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初中物理实验

来源:常用文书 时间:2018-06-29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常用文书】

初中物理实验篇(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编收集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一】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特制定本年度初三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计划。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方面: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存在着过分统一、死板教条的弊病,实验教学存在着走过程、完任务、支差应付、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不正常现象,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和能力
  2、学生方面: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差,在学生实验中,甚至还有50%的学生极少动手或不动手,这一方面与现有的实验条件、实验课程的设置有关、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视不够有关。
  3、实验条件方面:
  实验所需器材基本配齐,但部分实验器材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或制作的比较粗糙精确度不高,导致学生实验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
  4、其它相关情况:
  实验课程开不足、实验仪器不精确、操作过于简单、要求千篇一律、管理松散不严等都给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即使条件好一些的重点学校,也很难做到学生实验一人一组和实验室的开放。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只需在初四下学期中考前做有针对性练习应付检查即可。
  四、实验具体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一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而要靠学生亲身到实验中去激发。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的科学性,挖掘实验的趣味性,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要做的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尽量缩短时间,做到一次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另外,除了开足开好学生实验课外,还要多开展随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加强对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的督促和辅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检查方案,或展示、或竞赛、或讨论,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课本或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优秀者可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很有帮助。
  3、初中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
  对初三学生,着重“七个正确”的考核:选择仪器正确;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操作规程正确;观察方法正确;测量读数正确;处理数据正确;实验结论正确。
  5、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实验教学素质:即观察实验的素质、实验思维的素质、实验操作的素质、实验能力评价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实验给以正确的指导,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需要学校给予的支持
  1、按期配齐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
  2、为实验室提供适当的经费,以购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耗材
  3、物理实验室应配备一台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设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五、实验配档:
  周次日期演示实验( 节次)分组实验
  第一周 星期一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3、4)
  星期二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6、7)
  星期四 用刻度尺测长度
  第二周 星期一 二氧化氮的扩散(3、4)
  星期二 决定扩散快慢的因素(6、7)
  星期三 做功与内能的关系(2、7)
  星期四 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3、4)
  星期五 研究比热容(5、6)
  第三周 星期四 测平均速度
  第四周 星期二 一切声源都在振动(2、3、5、7) 利用内能来做功
  星期三 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音色(24、5、6)
  第五周 星期一 摩擦起电(3、4)
  星期二 用手感觉水的温度(2、3、5、7)
  星期三 电流的形成(2、7)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星期四 观察熔化现象(3、4、6、7)导体和绝缘体(3、4)
  第六周 星期三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
  星期四 观察水的沸腾
  第七周 星期二 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2、3、5、7) 电流(6、7)
  星期三 观察碘的升华(2、4、5、6)
  星期四 用电流表测电流
  第十一周星期三 研究光的反射定律(2、4、5、6)用电压表测电压
  星期四 观察平面镜成像(3、4、6、7)
  第十二周星期一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4)
  星期二 光的折射实验(2、3、5、7)变阻器(6、7)
  第十三周星期二 照相机
  第十四周星期三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2、7)<
  星期四 幻灯机 放大镜
  星期五 伏安法测电阻
  第十五周星期三 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星期四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3、4、6、7)
  第十六周星期一 电功(3、4)
  星期二 额定功率(6、7)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星期三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星期五 焦耳定律(5、6)
  第十九周星期二 物重跟质量的关系(2、3、5、7)
  星期三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2、4、5、6)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物理实验具体教学计划
2.初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3.九年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4.八下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5.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计划
6.高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7.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及总结
8.初中信息教学计划
9.初中政治老师教学计划
10.2017初中教师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实验篇(2):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分享,一起来学习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实验篇(3):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2430/

推荐访问: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