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张九龄诗歌鉴赏]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6 15:10:4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张九龄的诗歌更多的便是他的感遇之作,善于借用外界事物来抒发自己仕途中失意的苦闷心情。也

  一、隐匿情怀

  从魏晋直至初唐时期,陶渊明都是做为一个高蹈避世的隐士为人所注目的。如历代的诸多诗人一般,张九龄对陶渊明的节义情操,也充满了钦佩,并深刻地受到了他的感染。总体而言,他的诗歌较深沉与灰暗。涉及到归隐的诗歌多达60多首,主要分布在入仕初期、被贬洪州和桂州时期。张九龄似乎天生对山水有种不解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情节始终贯穿他终身。翻看《曲江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从他的诗中,隐隐给人透露着他渴望隐居生活的追求。

  他似乎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在快乐的真实感情。不难看出张九龄创作方式和思想都与陶渊明有着诺大的联系,当然不排除他本人的天然真性,但他的诗与陶诗如此的形似,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受陶渊明影响的深刻度。

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

  张九龄对人生领悟的具有独特的鲜明特色,开元四年,他忤相归家途中,对自己十年的政治道途作了反思,如《商洛山行怀古》记述他最初想借鉴商山四皓的处世原则,认为这是自古贤明之士的必经之路。但他转而却又困惑不已,如今正是太平盛世,本应是干事业的,可为何自己的道路却不能顺利走下去?正体现了他对于归隐和出仕的狐疑态势,张九龄的这一困惑,触碰到了古老封建社会的弊端,在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下,朝廷中所谓的“忠臣谏官”,多数时候是在不触犯管理者与权倾朝野朝臣的权益下,才能真正的褒贬,否则,最后的遭际只能如张九龄《咏史》中所云“轻既长沙傅,重亦边郡徙”,处罚轻的就像贾谊被贬为长沙傅,重则发配于边远山区,这种等级制度是无人可以逾越的,回顾历史,一批忠正直言之辈如屈原、贾谊、司马迁,没有不遭此厄运。当时张九龄感到,既然躬行直道没有出路,也得不到赏识,无奈只能做些一味迎合之事,却又违背自身夙志,那么只有及时抽身远离这污浊的官场,便是保正全节的最好出路了。

  然而,张九龄短期归隐后,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甘心守拙。也并没有遁入他十分信奉的道家。他在过了一段闲散生活后,又念念不忘自己上京考举,谋取功名的志向。并流露出“逶迤恋轩陛”对官场恋恋不舍之情,如此的矛盾心情。希望皇上能够辨明是非,对他重新启用。开元六年,当他得以被重新召回入京任职,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曾经倦怠过他的地方,正如诗中《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所云:“恋亲为委咽,思德更踌躇。徇义当由此,怀安乃阙如。”他即使已察觉到统治者的骄满和政治渐趋腐朽的变化,也仍然没有失去对时代的希望和信心。[1]

  伴随时间的变化与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张九龄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也越发沉郁。躬行直道、酬报主上,始终是他的终极理想,然而,“内讼已渐沮,积毁今摧残。胡为复惕息,伤鸟畏虚弹”[2]、“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3]这样不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仕宦路途,迫使他开始需求另一条理想的人生归宿。开元十五年,被流放洪州之后又转任荆州,他抱着一种外放为隐的心境,为自己寻求人生归路。这时期,张九龄年逾50,对为政者而言,一方面正是黄金阶段,未来的路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为官20载,已看惯官场凶险与黑暗,身心已疲惫。希望回归自然,通过归隐逃脱束缚。如“休闲偿有素,岂负南山曲。”(《晨坐斋中偶成咏》)、“罢兴还江城,闭关聊自遣”(《临泛东湖时任洪州》)、“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勿复尘埃事,归来且自闭”。(《登楼望西山》)。所以这时期的矛盾并不是很强烈,挂冠归隐,伺机而起的人生态度,成为张九龄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轨迹。开元二十二年居位宰相,三年后被黜为荆州长史。如果说早期流放洪州、荆州只是一个归隐的念头,诗人心中还是些许希冀的。那么后期被黜为荆州长史则是实实在在的隐匿。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病卧于床,栖居还乡的念头愈发强烈,不久之后,真正辞官回乡。功成身退,与他一样的大部分文士之所以命途多舛,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追求理想的坚持。或许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也许就不会有那么的烦恼。所以,张九龄晚期辞官归隐,真正悟出了应该知足常乐。这是从政治顶峰走来的经验人的感世箴言。

  二、出仕感想

  纵观古代的每位士子,都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大唐三百数年,理应是人才济济、文人的才能充分被利用,却不能完全根除奸佞,把无数有能之士拒于门外。报国无门、救世无路,便成为这些文人们的惆怅的主旋律。正如前人们一般,张九龄也渴望在政治上作一番大事业,造福百姓,辅助帝业,为天下人谋福祉。张九龄自幼聪明勤奋,才思敏捷、胸有大志。青年时期的张九龄却苦于无人赏识,得不到重用。《浈阳峡》云:“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4]写出了浈阳峡幽深奇特、色彩斑斓的景色,可惜如此美妙景致却长在偏远之地,走不进外人眼球,谁能知道大自然如此安排的用意。借此感慨自己出生偏远的岭南,纵然德性文笔甚美,却难获得他人的赏识,张九龄渴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却未能有一个良好的平台,给他施展自身的才能。自古渴望能建功立业的文人不可胜数,孔子的进德修业教义深深影响了后世士子。《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中云:“思深秋欲近,声近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5]崔黄门,即崔日用,为兵部侍郎参知机务,他有听蝉诗,张九龄特作此诗和之,以蝉比照,来借喻自己的高洁情操,转而有说蝉虽品格高尚又有何用,怎比得在黄金上作修饰的蝉贵重呢,在向崔黄门倾诉衷肠的同时,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

  自古怀才不遇者多,怀才而遇者少。张九龄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在多首诗中可见,《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中云:“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谁。”[6]荷叶长得很好,徒然生长在此地,但无人来采摘,他这是寓意自己很有才却没能收到赏识,为荷叶也为自己感慨。《苏侍郎紫微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开元元年十二年,因省署内多紫微,故中书省改为紫微省(庭),紫微侍郎苏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年底,玄宗钦定苏为中书侍郎,是知,苏侍郎即苏。张九龄首赞了芍药的实用性,不光花可爱,根更是大有用途,可以用药。孤根意味着他势单力薄,张九龄当时任中书省内左拾遗,官职属下级,借咏芍药表示自己是有用之才,希望能得到上司的重视和提拔。 张九龄很善于借用各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唯余幽径草,尚待日光催。”[7]每个人都是双面性,越是有才之士,内心却是非常之自卑。虽然职位卑微,天子暂时没有看见自己是发光体,殊不知“日光定会入幽径,花香必将溢满园”。

  张九龄早期的政治道途虽是一直不被重用,他的人生追求与高尚的品格,

  使他报国之志的目标并没有放弃,兼济天下的使命一直鞭挞着他,他坚信,会被贤明圣主赏识与重用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53295/

推荐访问:感遇张九龄诗歌鉴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