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的诗句]忧愁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6-11 19:00:07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忧愁一:描写忧愁心情的古诗


  【唐】白居易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其一愁
  【唐】曹邺
  远梦如水急,白发如草新。
  归期待春至,春至还送人。
  其二愁
  【唐】曹邺
  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
  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
  其三愁
  【唐】曹邺
  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
  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江上愁思二首
  【唐】陈羽
  江上翁开门,开门向衰草。
  只知愁子孙,不觉生涯老。
  江上草茎枯,茎枯叶复焦。
  那堪芳意尽,夜夜没寒潮。
  边愁
  【唐】崔

忧愁二:形容忧愁的成语及解释

  有哪些成语形容忧愁?48个关于描写忧愁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愁肠寸断] 愁肠:忧思萦绕的心肠。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形容忧愁到了极点。
  [眉头不伸] 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日坐愁城] 愁城:比喻为忧愁所包围。整天沉浸在愁苦之中。
  [鬼哭神愁] 形容惊恐忧愁。
  [玉惨花愁] 形容女子忧愁的样子。
  [柔肠寸断] 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
  [独坐愁城] 愁:忧愁。独自坐在忧愁的城中。比喻独自为忧愁所包围。
  [万恨千愁] 千、万:形容多。指忧愁怨恨很多。
  [视丹如绿] 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
  [疚心疾首] 疚:久病,忧虑。因歉疚而内心不安。心中不安,头痛脑胀。形容十分悲痛忧愁或不安。
  [愁云惨淡] 惨淡:暗淡。原指阴沉沉的云层遮得天色暗淡无光。也用以形容使人感到忧愁、压抑的景象或气氛。
  [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替古人担忧] 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危险担忧、发愁。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
  [迁客骚人]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愁肠九转] 指重重忧愁萦绕心怀。
  [愁云惨雾] 形容暗淡无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忧愁苦闷的局面。
  [转忧为喜] 由忧愁转为欢喜。
  [转愁为喜] 由忧愁转为欢喜。
  [额蹙心痛] 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
  [排忧解难]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消愁解闷] 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悒悒不乐] 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愀然无乐]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愀然不乐]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怫然不悦]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千愁万绪] 许许多多忧愁和思绪。
  [无虑无忧]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同“无忧无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破愁为笑] 犹言转忧为喜。由忧愁转为欢喜。
  [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慢易生忧]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愁绪如麻] 愁绪:忧愁的心绪。麻:乱麻。忧愁的思虑像乱麻一样。形容烦愁之极。
  [忧心如捣] 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鳌愤龙愁] 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愁眉不展] 展:舒展。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愁肠百结] 愁肠:忧愁的心肠。百结:极多的结头。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休戚相关]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自贻伊戚]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闷海愁山]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愁山闷海]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虱多不痒]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债多不愁]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忧愁三:席慕容的乡愁解释

  《乡愁》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下面是关于席慕容的乡愁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详细解读席慕容的乡愁
  一谈到“乡愁”诗人,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余光中。其实,除了余光中之外,还有很多诗人作品中关于乡愁的作品写的相当的出色,例如郑愁予,于右任等等,当然,还少不了席慕容。席慕容作品中的乡愁有和余光中等人的相同之处,更加有与他们不同的独特之处。
  首先从两位诗人的背景来看: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随家飘落台湾。直到1989年才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大草原。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而另外一位诗人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赴台,随后长期时间留在台湾,1971年返回大陆。这两位诗人,他们的祖籍和出生地都在大陆,并且在内地生活了数年,在他们的记忆中,不管身处何处,大陆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家乡,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他们的那份乡愁,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会包含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故乡——祖国大陆的乡愁。在席慕容的乡愁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体现了这一共同点,一个是,含有中国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的使用,另一个是,对于古典诗词语句的熟练运用。
  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在席慕容的作品中经常的出现。《与你同行》中的“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渡口》的“浮云白日山川庄严”,《爱你》中的“在我心中荡漾的是一片飘浮的云”。这几首诗,共同的都有“云”这个意象,另外对于“莲”这一意象的使用,在《莲的心事》以及《前缘》中我们可以迅速地找到。当然,在席慕容那足以出版七本诗集的诗歌中,远远不止这两个古典文化意味的意象的使用,比如还有,“长城”“月光”等等意象,文中我不深入地去分析这些诗歌中深层涵义,只是简单的看看这些意象,陪着席慕容感受她在诗歌中给我们展示的这些一个又一个充满浪漫、忧愁的这些“活物”。
  另外还有古诗词的娴熟运用,表现出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喜爱和亲近。作者将诗句进行简单的改变,把古代汉语以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一种古典又现代的意境和情感。《历史博物馆》中的这句“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化用的是李白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囚》的这句“多情应笑我千年来早生的岂是华发”则是化用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千古名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另外一首《悲喜剧》中的“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又那样的不可置信白频洲啊,白频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这个就隐晦的化用了温庭筠的那首《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的亲近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在席慕容的诗中随处可见,但却是不是她的全部乡愁,在诗人心中还有一个更遥远、与血缘关系更密切的故乡。这个就是她与余光中、郑愁予、于右任等这些乡愁诗人的不同的地方。
  席慕容的蒙文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慕容”是“穆伦”的谐译,意即大江大河。这样看来她的名字其实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余光中和席慕容两人的背景,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席慕容是蒙古族,并且是王族之后,她的祖母是王族的公主。那么我们从这两点切入,来理解席慕容的乡愁,其中除了对于祖国大陆牵挂,中华文化的亲切之外,乡愁中是否还有一份是来自于族群的血缘家乡——蒙古族的那份乡愁呢?在之前介绍席慕容的背景中,她是在1989年才第一次踏上她真正的家乡——蒙古大草原,在这之前,她创作的关于蒙古那片神秘大地的景象,只是出于父母的讲述,而在1989年之后,她真正的看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她的创作又发生了改变。故在关于蒙古族这个她的血缘家乡的创作,是以1989年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父母的乡愁:想象中的金色故乡;另一个是,重归族群之后,对于生命源头的追寻。
  《长城谣》中,诗人笔下的长城苍凉、冷峻。尽管争战不断,长城始终“冷眼看人间恩怨”,它以岿然不动的雄伟姿态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变迁。诗人心中故乡即长城,就是诗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出塞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眼中的塞外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心中的大好河山”“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真正的塞外真的是这般场景吗?那里可是黄沙漫天、戈壁纵横,哪来的“清香”。所有的这些美好,都是诗人的想象,是她的美好愿景,她想象的故乡应当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便是这样呈现的。
  其实诗人在创作这些想象中家乡的诗歌时,她也有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忧愁。在她的散文《有一首歌》里她喟叹道“我有一个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故乡”
  所以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她曾依据父母、外婆的叙述,写了一些怀乡的文字,不料,席慕蓉的一位朋友却心直口快地浇了她一头冷水,对她说“无论如何,你写的只是二手经验。”这句话令她无言以对。而在她的诗歌中,她写自己成为了一个牧羊女,而她的母亲则很直接的就告诉她,真正的在草原,她是不可能去牧羊的。“当她真正坐上返乡的火车,亲眼看到熟悉的站名一一跃入眼帘时,她所想到的,却是更多父母当年告诉她的事情。比如经过宣化,她想到的是母亲说的,宣化的葡萄最好吃;车过张家口,她想到外祖父与伯父曾在这里办过蒙文的编译馆,规模之大足有半条街。当她来到母亲的家乡,想要寻找母亲口中整个森林都是香的,走也走不完的松漠树海,却发现这里连一棵松树都没有留下时,会如此震惊莫名,原来维持了数千年的郁郁苍林,只要数十年就可以毁於一旦,就如同文革时汉人用粗暴一元的价值观,就可以轻易毁弃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一般。”
  她深刻地感受到想象中的故乡与真实故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也感受到汉蒙两个民族之间存在着的隔阂,也是她萌发了向汉族同胞介绍真实的内蒙古的愿望,希望在两个民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持着这种责任感和对于自己族群文化了解、深入、追溯的渴望,1989年后席慕容由单纯的书写乡愁转化为文化上的探寻和反思。《大雁之歌》中她写道“土地不在了,天空还在,躯体不在了,灵魂还在,历史不在了,记忆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破碎的精神挣扎,在最后一句,她写道“背负着忧愁的大雁啊你要飞向哪里?”对于大雁方向的寻找,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思乡之情了。大雁一直被视为是蒙古族的一种圣物,是她们图腾的象征,而如今大雁背负着忧愁,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是对于民族文化一种担忧和恐惧。那么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席慕容都在通过不停的寻找和探索,来回答自己之前对于民族文化的忧虑。《追寻梦土》和《蒙文课》中,可以看到席慕容对于族群文化的介绍涉及方方面面,宗教、民俗、生活习惯、文化典籍等,试图让读者对于蒙古高原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认知。在《苍穹腾格里——敖包文化》、《星祭》中,席慕容介绍了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萨满教;《胡马胡马》、《版权所有》、《嘉丝勒》描绘了内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习俗;《远处的星光》、《口传的经典》、《冬天的长夜》等介绍了蒙古诗人的作品、蒙古史诗和蒙古长调等;《三月二十日》等介绍了蒙古族人的祭典……对族群文化的呈现,席慕容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介绍,而是力图在书写中凸现蒙古族人的精神质素,让读者感受到她们丰富的心灵世界。经过这些探寻之后,席慕容的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源——致哈斯》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抚慰了蒙族青年在成长中遭遇到异族误解的寂寞无助,但是“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之间”“这里原来就是我真正的来处,是我生命最最初始的根源”不管如何,我们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属,“请你相信我,就算有一天,你也许会忘记了内蒙古的历史,你也许会忘记了蒙族的语言,但是,哈斯,你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血源’不是一种可以任你随意抛弃和忘记的东西,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从你的心里把她摘取下来。”对于蒙古族青年对民族文化濒临危机的一种担忧,席慕容也给予了抚慰。对於蒙古人的命运以及在地表上已经消失的父母亲记忆中美好的一切,席慕蓉充满理解与同情,但她现在已逐渐可以放下过去所感觉的委屈了。而这个时候,席慕容对于乡愁的书写,也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无论是在情思上还是哲思上,这个时候的她不在只是会用华丽的语言来充斥诗歌的诗人,更多的是将自己作为中华儿女,蒙古族人这双重身份融进诗歌创作当中,使其乡愁具有了别人所没有的的双重乡愁的涵义,将自己的诗歌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95865/

推荐访问:忧愁的诗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