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儿性顾城描写]顾城对英儿身体的描写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5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顾城对英儿身体的描写一:顾城、谢烨与英儿


  才子顾城与两位女子的爱情是现代史上人们热议的焦点,那么顾城、谢烨与英儿之间是怎么回事呢?
  爱情永远是排他性的。你可以爱你的兄弟姊妹,爱你的邻人,但是却很难爱你情人的情人,因为他掠夺的不是别的,而是你们独一无二的亲密的关系。这便是物质的前提。
  有过此种尝试且失败的人不可胜数,然而,不知为什么激流岛上的顾城和谢烨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偏偏还是要激流勇进,重蹈覆辙。可能是偏僻的激流岛使诗人和诗人的妻子更深怀了乌托邦的幻想吧。在这里积极倡导“三人家庭”的是男人。顾城要求有着很强的在西方社会适应能力的谢烨一定要想方设法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英儿接过来,接到激流岛上。这也是《英儿》那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或者虚构或者真实而背景。
  谢烨可能因为太爱顾城了,才会费尽心力把顾城爱的女人也拉进他们的生活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有点像中国古往今来的那些通晓事理的大太太。谢烨显然是很爱她桂冠诗人的丈夫的。尽管他并没有真的被封为桂冠诗人,而只是戴着那顶很高的很标新立异也是很虚伪做作的高帽子。她崇拜他,迷恋那个能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智慧的大脑。但是谢烨毕竟是谢烨,她死于非命前,不过是一个被掩在顾城熠熠光辉之下的无名的女人。
  谢烨只是谢烨,只是顾城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单纯的女孩。后来又成了那个神经质的天才朦胧诗人的妻子,成为了那些出自顾城之心灵的那些朦胧诗的忠实读者。谢烨之能够与顾城结合,不单单是因为她喜欢顾城的诗,还因为她同顾城精神的某种契合,因为她内心潜藏着的未来可能会大放光彩的文学的底蕴和才华。但是在激流岛的时光里,谢烨的文学潜质还并没有被真正地开掘出来。她只是以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思写了《英儿》中“雷米”的那一部分。只是顾城的一本书的一部分罢了。她并没有能够与顾城一道获得文坛的盛名。她随顾城一道出访,不过是因为她是顾城的妻子。她没有自己的成就和头衔,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主张。她只能是诗人顾城的那个附属品。走不出顾城的阴影。
  于是这样的谢烨只能无条件地服从顺城的意志将英儿接来。她知道顾城想念英儿,她可能也知道英儿来后会发生些什么。但是她为此劳碌奔波。因为她爱顾城,她不想让顾城因英儿的不能来而沮丧失望。后来,英儿果然来了。她看见了顾城的满面春风。她也是知道顾城与英儿做爱的,谢烨一定也是很痛苦的,但是她容忍并接受了这一切。这是个既定的事实。是不可改变的。而周旋在两个女人之上的,是那个足以统治和摆布一切的男人。童话的王国。伊甸园一般的。男耕女织。每个人都在涂抹的诗歌。创造着,真正乌托邦的生活。在激流岛上。养鸡。田园牧歌。看似天籁一般的和谐。而潜流是深刻的痛苦。还有逐渐的游离。彼此恨着。却同吃同住同微笑。虚伪支撑了能够看得见的一切。所有的女人都想显示出她们是无私的,她们不在乎男人到底是爬上了谁的床。惟有男人是自私者。他的全部目的就是得到。他们果然得到了,两种女人的两种爱,还有大同小异的两种女人的身体。他们才是这种畸型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女人得到了什么?县痛苦的锤炼。
  顾城们生活的试验所导致的是无比深重的灾难。是死亡。除了悄悄逃离了激流岛的英儿得以幸存,那个原先田园诗般的家园被他们自己彻底地毁灭了。顾城凶狠地砍杀了谢烨又悬木自尽。留下了真正可怜的小木耳,从此无依无靠。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妈妈。怎样的疯狂。怎样的失败和怎样的悲剧。毁了自己。烧了生命的船。黑夜中再不会有寻找光明的眼睛。灯灭了。不再燃烧。连《英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而去。就连那部关于这场诗人悲剧的电影也不过是投人茫茫黑夜的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顾城对英儿身体的描写二: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赏析


【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原文】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窗帘后面
  被纯白的墙壁围绕
  从黄昏迁来的野花
  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一个小站上
  注视着周围的荒草
  让列车静静驰过
  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就在大海旁边
  像金桔那么美丽
  所有喜欢它的孩子
  都将在早晨长大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追求生命的纯度——赏析顾城的《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第一次听说顾城是在榕树下,那时候有个朋友写了关于顾城的诗歌赏析,精彩绝伦,但怎么也申请不上绿叶,被雀之巢老大“独上月楼”一解释,我才知道是因为顾城的“自毁毁人”,引起了众多喜欢他和他诗歌的人们的愤慨,才被类似“雪藏”。
  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顾城、英儿以及夫人谢烨的三人爱情,虽然因了谢烨的百般忍让,使天平的两端颤巍巍地平衡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倾斜:英儿走了。有人说英儿把顾城当作了跳板,有人说爱得太累,我不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唯独爱情没有人可以破解,谁爱谁不爱,谁爱得多一些,谁爱得累一点,别说局外人,就是当事者,恐怕也不能够清晰明白,要不怎么会衍生出那么多婉转凄凉的爱情遗憾,流传下那么多让人黯然伤神的千古诗词呢。
  这个具有孩子般思想,常年戴着一截裤腿帽子的顾城,最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和感觉让他举起斧头,砍向他一直依靠着的妻子谢烨,我们无法确切得知,只是大家看着他孩子一般坦诚的眼睛,读着他留下近乎天真的遗书(比如其中给他姐姐顾乡的“你要邦(帮)老妈妈,要把后事作(做)好,要安慰老妈妈,花光了钱也要邦(帮)老妈妈,小事都别算了。”),怎么样猜测都无法确定就是这个能写出“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看云时很近”的天真诗人,这个被称为中国唯一的一位用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会下得了如此血腥之手。我们不论他的人,就单诗歌而言,他用“纯银”的眼睛,演绎了一首首稚气的理想之歌,在这些歌里,有着成年人的哀伤,孩子般的梦想,有着对沉闷拘束世界的呐喊,还有着对一尘不染的爱的依恋。
  在七十年代,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我们念念叨叨,反复咀嚼着,用自己朦胧的理解,以及跨越那个时代的世界形式,去诠释里面至深或至浅的涵义,或许它就是许许多多后来诗人的启蒙。诗的神秘和明显高于一般语言的简洁、寓意内蕴,让我们曾经童真的心,忽然一下就有了对感情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候不确切,但梦是真的,激情也是真的。
  顾城的《我们去寻找一盏灯》,里面“野花”、“列车”、“孩子”都是有着跳跃性的,灵异的动态音符,它们是主体里一个个突出的雕塑,并且就此给予了整首诗一个鲜活的立体画面,使之让那些用温柔的前额思考的人看到、听到、感觉到。他们的意象是什么呢?是生命,是回忆,也是希望,是作者对内在生命温暖和充盈的追求。顾城一直在寻找,用他黑色的眼睛,在他那黑夜的孤寂里摸索着,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他对于他所处环境一直排斥放弃着,所以才有了不断地寻找理想天地的行程和呼唤。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个灯是“家”的代表。它是迷失在黑暗里的羔羊,第一声听见得主人的呼唤;是暴风雨里失群的燕子,第一眼望见得它的团队;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后第一口闻到得母亲的饭香。我们寻寻觅觅,为的就是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窗帘后面,是柔和灯光映照下的洁白的墙壁,墙壁里包裹着的就是行路人疲乏后第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家。每个温暖的家,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都有让衰败孤独成繁盛快乐的本事,它能把野地里忍寒受冻、风吹日晒的寂寞的野花,能把惨淡夕阳照射的孤独的野花,改变成另一种颜色,在这颜色里,没有冷漠,没有疲惫,没有矫揉造作,甚至没有花应该开的颜色,它是那么自然,那么温馨,一点都不用担心如在太阳下的那般,看自己的装饰是否严密完整;不用再为任何人的目光而千辛万苦地修剪自己的模样;也不用某些需要而忍气吞声地笑,硬了自己脸上柔和的线条。在家里,这个温暖的地方,就算是要凋零,那也是一种柔和的,没有丝毫痛苦地离去。温暖成了奔波在芸芸世界里,每个独行人的追求,家是累了,倦了,伤了,痛了后唯一能够想起来的港湾。
  记得《呼啸山庄》里,当被凯瑟琳的父亲从野地里捡回来的希思克里夫,第一次踏入这个叫“家”的地方时,虽然那里不是他所能够得着的层次的地方,后来也让他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也有许许多多的爱,足够让他温暖,甚至在某些时候,差点让他变好。在他失去了这个家后,他暴躁、失望到愤怒,以致出走,变得不能理喻。我一直觉得他毕生的追求,包括对凯瑟琳的爱情,都带着如顾城说的那般:在寻找一盏灯,那灯就是被纯洁的墙壁围绕的 温暖的家,有着凯瑟琳的家。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灯,是“安静”地祈求。顾城说,它在一个四周满是荒草的小站上,从这点来看,顾城认为所有的人应该有孤独的那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安静,需要一个小小的站台来放逐我们疲惫的心灵,四周不要同类,不要房子,就是小巧可爱的羚羊也不要,甚至不要鸟儿,就算有草,也是自然荒芜的,因为鲜艳地怒放会影响自己所需要的寂寞。这是社会发展后的通病,当我们在热闹的人中间进行着各种应酬和交际的生存时,当我们随着时代的潮流,脚不点地地朝前涌动时,是不能停下来休息,不能悠闲看看朝霞夕阳的,因为我们怕一停下来就会被后一浪的波涛淹没,就会从此沉沦,再也赶不上甚至超过前行者的步伐。但我们知道停下来的好处,就像知道如蓝天一样平静是多么幸福一样,于是,我们渴求朴素,渴求返璞归真,渴求有一个小小的站台,哪怕只能站一会的小站。
  小站会驶过列车,但就是这列车,也是悄悄地,从我们心灵而过,它应该能载走我们的过往,一切顺心烦躁,一切幸福与痛苦,它都能平静地从我们心里带走,是的,这种带走是温和的,也是轻巧的,它没有掏心挖肺的撕裂,没有肝肠寸断的滴血,就那么静静带着一切,驶过。然后,我们才会有轻松的,崭新的一个自我。
  我们多么渴望有这么一个小站,能够让我们独自舔着伤口,独自享受着隐秘的快乐,还能够让我们沉甸甸的心安全卸载,无痛清理,以便无忧地走向新的生活。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灯是“纯真”的渴望。它就在蔚蓝的大海旁边,像秋天的金橘那么美丽。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海子也有过类似的愿望,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是博容的,是平静的,也是神秘的,更是人类最初的爱的来源,它是每个爱做梦的人的向往,是每个厌倦了俗世,看够了尔虞我诈后的归宿。当我们爱上大海,想回归大海,那似乎就是我们想重新回到母亲温暖的子宫一般,那里只有微微荡漾的羊水,给我们的最初一个安稳的港湾。呵,当我们爱上大海,我们就会像孩子一样,有了一个美丽的早晨,我们清澈的,天真的,无拘无束的心,就会在大海边长大,这个长大是有着温柔光线的晨曦,有着颜色奇妙的晓霞,有着让我们百骸俱开的朝气,有着让我们忘记一切的当头照射。
  泰戈尔的《海边》也这样说:“他们(孩子们)不知道怎样泅水,他们不知道怎样撒网。采珠的人为了珠潜水,商人在他们的船上航行,孩子们却只把小圆石聚了又散。他们不搜求宝藏;他们不知道怎样撒网。”大海是渊深的,里面埋藏了历史和一切时空痕迹,有的人喜欢它,是因为它可以采珠航行,因为它的起伏跌宕和多变的颜色,还有的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坦荡宽广,因为它可以掩埋许多过往,可以让人如孩子一般玩着圆石,漠视宝藏和撒网。顾城追求的就是这个童真,追求在清新的早晨长大。
  顾城是朦胧派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意象,梁宗岱先生说,“意象是以有形寓无形,以有限寓无限”,是一种迂回变形的表达。有的人不喜欢朦胧,认为太深奥曲折、蒙太奇,没有质感。但有些朦胧诗,确实以唯美的意境、多晶体的情感、纯真的意象取胜,它用音乐般的语言缓缓倾诉出来,可以让我们每每读一次感觉就变化一次,心境不同,感悟不同,所读到的意思就会出现不同。每个时期的诗歌都有一定的框框和名字,比如朦胧派,象征派,探索派,先锋派,比如现在后现代的第三条道路流派等等,但不管写实还是浪漫,深奥还是质朴,能够流传下来的,必定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想法,也就是说,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正如顾城的这首诗一般。
  世界如此大,岁月这么深,我们在世俗的路上走着,前方有荆棘头上是灰尘,心情因为欲望的拖累而杂质满身。我们累了,我们烦了,我们乔装不了整个日子,为了追求生命的纯度,我们边走边寻——那生命之灯。

顾城对英儿身体的描写三:诗人顾城的绝笔之作《英儿》


  顾城的绝笔之作《英儿》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大家清楚顾城他们之间的故事吗?
  顾城(1956-1993),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小说《英儿》是顾城撰写的惟一一部以真实生活为背景的长篇情爱忏悔小说,也是他的绝笔之作。这部小说通过描述男主人公顾城与妻子雷米、情人英儿之间的爱情故事,精致细微地展现了人性复杂多样的内心情感和现实世界的人生百态。《英儿》对于人类生命深处爱情的点滴记录进行了详细记载,渗透着依恋与背叛、超越与毁灭,一方面张扬着人性对完美世界的追求,一方面隐藏着人性对失落世界的愤恨,阐述了鲜花与毒刺并存、爱情与悲情同在的主题。整部小说将人类最基本的“爱与恨”的两大本能通过人物不同的心理表现形式充分地体现和诠释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三位主人公各自的心理思维主线,恰当地揭示了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情感演变。

  一、顾城(丈夫):简朴自然的心灵追求
  顾城的生活想法真实而简单:小岛、阳光、沙滩,鸟鸣、水声、浪潮。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一个脱离世俗尘嚣的家园。这个家园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怡然自得、信马由缰的乡村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在顾城的眼中,处处充满了诗意般的浪漫境界,如孩子般的天真纯洁、如早晨雨滴般的清澈透亮,一切映入内心的都是新鲜与美丽。在小说《英儿》中,这种心境的表述是通过诗体化的语言写成的,其思维方式充满了跳跃性,仿佛更像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以至于你都无法清楚地了解他意欲表达的心理想法。在顾城的美学视野中,他将内心的思绪想法通过如水、如风、如云、如雨、如草、如花的诗文语句舒卷自如地表达了出来,自由规整、完美无缺,令人如醉如痴。顾城的饱含悲情色彩的、如梦一般的心灵独白在其一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令人激情迷醉的心理状态下,顾城自然不愿意与妻子雷米共度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而甘愿沉思于自己构想的空泛的爱情生活当中。
  但是,这种向往与追求却是孤独的,甚至有些自私的意味。毕竟,拥有类似简单生活方式想法、极力排斥现代社会发展干扰、不大情愿接受适者生存理念的这一类人,往往是少数的。当顾城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后,精神世界的饱满自豪折射出现实世界的无奈酸辛,他是精神世界的强者,却是现实世界的弱者。特别是当雷米为他扫除生活的障碍、英儿又与他倾心相恋时,顾城认为自己拥有了无拘无束的、最为成功的人生。但是,之后发生的一切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雷米长期的忍辱负重、英儿期望的常相厮守都是一根随时点燃干草的火柴,粉碎的就是他的人生理想。顾城哀怨自己的落寞人生和失常情爱归宿,对规范人类自由发展和销蚀个性独立理想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强烈的愤恨与不满。自谴自省更替交融,逐渐演变为一种面对世俗尘嚣的决不苟且、绝不妥协的忠贞信念,而死亡也许就成为成就他理想光芒的惟一方式。这可以说是顾城令人不幸的一大弱点,而且正是这个弱点,使他将一重幻想加在了另一重幻想之上,最终逐渐形成人生心理的重负,导致了一根稻草压垮一只骆驼的悲剧后果。
  二、雷米(妻子):伟大深沉的母爱情怀
  作为顾城的妻子,雷米起初并不完全赞成他这种回归自然、创意自然的生活,因为她要面对照顾嗷嗷待哺的幼子、要面对柴米油盐具体生活的现实。她渴望自己的丈夫快乐开心,却又因生活的重担而无力分心,没有过盛的精力和足够的热情陪着满脑都是幻想的顾城一起嬉戏娱乐。她天生宽宏包容,愿意以一种类似母爱的深沉细腻和侠骨柔情为顾城营造出可以发挥他自然天性的氛围,忍辱负重,伤痕累累,将自己的天性深深压抑。甚至到最后,她不在于别人说三道四,以一种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做法实现着她的夙愿与梦想,那就是主动帮助英儿来到顾城的身边,满足他的情感外泄和恣意狂欢,对于之后发生的一切默默忍受。
  她自信地认为英儿是不会抢走顾城的,只是能够为顾城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冲动与精神力量源泉。但是,令她始料不及的是,顾城对于英儿情感的过于投入显然超出了雷米的心里底线,她的内心震荡更是超出了料想中的自己。她以为她可以不在乎,但恰恰非常在乎;她以为她可以视而不见,但恰恰随时凝目而视。她过去从来不怀疑会有谁可以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英儿的到来却令她神情憔悴。她觉得自己的宽厚仁慈纵容了顾城和英儿的步步进取,而她却逐步丧失了作为妻子的全部主权。维持基本的生存方式、保护家庭的健康和谐,当她为此付出太多太多的精力与情感时,她就不能容忍对方对自己任何形式的、没有充分理由的心理伤害,而一旦遭遇到伤害,那么怨恨就会不可遏制地生发出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填满哀怨与愤懑,离开、离开,成为她的一种选择。
  三、英儿(情人):迷人沉醉的爱情长歌
  在一个人的苦思冥想中,渴望理解、渴望爱情,形成了顾城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面对如此干净自然的纯洁小岛,浑身洋溢着空灵浪漫气质的勃发,顾城心中产生了更多的激荡与幻想,以及一种莫名其妙的期待和不易察觉的焦渴。这种追求异样、追求放任的心理在蠢蠢欲动,是正常的人生历程中无法得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雷米具有的母性光辉压抑了顾城作为一个男人本色的存在。因此,当英儿到来时,一切是那么的绝妙无伦和纯净凄美,她专注的眼神放射出一种孤儿似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顾城。这是精神的怜惜与悲悯,只有细腻柔软的心灵才能传达出如此别样的情愫,感性的心灵触动使顾城顷刻间将全部的生命投给了他心中早就梦想过的甜蜜爱情。他的生命状态瞬间发生了变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男性与女性的热情结合激荡起了生命的存在。英儿的轻巧柔肠和温软细语,不带有丝毫现实生活的残渣碎末,身体的纵情放肆、柔情的点滴迸发,都从心理上和肉体上彻底征服了顾城,使他显示出了强大的占有攻势和独霸心态。这种攻势不是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力量所能够阻挡的,其包含着两个人全部灵魂的激情参与,是整个人心理感触的无穷激荡,是一种可以使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生命的高峰体验。
  但是,能够永远维持这种激情的生活状态吗?是否可以将顾城绝对地占为己有?要知道爱情的领地历来都是寸土不让的!身处尴尬处境的英儿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心灵思考。她矛盾、痛苦、焦虑、失落、怨恨,种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一拥而上,几乎将她的身心压垮。自我拯救的惟一方式只能是泪别孤岛,这也是检验和证实在顾城心里分量的有效方式。所以,不辞而别成为她无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这种选择也许是正确的,因为一个人心灵的孤单是最不容易拯救的,而顾城就恰恰落入了如此的心灵陷阱,深邃空远、难以自拔。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6321/

推荐访问:英儿性顾城描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