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怎么读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4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诰怎么读篇1:元稹怎么读


  【元稹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诗歌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人物生平】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小故事】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诰怎么读篇2:劝别人学习的句子


  1、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8、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39、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40、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41、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42、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43、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44、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4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4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4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8、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馔,欲暖而惰裁衣也。——颜之推
  49、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50、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1、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52、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53、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56、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徐干
  57、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5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9、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60、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61、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诰怎么读篇3:三字经详解: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又称《尚书》,尚有上的意思,书是文献汇编,《尚书》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历史文献汇编,其文辞古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相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对六经文化进行过系统地整理。将书经中残缺不全、无文献可考的东西删掉。有些属于私人谱牒性质的诰命,选取重要的留下来,合为百篇,其内容上自尧舜,下至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为止,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为什么孔子叙述历史,要从尧开始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资料不充分,不敢轻易下结论,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尧以前的远古史,我们只能从甲骨文及考古文物中去发掘了。
  六 种文体中的“典”是帝王受命之书,凡可以做为常法永存的圣君明王录也称为“典”。历史上有“三坟五典”,今天仅存“尧典”与“舜典”两篇了。“谟者谋 也”,是臣子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是臣属对君主的谏言,如“伊训”;诰是晓谕帝王的言辞,如“汤诰”;誓指君主出征前的讨敌檄文,如“甘誓”、 “秦誓”等;命是君王发布的命令。
  《书经》里面收录了六大类、五十八篇文章,类似现代的官方文体文件,学生要熟悉这六种文体,以备将来出仕时起草公文之需。
  孔 子删定的百篇《尚书》,被秦火焚毁。汉文帝登基后,昭告天下征集《尚书》书稿,有一九十岁的伏生,口授《尚书》一部。至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 要拆除孔子故宅。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夹层里藏的竹简,内有《尚书》58篇,史称《古文尚书》。孔子十一代孙,经学家孔安国,奉汉武帝昭,将古文改写为隶 书并为之作传,史称《今文尚书》58篇,较今天的《尚书》多出16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病逝,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小孩子怎么治理国家呢?只好由叔叔周公协助理政。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开创了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基业。
  《周 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作《周礼》,设计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 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样就奠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这里才赞扬周公,说他“著六官,存治体”。
  “六 官”就是天官冢宰,明清叫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明清称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为礼部,相当于 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夏官司马,为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秋官司寇,为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和公安部;东官司空,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 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六官又称六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直到今天,我们政府序列,组织管理体制的架构也还是如此,没有大的变动,“著六官,存治体”所言不虚也。
  五 经之中不含《周礼》,什么原因呢?孟子解释说“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战国时期的诸侯,谁也不敢照《周礼》这面镜子,害怕见到自己的丑恶面孔,所 以去掉了《周礼》。而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又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其实这两句话的 意思是,“礼仪不排斥庶人,刑法不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 古之理,可见被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4335/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