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图片大全]象形字大全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09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象形字大全篇一:汉字小故事大全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经过了很多演变而形成的,那么大家知道汉字小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汉字小故事,一起来学习吧!
  篇【1】:甲骨文祖先的文字故事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篇【2】:象形字的故事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汉字小故事大全]

象形字大全篇二:汉字演化故事大全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汉字演化故事吧!
  汉字演化故事【1】
  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汉字演化故事【2】
  一、汉字的最初模样
  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历史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由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金文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zhòu)文之别。
  汉字发展到大篆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大篆具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三、汉字的统一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象形字大全篇三:象形文字射的故事

  或许大家都听说过仓颉这个人物,但是你又知道他与象形文字射的故事吗?如果好奇,就请继续往下看吧。
  象形文字射的故事
  仓颉没出名前可不叫仓颉,他本姓侯岗,号称史皇氏.话说史皇氏根据山川日月、飞禽走兽的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后,华夏民族就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这意义可大着呢.黄帝很器重和感佩史皇的才能,就赐给他一个“仓(仓)”姓,名为仓颉.黄帝的用意很明确,所谓“仓”者,即君上一人,意思是在仓颉这个人的下边才有他这个君主.由此可见黄帝敬贤爱才和虚怀自谦的高尚品质.顶着这么高的荣誉,仓颉自然对黄帝感恩戴德了,也就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造字事业.
  渐渐地,仓颉感到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在表达上的不足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事物很难表达出来,于是他开始试着寻找新的造字方法.后来,又经过好些个日日夜夜的苦熬,仓颉陆续发明出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加上原来的象形,共六种.从那以后,仓颉造出的字就更加传神和准确了.
  这六种造字方法中,仓颉最为欣赏的是“会意”.无论多么复杂的事,只要经过这“会意”一撮合,就都表达出来了.举一个例吧,当时军队在野外行军打仗,要垒石为灶,拾柴作薪,点火做饭,这内中有灶、有锅、有柴草,还有双手抱着甑子的动作,这么多的物什,这么复杂的意思,他只用一个“爨”字就把它们都表达出来了.仓颉看着这个他新造的“爨”字,不断地把玩欣赏,那个得意劲啊,就甭提了.
  仓颉造的字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地,仓颉有些目中无人了,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黄帝知道这个情况后很不高兴,遂嘱托身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处理这件事.
  老人先到民间去了解百姓使用文字的一些情况,心中有了数,之后找到到仓颉:“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我人老眼花,有两个字我至今还不明白是啥意思.”
  仓颉也很谦虚:“老人家,是哪两个字呀?我给你解释解释.”
  老人说:“你造的‘重’字,本应是远行千里之意,应该念‘出’,而你却教人念成‘山重水复’的‘重’字.反过来;山架着山的‘出’字,本该念‘山重山’的‘重’,你却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哎呀,你这么乱造一通,乱教一气,我也说不清楚啥意思了.”
  仓颉听老人这么一说,对这两个字仔细一琢磨,发现果然是他把意思、读音和字形弄反了.他的脸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接连不断地向老人点头认错,反躬自责.可这两个字早已传遍天下各个部落,并且已为众人掌握使用,他仓颉的话也是一言九鼎,想纠正已非易事,就只能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错误地使用下去了.
  仓颉吸取了这个教训,从此后更加小心谨慎地造字,不敢有半点差池.可隔了一段时间,老人又找上门来兴师问“错”了:“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羊也有四条腿,可你造出来的‘羊’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你是不是欺负羊小,把这四条腿长在了没有腿的‘鱼’身上去了?”
  仓颉一听,心里犯嘀咕了:造这两个字,我没有错呀!造“羊”字时,我是从上往下看羊的,看见了羊头、羊身、羊尾,羊的四条腿藏在肚子下,自然看不见了.再说,造出的象形字,只是一个符号,只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哪能把这一事物的所有具体细节都一一描绘下来呢?要是全都描画下来,那还是字吗,那不就是一幅繁复的写生画吗?那写字可就成了累死人的活儿了.造“鱼”字时,下面四点哪是腿呢,那是鱼尾巴摆动时产生的水波呀!要是鱼离开了水,鱼还能活吗?
  仓颉心里想了许多,却没有对老人说.他心知老人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便回应道:“好呀,既然你说我把‘羊’和‘鱼’字造错了,我就做点改正错误的表示吧,我不妨把它们来个一锅烩,让羊腿和鱼尾紧挨在一起.我过去曾经这么试过,嘿,还别说,这羊肉和鱼肉一锅炖,味道真美呀,于是咱就把这美味叫‘鲜’吧.你说我造的‘羊’字没有腿,我就在其它地方补回来吧:小羊刚生下来时四脚还不能站立,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的腿,我就把小羊叫作‘羔’吧.”
  从那以后,仓颉造字是更加勤谨和严密了,小心得如履薄冰,随时敲打提醒着自己,再没出现过一个造错的字.
  仓颉老了,日常活动已经感到很吃力了.他造字的热情却并未减退,脑子也还够使,就是感到体力不支.那时候造出的字形要用锐器刻划在龟板上,然后拿着这些刻着字的龟板到各个部落去向众人宣布,这是很费力的事.仓颉已经无力刻划龟板和奔波于各个部落之间了,黄帝就给他委派了助手协助他的造字工作.助手能在“造字圣人”身边效力,有一种受到宠信和重用的感觉,自然事事格外尽心,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仓颉也乐得放心地把事情交给助手去办理.
  这天天还没亮,仓颉一起床就静静地坐在他的茅屋前,冥目沉思,酝酿造字的最佳情绪.一会儿,他缓缓地睁开了眼,见东方露出了一抹曙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壮观极了.他胸中也像有一个鲜活的太阳在翻涌扑腾,突然一个激灵,仓颉眼前一片灿灿光明,他一下找到了灵感——今天就以这枚鲜红的太阳为源泉好好造几个字吧.
  不一会儿,整个太阳完全露出了地平线,把光芒射向了大地,仓颉据此造了一个“旦”字,表示一天中的天亮时分.太阳冉冉升起,挂在了树中央,方位指示在东方,他就造了一个“东”字.太阳继续探向空中,升上了树梢,更加灿烂光明,他又造了一个“杲”字,表示明明亮亮的意思.太阳继续前行,在广阔的天空划了长长的一条弧线,此时玉宇澄清,眼界特别开阔,他又造了一个“昊”字,表示广大无边的意思.渐渐的,太阳西斜,又大又圆,猛一下沉入了西山的一片树林中,不见了踪影,他又造了一个“杳”字来表示.
  天已经黑了下来,但仓颉造字的热情并未消减,他又乘兴造了两个会意字.哪两个字呢?一个是与“高”的意思相反的字.仓颉想,人不高,身子就短,他就来了点夸张,用“一寸高的身子”会意成了“射”,是应该读作ai的,这个字是造得既表意准确又形象生动.接着他又造表示把箭放出去意思的字.箭当然是“矢”了,“放”该如何表达呢?他选用了“委”,妇女把收获的庄稼捧上头顶,自然是要用力地抛掷出去了.于是他就造出了“矮”字,应该是读作she.
  仓颉造完了这七个字,叫助手把它们一一地刻在了龟板上,还得把这些字的意思和读音教给助手,一直要等到助手把这些字的意思和读音完全掌握住了,仓颉才敢让助手拿着这些字到各个部落去宣布.可这个时候,助手有些心不在焉,为啥呢?因他妻子早晨嘱咐过他,说今天家里有事,叫他早一点回家,助手心里就总惦着快些回家的事.而仓颉今天造字太劳累了,此时己疲倦得上眼碰下眼,迷迷糊糊地打起了盹儿.助手把自己掌握到的七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向仓颉复述了一遍,见仓颉眯着眼点头,以为“造字圣人”认可了,他就拿着这一摞刻着字的龟板匆匆忙忙地回家去了,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向各部落宣布.谁知这一忙竟铸成了大错.
  几个月后,黄帝又委派老人又找到仓颉,质问他造的“射”和“矮”这两个字是怎么一回事?仓颉觉得奇怪,就把他当初造这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向老人解释了一遍,老人也认为仓颉并没有错呀!可众人为什么却把“射”当作“矮”,而把“矮”又当作“射”来用了呢?仓颉叫来助手一问,助手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就是这么记的,仓颉闭着眼点头示意了.仓颉长叹一声:“唉,那是我困了打了个盹儿啊!”
  仓颉越来越老,身体也越来越差,他觉得自己能造字的时日不多了.一日,仓颉整理自己一生所造出的字,觉得每一个字都格外珍贵却又微不足道,又觉得黄帝给他的荣誉和地位都太高了,感到受之有愧.仓颉认为自己终究只是一介草民,所以就在“仓”上加了个草头为“苍(苍)”,这才有了后来“仓颉”、“苍颉”两种写法共存的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83797/

推荐访问:象形字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