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原文]古诗鹿柴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23 09:33:36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篇一:[古诗鹿柴]古诗《鹿柴》原文赏析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鹿柴
  唐代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篇二:[古诗鹿柴]古诗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

  1、《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篇三:[古诗鹿柴]鹿柴王维古诗原文及翻译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鹿柴王维古诗原文及翻译吧!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这是写景。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评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加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就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这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5312/

推荐访问:鹿柴古诗原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