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公司为支付货款]为谁流下潇湘去

来源:公司简介 时间:2018-08-03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公司简介】

一:[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词《踏莎行·雾失楼台》精彩句欣赏


  内容摘要: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句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教材的错误注释,对有关教辅用书、有关赏析书籍中的不当赏析,进行辨析探究,力求通过作者生平经历,从作者思路,从词作的层次关系,从作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作出贴近文本的赏析。
  关键词:为谁流下 欣赏 辨析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中选入的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句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
  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的材料说:少游到郴州,作长短句云:“雾失楼台……”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2)可见苏东坡认为秦观的这两句是《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最精美的句子。至于精美在何处,为什么精美,苏东坡没有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同意苏东坡的看法,他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王国维《人间词话》)(3)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这首《踏莎行》最精妙的句子是风格凄厉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苏东坡欣赏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只是皮毛,苏东坡对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认识是肤浅的。
  吴世昌先生认为王国维的看法也有问题,他说:“‘杜鹃’句,静安谓此联‘凄历’。又谓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余以为不然,东坡赏‘郴江’一联,正是更深一层,岂徒叹其‘凄历’哉!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一‘砌’字最见功力。”(吴世昌《词林新语》)(4)吴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按吴先生的说法“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应是表达“无重数之恨”的。至于按什么思路,从什么角度来表达的他没有谈。
  唐圭璋先生有更明确的看法,他说:“下片,言寄梅传书,致其相思之情。无奈离恨无数,写亦难馨。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5)唐先生认为秦观以不合常理的方式,以“郴江”、“郴山”喻人之分别,表达自己与亲人离别无穷之恨。不少有影响的评论者、欣赏者持这种“无理说”。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所收录的叶嘉莹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就说,“在如此深望坚实之苦恨中,所以乃写出了后二句‘郴山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无理问天之语”。(6)
  《宋词鉴赏辞典》(7)收录的靳极苍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说:“或解为郴江也不耐山城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太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了。”
  苏教版教材也持此观点,课下注释对此二句说法大致有二:一说是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

二:[为谁流下潇湘去]叶嘉莹读秦观词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北宋词人中,秦观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作者。冯煦在《宋六十一名家词例言》中即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少游在词中,往往能写出一种极为纤细幽微的感受。当他在仕途上遇到挫伤,体受到极深重的悲苦时,其词作便由早期的纤柔婉约转入哀苦凄厉的境界。这首《踏莎行》,便是秦少游晚年由处州被贬到郴州以后所写,因此最能表现此种哀苦凄厉的心情。
  开头三句中的“楼台”和“津渡”都不是实景,而是一种象喻。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形象,而是一种象喻之象。这样说,是因为其与后边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时间景物是冲突、矛盾的。我们过去所读的词一般写的都是现实景象,秦少游现在所写的却不是。因为在他内心之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落空、绝望的,他以这种沉痛绝望的心情,创造了这样的形象。
  “楼台”和“津渡”的形象代表什么呢?前者代表一种崇高的境界,后者代表一种出路的所在。津渡是码头,可以从那里上船、前进,所以表现为一个出路。现在秦少游的心中,这些东西都失去了,想找一个渡口、一个出路,但在月光下的迷蒙之中,完全看不见这个渡口了。
  后一句“桃源望断无寻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也有象征和比喻的性质。此典故的桃源在湖南武陵,秦少游贬官在郴州,也在湖南,这中间有一个触发的因素。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尾说“后遂无问津者”。以前的人要追求一个美好的地方却找不到,后来的人是根本连追求的理想都没有了,这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情。
  现在的秦少游也是如此。崇高美丽的楼台不见了,指示出路的渡口也不见了,即便“望断”也找不到传说中的美丽桃源。所以“可堪孤馆闭春寒”,他说,我怎么能够忍受一个人被贬谪到这么遥远、这么孤独的客舍之中?春天本来是美好的,他一个人在客馆之中却只能感到春寒的料峭。何况还有“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国古人认为,杜鹃鸟的啼声就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到了一天的日暮时分,秦少游什么时候能回去呢?他认为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过去的理想都落空了,已然断送了整个春天。
  下半首“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他说,我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这里同样有两个典故。“驿寄梅花”的典故讲江南有一个人叫陆凯,春天的时候要折一枝梅花寄给北方的朋友,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至于“鱼传尺素”则是出自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在这里,秦少游还不仅仅用了两个典故而已,还要看他的用字。“砌成此恨无重数”,他说,我这个恨是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如同砌墙要把砖一块一块地连起来,中间还要用黏土黏住,是非常坚固的。秦少游的恨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是数不清说不尽的这种悲恨。这“砌”字用得多么好!
  前面几句都很容易讲清,但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直是很难讲的,很多人也难以体会它的好处。诗词之中时有“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言”,这两句词便是“无理之语”。郴江发源于郴山,其下游流到潇湘水中,这是地理上的写实。秦少游问: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为什么要流到潇湘水中去?天地与山川本来就是如此,这真是无理的提问。然而,这让我想到《楚辞·天问》屈原对天地宇宙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宇宙之间有这种现象?那是怀有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的对天地终始的究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李商隐《西溪》)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东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条银河?正是那生活遭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会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少游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志意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志意。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东流的逝水?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非常沉痛的两句词。
  总之,这首《踏莎行》词是秦观以其天赋之锐敏、善感之心性,结合了平生苦难之经历,透过多年填词之艺术修养,凝聚成的一种词境,其更加深了象喻层次的开拓。这是我们在讨论秦观词时,所绝不该忽视的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4137/

推荐访问:潇湘公司为支付货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