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7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篇1: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来参考!
  一、理论基础
  力 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 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 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惠斯通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导电性
  金属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被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不要求机理)。
  超导现象。
  4、磁场
  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匀强磁场。
  安培力。洛仑兹力。电子荷质比的测定。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和滤波。
  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法。感应电动机原理。
  7、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电磁振荡。振荡电路及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光 学
  1、几何光学
  光的直进、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薄透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
  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光谱和光谱分析。电磁波谱。
  3、光的本性
  光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模型。用玻尔模型解释氢光谱。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
  2、原子核
  原子核的量级。
  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线的探测。
  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裂变和聚变。
  基本粒子。
  数学基础
  1、中学阶段全部初等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极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初步概念。
  3、不要求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运算。
  二、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验。
  2、要求能正确地使用(有的包括选用)下列仪器和用具: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温度计。量热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万用电表。电池。电阻箱。变阻器。电容器。变压器。电键。二极管。光具座(包括平面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在内)。
  3、有些没有见过的仪器。要求能按给定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例如: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了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可安排其它的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不应超过本提要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而所用仪器就在上述第2、3指出的范围内。
  5、对数据处理,除计算外,还要求会用作图法。关于误差只要求:直读示数时的有效数字和误差;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严格的要求);主要系统误差来源的分析。
  三、其它方面
  物理竞赛的内容有一部分要扩及到课外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对自然界、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
  2、近代物理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现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一些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1.重力
  物体的重心与质心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
  设物体各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1、G2??Gn,且各部分重力的作用点在oxy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xn,yn),物体的重心坐标xc,yc可表示为
  xc=?Gx
  Gi
  ii=G1x1?G2x2???Gnxn?Giyi=G1y1?G2y2???Gnyn , yc=G1?G2???GnG1?G2???GnGi
  2.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 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可由111=+求得,并联后劲度系数为kk1k2
  k=k1+k2.
  3.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F m=μ0FN来计算。FN为正压力,μ0为静摩擦因素,对于相同的接触面,应有μ0>μ(μ为动摩擦因素)
  摩擦角:若令μ0=Fm=tanφ,则φ称为摩擦角。摩擦角是正压力FN与最大静摩擦力F m的合力FN
  与接触面法线间的夹角。
  4.力的合成与分解
  余弦定理:计算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F
  F=F1?F2?2F1F2cos?
  φ=arctan22F2sin?(φ为合力F与分力F1的夹角) F1?F2cos?
  三角形法则与多边形法则:多个共点共面的力合成,可把一个力的始端依次画到另一个力的终端,则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端的连线就表示这些力的合力。
  拉密定理: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与其它两个力夹角正弦的比值是相等的。
  5.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力F与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即M=FL , 单位:N·m。
  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1+M2+M3+??=0。
  6.刚体的平衡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的力学研究对象。
  力偶、力偶矩:二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在一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叫做力偶矩。在同一平面内各力偶的合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0;对任一转动轴合力矩为零,即∑M=0。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篇2: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教师们都会制定一套教学计划来辅助教学。下面是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分析
  使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方法及推进措施
  六、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工作计划《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9)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0)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高一下数学教学计划(二)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习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从初、高中衔接起认真分析学情,积极研讨,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状况:
  (1)本年级共12个行政班,学生860人。在中考数学成绩满分120分的基础上,我级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对来说90分以上属于高分,绝大多数90分以下;学生数学底子薄弱,学习环节不完整,学习习惯不科学;另外,班级差异大,层次多。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高中分别实施课改教学,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衔接度远远不够,存在较大断层,我们需制定并学习衔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时适时补充一些内容,势必挤占新课的授课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课,优化每一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探索高效课堂。
  (3)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学生有的是一份执着,期望值也较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4)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散漫认识上,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任务:
  本学期完成数学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两册内容。
  三、教学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加强自我学习,特别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15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学习,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集体备课,发动全组同志,确定阶段主讲人,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各班级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训练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
  (5)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总结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6)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分层培养和数学基础辅导。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篇3: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应该怎么设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
  (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其初步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学情,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直线的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直线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方程的问题,通过对直线的方程的研究,最终解决有关直线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另外可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学生从问题中尝试、总结、质疑、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学习,要了解用坐标法求方程的思想;通过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可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能体会“形”与“数”的转化思想。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共分为四个环节,学习或涉及四个概念:
  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线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y=2x+1是一个方程吗?若是,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思考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语言对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澄清直线的方程的概念,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
  (1) 若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 ;
  (2)画出直线l,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
  (3)若点P在直线l上运动,设P点的坐标为(x,y),你会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满足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必要的话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及大胆尝试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 A外),点P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体会“动中有静”的思维策略。
  [设计意图]复习斜率公式;待定系数法;初步体会坐标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感受数学简洁的美感和严谨性。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问题三: ① 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0(x0,y0)的所有直线?
  [学生活动] ①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强调斜率公式与点斜式的区别。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讨论k=0的情况;观察并总结点斜式方程的特征。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直线l的方程是:x=x0;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总结,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下面的例题和基础练习,突破重难点。
  问题四: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
  (1) 斜率;(2)倾斜角; (3)与轴平行 ;(4)与轴垂直。
  [练习]P95.1、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或叙述,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因为这些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时反馈,便于反思本环节的教学,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突破重点内容后,进入第三环节。
  (三)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问题五:(1)一条直线与y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口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强调截距不是距离。类比点斜式明确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及几何意义,并讨论其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通过下面的基础练习,突破重点。
  [练习]P95.3。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习题,及时反馈本环节的教学情况,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
  (四)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课堂小结 1、有哪些收获?(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
  2、哪些地方还没有学好?
  问题六:(1)直线l过(1,0)点,且与直线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2)直线l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探讨解题思路。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也可以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没时间就布置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1)小题与上一节的平行综合,学生应该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题解决方法较多,预设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让好一点的学生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机会,以及课后学习的空间,使探究气氛有一点高潮。另外也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分层作业 必做题:P100.A组:1.(1)(2)(3)、5.
  选做题:P100.A组:1.(4)(5)(6).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教学特点分析
  (一)实例引导。在字母运算、公式推导之前,总是用实例作为铺垫,使学生有学习知识的可能和兴趣,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总是以提问的方式叙述所学内容,如:1.直角坐标系内的所有直线都有点斜式方程吗?2.截距是距离吗?它可以是负数吗?3.你会求直线在轴上的截距吗?4.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等等。启发学生的思维,作好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三)注重自主探究。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六的第(2)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几何的第一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课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 教学 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并且学习主动,在知识储备上 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道点与坐标的关系,实现了最简单的形与数的转化;了解刻画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 从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 巩固 和应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
  3. 通过经 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构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
  生严谨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构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教学原则,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解析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设置问题串 的形式 , 启发引导 学生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 ;通过 几何画板演示实验、探索交流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此循序渐进 , 使学生很自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五) 教学过程
  环节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用数来刻画呢?
  简介17 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的数学史 。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历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环节2.活动探究(13min)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
  (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
  问题1. 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P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这些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过定点的不同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发现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程度,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 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直线L与x轴相交,我们取x轴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问题3. 依据倾斜角的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问题4. 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问题5 . 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 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由学生已知坡度中“前进量”不能为0 ,补充 倾斜角 是90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0233/

推荐访问: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