片来反映企业并购对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但是对于这种财经语言,是不是应该“下沉”一些,再接些地气,把并购的起落用更平实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略显局促呢。
  其实我们也能读出导演的努力尝试。他至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比式的铺衬,剧情总是在丹和卡特的悲喜间切换,譬如丹知道自己50多岁还喜得一子后激动万分,大叫“太好了”,当然他同时明了自己接下来的财务压力有多大,而与此同时,卡特升职后一样激动万分,半夜里吵醒妻子,大喊“太兴奋了”,尽管他并没有去想,没有任何广告经验而只会狂谈营销创新理论的自己,接下来的路是否坎坷。这样的交叉推动着影片以一种自然的形式前进,再比如丹搬出自己办公室再搬进来,卡特搬进丹的办公室再搬出去,办公桌上一些近乎缩写的细节的表现,都能使之前或正在演绎中甚至紧接着就会出现的财经元素不那么突兀。第二种方法,就是近镜头,这部片子里有好多处特写,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各个角色在每个事件中的情绪,最为原生态地传送到我们的眼中,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使一切乍听起来比较专业的财经元素有了性格,活灵活现了起来。
  诸多手法融合的最好的一处,是影片将末里,丹和卡特一起去见潜在客户卡尔布的片段。几句简单的台词,和卡特脸上那一拳印记,就使一个关于“富二代到底应该有多大决策权”的话题给解决了,精炼,有力。
  当然,无论是比较性的阐释,还是从心理角度的剖析,抑或描述性影像与解释性影像的混搭,财经元素只是为电影的主题服务的,正如《大公司小老板》想告诉我们的,老大永不伤悲。但你又不能否认,财经元素如果找到了最佳的形式感,会给电影增色不少。你看1980年代的《华尔街》,把一个专业的故事讲得多生动,可是到了《华尔街2》,一切又憋脚起来了,与其说是故事老套,倒不如说导演和编剧没有再在财经元素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痛下功夫。从这一点上来说,《华尔街2》不如《在云端》和《大公司小老板》。这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正如你不能逼克里兹•韦兹拍《美国派》的资本市场版一样,不过混搭为王,同样是讲并购、分拆以及富二代决策权的话题,克里斯托弗•诺兰拍出了《盗梦空间》。
  电影大公司小老板观后感_【2】
  开头就是最爱的家常感觉,轻松的背景歌声中,51岁的DAN起床,洗漱,在厨房的电视里却得知了自己的杂志《运动美国》被收购,祸不单行的是在垃圾桶里看见早孕验孕棒——怀疑自然不是自己的太太而是正在上大学的大女儿。在一家公司干了20多年,相信自己的杂志广告给客户的物有所值,和所有员工都是私人好友,为女儿转学到纽约大学而不得不把房子二次贷款,还是总不放心她住在外边——一个典型的后中年时期老爸,辛苦却心甘地为全家打拼。可能唯一不同的是太太又怀孕了,这个小家伙的到来又将是一笔大开销,如果有什么时候不适合被开除,这就是最不合适的时候。
  另一边,收购DAN的《运动美国》的TEDDYKAY公司,小老板CARTER正因为他的恐龙造型的电话而倍受赏识,虽然才26岁,CARTER已经成了重点栽培的对象,接管了《运动美国》的广告部,成了51岁DAN的上司。CARTER会因为被提升而在夜里3点还睡不着觉,会在周日还召集大家开会,买得起宝时捷911,却在开车出买场的时候就把车子撞瘪,吊着胳膊回家的时候,自己新婚7个月的妻子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又要离开。他的工作已经成了生活的全部,和妻子离婚之后就睡在办公室。DAN是新一代的工作狂人,他兴致勃勃地追逐事业的成功,但在之外的空虚中也有些迷惘。靠超大杯咖啡支撑的DAN其实还是个孩子,和妻子离婚之后的周年庆不想回家,就赖到DAN的家里去体验一个真正家庭的感觉。在纽约街头再次遇到美丽的ALICE(斯嘉丽·约翰森),还是在她的网之下臣服了,想所有做了坏事的毛头小伙一样,CARTER看到DAN还是会心虚的很。

(3) [华尔街2]华尔街之狼观后感例文

  华尔街之狼影片讲述的是华尔街传奇人物乔丹·贝尔福特的故事,这位股票经纪人曾在三分钟内赚取1200万美元,31岁时就拥有亿万家产。为大家分享了华尔街之狼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1
  在美国,百分之一的富人们掌握着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金钱,华尔街是这些命运宠儿们的天堂。物欲横流的华尔街与金钱画上等号,每一寸土地散发着俗不可耐的铜臭味和昂贵的古龙水香气,一批批年轻气盛的金融追梦者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地投身于金钱的滚雪球游戏。它也与人性的贪婪画上等号,累积的财富只能让少数人满足,而华尔街人的目标不设上限——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华尔街之狼根据真实人物改编,影片本要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NC-17级,即比R级更为严格的,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允许观看,并有可能在“观看过程中猝死”的影片等级。片中充斥着粗口,暴力,露骨的色情,吸毒桥段,以及令道貌岸然的看客们讶异皱眉,让人性中“兽”的一面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的疯狂作乐派对。普通人往往难以置信片中描绘的癫狂生活方式。正如主角乔丹贝福特带着他标志性的,仿佛世界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笑容,对着镜头所说的:“我一天磕的药足够放倒整个曼哈顿。但是,我的朋友们,这世间比可**更令人上瘾欲罢不能的毒品,只有金钱。”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歇斯底里,酣畅淋漓地演绎了乔丹贝福特这个魅力无敌,油嘴滑舌,奸佞狡诈,如癫似狂的华尔街狼人。他白手起家,在一间小地下室里以替中产阶级买卖廉价便士股票一夜暴富,带领着他一群狐朋狗友的创业团队进军金融界圣地华尔街。他能在三分钟内赚一千二百万美元,他成为了金融业界根深蒂固的大亨们轻蔑却羡慕的“狼人”,他的一举一动占据着华尔街日报头条。但在这风生水起的事业背后,他用公费在办公室公然**吸毒,他在办公室领着全体员工策划一次次不堪入目的派对,抛弃原配与美丽富有的女公爵结婚。
  乔丹贝福特似乎验证了一句老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华尔街之狼》不由得引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深切担忧。事业成功是世上所有工作者们的追求,不以此为追求的倒真正是不思上进不得进取的潦倒失败者。贝福特的家财万贯,香车豪宅,社会地位是千千万万没日没夜在办公室忙碌的白领们最终目标。但人一旦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当所有束缚你的枷锁不复存在,当你的财富给予你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利,当你日夜纵情狂欢而你的资产自觉地愈发庞大无需你的辛苦工作的时候,接下来你该怎样做?工作或不工作,财富一样增长,律己或不律己,人生一样短暂。没有人能够约束你,世界被你压在掌下,任你搓圆揉扁。无限制的自我放大化能够让人忘乎所以,人之根本暴露无疑,在金钱至上的华尔街,拥有美国99%财富的人们吸毒狂欢滥交**,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带着玩世不恭的心态疯狂地消耗自己的时间,财产,和生命。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本钱这样做,因为他们的资产还能在一个个派对中悄无声息地增长。
  那么,我们所追求既然就是同样的成功,同样的财富,是否说明在内心深处,在西装革履的华丽外衣下那不轻易示人的隐秘一角,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也都是同样的放纵,同样的滥情,同样的癫狂呢?渴望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能够带来的彻底的,令人畏惧的自由。而《华尔街之狼》展示的则是获得自由后得到释放的贪婪暴力之本性。正如霍布斯所说,大部分人原始的**只是被社会,法规,道德观等虚幻的,强加于人身的思想抑制住。归根结底那阴暗的,带着不详黑色的人之本性,是渴望狂轰滥炸式,彻底的放荡与堕落的。但“放荡”和“堕落”这样的负面词汇只是人的语言描述此类行为的偏见。华尔街之狼中这群获得自由的人们,是纯粹被激情和欲望驱使的人们,如果这种存在状态是被社会公认为“恶”的,那岂不是验证了霍布斯的“人性本恶”?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由此家喻户晓的诗歌能一探人类心中自由的价值,却没有人能准确定义,自由到底是什么?多少人对自由趋之若鹜,但是你得到自由后,你会怎样做?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2
  圣诞期间,又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华尔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上映。这部由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制作,Martin Scorsese导演,著名演员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影片,耗资一亿多美元。在此同时,“华尔街之狼”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的提名,Leonardo DiCaprio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华尔街之狼”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Jordan Belfor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尔街上的一名股票经纪。九十年代初,他创立了Stratton Oakmount 公司,以大力推售廉价分币股票(penny stock,在华尔街这类股票被称为“垃圾股”)而大获利润。在Stratton Oakmount 公司鼎盛时期,它有超过一千名的雇员,股票出售总价超过了十亿美元。但是,这种所谓的廉价分币股票完全是一场骗局,它造成了投资者两亿美金的损失。Jordan Belfort于1998年因交易欺诈与洗钱被起诉,在他与联邦调查局(FBI)合作并提供他人犯罪的证据之后,他被轻判,只服刑22个月就出狱。在狱中,他起了写书的念头。出狱后,他的两本回忆录“华尔街之狼”(Wolf of Wall Street)和“抓住华尔街之狼”(Catching the Wolf of Wall Street)先后出版。电影“华尔街之狼”就是根据Belfort的回忆录改编的。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华尔街的批评不绝于耳。而“华尔街之狼”是自那以后第一部最为真实,深入地挖掘华尔街丑闻,披露华尔街蛀虫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全片长达3小时,大大超过一般影片的长度。但我在观看过程中,丝毫不觉得影片沉闷,冗长。全片结构紧凑,情节起伏,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全片对华尔街丑闻的揭露确实是触目惊心的。当Belfort初进华尔街,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年轻股票经纪时,他的老板午间带他到高档餐厅用餐,并告诉他“在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毒品,**(hookers)”,并当场在餐厅吸毒。这样的“启蒙教育”令人不寒而栗,而Belfort也是遵循这样的“启蒙教育”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Belfort到廉价分币股票公司任职时,已能将他在以前学到的推销技巧熟练运用,他在电话中口舌如簧,向不知情的顾客推销垃圾股的一幕,连同事都听得目瞪口呆。
  当Belfort 自开公司后,立即向雇员面授一套欺骗顾客,鼓动他们买入垃圾股的基本程序。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到,股票经纪那一套信誓旦旦,貌似诚恳的语言,都是骗人的鬼话。Belfort的公司初获成功之后,他与前妻离婚,在将与模特儿结婚前夕,决定举办一个单身汉派对(Bachelor"s Party)。他包了一架飞机,飞往拉斯维加斯,机上,除了公司的员工外,还有多名**。不但飞机的钱,连**的钱也是公司支付的。但如果观众细细一想,就会想到这些钱,都是不义之财。机上,公司员工与赤身裸体**胡闹的一幕,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事实上,整部影片,都充斥着给人以强烈刺激的镜头。这其中包括Belfort多次的吸毒镜头,吸毒之后的疯狂,和**鬼混的镜头,让女人全身上下绑满钞票准备将朝钞票带往瑞士的镜头,以及豪华游艇在地中海风浪中沉没的镜头。全剧对豪车,豪宅,豪华游艇,美女,奢侈的生活方式,有许多描写及渲染。
  “华尔街之狼”上映后,引起了一阵批评之声。有人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受害者,即那些买进廉价分币股票而损失惨重甚至是终身积蓄的投资者,没有展现这骗局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受害者绝不会有心情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有人还认为,影片不但没有谴责Belfort的丑恶行径,反而将他作为影片的主角,美化和渲染了他的敛财能力和奢侈生活。有人更进一步认为,今日的青少年看这部影片,会崇拜剧中的主角,羡慕他的成功和生活方式。
  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能尽然同意。毋庸置疑,全片对豪华奢侈,挥金如土,美女加毒品的生活方式,确有过分渲染之处。但这些描写,毕竟与剧情和人物有关,同时,这也是多数好莱坞大片的共同特点。一部影片,毕竟不是一部明确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道德教材。影片,是用艺术的手段和方式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让观众自己来作出判断。我觉得,“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全片描写了Belfort是怎样从一个尚带几分天真的年轻人,在华尔街的“教育”下,变成一个贪婪,狡诈的金融业蛀虫。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Belfort 初进华尔街,和他的第一个老板吃饭时,还带着几分稚嫩,一点都不懂华尔街的规则。当Belfort应聘廉价分币股票公司,听到出售这种股票的佣金高达50%时,大为惊讶。但是,渐渐地,他学会了华尔街的规则,再加上他巧舌如簧的才能,最终他成为了华尔街的顶级蛀虫。他不但会骗顾客,也会骗员工,还会脸不红,心不跳地和联邦调查局探员周旋。这种演变的进程,令人震惊。这使观众看到了在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下,在华尔街这样的环境里,从人变为魔鬼是多么容易。我觉得,作为成人观众(顺便说一句,这确实是一部“青少年不宜”的影片),我们能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这一残酷的现实。
  当然,有人会认为,在片中,受害者完全未出现,联邦调查局探员的形象也显得单薄,苍白,正义未得到伸张。但是,如果在影片中展现大快人心的场面和结局,反而会消弱影片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中,Belfort被法院判决赔款受害者1.1亿美元,但他只支付了一千一百万元。在他出狱后,他靠出版两本回忆录又赚了一百七十万(电影版权还能赚钱),但只有一小部分款项用于支付受害者。金融诈骗,隐蔽复杂,查处此类案件,费时费力,取证艰难,往往诈骗者难于得到应有的惩处,受害者最终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千上万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华尔街上,只有寥寥几人入狱,而大部分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追回。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Leonardo DiCaprio 在影片中的表演颇为出色。我们最早记得的他,是“Titanic”中那个略带青涩的大男孩。而这部影片中,他展现了成熟的演技,把一个金融蛀虫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醉酒和吸毒品后的疯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奖,确实名副其实。
  “华尔街之狼”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比之其他大片,其最大的特点是它贴近生活,揭露了华尔街隐秘不宣的一面。许多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哈比人”等,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尽管这些大片耗费巨资,有精致的情节,宏伟的场景,有卓越的特技造成的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它们难以真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不知别人如何,就我而言,我甚至不能记住这几部大片的基本情节。我更愿意欣赏“华尔街之狼”这样的影片。
  “华尔街之狼”所讲诉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二十年后的今天,华尔街上的金融欺诈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其手段更加多变,装饰更加华丽,隐藏更加深邃,影响更加巨大。和今日的骗局相比,Belfort 当年的骗局只是小巫见大巫。在金钱和欲望的指使下,更多的不法之徒设下种种圈套,骗取投资者的财富。“华尔街之狼”的编剧Terence Winter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没有吸取教训,事情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华尔街上的欺诈,还将正常地继续进行下去(Business as usual)。怎样杜绝华尔街的蛀虫,影片没有提供答案,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而容易的答案。但是,影片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揭露了华尔街上这些丑陋的传统,环节和内幕。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影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8292/

推荐访问:华尔街2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