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龙画法视频]工笔龙画法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07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工笔龙画法]从雕花匠到画匠阅读答案

  导语:有这样一群画匠,他们倾尽全力在一张又一张的白纸上涂抹着色彩,甚至常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从雕花匠到画匠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5.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6分)
  16.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6分)
  17.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1)勾影《芥子园画谱》;(2)跟萧芗陔老师学画像;(3)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画。(每点2分)
  16.(1)雕花工艺上改进圆刀法;(2)雕花的花样上造出许多新花样;(3)画像上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每点2分)
  17.含义: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了。(2分)情感:表达了祖母对孙子以艺持家的赞赏与鼓励,也表现了齐白石对自己画艺的满意。(4分,每点2分)

(2) [工笔龙画法]诗歌表现手法总汇

  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试题中较为常见。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 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迭韵,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法《雨霖铃· 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 赤壁怀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的,细腻的风格《一剪梅· 红酥手》;词中用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 ·淮左名都》。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修辞技巧
  一、常用修辞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拟人
  1、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第一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五)、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1、  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  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2、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八)、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
  (九)、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十)、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一)、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二、附、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例: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

(3) [工笔龙画法]小说语体及语言生成惯性

  《小说语体及语言生成惯性》细致的讲解,有序的描述启示读者对写作手法的奥妙,言语景物的酝酿与运用让人一读再读。
  语体与文体有着相适应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文体形式就对应不同的语体风格。所谓语体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又名功能风格。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言语环境所形成的一系列使用全民语言材料特点的集合。人类社会交际多方面的需要是语体存在的社会基础,语言材料在功能上的分化是语体存在的语境基础。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和语言材料的功能分化,语体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公众书卷语体两大类,后者又分为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和事务语体等几类。狭义上的语体文指白话文,与文言文相对。
  各种语体都具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它语体往往是不调和的、相排斥的。如科学语体排斥艺术语体中的儿化词,以及各种转义手段,像“小花儿,小草儿”和“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等。艺术语体排斥科学语体中的术语和结构复杂的长句子,科学术语进入艺术语体要经过功能上的改造,使之服从描绘形象的要求。语体的排斥性和渗透性是辨证的统一。
  适应于一定的交际目的和言语环境的语体,在交际过程中有规律地经常地复现出一系列用词造句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但为人们所意识,而且对使用语言有约束力,具有相对固定的性质。每种语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具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语体往往是不调和的,相排斥的。它与语体的变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体现出的语体体系性。表现在特定社会领域的交际目的和交际任务、言语环境等决定着在言语中积极运用特定性质的语言单位及语义类型。由于语言单位在功能上的联系,连贯话语在整体上便具有了某种修辞——语义上的色彩,它们就给予言语以某种特性,形成语言风格的使用惯性。
  文体是对文章分类而言的,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而语体又与文体有着的对应关系,语体也决定文体特点,而文体又需要一定语言风格特点的组合。作为小说这一文体,由产生到发展,已形成了文学语言风格类聚的使用惯性。
  小说语体是在文艺语境类型决定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运用与小说语境相适应的语言手段,以叙述和描写、抒情为主要表现的语言,反映生活世界的一种审美的语言功能变体集合,这种从语体角度对小说的界定,可以称之为小说语体。并且以其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区别于其它语体形式。经过历代作家、文论家的创作实践与积累,形成一种特有的小说语言生成惯性。
  小说语体,从消极修辞角度它更注重词语的选择与锤炼,亦即炼字、炼词,锤炼词语;从积极修辞角度更需要采用如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通感、婉曲、对偶、留白等多种辞格的修辞方式,以营造作品的意境,深化作品的主题;因为小说原本就如《汉书》“小说者,街谈巷议之说也”,所以还要与广大读者链接,运用一些诸如方言、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及谚语,使作品更加接壤地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学形式的不断演变,小说语体也呈现动态类聚与充值,比如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语言和外来语的引入,将不断地为小说语言功能增添新的话语元素。
  小说创作的最基本目的与作用,就是要达到情节吸引人,故事感染人,要达到这一宗旨,就必须增加感情色彩,采用大量的抒情手法。小说语体一般来说感情色彩强烈,强调主观抒情性,风格绮丽。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强调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亦主张文学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由于每位作者生活际遇不同、创作动因不同、审美修养不同、心理状态不同,所以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不同。这就需要采用恰到好处的抒情笔墨,字里行间流溢出或爱,或憎,或激愤,或苦闷,或欢乐,或哀伤,或悲悯,由此引发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环境景物的渲染和烘托主要靠描写的表达方式。描写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或环境进行具体的逼真的摹声摹状的描绘。正如古人所谓“体物写志”“拟诸形容”达到行文如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描写是小说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以描写手法论,主要有白描、细描等。以描写对象论,主要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以描写对象论,主要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包括外形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景物描写又包括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和场面等。描写,就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把人物、景物刻画得绘声绘色,有形有神,可感可触,跃然纸上。
  作为小说的语体,描写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为使小说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已形成这一语体类聚的使用惯性。如白描法、细描法、定点描写法、动点描写法、移步换景法、分类描写法、缩放法、画眼法、对话法、独白法、细节写法、点画结合法、画龙点情法等。
  1、白描法。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这种技法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约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鲁迅在《作文秘绝》中归纳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刘心武认为“白描,就是叙述本身成为一种高级描写了,这是文章的一种高级境界。”(《小说语言问题之浅见》)白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文字朴实,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融而为一;二是简炼传神,不用很多笔墨,不搞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
  2、细描法。细描,又称工笔,是指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写。它不是描绘大致的轮廓,而是细致入微,一笔不苟地进行刻画,可以把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定点描写法。我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叫立足点。定点描写,就是固定立足点,将所看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来。所谓“一定顺序”,指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从左至右,从右至左等。但不管按什么顺序写,作者的立足点始终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如临其境、如在眼前的感受。
  4、动点描写法。是指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它象电影镜头一样,表现的对象不变,但摄影机(亦即观察者的立足点)却不断变换位置、角度和焦距。于是,便有了远景、近景,仰镜头、俯镜头等。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事物的形貌动势,给人以主体感,从而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这里的角度和立足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移动,而是应当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时间空间的制约和作者情绪的起伏,或由远而近,或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等等,有次序有规律地调整变化。这样,不仅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能形神毕肖,跃然纸上,而且整个文章也会显得多姿多彩,富有魅力。
  5、移步换景法。它属于动点描写的一种,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有的景物从一个角度写,就可以反映出它的特征,这用“定点描写”就够了;有的景物要从几个角度写,才能反映它的面貌,这用“动点描写”就行了;还有的景物不仅要写出它的外观,还要写内部,不仅要写表面,还要写深处,才能反映全貌。
  6、分类描写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既不按时间顺序写,也不按空间顺序写,而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如按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顺序,或按不同的方面如按形状、颜色、声音的顺序来写。按时间的推移写,着重反映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特点;按空间的转换写,着重反映景物不同的局部、不同的侧面的特点;按类别写,则着重反映景物的不同构成因素的特点。
  7、缩放法。这种方法就是立脚点和观察点都基本不变,通过画面的转换,逐步缩小或扩大画面的景物范围。例如电影中的推进镜头,先是远景,然后,镜头逐步推进,景物范围逐渐缩小,画面也逐渐清晰起来,最后是一个特写镜头,点出“主要对象”,这就是缩放法。缩放法的特点是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不断转换,变化相续,给读者以目不暇接、新鲜动人的感觉,使作品内射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8、肖像描写法。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身材、服饰、风度等进行描写。“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物的肖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至于肖像描写在作品是一次完成集中笔力对人物肖像进行完整的勾勒,还是多次完成随着情节的展开分散描写,逐渐显现出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肖像应在作品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逐渐在纸上浮现出来,从而造成立体化的性格。
  9、对话描写法。对话是小说这种语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者往往通过对话来反映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内心想法、身份修养、感情态度等。“言为心声”,对话比作者单独地叙述更强有力。让小说总人物角色去行动、去说话,同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
  从小说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文体特点,就要求与其相对应的语言风格。典型事件就需要有一定的叙述性语言,同时需要角色去行为和说话,才能完成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典型事件。其语言功能自然需要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文体特点主要由叙述和描写来完成,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典型环境又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化境需要叙述性语言来介绍或诠释说明,自然环境则由描写来完成,如果从描写的形态看,又分静态与动态描写;典型人物的塑造则大多需要描写来完成他的形象。把人物放在事件去活动,这就需要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在小说的叙事中,即使是记叙大多也需要动态语言来推动情节的展开、发展到高潮。
  由于小说这一文体就是再现历史或现在,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故事,概括小说的语言特点大抵可分叙述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心理语言、对话语言、抒情语言等文学语体风格的分类集合。所以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掌握小说语体的功能风格,在小说语言上下功夫。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5011/

推荐访问:工笔龙画法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