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诗]酒诗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6-12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第一篇酒诗:《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


  李白对《将进酒》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准,体会得深,讲课时旁征博引,教学内容丰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下面是《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供大家学习!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 “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 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 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 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 “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第二篇酒诗:《将进酒》备课资料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诗。

  将进酒-备课资料
  一、课文悟读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一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人海,势不可回;青丝成雪,人生短促,怎不让人悲叹感伤!但李白毕竟是豪放之人,紧接着便逆转为"乐":在他看来,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有酒的做伴,酒的激发,作者的情感渐渐狂放,诗情渐趋高涨。"天生我材必有用",消极的外衣下裹着的是一颗渴望积极用世而怀才不遇的壮士热心,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人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如火山喷发。酒酣之时,舍弃一切呼儿买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让人不由得叹服诗人的放诞与豪壮,不由得深深体悟作者的深"愁"。
  诗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万丈,千古流传。它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一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失望与消极,有力地展示了诗人深藏着的一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的心灵,完全可以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媲美,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就连无数吟诵此诗的后来者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亮点探究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的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是纵情享用美酒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心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否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探究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探究学习:
  这个问题可以从李白的思想世界入手分析。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人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
  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人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后来李白又干谒韩朝宗等人,也没有实现他步入仕途的梦想,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人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
  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探究学习: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己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人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5.在李白的"酒诗"中也能看出他想像奇特及豪放飘逸的诗风,试找出一些诗句加以说明。
  探究学习:"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这些诗句的想像是如此的奇特,夸张是如此的大胆,足见李诗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三、选题设计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第三篇酒诗:清明诗歌背后的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信大家很熟悉,我们看看下面的清明诗歌背后的故事吧!
  清明诗歌背后的故事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题名《清明》、署名“杜牧”的千古名诗给清明节平添了许多忧伤的情致。那个曾被牧童遥指了一下的杏花村,如今成了一个香饽饽。据说全国叫做杏花村的地方,多达二十几处。那么,哪个杏花村才是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呢?各地学者通过对杜牧行迹的考证,分头提出了安徽池州说、山西汾阳说、湖北麻城说、江苏南京说等多种可能。可是,他们都有意忽略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这首诗可能根本就不是杜牧所作。
  《清明》原题《杏花村》,南宋时期方出世
  晚唐樊川居士杜牧(803-853),著名的高干的子弟,才华出众,少年得志,尤以七绝诗才独步天下。因其粉丝众多,每有新作,往往广为传诵,佚诗极少。
  杜牧去世之后,他的外甥裴延翰搜罗编辑了整二十卷《樊川文集》。北宋时,又有一些新粉丝做了拾遗补编的工作,汇为《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不过,有学者考证,由于粉丝们爱屋及乌,以致将别人的诗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可即便如此,杜牧这“三集”中,均未收录“清明时节雨纷纷”。
  宋代有个大学者叫洪迈,他直接向孝宗皇帝申请了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编了一部上百卷的《万首唐人绝句》,不仅把当时能搜罗到的唐人绝句搜遍了,为了凑个“万”数,甚至把一些律诗从中间裁开,分成两首绝句,或者将宋人绝句改头换面混入其中。就算如此,该书也没有收录“清明时节雨纷纷”。
  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收录杜牧这首著名的《清明》呢?
  因为这首诗还没出世。据卞东波博士考证,“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六,但是,当时这首诗的标题并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更可疑的是,该书收录的诗作,大多直书作者,而这首诗却只注“出唐诗”,并没有标明具体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第一次挂上杜牧之名并改题为《清明》,是南宋末年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该诗列在清明类首篇,旧题刘克庄主编。这是一本发行量很大的普及性诗歌选本,问题非常多,据李更和陈新考证,这是福建书商盗用刘克庄之名编就的商业畅销书。刘克庄本人的《后村诗话》对杜牧存诗有许多精当辨析,却只字未曾提及这首《清明》。
  也就是说,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后,这首诗才刚刚冒出来。一首如此朗朗上口,让人一见倾心的千古名诗,三四百年间却从未有人提及过,这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只能说那时还没有这首诗。一纸畅销书,虽为学者所不齿,但它在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威力,却令学者们难望项背。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列举了十二条“辨伪鉴别法”,第一条即为:“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其实,这条辨伪法早就为古代学者所实施,自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出世以来,从来没有哪位严肃的学者将它当作杜牧的诗。清初曹寅、彭定求领衔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唐诗》,凡九百卷,收录唐诗达五万首,却坚决不收此诗。清人冯集梧曾专攻杜诗,其《樊川诗集注》也绝不提及此诗,所辑《补遗》不录此。到了当代唐诗研究家陈尚君教授编纂《全唐诗补编》,就更不可能指鹿为马了。
  那么又是谁在为这首诗做推广工作呢?
  基本上都是些文学鉴赏家,以及爱好文学的政治家编辑的通俗类读物。比如,著名的文学爱好者、康熙大帝玄烨就在他亲自编定的《御选唐诗》中选录了这首《清明》,一些马屁文人为选本作注时,不仅注明了此诗的作者,还画蛇添足地将杏花村注明为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
  唐人不爱杏花村,宋人开始卖好酒
  文物都带有特定时代的工艺特征和流行式样,同样的道理,诗词也有特定时代的语言风格和流行意象。因此,“诗意传承具有不可超越的时间局限性。比如,只有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后,桃花源的意象才能够被后代诗人所化用,如果有谁声称庄子有一首包含此种意象的作品,那一定是伪托。杏园意象只有在盛唐之后、槐花意象只有在中晚唐之际才能与科举功名的意义相关联,而唐前绝不可能出现这类诗作”(纪永贵:《杏花村:从文学意象到文化符号》)。现在的问题是:杏花村与饮美酒的诗意融合,大约发生于何时?
  纪永贵博士通过对全唐诗和全宋诗词的检索发现,今存五万余首唐诗中,只有三首提到了杏花村,而且均未与酒家发生联系。到了宋代,关于杏花村的诗词骤增至二十余首,寻芳酒的意象也渐次明朗起来。
  杏花发于早春,北宋时期的宴饮题材,早期是与“杏花时节”联系在一起的。如穆修的“眼前不得醉消遣,争奈恼人红杏花”,欧阳修的“杏花妍媚春酣酣”,元绛的“湖水绿烟浮醉席,杏花红雨拂春衫”,仲殊的“开到杏花寒食近,人在花前,宿酒和春困”,黄庭坚的“梢头红糁杏花发,瓮面浮蛆酒齐销”,曹组的“墙外杏花香,时节好寻芳,多情怀酒伴,忆欢狂”之类。
  北宋年间最早将杏花村明确为饮酒场所的,是周邦彦的《忆钱塘》、谢逸的《江神子》和邓肃的《南归醉题家圃》,其余杏花村酒诗均出于南宋。巧的是,周邦彦、谢逸、邓肃均生活于宋徽宗时期。可见,杏花村里饮美酒的意象,大约是在宋徽宗时期(1101-1125)开始成型的。
  从“杏花时节”到“杏花村”,由时间意象向空间意向的转移,是文学意象不断延伸的自然结果。这时的杏花村,还只是文人想象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浪漫场所,并不指实为一处地名,更非特定的村庄名称。如谢逸的“杏花村馆酒旗风”,周邦彦的“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等,即便要指实为地名,大概也只是名叫杏花村的酒店而已。
  缪钺先生则从唐诗诗律的角度,认为《清明》不大可能是唐诗。唐人做诗,格律极严,文韵字与魂韵字是不能通押的,可是,《清明》一诗,居然以文韵中的“纷”字与魂韵中的“魂”字通押,这是唐诗写作中的常识性错误。杜牧以七绝独步天下,断不至于有此疏漏。
  宋诗意象有零件,自由组装发新声
  有学者认为,托名宋祁的《锦缠道》:“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以及何应龙的《老翁》:“杏花村里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二作均从杜牧《清明》而来,却不知宋人诗词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深处、寻芳酒之类,都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程式部件,可以自由组装。
  口头程式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史诗书写程式的缜密分析,对程式化主题和典型场景的精细统计,来确认史诗的性质和创编。我们只需借助该理论对《清明》做个简单分析,就可以看出《清明》乃是典型的宋诗意象的组装产品。
  检索全宋诗词中《清明》各意象的出现频率:“清明时节”14次、“雨纷纷”14次、“欲断魂”26次、“酒家”207次、“牧童”131次、“遥指”90次。我们再用同样方法分析杜牧的任意一首诗,很容易发现,《清明》一诗浑身处处散发着宋人的味道,而与杜牧“苦心为诗,本求高绝”的追求有着根本区别。明代嘉靖诗人谢榛虽然没有检索工具,但他凭直觉认为《清明》不像唐诗,反而更近于宋诗,真是火眼金睛。罗继祖先生也在《<清明>绝非杜牧诗》一文中指,《清明》根本不是杜牧的诗风,反倒是和宋人的“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一类型,解诗不解杜牧之,其谬可晒。
  唐人一般以寒食指称清明,最著名的寒食诗大概要数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97629/

推荐访问:关于酒的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