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戴礼记]小戴礼记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8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一:[小戴礼记]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希望看完后内容让您有所收获和启示。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求学的过程,尊敬老师是很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的道理才可能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1.《礼记》名言警句
2.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汇总
3.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4.《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5.经典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6.名言警句
7.爱情名言警句
8.名言警句58则
9.师德名言警句
10.自信名言警句

二:[小戴礼记]中庸第二章翻译及原文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我们看看下面的中庸第二章翻译及原文吧!
  中庸第二章翻译及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翻译及原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 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 ,按照 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 教 。
  道 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 和 。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 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仲尼说: 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
  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 人皆曰 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 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 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
  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 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孔子说: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 你是说南方的 强 ?还是北方的 强 ?还是你认为的 强 ?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 强 ,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 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 强 ,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 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 强 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 强 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 强 啊!
  【原文】
  子曰: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 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 大 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 小 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原文】
  子曰: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译文】
  孔子说: 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

三:[小戴礼记]三字经原文及意思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下面是小编最新整理的三字经原文及意思,希望可以帮到你!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的诸多规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zhù)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屠宰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dòu)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因而窦禹钧美名远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duò)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zhuó)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学习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孝顺父母是儿女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美德,应该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译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计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译文】古人认为混沌初开时,气之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乾坤奠定后,世上的一切生物便在天地之间繁衍生长,永无休止。而人类则是最高等的生物。因此古人把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天、地、人称为“三才”。古代阴阳学家说认为,白昼的太阳为“阳气”之精髓,黑夜的月亮是“阴气”的魂魄,而群星则排列在天空中,灿烂辉煌,映衬日月。因此古人把日、月、星称为“三光”。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维持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译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四个季节,这四时季节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译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位置为准互相对应。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译文】金、木、水、火、土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五行来源于天理。
  十干者 甲至癸(guǐ) 十二支 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chán) 曰赤道 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 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北半球的东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dú) 水之纪
  【译文】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dài)华 嵩(sōng)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译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 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译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wěn)
  【译文】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译文】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地上及水上。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译文】至于动物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shū) 麦黍(shǔ)稷(jì) 此六谷 人所食
  【译文】稻子、高粱、豆子、麦子、糜子和谷子,是人类所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马牛羊 鸡犬(quǎn)豕(shǐ) 此六畜 人所饲
  【译文】马、牛、羊、鸡、狗和猪,叫六畜。它们是人类所蓄养的主要牲畜。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译文】高兴、生气、伤感、恐惧、喜爱、憎恶以及欲望,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我们很容易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译文】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译文】气味主要有五种: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烂的臭味,这是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五种气味。
  匏(páo)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shēng)等]、土类[埙(xūn)等]、革类[鼓等]、木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0493/

推荐访问:大学小戴礼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