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父与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08 14:26:03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慈母情深》的说课稿

  一、 说教材特点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边读边悟,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做好理解和品味赏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我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上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父爱巨大的力量,作者是如何表现父爱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世界,用同样的方法,感悟母爱的力量。”通过回顾复习,注重了专题单元间课文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揭示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感知主要内容是必备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试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觉得最有价值、最能帮助分析、理解课文的问题提出来。目的是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教会学生会质疑解疑。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因为本篇课文时略读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本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动笔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注重阅读批注的训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再通过对母亲外貌、行动、语言描写语句的朗读,解决了一个中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深沉?”体会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敬仰。最后分角色朗读全文。这样设计,目的把学生支离分散的感受整体化一。“以人为本”注重朗读,再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质疑读中解疑。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中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构建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文课堂。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1. 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母爱的故事。
  2. 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 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书法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4. 说说与母爱有关的名言。
  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从画面、诗歌、古诗、名言等方面的拓展延伸,目的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多角度感受母爱。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产生共鸣。也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情感内化
  在《烛光里的妈妈》乐曲声中,让学生写出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目的是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进行人文教育。
  四.说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
  2、 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根本方法。
  3 . 交流分享法。让生本理念进课堂,激扬学生生命,放飞学生心灵。
  。
  五.说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设计目的使学生与母亲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融。一颗心型,心型正中是课题 慈母情深 下面是 深爱母亲 左边是 渴望买书 让我买书 拥有好书 右边是 母爱伟大
  渴望买书 母爱伟大
  让我买书 慈母情深
  拥有好书 深爱母亲
  六.说教学反思
  这篇为我们呈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人生的艰难。这里有对书的挚爱,有无私的母爱,有人的尊严,有斗争,有胜利。一切都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经线,悟读为纬线,让生本理念进课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读出意,读出情,读出韵,读出味。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构建课堂,一定是一堂别致、精美、大气,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课堂。
  最后,我想以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思想书籍中的一段话做小结: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原野,没有人知道教育的发生,
  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知道孩子们的智慧,只有当他们自由的思考和实践。只有让学生拥有好的阅读方法,拥有自读自悟心灵自由放飞的课堂,才能让我们真正收获教育的春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2:新年的礼物 课文原文


  《新年礼物》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新年礼物》


  明天就是新年了,麦克躺在床上,一缕月光透过小窗户射到他的脸上。听着楼下父亲沉重的鼾声,他思忖着: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送件什么东西给父亲作为新年礼物呢?麦克已经积攒了一点儿钱,够买一条花色领带。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

  为什么我不能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礼物呢?啊,对了,我明天可以早点儿起来,在四点钟以前就溜进牲口棚,挤完牛奶。等到父亲去干活的时候,一切已干得井井有条。他能猜出是谁干的吗?

  这样想着,麦克禁不住暗自笑了起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不过我不能睡得太沉,免得错过了时间。

  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三点差一刻了,他激动地坐起来,套上衣服,摸索着溜下楼梯,悄悄地打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门。月光下,牲口棚里的奶牛瞪着眼,奇怪地瞧着这个小主人。对它们来说,这个时间似乎也早了些。

  麦克给每只奶牛捧了些干草,然后取出奶桶,蹲下身子挤奶。洁白、清香的牛奶不断流进奶桶,不一会儿两只大奶桶就装满了……

  刚溜回小阁楼,就传来了父亲起床的声响。麦克赶紧脱掉衣服上床,用被子蒙上头,用手按着兴奋得怦怦乱跳的胸脯。

  门开了,又关上了,他知道父亲出去了。他竖起耳朵听着。只需几分钟,父亲就该知道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地期待着。终于,他又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

  “麦克,”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声的笑,“你想让我吃一惊,是吗?”父亲站在床前,拉掉了蒙在麦克头上的被子。

  “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爸爸!”他张开双臂抱住父亲。他觉得父亲的手臂也紧紧地搂着自己,尽管他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新年礼物》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见证了一对地震中的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爱,他们的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父与子的爱的文章,也许,这对父与子的爱,不会像阿曼达与父亲的爱那样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但它却会像涓涓细流一样,轻轻流过我们的心田,那划过的痕迹依然会令我们回味无穷。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2、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的同学注意评价、纠正字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子写规范、些漂亮。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3: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540/

推荐访问:地震中父与子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