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的特点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5 10:06:39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艺术的特点]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
  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
  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
  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意象之间紧密相连,其气势如江河直下,却又使读者并不难于理解;名词之后的修饰语均简洁精要,恰到好处。后两句中却只使用了两个意象,即落叶和长江,但对意向的修饰更加繁杂,“无边”“不尽“从写整体范围之无尽,“萧萧下”“滚滚来“同时写声音与动态,可谓雄壮而具体。前两局的简洁精要与后两句的反复构成对比,而悲壮的诗意与雄伟的气势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3.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自杜甫诗歌问世于中唐来,对其一千余年的评价史中,最为人知而少有异议的评价就是“沉郁”和“顿挫”。杜甫诗歌,尤其是七言律诗,沉郁顿挫的原因,也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此节简要叙述内容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简洁精练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安排,厚重浑成的意象采用三点。
  杜甫的七律语言往往浓缩得极为精当,用极少的文字构筑一个意符,而意符之间的连接则会造成顿挫的效果。如“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静、滩声、转,之间,均有类似的意符的连接;同时黄牛、白马各自又是常见的语词,自然形成了顿挫的效果。在结构方面,杜甫诗歌的时间排布、空间排布往往会发生交错式的转移、切割,也有助于“沉郁顿挫”感受的形成。
  二、杜甫七律于形式方面的艺术特色
  1.对仗形式的更新
  与五言律诗相比较,七律的写作中需要对仗的句子往往减少。五言律诗经常出现首二句或者末二句对仗的现象,如杜甫本人的作品《登岳阳楼》,首句即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七言律诗首句和尾句通常并不对仗。但在杜甫的七律中,却常常出现首尾两句也对仗的情况,而对仗的具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句与句之间的严格对应,可能出现部分对仗等现象。
  如上述《登高》,尽管首联和尾联“未尝为对“,但事实上则是八句对仗的。其首二句虽然押韵,但依然使用了严格规整的对仗方式;而尾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似不对仗”,然而“苦”意为“非常,极”,“苦恨”对“新停”,“繁霜”与“浊酒”之间的对仗,都堪称是别出机杼的妙对。这种精巧的八句对仗,无疑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除了首尾均可对仗之外,杜甫还运用句内对仗的技巧。如上述《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局就有句内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仗工稳而巧妙。
  2.拗体与以古入律的创作
  以古入律,即使用律诗的句式、对偶方式,全诗八句,中间两联对仗,而在声律方面参照古诗,并无律诗的平仄要求。进一步地,这种部分或全部的破弃声律的诗歌被统称为拗体诗。元朝文论家方回统计,在杜甫七言律诗中,全篇拗体(而并非局部拗句)的共有十九首;而并非通篇拗体的拥有拗句的创作则更多。此类诗歌的突出代表是以古入律的《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首诗若按照正体律诗的标准衡量,不合音律,然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奇崛沉雄。不合音律的拗体正是造成这首诗奇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采用不合音律势必造成一定的拗口之感,而以古入律又增强了诗歌的古朴之气。除了声律之外,这首诗的句法也高古斗硬,如第二句中的“之”字,在近体诗中甚少如此使用,而在此处则造成了前述“缥缈”形容词的延伸至“飞楼”意象,从而在对意符的直接修饰中插入了时间的延迟成分,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力量与厚重程度,可谓笔力万钧。
  结语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中的巅峰之作,更是值得人们不断探索的宝库。本文只是对杜甫七律的艺术特色的浅析,尚祈能从中看出杜甫诗歌的无穷的艺术价值与诗人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水准。

(2) [艺术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导语:诗词歌赋本是古代学者用来抒发自身感情、调节生活氛围所作。白居易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其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既有利于对唐朝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现代学者对其艺术特色的学习及参考。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3) [艺术的特点]论张天翼童话故事的艺术特征


  导语:张天翼是我国现当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故事作品,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至今依然散发着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小编从叙事视角、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三个角度整理分析张天冀童话故事的艺术特征,希望大家喜欢。
  一、叙事视角民间性
  张天翼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标准的民间视角,他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关照现实,尖刻犀利、不留情面地讽刺,也从来没有指向过被压迫的大众,虽然在描写这些人的时候,也充满了幽默,可全是善意的。他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睛,用朴素的形式,就社会的悲惨事实提出疑问,他不是用观点,而是用简明易懂的形式揭露下层社会的具体事实。作品中的是非善恶、人物命运的安排,也都契合最普遍的民间看法。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是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的宝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52324/

推荐访问:艺术歌曲的特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