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书拼音]回乡偶书中的衰怎么读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23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第一篇回乡偶书中的衰怎么读:思乡诗词《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第二篇回乡偶书中的衰怎么读:贺知章思乡诗《回乡偶书》解读赏析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这是《回乡偶书》两首中的第一首。
  时代背景: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既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可以想像得出作者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感慨和喜悦、悲伤与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虽然“离别家乡岁月多”,但对故土那浓浓的乡音却始终难改。“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印在脑海中,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第三、四句,各种资料都是这样解释的:“孩子们见了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种解释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范。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但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一直还有另一种解释。记得可能是上高中时一位老师的解释是:儿,小孩,少年时。童,通“同”,指同伴。“儿时的同伴见了都不认识我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但几年来查阅各种资料都没有找到这种解释。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与前面紧密联系的,更能反映出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真实情景。五十多年了,曾经一起玩耍、一块长大的童伴,应是多么的熟悉啊!却因岁月的流逝、年代的久远而不认识了,还要问我从哪里来?这一问对于作者无异于当头棒喝,几十年来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土,梦回季度的故乡,已是人世消磨、面目全非了,这一问给了诗人重重的一击,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与老迈衰颓的悲哀。
  从现实来说,“儿童相见不相识”,这是必然的。而儿时的同伴见了不相识是偶然的必然,更能说明“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真实写照。试想,诗人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乡,一入村口便与和他同样老的老人打招呼,对方笑着问我从哪里来的。再细细一说,竟是一块玩耍的童伴却不认识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当然了,以上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作为诗词解释还是应该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以名家的版本解释为标准。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三篇回乡偶书中的衰怎么读:回乡偶书幼儿园教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这首诗我们都知道,那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幼儿园教案,欢迎阅读。
  【回乡偶书幼儿园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回乡偶书幼儿园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四、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3469/

推荐访问:回乡书拼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