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拼音和意思]家喻户晓的意思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6-05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篇一:[家喻户晓的意思]中学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文一:赠人玫瑰,手游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意思是说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与幸福都会在赠花人和收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
  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出去玩,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老婆婆背对着我坐在地上,在那里喊:“来人啊,救救我吧!”我听出了她的声音,好像是姑婆,于是我对哥哥说:“哥哥,那个人好像是姑婆啊,我们……”“快啊!”哥哥还没等我说完就跑了过去。姑婆看见了我们,说:“是你们啊快来帮帮我,我脚被摔伤了,走不动了,快扶我去医院吧!”我和哥哥一起扶起姑婆,我对她说:“姑婆,您没事吧!严不严重啊,你一定摔疼了吧!”“这个土坑真是讨厌,害得我摔得这么疼!”姑婆生气的说。我和哥哥把姑婆送到医院后,没过多久就把姑婆送回家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好人好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忘了带橡皮擦,就悄悄借给他;在教室里捡到一元钱,就交给老师;见到楼梯上有垃圾,就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人人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仙境,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有爱才有阳光,有阳光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幸福!每个人就像一张大网,我连着你,你连着我,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
  作文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平时多一声问候,行走多一些礼让,见面多一些微笑……让生活充满爱,我们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温馨。即使一点点的爱心行为,只要从自身做起,帮助别人,把爱洒向周围的人,就能把快乐留给自己。就像送给别人一支玫瑰,手上也会留下淡淡的幽香。
  一天早晨我因有事而快要迟到了。我洗漱完毕吃完早饭背上书包飞快地向学校跑去。当我来到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时。忙碌的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一个驼了背又拄着拐杖的老人。老人眉头紧锁、汗流侠背、抖着双手,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正向大街上的人扫视着,仿佛在找某个人似的。这时我也不顾迟到的后果,不假思索地得向老人走去。来到老人面前,我清楚地看见他脸上的皱纹,猜想他应该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吧!我小声地问他:“天气这么冷,您怎么一个人在大街上?”老人像遇到了救星一样,说:“我儿子打电话说让我在车站等他,可我年纪大了忘记去车站的路怎么走!再说这街上那么多车叫我怎么过去呀!”听完老人的话,我毫不犹豫地搀着老人走过那车来人往的大街,向车站走去。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到了车站,老人找到了她的儿子,额头上的皱纹才慢慢地舒展开来!他非常感谢我的帮助,我并没说什么,只是付之一笑。
  举手之劳,让受到帮助的人得到快乐,也让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快乐,这真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啊!
  作文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我仍然是记忆犹新,就像发生在一样。
  一次,我们课外班考试。老师为了防止我们作弊,便只允许带一根笔进考场。考试开始了,考场里静得很,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打着题。当考试快结束时,坐在我旁边的琦扬同学小声地自言自语道:“怎么办?怎么办?……”我听见了,忙低声说:“什么事?”琦扬焦急地说:“我的笔掉珠了,都怪我不小心!哎,真急人!”这时,我的目光碰到了琦扬的眼睛,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透出了无限的焦急。听到这话又看到这眼神,我想:怎么办呢?借不借呢?老师来了?……不,还没来。如果借她了,那我……不,我是一个少先队员。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嗯,就这么办!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笔递了过去。
  “这怎么行,你不写了?”
  “你写完,我再写。”
  “可那就没时间了!”
  “别说那么多了,你快写,否则答不完了……”
  时间到了,卷子被收走了。结果,我少答了好几道题。但我一直都不后悔。俗话说得好:“‘腾出一只手给别人’,胜过赠人万两黄金。”我心里甜滋滋的,这种甜一直甜到了我心里头……

篇二:[家喻户晓的意思]弟子规解释的现代故事

  《弟子规》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其中的故事有哪些?
  弟子规解释的现代故事
  弟子规(闵子骞谏父)的故事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2006年以来,和谐中国的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弟子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弟子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弟子规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泛爱众 而亲仁 有馀力 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①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注释】①见:xi àn,同“现”,显露。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1】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故事2】孝子的反哺之爱
  2004 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的一位家喻户晓的孝子。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 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
  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作为家里的长子,这位孝子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在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为换台吵闹!”
  2005 年2 月17 日, 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这位孝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篇三:[家喻户晓的意思]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


  引导语: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如何学习《木兰诗》,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诗中的人物,就是老师的职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的艺术手法。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木兰诗优秀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6338/

推荐访问:家喻户晓的拼音和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