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宝性命双修]性命双修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6-23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性命双修:《内经》性命双修的真实含义


  《内经》是黄帝和老师的对话,核心问题也要通过一种斋戒的方式,不仅是持斋,而且要控制自己的俗欲,没有私心杂念的状态才能得到。下面是《内经》性命双修的真实含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万物有道产生,道中幻化阴阳,人体的小宇宙与天体相对应,天体对应人体,天体的十方八极对应人体的十方八极,性命合一结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合十。八极为八卦的运作原理,在身体内部的阴阳转换规则,也就是发动人体发动机开启,八卦玄转。人体内部十方是指性五行和命五行。所谓“性命”,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古人的经验,惟有“性命双修”才能达成身心健康、平衡发展、幸福祥和的人生境界。否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修命不修性,犹有家财无主柄”。意思是说,即使你有很高的学问,如果不注重身体健康,整天病恹恹的,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与之相反,如果你身体很壮实,却不学无术,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浑浑噩噩地在人世间走一遭。
  性与命的含义
  性为阳,五行是指精神魂魄意,又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即明心见性或称之为修心,从德字上理解为仁义礼志信;
  命为阴,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又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即慧命或称之为修身,从身体层面人体的一切规律都分阴阳,具体地讲:从整体上划分,人体内部发动机是阳,身体是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后面为阳,前面为阴。
  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中和集》、《性命圭旨》、《天仙金丹心法》、《天仙正理直论》、《金仙证论》等书都有关于“性命双修”的论述。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性与命的统一
  既然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命是指人的生命,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精神意识,没有精神意识,人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动物一样,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道教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他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这就像人不仅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一样。
  性命双修的适应范围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人更应该重视性命双修,因为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人,性与命两个方面都出现严重的病态,如不加以解决,将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趋向功利实用和短期行为,生活日益浅薄化和狭隘化。形体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环境恶化、不良嗜好以及过度享受造成生理损害、生命力脆弱和恶性疾病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要靠环境改善,同时也要靠人的主观修炼,并且去改造环境。若多数人懂得并且去努力实践性命双修,人生与社会的健康化进程会大大加快。
  性命双修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时并重。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以生理变化心理,以心理变化生理。体弱多病者先从命功入手,炼精化气,去病健身,然后心神安定,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为不良者,则先从性功入手,炼己筑基,排除私心杂念,调整平衡,提高追求层次,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服药和炼气,性能得到良好的效验。性功与命功可以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但要互相带动,共同长进。
  性命双修要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内丹家有“初关、中关、上关”之说,有“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之说,有“先摄心修性,次炼化精气修命,最后粉碎虚空”之说,要不出初级、中级、高级三大阶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无论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还是气血的调适、体质的强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学苦练,长期坚持,不断体悟和反省,才能渐入佳境。当然渐中有顿,这是自然得来,不可强求。
  拓展阅读:《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在公元前1世纪,当世界还处于天命、巫术等封建迷信笼罩之中时,《内经》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有学者将《内经》和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4团一公元前355年时代的古希腊名医,由于其光辉成就,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将《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再从两者的具体内容相比,《内经》认为,凡疾病都有致病的原因,或六淫,或七情,没有什么神秘的;希氏在《论圣病》中认为,疾病有它的自然原因而与鬼神无关。《内经》在对人体进行“解剖而视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认识到人体内血液是流行不止的,“夫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肯定了心与血脉的关系,血液是循环运行的,“血出而射者”为动脉血,“黑而浊者”为静脉血,“清而半为汁者”为血清;希氏还不知道血液是流动的,至于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在16世纪。《内经》依照五脏对疾病进行分类,在欧洲医学史上疾病按器官分类是从2世纪罗马的盖仑开始的。希氏从体液学说将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黄胆质、黑胆质四种类型。《内经》采用阴阳五行的方法从体型肥瘦、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心理气质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远比希氏体液学说的分类详尽确切。《内经》对于脉搏的观察,发明了用健康人的呼吸测定脉搏的速度。《内经》为后世制订了一整套极具实践价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始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所发明的针刺疗法至今仍显示出极大的科学价值。这些均为西方医学史所不可比拟的。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篇性命双修:《六祖坛经》:佛道实证归一简论


  《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祖师在佛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因其曾揭示了性命双修功夫的深刻内涵,故在道教成道祖师所遗诗词歌赋中倍受推崇,如道门宗师张紫阳在《读雪窦禅师祖英集歌》中说:“漕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无滞碍。”又在《悟真篇·后序》中说:“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下之见,亦非伯端之咎矣。”

  以下,本文试分七个方面,从佛教《坛经》思想与道教性命双修学说的一致性,探讨佛家“不二法门”与道教性命双修实证上的无二性,以弘扬“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的三教圆融、仙佛一家的思想。因笔者学识、修证浅陋,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访道求师
  慧能祖师出身贫寒,为一樵夫,听《金刚经》而起访道求师之心。安顿好母亲后,参弘忍祖师,“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于是得禅宗秘旨,后南归修道,传其禅法,使《坛经》思想流布于中国广大地区,形成“五家七宗”的兴盛局面。
  道教之性命双修学说以《参同契》、《悟真篇》为圣典。张紫阳祖师在《悟真篇·序》中说:“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憔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诸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因谓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由是可知,佛道祖师均得明师传授真法,方才成就。
  修行者在参访明师的过程中,历尽艰辛,以磨炼意志,正如孟子所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得明师传授后,方能按法修证,成佛成仙。
  二、本来无一物
  《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谓“本来无一物”,在道门真传中称为炼己。己者为心,炼得此心如北极星之不动(不考虑极移),则炼己纯熟。佛以观对斗明星而入道,对斗明星者,斗为北斗,明星为北极星,此星不动,如人心之不动。
  道门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师云:“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  ,可与慧能祖师偈交相辉映,以开照学人心腑。
  由上可知,佛道二教皆以为此心本来无物,所谓“世人性本清净,如天常清”, 只因妄识而入“颠倒梦想”, 若遇明师则可吹却迷雾,远离“颠倒梦想”。
  三、 元是法中王
  《坛经》云:“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
  此处,“元” 当指元精,在道门中,人们亦称自己身体为“火宅”, 又称元精为“法中王”, 如柳华阳禅师在《金 仙 证 论·正 道 浅 说 第 二》中说:“万物最美曰精,人有其精则生人,无其精则死。所以精者即性命之根源”  。
  为什么称元精为“法中王”?因元精可用佛道真传之下手法,将其化为甘露,甘露在道门中称为漕溪水、金液、长生酒等等,在佛门中称为甘露法王,二者名称不同,但实质一样。如人之死亡,必先阳痿、绝经,精竭则人亡。
  四、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此有情之情,称为道情,非是人情。情,喻元精。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曰:“情来。”龙牙禅师云:“人情浓厚道情微,道得人情有谁知?虽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一般所谓“人情”,指人的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又指人心、世情,也可指情谊、情面,如托人情等。唯佛道真传以活子时至为“人情”,元精出洞为“情来”,人情动。此情动,必须要在无念之中自觉外阳举,为自然而然之情动。
  龙牙禅师第一“人情”指人之世俗情谊。人沉醉于红尘,修道之情(“道情”)就很少了。所云第二“人情” ,则指活子时,修道修的就是活子时。所云第三“人情” ,指未得真师传授,不明活子时为成佛作祖之机,“无道用”喻不会采药。所云第四“人情” ,为不知神仙丹诀,人终归要老死,人情不能持久。人们常说“人走茶凉,世态炎凉”,就是这个意思。
  采药时,丝毫人情不用,要用道情。吾言不用人情,指采药时不用人的感情,炼己纯熟,心空无我之意,后之“用道情”,指元精出洞,用明师下手之诀而采得真铅。
  丹家之“情”,喻活子时至,先天真阳之精出洞,“性” 则为后天真阴之

第三篇性命双修:有关茶道知识范文


  国的茶道知识 你知道多少?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茶道知识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有关茶道知识范文:详解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有关茶道知识范文:茶道中的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有关茶道知识范文:茶道的基本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4093/

推荐访问:牛金宝性命双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