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这首诗全部]空山新雨后全诗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3 09:50:51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第一篇空山新雨后全诗: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文解释:
  不知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好几里才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阵阵钟声。流泉遇到岩石发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深的松林上生出寒意。暮色降临宁静潭水弯曲之处,安然修禅制服各种欲望。
  译文1: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解释:
  无人径:不见人影的径路。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曲:水边。
  安禅:安然入禅境。
  赏析:
  诗人晚年的诗文中常带有一种恬静的意境。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描写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景色,然而无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
  诗人进入茫茫山林中寻访香积寺,见景生情,由远到近,描绘了访问途中见到的景色,透露恬淡宁静的气氛。全诗由景写情,构思巧妙,自然天成。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第二篇空山新雨后全诗:王维的田园诗大全


  诗人王维非常擅长于写田园诗,在田园诗中诗人体现出来的情感真挚。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李处士山居》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练金客,林上家绝。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5、《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6、《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7、《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8、《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

第三篇空山新雨后全诗: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下面就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看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图美。全诗如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使之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最后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色。所谓合理安排意象,就是说在诗歌结构方面,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审美意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就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总写“山居秋暝”。上句写“山居”,是空间描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山”这一意象是表现自己身心的家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句写“秋瞑”,是时间描写。这里的一个“秋”字,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从而暗示了诗人的心境。然而,这两句却受“空”领属。我们要知道,在王维的诗歌中,“空”往往表现出的是“无人之意,并非空无一物”。这样,更易于表现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天空,是从视角来写;下句写地上,是从听觉来写。整个方位由上而下,而其中“明月”与“松”,“清泉”与“石”,这四个意象用“照”和“流”联系,层次分明,并形成一个空间。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岸上,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由“喧”而联想到“浣女”,似有只听声音不见其人的审美感受;下句写水中,是从视觉来写的,又“莲动”而想到“渔舟”,同上句一样,渗透联想。就整个诗歌的构图美来说,重点也就落在这两联上。也就是说,这两联中选择了“明月”、“松树”、“清泉”、“石上”、“竹林”、“浣女”、“莲花”、“渔舟”几个意象,用“照”、“流”、“归”、“下”几个动词联系而构成意象群,这样,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虚与实结合,不但形成“诗中有画”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空旷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空寂而不死寂,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所以,诗人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诗人的精心构图,描绘出的是优美的自然,让人心动的淳朴的风俗,这为“王孙自可留”的思想奠定基础。可见,诗人描绘自然之美,目的就是借此暗示了自己远离官场、洁身自好而归隐的决心。
  总之,我记得唐志契在《给事微言•品质》中说过:“写画须要自己高旷。”也就是说,要真正表现出境界高远的诗歌,自然须要诗人具备超越的见识和至极的胸襟。王维在《山居秋暝》中,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高远的佛学思想及其精通的诗歌创作手法,全方位精心“构图”,并融入了自己的志趣和恬淡的情怀,从而表现出构图美。所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6375/

推荐访问:空山新雨后这首诗全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