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来源: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18-06-14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企业管理范文】

篇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小编精心整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1.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18世纪下半期,英国产业革命前夕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n·Smith),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理论。实践证实,对技术进步、节约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的增值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个阶段处于资本主义初期,企业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严厉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工人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达不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可以说这个阶段,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2. 科学管理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所谓“古典管理理论”,泰勒、弗兰克、莉莉安吉尔·不莱斯和亨利·甘特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设计工作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Frederick·W·Taylor),他创立了被后人称为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因此泰勒被成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企业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主张一切管理都应当而且尽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实行各方面的标准化,不凭经验办事。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这一时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控制和提高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怎样设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以便高效的利用人力,从本质上讲还是把人作为一种劳动力,只是劳动效率比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更高。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看待,使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激励效果。
  3. 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管理理论中仅仅把金钱视作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生产率的因素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证实,后来的一些学者就关注到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上来,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学派和组织行为科学学派。
  科学管理理论是侧重于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方面,人际关系学者则把管理的注意力带到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方面来。这种管理思想的产生是美国人梅奥(Eltor · Mayo)进行了近十年的霍桑试验的结果。霍桑试验证明,员工的生产率不仅受到生产方式设计和员工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建立在过于简单的员工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组织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
  这个阶段,可以说把人和普通的工具等物质资源进行了区别对待,意识到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因为过于强调人的行为特性,和实践有些脱离,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4.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1954年,当代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 ·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进入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在此阶段,主要是系统权变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代表人物是巴纳德(C·I·Barnard);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代表人物有摩尔斯(Morse·J·J)。
  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近年来大量统计数据显示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投入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两者的比例关系几乎达到4:1,这说明人力资源的收益率远远超过其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而且包括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参与组织战略目标的制定,更重要的是保证人力资源对未来战略发展目标实现需求的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人比企业其它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所以,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方法和制度方面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人力资源的演进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可以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加以借鉴:
  1. 对人的认识。西方的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对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显示出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深刻认识。在企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里,一直也把人视为其中的生产要素,这种思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最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发展生产的作用,当时的生产只需要人力劳动,所以才有把人视作“会说话的工具”的观点,为了节约劳动成本企业主会让较少的人承担较多的工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再把人视为生产要素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了,人凌驾于生产要素的一面被挖掘出来,认为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生产有重大影响,从而把人和企业生产要素分离开来;现代的企业则把人视为企业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发展的过程正是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人越来越重视。
  2. 对人的管理。早期的企业管理中,人被视为生产资料时,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苛刻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人努力工作,违反规章制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20世纪20年代时的行为科学阶段,认识到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约束工人,不是理想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他们提出给工人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到了现代管理阶段,已不把工人工作仅仅视为为了获取报酬满足其生活需要,更注重工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但不是偏向于某一方面,而是把工人放入企业系统中综合考虑。对于管理模式则采用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不偏重于某种管理模式,可以取长补短,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
  3. 对人的开发。可以说早期的企业管理中,只注重对人力的利用,诚然早期的企业技术含量小,需要的就是工人出卖劳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工厂主只要能获得较多利润即可,他们关注的是如何降低成本,使有限的工人能产出更多的产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阶段开始,则强调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工作流程和作业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以标准来规范个人的操作和对工人的管理,为了达到标准化的目标,必须对工人进行培训来规范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始注重对员工进行培养了;现代的西方的企业,比较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培训、奖励、提高,以保证企业发展的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得以输送。
  那么如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作改进呢?下面的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1.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我国人口众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却相对较少,我国的人口素质也就相应的差,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是个巨大的瓶颈,也直接造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重视全民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满足当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还任重而道远。
  2.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难讲那个更先进,可以说各个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背景和条件,也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工作动机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模式上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管理模式或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模式。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目标应是达到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绩效达到最大。
  3. 对人员进行可持续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持续、长远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主要是培养工人的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人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家庭、管理制度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培训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创造条件使人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提供职工发展机会,让职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感觉到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可以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大大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小结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人力资源的企业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国家是最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我们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以期发挥人力资源的真正效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一、 单选题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B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 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 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7.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8.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C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9.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C )
  A.利用-命令 B.温和-命令
  C.集体参与 D.商议式
  10.管理的核心是(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1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12.头脑风暴法属于(B )
  A.外推法 B.直观法
  C.因果法 D.德尔菲法
  13.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A )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14.控制活动应该(D )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15.组织结构设计中,划分管理层次的主要原因是( D)
  A.组织高层领导的偏好 B.法律的规定
  C.组织规模 D.管理宽度的限制
  16.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D )
  A.管理培训 B.管理实践
  C.劳动竞赛 D.心理革命
  17.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D )
  A.信息系统管理员 B.高层管理者
  C.一线员工 D.主管人员
  18.一般说来,组织越稳定,管理宽度应该(B )
  A.越小 B.越大
  C.无法判断 D.无影响
  19.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20.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A )
  A.指导与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
  二、判断题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
  三、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简述决策的程序。
  (1)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
  (2)评价备选方案。
  (3)选择方案。
  2.简述组织工作的步骤。
  组织工作的步骤包括六步:
  (1)确定组织目标。
  (2)对目标进行分解,拟定派生目标。
  (3)确认为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各项业务工作,并加以分类。
  (4)根据可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利用它们的最好方法来划分各种工作,由此形成部门。
  (5)将进行业务活动所必须的职权授予各部门的负责人,由此形成职务说明书,规定该职务的职责和权限。
  (6)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各部分的业务活动上下左右紧密地联系起来。
  3、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
  (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
  (3)、组织的变更具革命性;
  (4)、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
  (5)、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代管理的焦点。
  4、如何理解人本原理?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答: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来进行的。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是现管理的人本原理。
  人是管理的中心,人是管理的目的,民主管理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最佳途径,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出现的,具体做法为:先民主,再集中。
  (1)创造条件让职工通过正常的渠道,对本单位的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加组织决策;
  (2)让员工参加管理工作;
  (3)职工监督管理机构和按理说者。它可以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与被管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
  坚持人本原理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行人本管理原理时,应坚持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行为原则。

篇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工程专业论文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下文是对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探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我们通过简单回顾工业工程发展历史,得出结论:分析当前工业工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目前工业工程学科变革切入点;从传统工业工程学科角度提出了工业工程学科的一些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创新
  1前言
  工业工程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学理论,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采用系统与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经过近100年的国外经验,我国的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发展得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在全国近210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有不少的学校还拥有了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但是,目前,工业工程学科也面临着新挑战和发展机遇,毕竟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还不算成熟,而且传统的工业工程发展阶段也还完全走完,但是我国却需要工业工程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因此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就需求我们从全球的视野出发,从系统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既要传承传统的工业工程,又要对其发展与创新,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培养出适合当代工业发展的先进技术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工业工程发展历史回顾
  据了解,工业工程虽然会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课程,但是它的本质是一门工程学科,只是它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具体学科不同,它是一门相对较为通用的工程学科,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和其他工程学科相同,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在吸收其他学科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因此,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工业工程学科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并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生产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工业工程学科基本上是在工业革命中孕育并产生的,这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该类学科也应用而生。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都可以罗列出早期工程的实践与成就,比如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古罗马等项目,但是直到18世纪,才在法国出现了第一个工程学校。出现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和提高设计与分析桥梁、道路、建筑物效率的需求。而且,早期工程原理的出现也是非常不完善的,甚至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出现在军事学校教授,这些原理也基本上是用于非军事或民用的目的。物理学与数学的发展为机械原理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了改进材料以及泵和引擎设计的需要,因此,产生了机械工程这个概念,成为了19世纪初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领域。由于相同的原因,相继产生了气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学科。因此,不少的学科的诞生最初都是为了获得实验性证据和为了对工程提出更科学的方法,才加速了该学科的产生。尽管历史学家对这些学科的具体产生时间有较大的争议,但是关于工业工程的起始时间,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他们一直认为始于l8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非常需要技术创新,因此各个学科也相继出现。正是因为创新,实现了纺织业中传统人工作业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733年,英国的一个钟表匠,他的名字叫约翰凯伊顺应历史潮流,发明了飞梭,这种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由于当时棉纱的使用量大,供不应求,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机器来提高纺纱速度。于是,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在长期实践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大大地提高纺织生产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同时,英国钟表匠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水力纺纱机,利用水力作动力,因此要求机器要靠近河流或者有水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工作。176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是最重要的发明,打破了对于制造的位置和工业组织形式的束缚。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从本,扩大了市场范围。通过推进对于劳动资本的替代,这些发明有效的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系统的概念是现代工业工程的核心,从1895年起,美国工程师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等论著非常详细且系统的讲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发表,常常被认为是标志着IE开始。
  3工业工程发展启示
  通过以上工业工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具有普遍性,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与发展的需求,有时甚至跟着技术变革产生的。在世界发展史上,不仅仅是美国这样,中国也相同。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中国市场也开始走向世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接触的越来越多,中国经济也开始向市场型经济转变,中国企业也开始更多额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为企业的重点,这样工业工程也就开始显示其重要地位,并且快速发展;二是,科学技术作为工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工业工程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有所发展;三是,工业工程学科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一些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工业工程系基本上都是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4新时期工业工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二元经济”,工业工程的发展既要遵循发展阶段性规律,又要突出中国特色。对于中国来说,新时期,面对各种需求和挑战,以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对中国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去适应。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标志的新信息技术等,恰到好处的为工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语
  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2大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很关键的。而且,我们处在一个面向以知识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呼唤并推动工业工程的变革。而且,我们也通过研究发现,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可以从传统学科内容、应用对象以及技术与工具3个维度来描述,同时,这3个维度的要素组合也可以交叉成不同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虽说传统工业工程学科内容功能相对较为稳定,但是由于应用对象也随着经济社会而变化,因此,新的技术工具也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并将产生工业工程新的学科内容或方向。
  参考文献:
  [1]席少华.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3).
  [2]陶俐言.论我校工业工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66.
  [3]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1~7.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0743/

推荐访问: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