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

来源:教学考试试卷 时间:2018-07-04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考试试卷】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篇(1):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曾被舍弃的微光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解析】
  与往年高考一样,高考作文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查阅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发现有一个特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
  今年高考作文为材料作文的地区有北京、四川、福建、上海和广东、天津。其中上海的考题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天津的考题为——材料作文:两条鱼在河里游泳,老鱼问小鱼:河里的水质如何?小鱼说:我不知道水质是清澈还是浑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事情体现大道理。根据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以上。
  拿这些题目与两年前的材料作文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给出材料之后,不再限定学生的题目。比如,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天津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的世界。给出的材料是:世界似画家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我国高考作文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主题先行,限定学生的观点,要求学生必须有正确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因此,每次作文,教师、家长和考生都担心刹偏题,担心观点错了,整个作文得很低的分数。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减少了与时事政治的脱钩,增加了材料作文,让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撰文,意图使作文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表达。但其中不足的问题是,有的材料给学生的思辨空间太小,或者太生僻,不为大多数考生所熟悉,再就是在给材料之后,再限定学生必须按规定的题目写作。像天津地区的作文,今年的材料作文就比2010年明显更甚一筹,给学生较大的思辨、想象空间。
  给学生材料让学生开放式写作,这与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很相似。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面试也受到舆论关注,相比传统的考试,面试的灵魂在于没有标准答案,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可以有十分个性的观点,只要自己能自圆其说就可,这种面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达空间。
  当然,无论是对于口头表达的面试还是书面表达的高考语文作文,考生和家长都有一个担心,题目变得灵活,题目不加限定,老师的评判尺度怎么掌握。这也是我国高考作文的大问题,考生们不是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而是写让考官满意的文章,于是会揣摩考官的喜好行文。高考范文之所以流行,就是这一原因。因此要让考生们能自由表达,还有必要在考题变化基础上,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篇(2):《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商品销售量(件)与销售价格(元/件)负相关,则其回归方程可能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回归方程的简单应用及负相关的意义.
  答案:A.
  解析:因为销量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排除B、D,又因为销售量不能为负数,故答案选A.
  2.(2009宁夏海南理)对变量,有观测数据理力争(,)(,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有观测数据(,)(,2,…,10),得散点图2. 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
  A.变量与正相关,与正相关 B.变量与正相关,与负相关
  C.变量与负相关,与正相关 D.变量与负相关,与负相关
  考查目的:考查正、负相关的意义,以及散点图对认识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作用.
  答案:C.
  解析: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变量与负相关,与正相关,答案选C.
  3.(2012湖南理)设某大学的女生体重(单位:kg)与身高(单位:cm)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根据一组样本数据(,)(,2,…,n),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与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
  B.回归直线过样本点的中心(,);
  C.若该大学某女生身高增加1cm,则其体重约增加0.85kg
  D.若该大学某女生身高为170cm,则可断定其体重比为58.79kg
  考查目的:考查回归直线方程及其与观测数据关系的理解.
  答案:D.
  解析:由回归方程为知,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与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回归方程的过程知,所以回归直线过样本点的中心(,),利用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估计总体,所以D不正确.
  二、填空题
  4.现有如下判断:
  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
  ②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③回归分析是对具有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
  ④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考查目的:考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回归分析的适用范围.
  答案:①②④.
  解析:由回归分析的方法及概念判断.
  5.(2011山东理)某产品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额y的统计数据如下表
  广告费用(万元)
  4
  2
  3
  5
  销售额(万元)
  49
  26
  39
  54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方程中的为9.4,据此模型预报广告费用为6万元时销售额为 万元.
  考查目的:考查回归方程中系数的求法,以及求预报值.
  答案:65.5.
  解析:∵,∴,于是回归方程为,∴当时,.
  6.(2011广东理)某数学老师身高176cm,他爷爷、父亲和儿子的身高分别是173cm、170cm、和182cm.因儿子的身高与父亲的身高有关,该老师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他孙子的身高为 cm.
  考查目的:考查利用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求线性回归方程.
  答案:185cm.
  解析:由题意得父亲和儿子的身高组成了三个坐标(173,170),(170,176),(176,182),
  ∴,∴,∴孙子的身高为.
  三、解答题
  7.某种产品的广告费支出与消费额(单位:百万元)之间有如下对应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
  50
  70
  ⑴画出散点图;
  ⑵求线性回归方程;
  ⑶预测当广告费支出为700万元时的销售额.
  考查目的:考查散点图、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直线方程等基础知识.
  解析:⑴散点图如图所示:
  ⑵列表,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得(百万元),(百万元),
  ,,.设回归方程为,则,,∴所求方程为.
  ⑶当(百万元)时,(百万元),∴当广告费支出7百万元时,销售额约为63百万元.
  8.(2007广东)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吨标准煤)的几组对照数据:
  3
  4
  5
  6
  2.5
  3
  4
  4.5
  ⑴请画出上表数据的散点图;
  ⑵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关于的线性回归方程;
  ⑶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2)求出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多少吨标准煤?(参考数值:).
  考查目的:考查散点图、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直线方程等基础知识,以及处理数据和运算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答案:⑴散点图,如图所示;
  ⑵;⑶(吨).
  解析:⑴散点图,如图;
  ⑵由题意得,,,,,∴
  ,,∴线性回归方程为;⑶由回归方程预测,现在生产100吨产品消耗标准煤数量为,故耗能减少了19.65
  (吨).
  浅析高中数学对称问题分类
  【摘要】“浅析高中数学对称问题分类”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数学试题中常出现一些构思新颖解法灵活的对称问题,为使对称问题的知识系统化,本文特作以下归纳。
  一、点关于已知点或已知直线对称点问题
  1、设点P(x,y)关于点(a,b)对称点为P′(x′,y′),
  x′=2a-x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y′=2b-y
  2、点P(x,y)关于直线L:Ax+By+C=O的对称点为
  x′=x-(Ax+By+C)
  P′(x′,y′)则
  y′=y-(AX+BY+C)
  事实上:∵PP′⊥L及PP′的中点在直线L上,可得:Ax′+By′=-Ax-By-2C
  解此方程组可得结论。
  (- )=-1(B≠0)
  特别地,点P(x,y)关于
  1、x轴和y轴的对称点分别为(x,-y)和(-x,y)
  2、直线x=a和y=a的对标点分别为(2a-x,y)和(x,2a-y)
  3、直线y=x和y=-x的对称点分别为(y,x)和(-y,-x)
  例1 光线从A(3,4)发出后经过直线x-2y=0反射,再经过y轴反射,反射光线经过点B(1,5),求射入y轴后的反射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如图,由公式可求得A关于直线x-2y=0的对称点
  A′(5,0),B关于y轴对称点B′为(-1,5),直线A′B′的方程为5x+6y-25=0
  `C(0, )
  `直线BC的方程为:5x-6y+25=0
  二、曲线关于已知点或已知直线的对称曲线问题
  求已知曲线F(x,y)=0关于已知点或已知直线的对称曲线方程时,只须将曲线F(x,y)=O上任意一点(x,y)关于已知点或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替换方程F(x,y)=0中相应的作称即得,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曲线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的方程是F(2a-x,2b-y)=0
  2、曲线F(x,y)=0关于直线Ax+By+C=0对称的曲线方程是F(x-(Ax+By+C),y-(Ax+By+C))=0
  特别地,曲线F(x,y)=0关于
  (1)x轴和y轴对称的曲线方程分别是F(x,-y)和F(-x,y)=0
  (2)关于直线x=a和y=a对称的曲线方程分别是F(2a-x,y)=0和F(x,2a-y)=0
  (3)关于直线y=x和y=-x对称的曲线方程分别是F(y,x)=0和F(-y,-x)=0
  除此以外还有以下两个结论:对函数y=f(x)的图象而言,去掉y轴左边图象,保留y轴右边的图象,并作关于y轴的对称图象得到y=f(x)的图象;保留x轴上方图象,将x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得到y=f(x)的图象。
  例2(全国高考试题)设曲线C的方程是y=x3-x。将C沿x轴y轴正向分别平行移动t,s单位长度后得曲线C1:
  1)写出曲线C1的方程
  2)证明曲线C与C1关于点A( , )对称。
  (1)解 知C1的方程为y=(x-t)3-(x-t)+s
  (2)证明 在曲线C上任取一点B(a,b),设B1(a1,b1)是B关于A的对称点,由a=t-a1,b=s-b1,代入C的方程得:
  s-b1=(t-a1)3-(t-a1)
  `b1=(a1-t)3-(a1-t)+s
  `B1(a1,b1)满足C1的方程
  `B1在曲线C1上,反之易证在曲线C1上的点关于点A的对称点在曲线C上
  `曲线C和C1关于a对称
  我们用前面的结论来证:点P(x,y)关于A的对称点为P1(t-x,s-y),为了求得C关于A的对称曲线我们将其坐标代入C的方程,得:s-y=(t-x)3-(t-x)
  `y=(x-t)3-(x-t)+s
  此即为C1的方程,`C关于A的对称曲线即为C1。
  三、曲线本身的对称问题
  曲线F(x,y)=0为(中心或轴)对称曲线的充要条件是曲线F(x,y)=0上任意一点P(x,y)(关于对称中心或对称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替换曲线方程中相应的坐标后方程不变。
  例如抛物线y2=-8x上任一点p(x,y)与x轴即y=0的对称点p′(x,-y),其坐标也满足方程y2=-8x,`y2=-8x关于x轴对称。
  例3 方程xy2-x2y=2x所表示的曲线:
  A、关于y轴对称 B、关于直线x+y=0对称
  C、关于原点对称 D、关于直线x-y=0对称
  解:在方程中以-x换x,同时以-y换y得
  (-x)(-y)2-(-x)2(-y)=-2x,即xy2-x2y=2x方程不变
  `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图象本身关于直线和点的对称问题我们有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1、函数f(x)定义线为R,a为常数,若对任意x∈R,均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x=a对称。
  这是因为a+x和a-x这两点分别列于a的左右两边并关于a对称,且其函数值相等,说明这两点关于直线x=a对称,由x的任意性可得结论。
  例如对于f(x)若t∈R均有f(2+t)=f(2-t)则f(x)图象关于x=2对称。若将条件改为f(1+t)=f(3-t)或f(t)=f(4-t)结论又如何呢?第一式中令t=1+m则得f(2+m)=f(2-m);第二式中令t=2+m,也得f(2+m)=f(2-m),所以仍有同样结论即关于x=2对称,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的更一般的结论:
  2、函数f(x)定义域为R,a、b为常数,若对任意x∈R均有f(a+x)=f(b-x),则其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
  我们再来探讨以下问题:若将条件改为f(2+t)=-f(2-t)结论又如何呢?试想如果2改成0的话得f(t)=-f(t)这是奇函数,图象关于(0,0)成中心对称,现在是f(2+t)=-f(2-t)造成了平移,由此我们猜想,图象关于M(2,0)成中心对称。如图,取点A(2+t,f(2+t))其关于M(2,0)的对称点为A′(2-x,-f(2+x))
  ∵-f(2+X)=f(2-x)`A′的坐标为(2-x,f(2-x))显然在图象上
  `图象关于M(2,0)成中心对称。
  若将条件改为f(x)=-f(4-x)结论一样,推广至一般可得以下重要结论:
  3、f(X)定义域为R,a、b为常数,若对任意x∈R均有f(a+x)=-f(b-x),则其图象关于点M(,0)成中心对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高中数学对称问题分类”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 >
  3.1.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
  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
  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
  (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
  (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
  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
  (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例题:
  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
  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
  略解: 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
  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 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
  1=(y-0)/(x-0)
  所以 x = y
  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 可作直线a.
  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
  (五)练习: P91 1. 2. 3. 4.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
  (八)板书设计:
  §3.1.1……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3.例1…… 练习1 练习3
  2. 直线的斜率
  4.例2…… 练习2 练习4
  从高考题分析谈高三数学复习:重基础重思维
  今年已经是上海市全面实施二期课改后的第三年,(微博)结构、难易程度等均呈现稳定趋势,延续了“重基础,重”的考查方向,依然注重立意。整体起点较低,运算量适中,考生拿到后很快能够上手,有利于发挥出真实水平。
  试卷结构稳定,考点分布均匀
  今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和2010年均保持一致。填空题共14题,分值为4分一题;选择题共4题,分值为5分一题;解答5个大题共计74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感觉试题表述更加具有“亲和力”,易于理解,但是想要高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书面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
  虽然上海高考一直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不再追求考纲点的覆盖率,但今年的考卷仍然呈现出考点分布均匀的特点。尤其在理科卷中,数学期望、行列式、极坐标、复数、概率等内容交替出现,三角考题难度适中,周期函数、立体几何中的线面角、二面角等内容均有涉及。三大重点板块函数、数列、解析几何依然是分值 “大户”,填空、选择压轴题分别考查了数列极限应用和等比数列的定义,解答题最后一题为解析几何,而函数的“影子”遍布试卷的各个角落。
  落实双基要求,注重能力立意
  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每年高考的“规定动作”,今年的考题也不例外,大部分填空题基本是对单个知识或的考查,不人为设置多余“障碍”,易于上手得分 高二。解不等式、解三角形、求三角函数最值等解法均来源于教材基本,尤其填空12题“随机抽取的9个同学中,求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月份出生的概率”更是源自课本(90页)例题的直接改编。每一年的高题始终在不断提醒广大同学:无论是基础年级的还是综合,切忌脱离课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注“双基”的同时,“能力”考查依然是高考的主要目标。解析几何作为压轴题并不意外,但对于“平面上点到线段的距离”这个问题,相信大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长达11行的题目,考生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阅读审题,尤其是对数学语言、符号的理解。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分类讨论,探究到定点与定点、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点的轨迹,通过圆锥曲线定义揭示结论,理解问题的实质。作为压轴题,考查知识迁移、研究性学习等综合能力,重在应用的同时,再次将解法回归课本概念,试卷能力要求较去年有所提升。
  第三章《不等式》复习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2007上海理)设为非零实数,且,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及“比较法”.
  答案:C.
  解析:∵,∴.
  2.已知 ,则(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指数(对数)函数单调性,了解不等式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答案:A.
  解析:∵,且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又∵指数函数在是是增函数,∴,∴答案应选A.
  3.(2009重庆理)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绝对值的意义、函数的概念(或数形结合),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答案:A.
  解析:∵表示数轴上坐标为的点到坐标分别为的两点的距离之差,∴对,,当时,. ∵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解得,或.
  4.(2008海南、宁夏)已知,则使得都成立的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恒成立的不等式问题的处理方法.
  答案:B.
  解析:由得,,即,∴.∵此式对都成立,又∵,∴.
  5.(2010四川理)设,则的最小值是( ).
  A.2 B.4 C. D.5
  考查目的:考查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以及等号成立的条件,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即当,,时,取得最小值4.
  6.(2010重庆理)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
  A.3 B.4 C. D.
  考查目的:考查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答案:B.
  解析:原等式可变形为,整理得,即.又∵,∴,当且仅当时取“=”号.
  二、填空题
  7.(2010福建理改编)设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平面区域与关于直线对称.对于中的任意一点A与中的任意一点B,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___.
  考查目的: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以及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答案:4.
  解析:由题意知,所求的最小值,即为区域中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的两倍,画出已知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可以看出,点(1,1)到直线的距离最小,故的最小值为.
  8.(2007福建理)已知实数满足 ,则的取值范围是 .
  考查目的: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答案:.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由的几何意义可知,现行目标函数在点处取得最大值7,在点处取得最小值-5,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9.(2012江苏卷)已知函数的值域为,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实数的值为 .
  考查目的:考查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答案:9.
  解析:∵函数的值域为,∴①.∵不等式的解集为,∴是方程的两个根,∴②,③,由①③得,由②得,,∴.
  10.(2011浙江理)设为实数,若,则的最大值是 .
  考查目的: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和代数式的变形能力.
  答案:.
  解析:,∴,∴,∴,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11.(2010安徽理)设满足约束条件,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8,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考查目的: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答案:4.
  解析: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是一个四边形,4个顶点是(0,0),(0,2),(,0),(1,4).易见目标函数在(1,4)处取得最大值8,∴,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的最小值为4.
  高一数学:不能盲目搞题海战术
  【摘要】数学的学习不像文科要死记硬背,学好高中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公式,熟练运用,才能解考试过程中的各种题型。
  学生在步入高中后出现学习数学困难的现象很普遍,原来初中阶段学习好的学生也可能会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面对学习跟不上的情况,学生首先应该查找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比如说有些学生盲目依赖老师提供的模式去做题,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陷入题海;有些学生做题时卡壳也不找问题所在;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思想松懈……正确的方法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上变化大,数学语言抽象化的程度突出,思维方法有理性层次的变化,知识内容整体数量剧增。高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学生千万不能落下,应提高学习效率,注意知识迁移,听课时抓住知识本质。想学好高中数学,高一阶段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靠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学习应该有计划,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做题时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学好数学还要有严谨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算能力,到周末把一周学习的内容有系统地小结。通过做例题找出自己与例题解题方法上的差距,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没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单独问老师。
  反复阅读教材,强化记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定义。一些学生对于基本概念掌握得不牢固,所以做题速度慢。有的学生想在高一放松一年以后再好好学习数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需要学生三年学习的知识只用两年来学习,到高考答题时一定会有漏洞。
  > > >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最容易遇到的障碍
  【编者按】高中频道为广大朋友编辑了“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最容易遇到的障碍”,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通过初升高的选拔考试后进入高中学习,但进入高中后不久,很多学生(既便是重点中学学生都一样)就感到很不适应,面对许多学习障碍和挑战,对考试成绩很不满意,感到迷惑,不知所措,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表现得较为突出,而在这些学科中又以数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一般情况下,一期下来以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麻木”和“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对数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说不是迫于高考的要求和教师的及时引导,对数学科产生厌学情绪的人将会更多。
  1、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根据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教学现状、高中规模的扩张等,我个人认为影响高一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心理准备不充分,心理承受力不强;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初、高中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初中教学同样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迎考,挤压新课学习时间,删减未列入考试的内容或自认为考试不重要的内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到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就感到恐惧,没有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不够
  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热衷于通过大量的练习模仿来掌握解题方法,如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学习.
  (3)心理准备不充分,心理承受力不强,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学习,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学习,他们是带着胜利的喜悦,满怀豪情、充满希望进入高中学习,希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显身手,能够取得象初中考试中的高分成绩,另外,由于他们是初中的“优生”,时常得到老师关爱和称赞,是在鲜花和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心理上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拔尖学生相对较集中,数学成绩不再占有绝
  对优势,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优越感和自豪感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从而自信心丧失,自卑感增强,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初升高,经过一年(甚至几个月的努力)就能如愿以尝,进入高中后想先耍,最后再努力考大学,对高中学习的难度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加之当突然一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力又不够,所以,一进高中学习就感到很不适应,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较大障碍.
  (4)初、高中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方法的强烈反差
  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普九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要求在不断地降低.而高中教学内容,就是现使用的试验修订本教材新增加了不少内容.加之高考的激烈竞争,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调整(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战略”性调整,赶教学进度,提前结束新课,争取复习时间,没有顾及到高一学生的接收水平.另外,高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维的培养训练,代替了初中的强化知识掌握和解题为主的培养训练,这种定位的不同,必然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这是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5)高一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各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各校都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一大批新教师,他们多半都被安排到高一年级任教,由于他们对高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教学要求的安排了解不够深入,对高一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够,因此,教学上就难免出现高起点(一步到位高考)、跨度大,教学重、难点处理不当,即使是有 “传、帮、带”,先听课后上课的安排要求,但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各班的班情不一样),“老”教师特有的表达亲和力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年青教师无法一时简单借用的,更何况现在的高一新生对年青教师首先就不信任,怀疑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另外,现在的高一新生还经常把高中教师与初三教师(集中了各校的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比较,多数学生认为高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甚至还不如他们的初三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些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对高一新生的数学学习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tu
  2、做好初高中数学科衔接教学的建议
  针对影响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沟通,做好心理调适
  高一新生入学,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地给学生指出:初、高中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和不同要求,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能保证在70-80分(百分制)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学习障碍,甚至是严重的挑战,同学们需要具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简单机械模仿要辛苦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忌严肃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2)尊重基础和认知水平,平稳过渡
  客观地承认现有初中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放慢教学进度,调适教学策略.根据高一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较多等特点,所以要放慢教学进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空集的概念后,很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辨析φ、 {0}、{φ}的区别,这就过早地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困难).问题设置注意梯度,循序渐进,借用初中的传统作法,加强练习,平稳过渡,如在讲完集合的交和并运算后,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序列,让学生熟悉集合的交、并运算,并建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设集合A={x-3≤x<5}, B={xx≤a},根据下列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①A∩B=φ ②A∩B={-3} ③A∩B={x-3≤x≤a}
  ④A∩B=A ⑤A∪B={xx<5}
  以上问题只须要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B,把实数a对应的点在数轴上从左向右移动,就可以得到相应要求的实数a 取值范围.
  (3)抓住初高中内容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事实上,在初中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出高中函数定义中的 “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在一个变化过程中x的每一个值”就构成集合A(函数的定义域).“与每一个x唯一对应的y值”就构成函数的值域C
  B(在映射中并没有要求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明存在着一个对应法则f.这样类比,就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而且更广泛,但其实质没有变,都是刻划一种对应关系(多对一,一对一).然后再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去找出相应的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在集合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一新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问题.根据各校高一年级新教师增多的特点,加强教师培训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抓好岗前培训,利用暑期大学生到校报到后立即组织培训,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教材体系、重、难点、关键、教学目标和要求及各部分教材处理方法、上示范课、组织评课活动,组织新教师编写教案、集体讨论等.要求新教师利用假期做完教材中的所有练习题,其次要抓好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首先编写供集体备课讨论的集体教案,通过讨论形成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案设计,为年青教师编写教案提供了样板.另外,还要求年青教师加强听课学习,借鉴有经验的教师课堂随机应变的教育教学艺术.
  总之,抓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工作思路和对策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那种针对学校实际,有的放矢,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策略,才是最有效、最成功的做法.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最容易遇到的障碍”,更多资料请咨询高中频道。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篇(3):中考语文古诗常识

  不爱江山爱美人。(清·陈于王)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唐·王维)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宋·陆游)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清·杨昌浚)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铁公祠楹联)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宋·杨万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唐·杜牧)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清·沈葆桢)
  力拔山兮气盖世。(秦·项羽)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明·唐寅)
  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宋·陆游)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唐·王维)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唐·李商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江山亦要文人捧。(民国·郁达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
  江山情重美人轻。(清·袁枚)
  高考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考试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它着眼于知识点新颖巧妙的组合,试题新而不偏,活而不过难;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积极导向,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运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数学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解题水平和应试能力。
  高考复习有别于新知识的教学。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的基础上的复课数学,也是在学生基本认识了各种数学基本方法、思维方法及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复课数学。其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综合性强的练习中进一步形成基本技能,优化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多次的练习中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想,熟练掌握数学方法理想的难得的教学过程。
  二、高考复习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1、把知识的复习与思想方法的培养同时纳入教学目的原则。
  各章应有明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教案中要精心设计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
  2、寓思想方法的教学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于教学问题的解决之中的原则。
  知识是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问题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知识、方法"加工"的对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具体的数学活动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可能的。
  3、适当章节的强化训练与贯通复课全程的反复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共存性、数学思想对数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被认知的思想方法只有在反复的运用中才能被真正掌握这一教学规律,都决定了成功的思想方法和教学只能是有意识的贯通复课全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思想的教学更是如此。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中,处处以数学对象的直观表象及深刻精确的数量表达这两方面给人以启迪,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它的运用,往往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数形和谐完美结合的境地。
  在某种思想方法应用频繁的章节,应适当强化这种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应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组题,在问题解决中提炼并明确总结联合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解题这一思想方法,在学生能熟练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运用,才能形成自觉运用的意识。
  高三高考复习方案:掌握七种绝招
  在新一轮复习开始前,制订一份完整详尽的高考复习计划其实很有必要。而只有更好地在后半程发力,才能成为在高考考场上笑到最后的人。
  首先,保持作息时间和良好心态。学生不要过于紧张,盲目做题和迎考,也不要过度放松,荒于游戏和休息。只有保证睡眠时间,才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学生一定要避免开夜车。有些学生在晚上疯狂复习,白天无精打采,导致上课趴在桌上睡觉,这有可能使他们遗漏老师讲解的重点,反而得不偿失。
  其次,向过来人讨教经验。在备考初级阶段,可以与参加过高考的表哥、表姐、堂兄、堂姐等亲戚朋友聊聊天,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再次,保证考试时间段的模拟练习。双休日尽可能匀出上午9:00———11:00和下午3:00———5:00,做几份模拟试卷,控制速度,保证质量。
  第四,注意午休。吃完中饭,学生不要忙着看书做题,不妨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由于春夏时节,天气温暖,人较容易犯困,及时的休息能帮助学生提高下午学习的效率。
  第五,不要忽视基础题。高考试卷中,不少试题旨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因此,学生不要盲目攻难题,忽视容易得分的基础题。要记住,做好基础题才是得高分的真正保障。
  第六,对文科学生而言,要抓紧吃透、背熟应该牢记的知识。不要以为来日方长,更不要等到考前几天,才“临时抱佛脚”。背熟知识点,有利于考生在复习阶段一门心思研究答题思路,从而节省不少时间。
  第七,勿忘复习文理大综合。加试文科的学生不妨在茶余饭后适当翻阅报纸,关注
  时事政治。加试理科的学生,要把物理、化学、生物的重要公式、重要知识点牢记于心。
  【专家建议】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流程
  第一阶段:4周,补缺补漏,巩固练习整理高三学年第一学期各门学科的试卷,将错题归类,找到自己经常失分的题目,并分析错误的根源,研究与之对应的例题,各个击破难点。甚至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其在教科书上对应的章节,温习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4周,控制状态,综合复习首先,由于临近填报志愿,学生心态开始呈现波动状态,另外,面临综合复习,学生难免遇上不会做的习题,心绪有可能受到干扰。因此学生一定要及时调整状态,不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千万不要因为一道题目的卡壳,就否定自己的水平,认为自己愚笨。心理暗示的作用有时不容低估。
  其次,讲求条理,均匀分配每门课的复习时间,尽可能提高每一张模拟试卷的完成质量。不要将“我要努力”的想法都留在下一次。
  第三,充分利用春季、秋季高考真题,应该说,从这些真题中最能揣摩出高考试题的走向。在最后阶段做好这些真题对考生的帮助毋庸置疑。而且学生如果能试着揣摩题干和题目的主旨,也能更有效地提高答题正确率。
  第三阶段,不做难题,全面梳理首先,临近复习尾声,要学会放弃,不要无休止地钻研难题,要把重点放在中等难度的试题和基础知识上。
  其次,浏览前两个月所做过的所有试卷,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第三,保持稳定心态,迎接高考。
  【小贴士】
  毕业班学生如何精选教参书
  虽然很多老师都不建议学生使用教辅书,但毕业年级,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会选择一些教辅材料。那么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教辅书,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或曾经带过毕业班的老师。
  在购买教辅书前可以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学生要针对自身比较薄弱的环节,挑选教辅书。比如,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同学,可以看些作文范例的书籍。使用教辅材料一定要杜绝反复、雷同的练习。具体选择方法:
  1、不片面追求数量。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尽可能将市面上的教辅书一网打尽即可。其实,不少教辅书的内容雷同,重复做相同类型的教辅书不但不能提高水平,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经验证明,题海战只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导致体力透支。
  2、选择具备答题思路的教辅书。一些教辅书只有孤零零的答案,通过怎样的步骤得到这个答案,不得而知。学生一旦不会做这道题,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揭开疑团,还容易让部分学生依赖于抄袭答案。
  3、购买教辅书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复习情况不同,在分阶段练习时可以采取针对弱项,购买教辅书的方法。在全面复习时可以购买中、高考仿真试卷类的教辅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参加全国卷高考的学生,不需要购买类似全国卷的试题,毕竟全国卷与上海市高考试卷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4、不要随意购买教辅书。要有指向性地购买适合自己的教辅书。不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偏题、怪题,对于中、高考而言,这样做毫无意义,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5、建议考生自行选择教辅书,家长不要代购。由于家长不一定完全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如果代为选购反而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6、选择正宗的出版社,尽可能购买最新版本的教参书。相比之下,新修订版本的教参,与现实贴得更近,实用价值更大。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有关此频道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⑴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考】
  ⑴ 通过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⑵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⑶ 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解决问题】
  由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并使学生在经历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
  ⑴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
  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和算法分析.
  【难点突破】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算法思路.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1 创设情境
  在教学环节1中,以学生熟知的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距离等生活图片的欣赏,以及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旅客离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的安全距离时,就可能被吸入车轮下而发生危险.创设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点到直线的距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引入新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学进入环节2.
  环节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由学生回答,初中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过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点,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公式的推导过程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补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
  问题1 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补充的问题1,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学生容易回答,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解法解决本问.
  方法① 利用定义
  由于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交点的求法等知识,所以容易通过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垂足两点之间距离来解决.
  解:过点作的垂线,设垂足为
  方法②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结合图形,学生也能利用面积构造法来解决,这一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添作辅助线.教学时给予提示:由垂直条件,可以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或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
  解:过点作的垂线,交点为点在Rt
  方法③ 利用三角函数
  根据定义作出图象后,由于涉及到Rt和直线倾斜角,学生容易联想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解: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
  方法④ 利用函数的思想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几何特征: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点,所得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以此为背景,学生可能通过函数的思想来解决.
  解:设直线上的点,则
  当时,取得等号,即此时点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提供的解法不完全,我要引导学生补充完整.改变点和直线的位置,引出补充问题2.
  问题2 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组织学生类比问题1,独立思考本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说明解法思路,而不要求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会面临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通过补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使学生能够类比思考,解决当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在解决问题1、2的基础上,将点和直线的位置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3.
  问题3 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方法① 利用定义的推导方法
  通过前面两个补充问题,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求点到直线距离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可能会类比考虑利用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与垂足,两点之间距离来处理.这种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琐,所以只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说明算法步骤、明确算法框图,而不要求推导过程.尽管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但学生仍然可能忽略,这一前提条件,而直接得到与垂直直线的斜率为.我要加以纠正,并强调对于的特殊情况,可以结合图象直接得出结论,所以在算法中暂不考虑.
  方法②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的推导方法
  学生也可能类比补充问题1、2中,添作辅助线的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面积构造法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方法,由于教材已经给出了推导过程,所以学生代表可以只说明算法步骤.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由于新教材删减了一些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所以旧教材利用三角函数的方法推导公式就显得繁杂,教科书选择的借助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的方法,简洁、明了.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算法框图,自学教材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Rt三边边长的求法.
  方法③ 利用平面向量的推导方法
  由于在前面直线方程的学习中,教材引入了直线方向向量的概念,并运用了向量的有关知识讨论直线的一些问题.所以我班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利用向量知识推导公式,我要给予肯定.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难度,但根据我班学生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向量有关知识,使学生明确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表示方式及其几何意义,再结合图象,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得出,利用向量数量积推导公式的算法步骤、算法框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无法表示与直线垂直的向量的坐标的困难,我给予提示:可以借助于,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来解决.对于这种方法的具体推导过程,要求学生课后,在自学教材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的基础上,作为思考作业完成.这种利用向量的算法,为今后在立体几何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公式的推导中会涉及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教学中强调了算法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算法步骤和算法框图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证明和自学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其中)的距离
  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推导得出公式后,引导学生根据公式的形式特点,记忆公式.同时强调:当时,公式仍然适用,也可以结合图象直接求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补充问题1、2,并与前面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前后呼应,使学生体会运用公式计算的简便性.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教学进入环节3.
  环节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三个典型例题.其中例1是引用教材,由于例题中所给直线的方程已经是一般式,所以学生容易忽略运用公式的前提: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在确定了系数的值之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一点对于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尤为重要.为了强调运用公式的这一前提条件,我在例1中补充设置了⑶、⑷两个小问.
  例1 求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同时,“代入公式计算前,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以便确定系数的值”是学生在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将这一薄弱环节设置在补充例题中,使学生在“错误体验”加深记忆,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在解决了例1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补充了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例2 ⑴ 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的值;
  ⑵ 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的值.
  由于例2的两个问题中,直线方程所含参数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个表示直线的斜率,另一个表示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所以解出参数的值后,在“几何画板”中,以数学实验的形式,通过度量进行操作确认.其中⑴随直线的不断变化,学生可观察点到直线距离的度量值、直线斜率的度量值的变化趋势.当时,可发现此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度量值,与计算结果吻合.同时,度量出,说明点落在两条直线所成角的角平分线上(如图1);在⑵中,学生可观察点到直线距离的度量值、直线在轴上截距的变化趋势.当时,直线在轴上的截距的度量值,也与计算结果吻合(如图2).本例既考察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又为下节课对称问题和直线系的研究设下伏笔,并由问题⑵中两平行线间距离为,引出教材的例题.
  图 图2
  (设计意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例1的基础上,增补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几何画板的软件平台中,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后,再回归几何本身的重要性.)
  例3 求平行线和的距离.
  教材上采用了类比化归的思想,将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解决问题.由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教材选择了一条直线上的特殊点,便于简化计算.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果在直线上任选一点能否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问题,由此引出了教材的习题15.根据课堂剩余时间,此题作为机动练习.
  此时,本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学进入环节4.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后作业中推导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设下伏笔.)
  环节4 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⑴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中不同的算法思路;
  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课后作业
  ① 在自学教材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后,利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② 教材 13、14、16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对本课有如下五点反思:
  1.对于这一节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我校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
  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推导过程,含有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点分析了三种算法思想:利用定义的算法、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利用平面向量的算法.让学生在明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推导和自学阅读;
  3.向量是一种重要的运算工具,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涉及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实际上,在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还将利用这种算法思路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又由于这种方法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层要求: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教材所给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应用公式,较高要求是能够利用向量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4.现代数学认为“几何是可视逻辑”,所以我重视在补充的例题中,突出几何直观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高三数学学习应注重策略
  是紧张且充满挑战的一年。新生该如何在开学阶段就HOLD住科目,当前的重点是什么?据此,笔者采访了上外西外外国语学校部教研组长陆金中。
  [学法指南]
  开学数学四步走
  一、梳理基础
  陆金中表示,以前学过的知识要全面掌握和理解,在心中建立知识网络。打好基础,首先须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法则)的,在理解上下功夫,整体把握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的要做到不打开课本,能选择适当途径将它们回忆出,它们之间的脉络框图,能在自己中勾画出来。如函数可以利用框图的形式由粗到细进行回忆。
  概念要抓住关键及注意点,公式及法则要理解它们的来源,要理解公式法则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即它们分别表示什么,这样才能正确使用公式。在平时学习时,不要满足于得到答案就行了,而其他的却不去研究,尤其上,老师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介绍处理这种问题有哪些,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才有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通性、通法的掌握,而不是仅关注此问题特殊的、简单的方法。
  二、重视“三基”
  数学学科的既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人继续学习的潜能。因此,既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又强调立意,以数学的基础知识为载体,考察的数学,同时注意考察的创新。
  陆金中强调,学生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三基”。首先,是基础知识。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将基础知识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其次,是基本方法,也就是“通法”,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以及书本和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最后,就是基本能力。
  陆金中指出,数学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三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缜密、有理有据,步骤完整。在立体几何部分 高中生物,解题时要多运用数理结合、数的运算,要有耐心。
  三、注重学习策略
  陆金中强调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考纲,即注重课前复习,看考纲数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不断巩固,适当重复,举一反三。此外,做题后的反思也很重要,学生要有意识地反思题目考察的知识点,考察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易错的点是什么。切忌钻难、怪、偏题,花无谓的时间,切忌题海战,要提高。
  四、调整好学习心态
  陆金中还表示,在整个高三数学的学习上,良好的学习心态也尤其重要。学生要能主动学习,即让自己的学习进度、复习进度都能赶在老师授课之前;并且还能在老师安排的基础上,制订好一份自己的计划,整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按照自己的进度和目标实施。此外,还要注重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不能单打独斗,要多和同学探讨。在心态上,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状态、知识水平、学习进度的实施等持有正确的评价。
  怎么归纳专题快速提高函数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怎么归纳专题快速提高函数”,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高考中,有很多学生数学科目得分充满了变数,有的学生平时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于是就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有一些在平时考试中,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得很好,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怎样才能最快的提升数学成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又怎样能保持很好的考试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内容。因为第一轮复习才开始不久,考生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把握。
  一、在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数学成绩不稳定,甚至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学生进入高三之后,许多学生都摩拳擦掌,决定要好好拼搏一番,学校的进度也随即加快,可是一些学生也付出努力了,就是成绩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甚至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一些学生为此来问我原因,我觉得原因很明朗,就是没有理性的学习,让自己走了弯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会让学生走进学习的误区:
  1。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些学生在高一、高二中数学成绩不错,甚至一些学生还参加了数学竞赛,他们中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擅长”数学,觉得竞赛题目肯定比高考难,不知不觉就对高考中容易出现的数学问题放松了警惕。从以往的数学成绩统计中,我发现一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高考成绩并非很高,意识的能动性很关键,如果对高考数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并且付诸相对的实践的话,很有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
  2。在第一轮复习中盲目的进行综合训练。
  一些学生心态比较积极,很多人都买了综合卷,因此就进行急于求成式的训练,总是想着今早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其实这样是很不合理的,有一次课间休息得时候,一个学生拿着解析几何相关的难题来问我,我问他;“你们学校现在复习到这个章节了吗?”他说;:“没有,这是外面培训班老师给的作业”。从成绩上,这个学生成绩在我班上是倒数的,我一直提倡他们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从进度上讲看,现在一些学校带着学生复习:函数、函数与导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向量、立体几何。因为期中考试的内容就是到这里,而像解析几何一般都放在期中考试之后才学。同时这个学生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
  学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综合卷,但是要在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打好的基础上,间歇性、渗透性的做一些综合卷作为衡量进步的参照。但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地毯式”的复习,因为第一轮复习是高考的基石,有很多的时间让你利用。更方便你即使调整复习方向,让基础知识系统而完整。
  3。靠题海战术提高成绩。
  “只有多做题才能提升数学成绩”的观点,影响了许多学生,于是在现实中就有很多学生重复着:做题——对答案——再做题——再对答案、、、、、、好像高三了,就应该有做不完的题目,甚至一些学生只是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就很少有时间去从提升做题质量方面着手,在做题中不能理性归纳的话,那么即使考试拿到了不错的分数,那么数学思想和能力还是欠缺,会有很多试卷做不了的。所以说,做适量的题目,注重对专题的归纳和总结,注重衍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把握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普遍联系,寻找解题技巧和规律是很重要的。
  4。匆忙赶进度,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
  我拿过一些学校给学生的资料中发现:目录很全,内容缺了许多。从集合讲到函数,从函数讲到不等式,看上去,每个章节都复习完了,学生在平时做题中感觉也很好,我发现一些学校的复习进度很快,特别是一些普通中学,进度比那些重点中学都快。为什么在每次大考中,一些普通中学学生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学生基础差?看上去学校把“目录”中的内容都讲了,可是背后却是:一路飞奔,一路不断的丢东西。所以这样下去,章节内容复习完了,考试内容可是还空着呢。
  5。一些学生没有养成好的答题习惯,导致丢掉很多不该丢的分。
  每次分析试卷,都有学生抱怨自己疏忽而丢掉一些不该丢掉的分数,就那北京学生来说,由于自己疏忽造成的丢分,平均每个学生丢了30分。所谓说,考试的分数就是你平时学习的体现,平时没有养成好的答题习惯,丢三落四,考试的时候想急于求成,步骤不合理,看问题不全面,等等,这些可能直接导致你数学分数上不去。一些学生交卷之后都觉得自己分数一定不很不错,可是发下试卷就傻眼。
  6。心理原因导致数学成绩差。
  有一部分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有时候对数学充满恐惧感,觉得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导致自己对数学学科的排斥,越是这样,数学成绩越是上不去,甚至一些人的理由是:女生就是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我觉得这些都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数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是最起码你得有信心,同时静心、潜心的去探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学习,肯定会有起色的。我发现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首先没有坚持、静心的去学习。
  二、怎样复习才合理?
  尽管说每个人的学习状况不相同,方法也不相同,可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毕竟知识点相同,遇到的题型也可能相同,每个人都想进步的愿望相同,为此,我借这篇文章给大家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时间分配合理。我在黑板上曾经给我们班上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这个时间分成学习时间和考试时间,只有合理的分配时间,并且在这些时间内,做合理的规划,才能到达更好的效果。还是那句话,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效果才会更好。就那高三整个时间来说,我们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觉得主要把期中考试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复习好,总结好归纳好就行了,例如说解题思路,题型的总结,知识点衍生等方面要按照专题的形式,我在接下来会给一些例子。
  期末考试之前,期中考试之后这段时间:例如说海淀区,期末考试数学题目往往都有一些难题,主要原因是期末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范围广,我觉得第一轮复习时间就是应该以期末考试为界限。因此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生应该对各章节中的知识点把握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要对其进行地毯式的复习,熟练掌握各章节出现的基本题型解题方法,包括运算能力,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期末考试之后,春节之前这段时间:我觉得尽量不要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带到来年,春节之前和期末之后这段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不管学校怎样安排教学计划,我们都应该注重提升解题能力,特别是解综合卷的能力。例如说学生可以买一套试卷,像《天利38套》这样的,把前面的30套题目按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分块。可以把选择题单独拿过来训练,比如说拿5套选择题过来,每套题目给自己15分钟时间,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这时间内把题目做对,每做一套,要进行总结,看看哪些题目能一眼看出答案?哪些题目是新题型?哪些题目解题技巧没有掌握?哪些题目花费你较长的时间?答案的规律怎样分布?各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相关的题型有哪些?等等,要进行总结,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在下一篇的练习中,避免上一篇出现的错误。这样的话,你一定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时间分配方法。针对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做题速度快乐,准确率高了,正因如此我有很多学生在高考中剩余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填空题也是这样去练,答题应该分类,例如说数列的题型是什么样的?这些题型分别和哪些知识点综合?实质上是考查什么知识点?怎样思考才能应对这样的题目?需要哪些积累?答题步骤是怎样的才能拿到满分?其余的题型也是这样练习,限定自己的时间。这样30套卷子下来,再去从整体上完成剩余的8套试卷,估计你一定会惊讶于你的收获。那么春节之后你再做综合卷的时候,一定主动许多。
  2、知识点总结和归纳要全面。
  我建议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应该学会做专题,因为专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型全,那样会让你熟练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例如说我们在学习函数这一块知识的时候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专题:
  首先按照考试题型把函数分成: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几种常见的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函数的应用
  函数与导数的关系
  例如说我们就把上面的“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拿过来,这块知识点涉及到函数的三要素、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内容,这些题型都有相应的解法,解题的时候应该准确的定位,例如说属于哪类问题?处理这种题目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因此决定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抓住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涉及相关知识点题型的解题技巧。其次是依托基础知识,强化思想方法训练,例如说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特殊化思想等。再次是加强纵横联系,强化综合应用意识,在知识的交汇点命题,已经成为高考一个亮点,例如2010年江苏卷,函数和不等式的观点贯穿整个数学知识,所以应该加强函数与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数列等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那么这一块知识涉及的题型有:
  解决函数概念性的问题(例如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映射的应用等)
  函数定义域的问题(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定义域、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涉及实际意义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函数的定义域求相关参数等)
  高考热点问题——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定义法、利用一些常见函数单调性加以判断函数性质、图像法、在共同的定义域上复合函数问题、奇偶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区间的单调性、导数法等)
  函数的奇偶性(关于判断这一性质的结论)
  求函数最值、值域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有10种:定义法、配方法、换元法、不等式法、函数单调性、导数法、判别式法、平方法、数形结合、线性规划法,每种方法都是一类题型,我觉得只要把题目拿过来比对,一定会发现这些方法的妙处。)
  剖析分段函数
  抽象函数问题:周六我在那个群讲课的时候已经简要的归纳过这一要点:
  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已知函数f(x)对一切实数x、y满足:f(0)不等于0,f(x+y)=f(x)*f(y)且当x小于0的时候,f(x)大于1,则当x大于0时,f(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那天有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就能给出这个题目的答案,其实在平时复习中有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归纳和总结相关的题型,这样就明白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应该马上想到几种常见的抽象函数的模型:
  特殊模型抽象函数
  正比例函数f(x+y)=f(x)+f(y)
  幂函数f(xy)=f(x)f(y)或f(x/y)=f(x)/f(y)
  指数函数f(x+y)=f(x)f(y)或f(x-y)=f(x)/f(y)
  对数函数f(xy)=f(x)+f(y)f(xy)=f(x)-f(y)
  余弦函数f(x)+f(y)=2f(x+y/2)f(x-y/2)
  正切函数f(x+y)=f(x)+f(y)/1-f(xy)
  上面的一个题目就可以联想到上表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那么你做到这点的话,说明你归纳和总结的很全面了,当然这些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做到全面的,学生只能从上面那些括号内的关键词联系题型去归纳和总结。此外抽象函数的题型还有以下几种:类比类、运用函数性质类、赋值换元类、分类讨论、整体求解、正难则反、数形结合类。在高考中能出现的题型几乎都是在这里了。
  函数性质灵活运用
  全面解决函数类综合问题等(恒成立问题、、、、、)
  只要你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方面能做到以上这样归纳和总结,把相应的题型都做一遍,在覆盖面上,一定很广的。下面的几个部分用类似的方式去归纳和总结。
  3、借助适合的资源.
  其实高三这一年,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例如说教师资源,资料资源,同学资源,培训班资源,家教资源等。我们首先在全面分析自己问题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些资源,帮助自己提高成绩,但是一定要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例如说我上面归纳的题型中,老师讲到了多少?资料中你总结了多少?还欠缺多少?培训班和家教能弥补多少?等等,这些都是你应该明确的。要不学习就盲目了,一定走许多弯路。在平时常见到一些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好就去求助于家教,求助于培训班,其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知道,那样怎么能让自己系统化的学习数学呢?例如在选资料的时候,要注重内容,不要注重目录,数学资料有一个特点,不同的资料,讲解的侧重点不同,我觉得《龙门专题》相对来说比较好一些,例如三角函数这块知识点没有学好的同学可以借助这本资料。还有选培训班和家教老师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要警惕总是带领学生做题的那些老师,整个才几个小时的课,弄不好几个数学题就耗完了,做题要看做什么样的题目,你从做题中得出哪些感受?不是做一个题目,而是要做一类题目。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怎么归纳专题快速提高函数”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高中数学指导:遇上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一问:要不要把全卷看一遍?
  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是看考卷一共几页,多少道题一定要先知道,千万不能落题和落页。关于是否要把全卷的题目全看一遍,同学们按自己的习惯来做,没有对错之分。一模二模你们怎么做的,高考还是怎么做,不要改变你的习惯做法。对于第一场考试的语文试卷,我个人的意见是作文题要看一看的,看了作文,心里有数,等到真正开始作文的时候再细细考虑。
  二问:如何提高一卷的得分率?
  一卷是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和判断题等。一般说,我们的第一判断力非常重要,推翻第一判断一定要谨慎。提高一卷的得分率,同学们第一要重视第一判断,第二要基础扎实,第三要加强抗干扰能力。调查显示:一卷前5题的错误率比较高,因为一开始考生一般心情比较紧张,所以提醒大家,在心情恢复正常时要着重检查一下前5题。英语一卷有听力,占总分比例是挺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对待。
  三问:遇上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高考是选拔考试,碰到难题是非常正常的。碰到不会做的题不要紧张,要想到,我不会做,那好多人也未必会做。一定要稳定心态。
  四问:有的题可以上手,但做半截又不会了,怎么办?
  碰到这样的题不要慌,仔细审题,能做一步做一步,能做两步做两步。高考试题题题设防,题题把关,评分按步计分,中档题做对一步给一步的分。心态一定要放松,不可能一道题会做,就一定能做到底。高考考题看重的是区分度。
  五问:最后一题是最难的吗?
  不一定。高考试卷有一个长度,指题量的答题时间的一个参数:中等程度以上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答完试题。所以答不完卷子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但是,最后一道题不要不看,能做几步做几步,能得几分得几分。
  六问:要不要最后检查一下全卷?
  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完题,但一定要留下15分钟左右时间检查全卷。往往检查一遍,能检查出一个错误,从而多得几分,这也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
  七问: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答题要领?
  基本的答题要领是: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高考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指的是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9378/

推荐访问: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