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图片]水调歌头图片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18 09:33:45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水调歌头图片]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
  (4)把酒:举起酒杯。把,握。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8)不胜(shèng,旧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红色的楼阁。绮户: 彩绘雕花的门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朝着离别的人圆呢?何事:为何,为什么。
  (13)此事:代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

(2) [水调歌头图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3.水调歌头课堂教学设计
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方案
5.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
6.诗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7.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8.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设计
9.《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3) [水调歌头图片]《水调歌头.中秋》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你一定有读过,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水调歌头.中秋》原文,欢迎大家查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3.七度:七次。
  4.今夕:今天。
  5.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
  6.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7.古汴(biàn):古汴河。
  8.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9.鼓吹:鼓吹乐。
  10.鸿雁:俗称大雁。
  11.汀(tīng)州:水中小洲。
  12.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翠羽被:语出《左传》,“王皮冠,秦复逃,翠被,豹,执鞭以出。”紫绮裘:语见李白诗《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13.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14.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15.曾不:不曾。
  16.清尊:酒器。
  17.水驿:水路驿站。
  18.依旧:照旧。
  19.但恐:但害怕。
  20.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21.相对:相望。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37386/

推荐访问:苏轼水调歌头图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