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诗词]九月诗词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9 12:50:5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九月诗词一:形容月的诗词大全

  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那么有哪些形容月的诗词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岳飞《满江红·写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苏麟《断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杜牧《泊秦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暮江吟》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

九月诗词二: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

  《九月》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希望喜欢!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另一版本为“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赏析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风”是海子喜欢歌咏的事物,在海子眼里,“风”总是亲切而贴近的。在组诗《母亲》中,诗人说“风很美”、“风 吹遍草原”;在《黄金草原》中,诗人说“风吹来风吹去”的当儿,女人“如星的名字”或者羊肉的腥香令人沉醉。可是“风”远在远方时,为什么会比远方更远呢?很显然,“远在远方”中的“远方”并不是一个纯实在的概念,而是虚实相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也不是一个纯空间的指向,而是时空并指。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常常令现实生存中的人们感到怅然。作为远方之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事物,“风”的存在更令人难以捉摸。风的漂浮不定,风的来去无踪,都增加了远在远方的空间之空洞感和时间之虚无感。远方的风因此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感觉之外,所以显得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的出现再次标明了诗人的在场,直接启用“我”来现身,较之开头的“目击”而言,更强调了诗人的主体介入,主体进入事物内部,开始领会和解释。“作为领会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己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领会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①诗人领会到什么?他又如何在解释?诗人的领会其实是一开始就发生了的,当他“目击”到诸般物象时,他就开始思入世界,开始领悟其间的真髓,开始追寻自我在此间的可能性存在。“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对领会的传达,是对自我心灵律动的解释。且不说“琴”与“情”相谐双关的惯常表达策略,单这琴声的“呜咽”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琴声呜咽”,将琴声人格化,人格化了的“琴声”倾诉着人的情感与情绪,从词义上分析,“呜咽”是低低的哭泣,较之“放声号啕”,它更言说着内心的痛楚以及对这种痛楚的隐忍。“呜咽”的琴声已经将诗人的诸般情感一应牵带而出,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变得更含蓄和隐晦,不再有任何表面的身体语言,所以诗人说“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重新述说了诗人与草原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人类生存境域中,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成人的此在,卡西尔曾经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②诗人之所以要将远方之远“归还草原”,意在表明自己从草原这个神秘空间的退场,不入住和占有此间,不与草原发生内在的空间关系,神圣草原因为没有“我”的侵占而相对于“我”来说得以完整,“我”因为没有入住草原并沉迷于神秘之间而将草原的神秘性永远存放到想象之中。
  因为草原的神秘幽远被保持到想象之中,草原在“我”的视野上从此“缺席”,草原的空阔退隐之后,手中的事物开始鲜明呈现。这鲜明呈现出来的事物是什么?是“木头”,是“马尾”。木头和马尾的出场,将草原的历史带走又将草原人的历史带来,“木头”和“马尾”组合成的马尾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象征。在马尾琴上的木头和马尾不再是原初形态的木头和马尾,已经同人类的历史、人类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点像海德格尔描述的那双破损的鞋具,开始去却其作为器具的有用性,直接敞现存在本身。看看海德格尔对这个破损鞋具的描述吧:“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进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③在海德格尔这段富有诗意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鞋具与农人生命的粘连。海子笔下的“木头”“马尾”也与那鞋具一样,同草原人的生活与生命密切粘连在一切,不可分离。在木头和马尾交合而成的马尾琴不断的倾诉中,草原人的历史得以留存。
  第二节诗人再次凝视远方,对它作出寻思,“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里涉及到死亡与生存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指出:“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④海德格尔言说死亡其实就是在言说生存,他强调生存是向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远方的存在也是面向死亡的存在,而作为远方在死亡中凝聚的生命形态,这里的“野花”携带的意蕴是丰厚的,它不再只是第一节中那个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实在的物象,而是更多的呈现着象征意味。野花的馥郁馨香与勃勃生机是由死亡赋予的,由远方广漠的死亡所凝聚而成的野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不死的。所谓不死的事物是抽空了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或者说是时间与空间永远凝固着的事物。时间与空间在什么情形下会被抽空呢?或者时间与空间什么状态下会永远凝固呢?只有当一种物质积聚为一种精神,或者沉淀为一种文化时才有可能。因此,这不死的野花就是草原文化的隐喻,或者说就是草原精神的象征。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面对这一切,他想说什么呢?他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一个存在主义者面对世界的最基本态度就是聆听,因为“本真的言说首先是聆听”⑤,而且“唯有所领会者能聆听”⑥,在聆听和领会之后,诗人才发出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深切喟叹。
  在前述中,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海子《九月》一诗作了详细的读解。不过,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九月诗词三:赞美九月的现代诗歌


  九月,穿过留在夏季的所有温度。在窗棂上刻画成一朵雾花,留下些许在心底的不舍。让记忆在笔尖流逝。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九月-文/孙进》
  九月的天
  容不下腊月的风
  露珠也是六月的露珠
  刚出生就得死亡
  蚂蚁开始搬家
  准备过冬的粮食
  知了也从树上掉下
  准备十几年后的重生
  学生开始回返学校
  重重的书本压得年轻人
  沉弯了腰
  美文
  农民还在翻晒新收的稻谷
  来年还要用它播种新苗
  工人也在空中作业
  那么高
  才能望见故乡的
  那么远
  没有一个东西愿意安静
  世界总是热闹的
  《九月赏菊》
  九月赏菊花正浓,
  傲骨凌风展娇容。
  叶瓣溢香朵饱满,
  相拥锦簇色如虹。
  自古耐霜盛卉众,
  文人墨客敬如恭。
  沐光绽放翘昂首,
  何惧凋零自从容。
  《九月感恩情思》
  金秋九月,秋叶飞扬,
  初春的芳香,
  衬托着它热情的红色。
  生命的尽头,春华秋实,
  满园沁人的甜蜜,
  激荡起阵阵涟漪……
  大地一片金黄的时节,
  又是一年春华秋实的岁月。
  我愿把我对您的所有的敬意化作白云,
  一轻轻的飘上天空。
  是您从我们初入学堂那一天开始,
  伴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美文
  启迪生命的真谛!
  您温柔的、激情的、动人的声音,
  如同悠扬的乐章,
  总是在我心中响起!
  你是春日的和风细雨,
  给我们人世间最甜美的琼浆。
  365个日夜,
  是一幅充满人间真情的美丽画卷。
  您激情地画笔下,
  舞动的是生命的希望!
  您就像初春绽放的花儿,
  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弹奏着动听的旋律,
  装点着美丽的世界。
  一朵,两朵……满园花儿的芬芳。
  您的每一句真诚的教诲,
  您的每一个慈爱的眼神,
  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
  叫做永恒。
  永恒的,更是您如红烛般无怨的精神!
  敬爱的老师,多情的九月因您而灿烂!
  就让我为您送上一束康乃馨吧!
  那晶亮的满天繁星里,
  裹着的是我们最纯真的情意;
  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教导,
  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66663/

推荐访问:金秋九月诗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