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诚模】曹诚英离开胡适的日子里

来源:日记作文 时间:2019-02-03 21:09:56 阅读:

【www.bbjkw.net--日记作文】

曹诚英离开胡适的日子里

  曹诚英(1902-1973),字佩声,乳名丽娟,安徽绩溪旺川人。1942年10月至1952年9月,她在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是当年复旦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

  为了胡适未竟之志

  曹诚英早年喜好文学,写得一手好诗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曹诚英后来矢志农学,与胡适有关。

  曹诚英与胡适是同乡,也是胡适三嫂的妹妹。1917年胡适遵母命与村姑江冬秀结婚时,时年15岁的曹诚英是伴娘。1923年6月,胡适到杭州养病,正在杭州读书的曹诚英前来照应,两人产生恋情。在杭州烟霞洞,他们度过了三个月的“神仙生活”。胡适回到北京后,便提出与江冬秀离婚。江冬秀操起菜刀,声称先杀了两个儿子再离婚。胡适怕事情闹大,只得息事宁人。然而,曹诚英却对胡适一往情深,终身挂念。

  胡适早年赴美留学,立志“以农报国”,入读的是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为了完成胡适未竟之志,曹诚英于1925年进入东南大学农科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4年,曹诚英自费赴美读研,选的学校正是胡适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37年夏,曹诚英学成归国。其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胡适不久就被派往美国。抗战那些年,胡、曹两人天各一方。直到1946年从重庆返沪、定居复旦嘉陵村后,她的生活才稍稍安定下来。

  嘉陵村的回忆

  在嘉陵村里,曹诚英最知己的朋友,是诗人汪静之。汪静之称曹诚英为“绩溪才女”。

  据汪静之的女儿汪伊虹回忆,她父母循五四习惯让孩子们叫曹诚英为“曹伯伯”,以示男女平等。“有一次天黑尽了,父母都没有回来,我感到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便哭着跑到曹伯伯家里而说不出话来,她是我唯一知道住址的爸爸的朋友。”在儿时的汪伊虹眼中,“曹伯伯是留美的,她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情调,生活也很讲究”,曹诚英还请她喝过下午茶。“后来我才知道她心里其实是很苦。”

  一位邻家小孩回忆曹诚英:“她每晚要按摩足部,她的脚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得出是缠过小脚后放开的,脚的骨骼已经变形……她告诉我:‘我们乡下不缠小脚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接着又补上一句:‘不过,你看我缠了小脚还是嫁不出去。’这句自我调侃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充满伤感和悲凉。”

  与胡适的永别

  1949年1月15日,胡适到达上海;4月6日,他乘船离沪赴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在沪两个多月时间里,曹诚英与胡适见过几次面,但都不在嘉陵村。

  有一次会面,是在亚东图书馆同人的宴席上。那一次,曹诚英劝胡适不要跟蒋介石走,“胡笑而不答”。还有一次会面,来自汪静之的回忆:“佩声邀我同到上海市内去为适之师送行。我说:‘你一个人送行才对,这一次生离,等于死别,你和他有许多情话要互相倾诉,我去对你们两人谈话不便。’佩声去送行,第二天回校,告诉我说:‘再三劝他不要走,挽留不住;我哀哭泪流,劝不回头!’说着又哭了。”

  1949年1月到4月间,曹、胡究竟在上海会过几次面、在哪里会面,查当时《胡适日记》,难觅踪迹。胡适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在日记里刻意淡化了与曹诚英的会面,这与大胆执着、敢爱敢恨的后者比起来,形成鲜明对照。

  1952年9月,因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农学院迁往沈阳农学院,曹诚英毅然前往。她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在东北广泛种植,有人称她为“马铃薯之母”。

  “文革”期间,曹诚英将全部个人资料交给汪静之保存,并嘱咐待她死后“必须”全部烧毁。1973年1月18日,曹诚英因病去世。临终前,曹诚英嘱亲友把自己安葬在家乡旺川村口的山坡上——知情人知道,那里离胡适的家乡上庄一步之遥,是胡适回乡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52859/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